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_004250.jpg

假訊息.現象》
三類謠言容易在選戰中發酵 
中國在台資訊操弄主軸全揭露

2022-09-14 09:00 新新聞 李佳穎

1.jpg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曾引發中國對台灣的假訊息作戰。(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自2018年以來的選舉受到假訊息影響深遠,距離年底九合一大選還有70天,從過去4年多次投票的經驗當中,假訊息經常以哪些形式出現,又怎麼影響我們的思考與判斷?

中秋假期除了早有4年前就傳出的「柚子和優酪乳一起吃會中毒」的謠言廣傳,健康、疫情、國防類假訊息也在臉書社團與Line對話當中流竄。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發布的V-Dem(Varieties of democracy)2021年報告,台灣是接受境外假訊息最為頻繁的國家,且已經連續蟬聯9年冠軍。

93%民眾認為假訊息影響「嚴重」與「非常嚴重」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2022年公布的〈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有74.5%民眾在過去一年曾閱覽假訊息,自評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假訊息的比率也有32.6%,同時有93%民眾認為假訊息對社會影響「嚴重」與「非常嚴重」。

假訊息是虛構、扭曲資訊來源、事實內容與推論過程的訊息內容,可能改變他人認知或達成特定目的。專注於追蹤資訊傳播與公民社會的台灣民主實驗室就曾指出,與讀者政治立場相似、容易激起負面情緒的資訊最容易被相信,長期以來符合這些特質的惡意不實資訊將造成廣泛影響。

台灣熱衷選舉,每2年就有一次地方大選或總統大選,還有公投、罷免與補選等規模不一的投票。台灣民主實驗室曾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進行出口統計,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假訊息影響選情,距離2022年九合一大選還有70天,台灣需要留意哪些假訊息?

第一類:「選務不公」謠言摧毀民眾信任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經經歷多次選舉,副編審陳偉婷提到,自2020年以來,大小規模不一的投票前後都會出現「選務不公」、「作票部隊」的假訊息就會一一出現,企圖影響民眾對於選舉制度的信任感,否定台灣的民主價值。

陳偉婷指出2020年的「選務不公」謠言首先發生在選前2個月,網路流傳攻擊選務不公、可能作票的謠言;在選後一週又是假訊息的高峰,甚至傳出投票箱夾層換票、隱形墨水改票、計票員與唱票員搞錯選票的謠言,「這些在投票機制完善的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也都被證實是謠言。」

然而,這些謠言不斷的變形,在2020年6月罷免前高雄市長韓國瑜、2020年高雄市長補選、2021年罷免高雄市議員黃捷、立法委員陳柏惟與同年底四大議題公投時,都出現類似的謠言,甚至以「2020年選舉舞弊」、「罷韓灌票原班人馬出籠」為基礎,在後來的選舉當中持續擴散。

2.jpg
2020罷韓投票也曾發生假新聞事件。(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以資料科學為基礎來研究資訊傳播在2021年12月也發現,與「公投做票」相關的LINE訊息共有102則、臉書貼文有47則、中國官方官媒則有3則,在LINE群組之間流傳的狀況比公開平台更為廣泛,且在公投後相關的訊息更是大幅增加。

IORG共同主持人王希也發現自2020年總統大選起,「做票」已成為投票前後固定出現的假訊息類型,論述的時間點包括選前回顧、選前預告與選後指控,內容包括空白票計算、選票印製瑕疵、選務人員問題與電腦計票系統。

根據IORG的研究在2021年公投前,網路上就出現了「公投做票」的論述,光是在公投前日「中選會取消公布剩餘空白票」的假訊息就被透過LINE「真的假的聊天機器人(Cofacts)」回報了10次,投票當天則回報了6次。

「假訊息會不斷進化!」王希就指出在2021年與「公投做票」有關的部分訊息提到「總統大選都作弊了,公投能不作弊嗎?」,就是企圖與過去的選舉連結;投票前出現「過去投票有做票」、「預告這次投票會做票」,投票後出現「這次投票有做票」已經是「選務不公」假訊息的典型。

第二類:社會重大爭議捲土重來

相較於密集爆發在投票前後的「選務不公」假訊息,陳偉婷分析社會重大爭議更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見縫插針,裂解公民社會,過去兩次公投論及的能源、食品安全、同性婚姻與性別教育,假訊息並沒有因公投結束而消停,當時間逼近選舉時又將被擴散。

自2018年九合一大選與公投就引發討論的「性別教育教材」即是一例。陳偉婷舉例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曾出現影片,高中《健康與護理》課本要「學生少量吸毒再轟趴」、小學課本將父母親的稱謂改為「繁衍者公、母」的移花接木影片,都是透過虛構的教科書內容,炒作「性別教育」議題。

3.jpg
多元性別教育成為選舉攻防議題。(取自同志諮詢熱線)

陳偉婷提到從2020年總統大選到2021年公投,歷次投票雖然都和「教材」無關,但是有關「教材亂編」、「教育敗壞」的謠言都經常出現,導向「政府亂來」、「教育改革偏頗」的結論,企圖煽動家長群體的情緒。

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訊息則是一段朗讀「台語課文」內容:「你娘卡好,你是臭耳郎還是頭殼給火車壓過?……」這段影片被轉傳時還有「三小政府編出下三爛的教材、就教出什麼樣的爛學子」文字註解。經過查核,發現這是大學國文通識課程,朗讀文字是文本內容,教材也非政府所編。

「放眼全球,社會重大爭議一直是謠言的土壤。」陳偉婷感嘆涉及「社會重大爭議」的假訊息看似和選舉毫無關係,卻因為文字、影音容易引發特定族群的負面情緒,例如教材議題容易引發家長的憤怒;民眾容易在憤怒情緒中失去理性討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食安」假訊息也具備容易煽動閱聽眾情緒、破壞政府信任感的特質。陳偉婷分析食安假訊息的特色是由「舊新聞」、「煽動性文字」與「去時空脈絡內容」混合而成,例如今年(2022)6月流傳人工香料對人體有害的影片,搭配「政府不把關」的言論,實際上是2010年的新聞內容。

餿水油、芬普尼蛋等食安事件都反覆出現在謠言當中,但陳偉婷也提到食安假訊息難以完全破解,「因為我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發生」,在不能盡信政府公布資料的狀況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只能指出移花接木、缺乏時空脈絡的片段,並不能證實現況是否存在。

第三類:國際關係訊息受中國的資訊操弄

正因食安容易引起恐慌,IORG也發現2021年四大議題公投當中,有問題的資訊當中以「萊豬」議題最多,包括「國軍吃萊豬」、「台灣豬肉製品在香港驗出萊劑」等虛構「台灣已經有萊豬」的假訊息,都跟實際狀況不符。

「萊豬除了與食安有關,更容易連結『反政府』、『反美』的情緒,試圖傳達政府以萊豬換疫苗、換武器、換取國際關係的因果關係。」王希進一步指出萊豬議題也是中國官媒與官方社群媒體的著力點,帶動了陰謀論的風向。

4.jpg
去年四大議題公投中,萊豬議題是中國官媒與官方社群媒體的著力點,帶動了陰謀論的風向。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陳偉婷指出許多公共政策被片面傳遞又難以查證,就已經達到了帶風向的目的,而王希也提到,質疑美國會拋棄台灣的「拋棄論」、美國無法保護台灣的「實力論」與美國是世界亂源的「亂源論」也一直是台灣資訊操弄的主軸。

王希指出有些訊息不是事實,可以透過事實查核指出錯誤;有些訊息雖然可能內容正確,卻有過度推論、以偏概全的謬誤,導致讀者產生混淆,不能全部相信,這些在事實、內容與推論過程的問題是比「假訊息」更為廣泛影響閱聽眾的「資訊操弄」。

「2021年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台灣通過萊豬公投到2022年的烏俄戰爭,這些事件持續被疊加成『美國把台灣當成棋子』的印象。」希指出台灣處於地緣政治前沿,國際時事眾多,只要一發生事情,過去的新聞就會一同被「翻舊帳」,進而被「不當連結」。

這兩年來,國際關係的訊息也與疫情結合變異,與疫情緊密相關的是疫苗,「缺疫苗」、「疫苗有問題」、「疫苗沒有用」的論述都與捐贈疫苗的美、日兩國結合,也都有中國官媒與對台機構的影子,試圖塑造「反美」、「反日」情緒,影響台灣與友邦的關係。

5.jpg
將美軍從阿富汗撤軍的行動連結上質疑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障,背後有中國介入操作的影子。 (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中國軍演至今超過一個月,打擊台灣國防威信的假訊息持續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前10名的謠言,內容就包括中國「假演習」與「假集結」圖像,變造解放軍目視花蓮和平電廠的照片,也是在擴大民眾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感。

中官媒與台媒互相引用、匿名粉專也連動,可擴大對台影響力

王希分析中國官方媒體與部分媒體與台灣的媒體經常互相引用內容,匿名華語臉書粉專內容也有所連動,因而可以持續擴大對台影響力;目前觀察到國際新聞假訊息是隨時事而起,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實與選舉有什麼關係,但要留意的是部分來自中國發起的資訊操弄。

台大新聞所教授王泰俐曾研究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當中,影響民眾最深的假訊息是「總統蔡英文勘災坐裝甲車,未親自下水」,8成5的民眾知道這則新聞,卻只有5成的民眾知道這是一則假新聞。

自2018年至今,台灣已經走過兩次大選、多次公投、罷免與補選投票,假訊息雖然不斷演變進化,但仍有一套可供辨認的劇本。時時對於到手入眼的訊息保持警惕,炒熱的選情才不會成為假訊息滋生的溫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