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
中共短期內會武力犯台嗎?
揭仲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在峇里島拜習會上,習近平有關台灣的強硬發言是「提前畫線」,是種「預防性的危機管控措施」。(美聯社)
習近平於二十大政治報告中重申貫徹對台總體方略,「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後,國際間、特別是華府又掀起了一波關於「中共犯台」時間的討論。
除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2021年3月9日於聯邦參議院的聽證會作證時首先提出、迄今已被華府官方當作計畫管制點的2027年外,若干美國現任或前任官員在中共二十大後,甚至提出其他更聳動的猜測。例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爾代(Michael Gilday)就指出,中共「可能會在2022年或2023年行動,不能排除其可能性」;川普時期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R. McMaster)也在日前於一場視訊會議中表示,「隨著中共對失去政權的恐懼加劇,以侵略台灣作為開端的戰爭風險正在增加」,且時間點「約落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選後,同年美國也將舉行總統大選」。
在中共短期內可能就會攻台之說甚囂塵上之際,或許是為了想在「拜習會」前後設法讓美中關係略為緩和,又或者是想降低「拜習會」於華府可能產生的後座力。華府國安高層這陣子也數度針對中共武力犯台的時間點,發表一些具「降溫」意味的評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拜登(Joe Biden)總統本人11月14日在「拜習會」的會後記者會中表示,儘管中國近來頻頻在台海展示軍力,但他不認為中國在短期內將試圖入侵台灣 ("I do not think there's any imminent attempt on the part of China to invade Taiwan.")。儘管如此,各方對中共是否會在短期內犯台的討論,還是沒有因為拜登的評論而停歇。
美國總統拜登在「拜習會」的會後記者會中表示,儘管中國近來頻頻在台海展示軍力,但他不認為中國在短期內將試圖入侵台灣。(AP)
拜習會中方畫出的是底線
習近平的言下之意是,華府若想與北京建立能管控風險的「護欄」,就必需正視北京的底線,妥善處理華府與台北之間的政治、軍事交流。
平心而論,中共雖然對目前兩岸的情勢感到不滿,但短期內把武力犯台列為優先選項的可能性還是偏低。原因除了現階段、尤其是在2024年年底前共軍還無法具備武力犯台速戰速決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中共高層對國家目標的追求,使其還不會在台灣問題上輕率地訴諸軍事手段。
儘管習近平在11月14日的「拜習會」中,看似強硬地對拜登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但這其實是在警告拜登政府北京的最後底線。
習近平的言下之意是,華府若想與北京之間建立能管控風險、避免在雙方戰略競爭的過程中引發軍事衝突的「護欄」,就必需正視北京的底線,妥善處理華府與台北之間的政治、軍事交流。顯示出北京儘管對兩岸目前的情勢不滿,卻還沒到「對局勢感到絕望」的程度;現階段避免因為台灣問題引發和華府之間的直接、甚至軍事衝突,還是符合北京的利益。
台海衝突將讓中方國家發展目標成空
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與「拜習會」中,關於台灣問題的相關發言看似十分強硬,但本質上還是屬於部分中國大陸學者所說的「提前畫線」,是一種「預防性的危機管控措施」。
現階段北京之所以想避免因台灣問題和華府爆發軍事衝突,是服膺其對當前國家目標的追求──也就是到2035年時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將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以便在2049年前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台海戰火起,中國「兩個一百年」中的2049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恐落空(取自新華網)
而北京心知肚明,在這個過程中,若在中國大陸周邊爆發戰爭,甚至與美軍在西太平洋兵戎相見,非但不可能如期在2035年前達成階段性目標,整個時程也勢必大幅推遲。這意味著北京雖然不會讓統一問題無限期拖延下去,但現階段還是以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為主,會盡量避免在周邊捲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包括武力犯台──除非兩岸的局勢出現讓北京無法忍受的劇烈變化,例如臺灣追求法理台獨,或華府直接跨越「一中政策」的紅線。
因此,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與「拜習會」中,關於台灣問題的相關發言看似十分強硬,但本質上還是屬於部分中國大陸學者所說的「提前畫線」,是一種「預防性的危機管控措施」;希望能在台北、甚至華府「踩紅線前」就主動採取行動,逐漸減少台北與華府可用的籌碼與手段,以免落入有任何一方跨越紅線,讓北京不得不採取大動作報復的處境。
共軍在北京對台政策中角色加重
共軍在中共二十大後,與2027年中共二十一大前,仍將在北京對台政策上扮演極為顯著的角色。(AP)
北京對台灣實施大規模、高頻率的武力展示或武力施壓時,早已不再擔心會讓台灣民眾產生負面的觀感。甚至認為這種作法才能讓台灣民眾知道「和平是需要維護的」。
雖然短期內武力犯台還不會成為北京的優先選項,但共軍在中共二十大後,與2027年中共二十一大前,仍將在北京對台政策上扮演極為顯著的角色。
共軍在台灣問題上所擔負的任務,主要還是藉由武力來宣示立場、維持壓力以收抑制臺獨之效、防止在台灣問題上陷入戰略劣勢並累積未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優勢,和在必要時支援「強制外交」等。同時,為防範不時之需,並為抑制臺獨甚至說服美國不要跨越紅線提供實質的武力基礎,共軍隨時都備有對台作戰計畫,也會依照此一作戰計畫,執行相關的戰備演練。
而北京對台灣實施大規模、高頻率的武力展示或武力施壓時,早已不再擔心會讓台灣民眾產生負面的觀感。因為在2016年民進黨政府全面執政後,北京對台政策的思維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依照中國大陸學者的說法:
目前是蔡英文柔性台獨的證偽期,當這條路走不通後,台灣百姓的思想也會變化。大陸不怕引起台灣人民的反感,這是必經的過程,必須要讓台灣民眾對政府產生反感,反感才能反思。
北京甚至認為這種作法才能讓台灣民眾知道「和平是需要維護的」,這樣才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讓台灣民眾重新支持與大陸開展關係。
武犯機率低但擦槍走火風險增
八月台海危機後,兩岸海空兵力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大增。圖為海軍監控共艦情形。(取自軍聞社)
兩岸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大增,過程中任何一樁意外事件都很可能導致緊張情勢迅速螺旋上升、升高為軍事衝突,甚至引發各方始料未及的戰爭。
儘管武力犯台機率不高,但並不代表短期內兩岸不會爆發戰爭。
中共近年除大幅增加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更在今年8月以裴洛西(Nancy Pelosi)議長訪台為藉口,片面推翻行之有年的「中線默契」,還意圖將在中線以東的海空軍事活動常態化。
共軍這些舉措已導致兩岸海空兵力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大增。若過程中發生涉及兩岸軍機軍艦的意外,則在兩岸官方嚴重缺乏互信、官方溝通管道幾乎不存在、民間對立氣氛不斷上升,又不存在任何軍事危機處理機制的情況下,任何一樁意外事件都很可能導致緊張情勢迅速螺旋上升、升高為軍事衝突,甚至引發各方始料未及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