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_081209.jpg

閻紀宇專欄:
相隔60年的夢魘與希望,
從古巴飛彈危機看烏克蘭核武危機

2022-10-18 06:10 風傳媒 閻紀宇

1.jpg
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海軍對古巴進行海上隔離(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我覺得我會被視為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對於這樣的名聲,我可不怎麼熱衷。」

——美國空軍退役中校海瑟(Richard S. Heyser)

「自甘迺迪總統與古巴飛彈危機以來,我們還不曾如此面對世界末日的危機。」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

沒有多少人聽過海瑟(Richard S. Heyser)的大名,但這位前美國空軍偵察機飛行員,曾經在35歲那年差一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40多年後老飛官接受媒體訪問,仍然心有餘悸。

1962年10月14日清晨,官拜少校、打過韓戰與越戰的海瑟登上一架U-2高空偵察機,從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Edwards AFB)起飛,向東飛越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飛向這趟照相偵察任務的目標地區:古巴西部。

飛行在7萬2500呎(2萬2100公尺)高空,海瑟呼吸著純氧,開始對地面拍照,同時提防古巴軍方發射地對空飛彈(SAM);一個多月前,一架由台灣空軍飛行員陳懷生駕駛的U-2,在江西南昌上空遭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地對空飛彈擊落,飛行員陣亡。

2.jpg
美軍U-2高空偵察機(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海瑟那天倒是人機均安,起飛7個小時之後降落在老家佛羅里達州的麥考伊空軍基地(McCoy AFB),總共拍了928張照片,堪稱滿載而歸。這些照片被送到中央情報局(CIA)分析,15日結果出爐:蘇聯在古巴西部聖克里斯托巴(San Cristóbal)部署R-12(SS-4)中程彈道飛彈(MRBM),搭載核彈頭,直接威脅150公里外的美國本土。

16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邦迪(McGeorge Bundy)向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報告,古巴飛彈飛機(Cuban Missile Crisis)揭開序幕,全世界31億5000萬人突然間發現自己置身核子戰爭深淵的邊緣。

3.jpg
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偵察機拍攝的蘇聯核子飛彈(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今年10月16日除了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習近平成為「毛澤東二世」的日子,也是古巴飛彈飛機60周年紀念日。前者其實沒有任何懸疑或懸念,後者卻遠遠不只是一個周年紀念日:今日人類再度被迫站在核戰深淵的岸邊(或許可稱為「烏克蘭核武危機」),60年前的經驗與教訓可有幫助?

從1962年到2022年,從「美國-古巴-蘇聯」到「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兩場牽動人類存亡的危機儘管成因、角色、形勢都很不一樣,但世人觀察焦點都在美國總統身上,畢竟60年前與60年後的莫斯科領導階層都非常「黑箱」,吾人只能期盼華府理性、明智的舉措,能得到對方理性、明智的回應。

60年前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年方45歲,上任才1年8個月,入主白宮之前沒有行政經驗(當過近14年國會議員)也沒有國際事務經驗,但他在危機中的表現卻是可圈可點。

4.jpg
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總統甘迺迪主持國安會議(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當時美國軍方鷹派聲浪高漲,認為談判等同於姑息,主張直接派軍入侵古巴,或者至少轟炸當地的蘇聯軍事設施,而且最好是不宣而戰,仿效1941年的日軍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r)。時任司法部長的總統之弟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則認為這批飛彈只是運抵古巴,尚未實戰部署(後來證明錯誤),因此主張按兵不動。

時間壓力緊迫,甘迺迪決定在鷹派與鴿派之間中道而行:出動海軍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切斷來自蘇聯的「攻擊性軍事裝備」援助,研判蘇方船艦不至於強闖封鎖線,而且為降低衝突升級的風險,特別強調行動的名義是「海上隔離(naval quarantine)」而非「海上封鎖(naval blockade)」。甘迺迪的幕僚後來透露,當時他估計美蘇開戰的機率在1/3與50%之間。

更重要的是,當時美蘇之間儘管劍拔弩張,但始終保持檯面上與檯面下的對話溝通管道,彼此有危機必須以外交方式解決的默契,願意尋求雙贏(或者至少雙不輸)的可能性。美方的目標清楚而堅定(蘇聯飛彈撤離古巴,否則美方不惜一戰——甚至核戰),但也知道必須給蘇方交換條件與有顏面的下台階,知道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雖然強硬但並不瘋狂、不打算毀滅全人類、可以談交易。

10月22日,甘迺迪發表著名的電視演講,向全國與全世界說明危機與美方因應作為,美軍「海上隔離」行動也正式登場。27日,一架美軍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遭蘇聯地對空飛彈擊落,飛行員陣亡;同一天,蘇聯一艘潛艦遇上美軍深水炸彈,差一點就以核彈頭魚雷還擊;同一天,另一架美軍U-2誤入蘇聯領空,雙方戰鬥機升空對峙;美蘇開戰風險上升到最高點,所幸雙方還能踩住煞車。28日,赫魯雪夫在美方最後通牒之前讓步,同意從古巴撤除飛彈,換取美方承諾絕不入侵古巴、從土耳其撤除「火星(Jupiter)」核彈頭中程彈道飛彈(最後一項作法保密)。

https://youtu.be/u07rkwHTPLk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古巴飛彈危機從爆發到落幕13天,當時拜登剛進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唸書,主修歷史與政治的他想必高度關注事態發展。歷史不會重複,但是經常押韻。60年後,拜登坐在甘迺迪坐過的位子上,面對的危機——俄羅斯可能對烏克蘭、北約(NATO)、美國動用核武——只怕更為凶險。

有趣但少為人知的是:60年前蘇聯部署到古巴的36枚核彈頭與4萬3000名部隊,幾乎都來自時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

60年前的蘇聯以「老大哥」身分為古巴建立核子保護傘,更重要目的是彌補自家洲際彈道飛彈(ICBM)與美方的落差,大幅強化對美國的核武嚇阻能力,但赫魯雪夫無意挑起與美國的核武衝突,從危機爆發伊始就願意尋求下台階,美蘇13天對峙幾乎未發一槍一彈,「只」賠上一條人命,妥協的代價相對不高。

今日的俄羅斯對烏克蘭伸出侵略魔爪,戰火延燒近8個月,造成數(十)萬軍民死傷,美國帶領北約參戰的可能性無法排除,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有輸不起的巨大壓力,不斷升高緊張局勢,公然揚言動用核武,烏克蘭則誓言收復包括克里米亞(Crimea)在內的所有失土,讓外交斡旋工作變得極為困難。

5.jpg
2022年2月19日,俄羅斯舉行戰略核武演習,發射「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AP)

拜登在他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談話中提到俄羅斯動用核武的紅線是「祖國遭到威脅」但問題是:俄羅斯2014年從烏克蘭奪走的頓巴斯(Donbas)部分地區與克里米亞(Crimea)、今年9月併吞的4個佔領區算不算俄羅斯的「祖國」?

拜登也提到普京需要「下台階(off-ramp)」,問題同樣是:這下台階恐怕得拿烏克蘭當墊腳石,兼具抗敵意志與能力的基輔(Kyiv)當局恐怕很難說服。此外,60年前的談判只需美蘇一對一,如今烏克蘭問題不但涉及歐洲,而且各國立場不一(東歐傾向挺烏抗戰到底、西歐不排除妥協讓步),西方世界光是凝聚共識就得費不少工夫。

儘管如此,看看古巴飛彈危機,外交斡旋絕對必要也絕對可行,強硬與創意不妨並行。普京固然冷酷殘忍,以烏克蘭與俄羅斯蒼生為芻狗,但美國除了全力支援烏克蘭之外,也有職責為全人類化解蕈狀雲的浩劫。

今日華府與莫斯科之間仍有溝通管道,美國必須以威脅與保證雙管齊下。威脅俄羅斯一旦對烏克蘭或北約動用核武將有極嚴重後果,北約將徹底殲滅侵烏俄軍,莫斯科統治階層覆巢無完卵。保證:北約不會攻擊俄羅斯本土,不尋求推翻普京政權,鼓勵烏克蘭考慮暫時接受部分領土遭佔領(以2月24日俄羅斯開戰前界線為準),鼓勵俄羅斯從頓巴斯(Donbas)撤軍以換取美歐解除部分制裁、烏克蘭承諾不加入北約,烏克蘭同意賦予俄語裔地區更大自治權,甚至在聯合國監督之下舉行真正具代表性的公投(不是俄羅斯版的騙局公投)。

只要普京尚未瘋狂,這條外交之路就有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