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理所不當然

2022-08-23 04:11 聯合報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photo.jpg

最近台灣人心很紛亂,因為出了許多以前不常出現的社會現象。例如:共軍進行圍島軍演,全球對台海爆發戰爭與晶片供應鏈十分恐慌;NCC強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遭各界質疑、罵聲不斷,逼得行政院急踩煞車;台灣人民遭誘騙至柬埔寨從事不法行為,數百位受害者受困柬埔寨;政治人物因為論文抄襲,引發政治凌駕學術之疑慮…。

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自詡為全球最幸福與良善的福爾摩沙,一夕間因為戰爭恐攻與價值錯亂,島內人們心中蒙上了一層不安的陰影。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似乎不再是「想當然耳」了!

社會學領域中的社會建構論學派,對此種社會現象有深入分析。社會建構理念帶領我們不再理所當然去經驗生活,而能檢視反思我們到底是帶著什麼樣的模式去定義我們和他人的生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視很多事為「理所當然」。小朋友就是要讀書上學、大人就是要工作賺錢…。但是社會建構論學者,則邀請我們提出疑問:為什麼會有這些理所當然?這些理所當然對人類發揮了什麼作用?這些理所當然的假設掩蓋或忽略了誰的聲音?是否應該也有理由去探索其他相反或相異觀點?社會學家肯尼斯.格根提出有三大來源,形塑了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實」:把我們連繫在一起的語言、日常對話的過程、我們生活其中的制度。

如何化解這些衝突與亂象?肯尼斯.格根所主張語言的結構及使用對於形塑何謂真實和良善,是可參考的解方之一。藉由人類語言和日常對話的互動過程,當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口語交談和行動舉止一致時,我們就建立起做事情的正確方式,進而形成道德範疇,最後演進成為常規、制度或法律。藉助這些標準,我們定義出社會群體與人際互動中的各式擾亂、違規和失敗等判準,同時確立了何謂「良善」,成為大眾接受「理所當然」的現實,以及所有行動模式與違背良善的情境。

不過我們的言語傳統上是鑲嵌於一個更大的組織之中,這類組織才有確立現實、理性和對錯的權威。例如:法庭的法官有從法律角度判定對錯的權威、醫院的醫生有判定健康的權威、大學教授或科學家對特定研究領域中認定事務對錯的權威、宗教有引導心靈事物的權威…。這些機構確定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建構。

所以,維護這些機構的獨立性與不被政治力介入,就成為公民保護制度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最重要使命。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社會轉型的世紀》一文中,就點出了廿一世紀必然是一個持續動盪與充滿挑戰的世紀,政府的機能及運作,將成為政治思想及國家發展的核心議題。而推動一個強而有力、獨立自主、有績效的「社會部門」,來督促有效能的政治治理與政府機構,則是最重要的工作。

每一位台灣人,我們都是局內人,旁觀不得!

photo.jpg
數位中介法草案引起軒然大波。記者侯永全/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