photo3.jpg

重磅專訪1》
台灣遭封鎖有多嚴重?
施振榮:
全球缺晶片,
就是世界末日

2022-08-19 09:10 風傳媒 謝錦芳

1.jpg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指出,「如果台灣的晶片無法出口,世界會停擺,如果走到這個地步,就是世界末日!」(蔡親傑攝)

台海危機升高,台灣若遭封鎖,晶片無法出口,對全球有什麼衝擊?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表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晶片,從手機、電腦、商店終端機、汽車到資料中心、網路等,都需要晶片,如果台灣的晶片無法出口,世界會停擺,如果走到這個地步,就是世界末日!」

當年在交大電子工程所,施振榮學的是半導體,畢業後第一個工作進入環宇電子的半導體裝配領域,後來宏碁也投資IC設計公司揚智及記憶體製造廠德碁半導體;曾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邀請,擔任台積電獨立董事長達21年,參與半導體產業迄今已有半個世紀。

對於中國解放軍在台灣四周進行軍演的衝擊,美中晶片戰的發展趨勢,現年78歲的施振榮日前在家中接受《風傳媒》專訪,做了深入的剖析。

中國解放軍在台灣四周進行環台軍演,對台灣造成巨大衝擊。施振榮指出,「我們每天生活食衣住行從手機、電腦、商店終端機、汽車、資料中心、網路等,都需要晶片,太空衛星等最重要的通訊設備需要晶片,如果台灣的晶片無法出口,對全球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2.jpg
施振榮指出,我們每天生活的食衣住行都需要晶片,太空衛星等最重要的通訊設備需要晶片,如果台灣的晶片無法出口,對全球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資料照,顏麟宇攝)

早年大約每隔4年一個周期,會發生晶片缺貨。施振榮憶起一樁晶片遭竊的往事,那是發生在1984年3月,當時全球晶片缺貨,宏碁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倉庫遭竊,歹徒偷走價值4000多萬元的晶片,宏碁馬上向警方報案,引發立法院的重視,後來政府特別加強查緝全台的機場與海防,防止晶片被偷渡到海外。施振榮說,「晶片的體積非常小,很容易以小船或飛機偷渡出去,當時政府加強查緝全台的海空域。」

施振榮:生產最尖端晶片 是台灣對全球的貢獻

針對美中台的未來發展趨勢,施振榮強調,台灣的價值在於台灣對全球貢獻的多寡。台灣對全球經濟產業的貢獻很大,台灣有很強的製造力,像是資通訊、半導體產品,台灣很多隱形冠軍,他們主要做B2B,沒有做B2C,現在這個趨勢逐漸有改善。

早期,很多老外把台灣誤以為是泰國。施振榮說,現在大家知道,台灣就是台灣,台灣有台積電生產全球最尖端的半導體產品。整體而言,他覺得台灣企業對外的宣傳較弱。他笑說,自己以前經常採取窮人行銷法,儘量接受國際媒體採訪,以一口破英文向世界介紹宏碁的願景,就這樣打開宏碁的國際知名度。

「半導體微處理器(CPU)是腦力的延伸,如果沒有晶片,就沒有元宇宙,無法做到虛實整合。」施振榮說,在創業初期,深刻感受到發展半導體微處理器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好好掌握機會,積極推廣應用,將會成為歷史罪人。

「半導體產業全球分工 美國文化不適合製造業」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接受CNN專訪時提到,「沒有人可透過武力控制台積電,這會讓台積電陷入無法營運的狀態。台積電必須與外界有即時的連結才能維持營運,包括歐洲、日本和美國,從材料、化學品到設備的供應。」

「半導體製造的本質就是全球分工。」施振榮補充說,半導體設備非常昂貴,必須24小時運轉,通常分為二班制,一班12小時,現在工廠全面自動化,環境比以前好很多,但仍需要有人值班監督,這是有點辛苦的工作,美國人做不來(太懶),美國的文化不適合做製造業。

1990年代初期,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開始推動全球分工。施振榮說,二次大戰後,各國產業發展原本講求一條龍,後來轉變為垂直分工,美國半導體產業把較低附加價值的部分移轉到亞洲,這樣的全球分工對消費者最有利,是最經濟的模式,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當時美國的半導體產組裝需要大量勞力密集工作,全部移到亞洲,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到台灣。

3.jpg
施振榮說,美國半導體產業採取全球分工,是最經濟的模式,而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圖為台積電廠區。(資料照,顏麟宇攝)

「政治人物總是擔憂產業空洞化,但這個現象遲早會發生,必須超前部署。」施振榮說,「1997年我就直言個人電腦會變成傳統產業,當時有人不同意,今天來看,個人電腦已是傳產,手機也會變成傳產,所以產業一定要升級。」

在和平時期,施振榮認為,趁技術還有價值時移轉給友好國家,協助友好廠商,建立合作關係,收取智財權利金,可以增加收入用於往前研發,把自己做不來的交給友好廠商做,可以把這些友好廠商納入生態系的一環。

1991年美國《哈佛商業評論》(HBR)提出未來趨勢是電腦公司不做電腦,半導體公司沒有晶圓廠,這是全球分工的大趨勢。施振榮說,當時唯一不認同的是英特爾,因為英特爾保留製造部門,它把整個產業綁架,贏者通吃,但實際上違反產業發展趨勢。

30年後來看,英特爾逐漸走向衰退。今年7月底,因獲利不如預期,英特爾的市值已被競爭對手超微半導體(AMD)超越。

「中國半導體產能恐超越台灣 但深層技術沒那麼容易」

針對美中晶片戰,哈佛大學教授Graham Allison和谷歌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於7月初撰文指出,中國半導體可能在2025年超越台灣,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基地,美國處於晶片大戰失敗邊緣。對此,施振榮認為,「中國政府扶持產業發展,賺不賺錢不重要,產能最重要,未來中國半導體產能可能超越台灣,但是從產值的角度,可能還早;至於深層技術方面,則沒那麼容易。」

從過去的太陽能、LCD、LED等產業來看,他指出,中國政府政策公布之後,鼓勵大量投資,中國的企業沒有成本概念,價格可以殺到很低,他們不看報酬率,重視的是規模,這對台灣、韓國都是災難。中國半導體產業主要做的是成熟的14奈米產品,以量取勝;不過,內行人看的是附加價值。

美中對抗情勢升高,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採取圍堵方式,中國有可能突圍嗎?施振榮說,「1979年美國和中國建交,把中國視為朋友,中國有龐大市場,標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實際上,中國不了解智財權,共產主義不可行,沒有誘因創造價值。」

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中國以國家的力量全力投入。他指出,「中國在太空產業方面已經跟上;在淺層技術方面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網路公司,都是世界最強的;中國在電動車產業,很有機會,電池方面也領先;至於半導體科技層次最深,恐怕沒那麼容易。」

在美中對峙下,施振榮認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要趕上美國的技術,恐怕不容易。」中國半導體廠可以生產成熟的14奈米晶片,最近有研調機構發布報告指出,中芯國際半導體已有能力生產7奈米晶片,但是良率還是不行。

不看好美國本土發展半導體製造 認為長期不可行

晶片成為重要戰略物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表示,「美國有9成晶片來自台灣,如果發生斷鏈,將引發國安危機,美國可能陷入嚴重衰退。」對此,施振榮表示,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分散風險。「美國從國防與國家安全角度出發,不計代價要在美國本土發展半導體製造,但從經濟與產業發展考量,美國的競爭力不在製造,長期發展不可行。」

4.jpg
對於美國在本土發展半導體製造,施振榮認為,從經濟與產業發展考量,美國的競爭力不在製造,長期發展不可行。(蔡親傑攝)

對於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施振榮分析,從國防因素來看,可滿足少量但很重要的軍事用途晶片;其次,從經濟面來看,台積電赴美設廠,就近服務美國客戶,台積電的股東遍布全球,也包括美國的股東,由於赴美設廠經營的成本非常高,不符合全球分工的原則,如果美國政府沒有提供補貼,沒有誘因。

整體而言,施振榮分析,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可就近滿足美國客戶需求,因應美國國安問題。但是,他強調,「台積電最重要的研發基地與旗艦廠都應該維持在台灣。」

「保護主義終究行不通 政府保護越多效果越差」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晶片與科學法》,將對半導體產業提供投資設廠補助與稅收減免770億美元,批評者認為這是一次性補貼,無法解決問題。對此,施振榮指出,這項法案除了對半導體產業提供一次性補貼與租稅減免,其他還包括對科學研究的經費支持,總計逾2000億美元。他認為,「政府對產業扶持,初期可以提供輔導,到某種程度就要放手,最重要的是,企業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

施振榮說,美國要求製造業回到美國本土,最強力支持的是英特爾,而英特爾的微處理器(CPU)架構綁架了整個產業。不過,他表示,「保護主義終究不可行。政府提供保護與輔導越多的國家,他們的企業都發展不起來。」

相形之下,他認為,「台灣的投資抵減屬於獎學金制度,企業必須先能獲利,有賺錢才能享受租稅抵減。如果企業沒有獲利,無法享受租減抵減。」

從政策角度看,他說,「美國為了國防需求,以及經濟考量,要求半導體大廠在美國投資設廠,以建立韌性供應鏈,以免供應鏈發生斷鏈時,完全被卡住;不過,政府不可能給予企業永遠的財政補貼,企業一定要能夠自力更生。綜合來看,他主張,從全球分工的角度,自己不適合做的,就讓別人做。」

美發起CHIP4能產生作用?施振榮:最怕各懷鬼胎

美國為紓解晶片荒問題,發起晶片四方聯盟(CHIP4),要與日、韓、台灣結盟,這對台灣有何利基?施振榮分析,半導體的技術研發,必須做很大的投資,跨國聯盟可以共同分擔經費,找出最佳、最有效的路徑,大家分工之前,合約要說清楚,最怕的是各懷鬼胎,如果某個團隊發現最佳路徑或陷阱,卻不提報出來,就失去意義。

由於發生晶片荒,各國大舉投資半導體,《經濟學人》指出,過去兩年,全球共建了34座晶圓廠,而2022至2024年間,計畫興建中的有58座,總計高達92座晶圓廠將完工,預估可提升全球產能達40%,大量的投資設廠將使得晶片供過於求。對此,施振榮表示,「半導體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但是各國都積極投資設廠的情況下,是該擔心可能發生產能過剩。」

5.jpg
由於發生晶片荒,各國大舉投資半導體,《經濟學人》指出,過去兩年,全球共建了34座晶圓廠。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客戶提出的需求量通常大於實際下單的量。」他說明,「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如果半導體公司擴大投資設廠,屆時產能過多,價格可能軟一些。從過去的經驗,半導體公司通常會把客戶的需求打個6至7折,隨時進行動態調整。」

「解決人才荒 《新經濟移民法》草案應加速推動」

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面臨用人的難題,許多基礎操作人力在台灣招聘。施振榮表示,美國矽谷因為大量移民的貢獻而蓬勃發展,而研發出BNT疫苗的德國BioN Tech公司執行長是德國土耳其移民的孩子。這些例子顯示,引進移民是解決人才荒的一個方法。

他指出,半導體的人才荒一直是個問題,政府和企業都要超前部署,台灣的未來人才不足,可考慮吸引東南亞華裔青年來台,以馬來西亞為例,當地曾經有排華歷史,可以吸引馬國華裔青年來台。目前《新經濟移民法》草案還躺在立法院,應該加速推動。

半導體產業非常重視良率,施振榮說,1970年代,美國半導體廠的良率達到7成,就很高興了;後來,日本半導體廠良率達到8至9成,而台積電的良率更拉高至9成以上,關鍵就在人才。新加坡發展半導體,最大問題是人才不夠。1990年代,泰國也要發展半導體,結果失敗了,主要關鍵是人才不夠。

他指出,半導體非常精密,每個步驟都不能有閃失,如果一個步驟出問題,可能影響整個生產線,因此工廠操作人員必須非常有紀律。美國人不適合做製造業,或許可從拉丁美洲引進移民,至於台灣人赴美工作,有些誘因,但對於員工分紅的問題,必須及早規畫。

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