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_135500.jpg

「嚇阻」是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塑形佈勢,嚇阻若不成,就要必須求得最終勝利。(圖片取自國防部臉書)

免於戰爭恐懼的真正核心是「嚇阻」

2022年10月21日 07:00 上報

劉得金 ※陸軍備役中將

「戰爭」帶來極端災禍,應該沒人會否定。芸芸庶民一心只在意戰爭發生時如何「避禍」,而有識之士則有比較深層的智識思考,直接針對「戰爭」發想,發展出「嚇阻」、「慎戰」、「避戰」...等詞彙,然而不論如何使用這些詞彙,其目的都在冀望自己的論證,能作為「免於戰爭恐懼」的指引。謹將「嚇阻」、「慎戰」、「避戰」在「免於戰爭恐懼」論證中的邏輯角色,概舒己見: 

「嚇阻」在論證中扮演的角色是「手段」:有對敵單方面嚇阻,也有對敵、我雙方面嚇阻(我方好戰份子或別有居心人士),更有多方的嚇阻(代理人戰爭或他方利益團體)。不論是對敵、對我、對你我他的嚇阻,其內涵要義就是要讓被嚇阻的對象,覺得或理解到「不划算」、「有顧忌」,因而放棄軍事手段。「嚇阻」若成,是庶民、國家之萬幸。

「慎戰」在論證中扮演的角色是「態度」:戰爭對人類文化、生活方式的損害如此之巨,沒有人可以在戰爭態度上因循苟且。「態度」是反應心理的外在行為語言;「慎戰」可以是「謹慎開戰」,更是「謹慎作戰」。「慎戰」向敵方展現的不是因怯戰而以慎戰包裝,而是不輕易開戰;既戰,「將不計代價,無畏恐懼;荊棘叢生漫漫長路的勝利是唯一目的,沒有勝利就沒有生存。」(邱吉爾演說) 

「避戰」在論證中扮演的角色是「目的」:在戰略操作的技術上,乃以「嚇阻」為手段,以展現「不畏戰」來達到「避戰」的目標。另有「必戰」(如中共以武力攻台嚇阻台獨)、核子「保證共亡」(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等,也是「嚇阻」的形式之一。 

當下有識之士輒以「慎戰」、「避戰」駕凌「嚇阻」,以為委屈求全,有話好說是「慎戰」;以為掩耳盜鈴的鴕鳥心態可以「避戰」,卻忘了在「免於戰爭恐懼」大論證中的真正核心是「嚇阻」。「嚇阻」是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塑形佈勢」,嚇阻若不成,不得不進入「實質交戰」時,就要必須求得最終勝利。 

從「嚇阻」到「布勢」、「交戰」、「求勝」的線型邏輯,看起來有先後次序,不過在執行技術上是交互運用,重疊再三。設計、遂行嚇阻時,其實就可以先手塑形布勢,而布勢的內涵也可以為下一層級的接戰、求勝,建立起「先勝」的優勢。這幾件事雖然沒辦法精確分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愈上層的任務(嚇阻、布勢等)愈應由政治領導來主責,而愈往下走到了交戰、求勝層級,就愈是專業如軍隊的專責了。

「嚇阻」一辭,用得浮濫,有深入探討的空間。嚇阻的對象是什麼?是核子武器本身?還是核武的製造或使用?或是威脅使用?全面戰爭?有限戰爭?軍事威脅?灰色地帶威脅⋯? 

若連「嚇阻」的對象都沒弄清楚,如何斷論「嚇阻」的成敗?才會造成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和近期中共襲擾台灣等緊迫中,有人認為嚇阻有效,有人認為嚇阻失效,莫衷一是。

總算有人提出這個議論,讓大家審慎地對常掛嘴邊的顯辭重新考。果然經過一番討論,才知有很多大家認為無庸置疑的「東西」,真有很多「灰色地帶」!理之所不明,是因為辯證不夠深入。 

目標、手段和態度的清晰認知,如「勢」與「節」的適當拿捏一樣重要,切莫似是而非,本末倒置,故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