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_173225.jpg

化身尖刺豪豬、
加快軍事改革、
媒體識讀紮根……
專家:
台灣可從烏克蘭戰爭學到這些教訓

2023-01-09 17:00 風傳媒 簡恒宇

1.jpg
中國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翻轉過去和台、美之間的勢力平衡,也導致台海衝突風險增加。(資料照,AP)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揮軍侵略烏克蘭,但烏克蘭成功抵禦,並未如俄羅斯所願,迅速淪為俄羅斯的傀儡政權,而烏克蘭戰爭被認為中國可能效仿俄羅斯,出兵進犯台灣的樣本。《外交政策》訪問12位專家針對其專業領域提出台灣在烏克蘭戰爭中可學習的經驗和教訓,《風傳媒》摘選5個重要部分。

聯盟:讓台灣成為滿身刺的豪豬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前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1月3至5日才訪問台灣,成為2023年首位訪台的外國政治人物。他向《外交政策》強調烏克蘭和台灣都不是北約成員,不受集體防衛機制保護,這對自由陣營想從烏克蘭戰爭中汲取教訓,嚇阻中國犯台極為重要。

拉斯穆森指出當沒有條約可依靠,話語就很重要,像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2021年7月發表《俄羅斯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文章中直言:「烏克蘭唯有與俄羅斯建立夥伴關係才有真正主權。」拉斯穆森稱普京一再否認烏克蘭做為國家的存在,西方國家領袖卻忽略俄羅斯會出兵的風險。

「世界不能對中國犯相同錯誤」,拉斯穆森稱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中國有權以任何方式「統一」台灣、當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說統一後要「再教育」台灣人,以及中國在香港展現「一個中國」的做法,「不應懷疑中國的野心,或是它們對台灣人的用意」。

拉斯穆森提到台灣任何嚇阻或反擊進攻的戰略要以科技優勢為基礎,而美國領先中國的經濟和科技,讓自由世界有巨大的軍事優勢,「保有此優勢對嚇阻任何武力犯台行為至關重要」。他強調盟友和夥伴必須團結行動,「從俄羅斯的侵略中學到,除非開戰前的訊息就強健團結,否則威懾就會失敗」。

2.jpg
2022年1月,北約(NATO)前秘書長、民主聯盟基金會創辦人拉斯穆森訪問台灣,晉見蔡英文總統(總統府)

「這是為何要表明中國犯台會付出的經濟代價」,拉斯穆森直言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2022年11月帶多名德國企業執行長訪問中國,反而傳遞相反訊息。他也說美國給予烏克蘭大量軍援扭轉戰況,「同樣的經驗適用台灣。在夥伴協助下,成為布滿武器的豪豬,以嚇阻任何可能的武力攻擊」。

拉斯穆森表示「嚇阻中國犯台的最重要方法,就是確保烏克蘭戰勝」,因為若俄羅斯能透過武力取得領土,並建立新現狀,中國和其他獨裁國家則會認知到,民主世界的決心很脆弱,這會帶來核武黑函與軍事侵略,也會選擇姑息取代對抗,「此結果把全世界置於危險處境」。

改革:台灣必須彌補流失的時間

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告訴《外交政策》在烏克蘭戰爭中汲取的重要教訓是時間,因為烏克蘭2014年遭遇俄羅斯攻擊且喪失克里米亞後,就展開軍事結構和訓練改革,「賦予我們今日所見的抵禦。這不是一夜間發生。為了同樣準備好應對中國進犯,台灣需要現在就認真準備」。

「改革和訓練需要時間落實及制度化」,李喜明說,烏克蘭若無時間執行,就不會達到今日抵抗俄羅斯的備戰程度,而台灣必須學習此經驗,現在就表明其國防戰略,並結合有效裝備、有效訓練、強化抵禦意願3個關鍵要素。他指出不同於烏克蘭和北約國家相鄰,可能被中國封鎖的台灣,必須做好儲備。

李喜明稱美國艦艇運送補給品給台灣、建立「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都不應在戰時才做,且中國已在討論反制「星鏈」的方案。他提到美國可支持台灣進行改革,就像2014年後協助烏克蘭一樣,並在政策及工作層級方面建立美台聯合工作小組,而雙邊突發事件模擬及演習,能找出主要挑戰並調整。

3.jpg
2022年11月29日,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出席對外關係協會舉行「備戰?避戰?台灣的選擇」座談會。(顏麟宇攝)

李喜明表示有個國防工業合作及供應鏈安全的雙邊指導小組,更能確認和簡化保養、維修、檢修流程,以及在台灣聯合產製武器與合作研發,「美國的支持是向其他盟友傳遞強化與台灣合作的基礎」。他直言中國共產黨不會讓台灣像烏克蘭一樣,有時間準備改革,所以合理認為升高脅迫等級,但不引起恐慌。

李喜明強調台灣現在就要行動,在習近平決定攻台時就準備好。他認為,台灣軍方要能分配有限資源,應對侵略和脅迫;聯合作戰計畫要有彈性,適用於各種情況;在通訊中斷、無中央指揮的情況下繼續作戰;成立全志願的國土防衛隊訓練民眾應對危機。

混合戰:不是打最後一役

「政治人物,像是軍事將領,有打最後一戰的傾向」,保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高級研究員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稱習近平知道不能重複俄羅斯在烏克蘭犯下的錯誤,所以會在已進行的非軍事、較不受注意、更具成本效益的戰事上升級,且在各方面都有斬獲。

辛格爾頓向《外交政策》表示目前兩岸的軍事力量已向中國傾斜,當中國軍事現代化、台灣防衛能力衰弱的那天到來,犯台會是中國的理性決定,不過中國領導階層也從烏克蘭戰爭中清楚看到,對台灣發動全面性攻擊會有不可否認的風險和過高的代價。

曾是美國外交人員的辛格爾頓稱中國長期以來都知道,因台灣而與美國及其盟友直接交戰,會為中國帶來決定性挫敗或走向核戰,因此中國著重在灰色地帶作戰,包括擾亂台灣政府功能、癱瘓台灣基礎設施,以及透過持續的不實資訊影響力,破壞台灣的政治進程和強化支持統一論述。

4.jpg
參加中共二十大活動的《新華社》記者(資料照,AP)

辛格爾頓指出中國的短期戰爭戰略在政治控制和軍事優勢程度上,尚未達到目標,而俄羅斯2014年占領克里米亞,顯示建立這些先決條件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對台灣的脅迫在2023年勢必來到新高點,包括每日海空騷擾更頻繁,以此破壞台灣大眾對軍方保衛國家主權的信心。

不過辛格爾頓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對台灣進行海上或空中封鎖,因此舉可能激起台獨情緒,並讓國際同情台灣,而中國對這2種情況都未準備好反制。他提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會扛起大部分的戰略,即散發不實資訊來讓台灣社會士氣低落和陷入分裂。

「北京當局會逐漸影響社群平台、線上通訊群組及傳統媒體公司,強化統一論述」,辛格爾頓說中國也會利用這些管道,搶走對台灣的投資和觀光商機,並加劇對台灣關鍵基礎設施、金融機構和其他目標的網路及其他攻擊,這是利用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不對稱依賴,施壓政治人物不要讓台灣更朝獨立邁進。

辛格爾頓直言中國會在台灣2024年總統及國會大選前,繼續暗中資助支持統一的台灣政黨和候選人,同時扼殺台灣的外交空間,主要是降低台灣的國際參與和減少台灣的邦交國數量。他指出習近平尚未意識到,這些灰色地帶作戰可能促使美國及其盟友在未來做出更強力的反擊。

辛格爾頓說:「換句話說,對台灣進行不受抑制的混合戰,反而會帶來與華盛頓當局爆發熱戰的真正風險,甚至是更早發生。」另外,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常駐研究員布羅(Elisabeth Braw)稱,各國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管道發布團結訊息的戰略溝通(strategic communication),在戰時總是相當有力的工具。

5.jpg
不實資訊在社群平台上流傳(資料照,AP)

資訊戰:烏克蘭在資訊對抗獲勝不能自滿

不過現在好戰分子和利益團體能向特定目標直接傳遞訊息,使得資訊成為關鍵武器。布羅指出這讓俄羅斯在2014年成功奪取克里米亞,但2022年2月開始的烏克蘭戰爭中,烏克蘭以好萊塢式影片、吸引人的迷因,還有幽默的口語即時訊息,挫敗俄羅斯的資訊戰。

布羅坦言這仍無法阻擋社群平台用戶深信並轉傳的不實資訊,而中國可能透過台灣媒體及社群平台,散布台灣政府無知、無能的資訊,甚至是中國要攻打台灣的計畫。她表示一般人無法辨別可信的軍事計畫及謊言,中國希望大部分台灣人因太沮喪而無力保衛台灣。

布羅強調一般民眾能訓練自身資訊防衛能力,像是瑞典民防署(Swedish Civil Contingencies Agency)2018年發布《若危機或戰爭來臨時》(If Crisis or War Comes)傳單,教導瑞典人民做好危機準備,以及如何分辨戰爭開打,而瑞典人知道,政府會從廣播電台、電視及手機簡訊發送攻擊通知。

「想想若每個自由民主國家都有類似的傳單和機制,與其仰賴媒體臆測及歇斯底里的推文...... 大眾會知道從哪得知(正確)訊息」,布羅向《外交政策》稱民眾也要有查證資訊的更好能力,包括認知訊息目的、發送者是誰,這樣的媒體識讀在和平及戰爭期間都是很好的建議。

布羅指出芬蘭的學校會教導媒體識讀,並把此視為民防能力,但大部分的國家仍缺乏全面性戰略,協助其公民了解所得到的資訊,這樣的資訊混亂為國家和非國家的顛覆行為帶來沃土。她強調「台灣也意識到此風險,並於2021年推出一系列媒體識讀倡議。只能希望他們盡快紮根。」

6.jpg
數位人民幣。(資料照,美聯社)

經濟:嚇阻戰爭要有更佳制裁計畫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員夏吉娜(Maria Shagina)提到儘管西方國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一再揚言要實施大規模制裁,仍未能阻止俄羅斯。西方國家認知到,單獨制裁不太可能預防及停止軍事侵略,而中國可能為了武統台灣,願意承擔經濟代價。

夏吉娜坦言對西方國家而言,要用經濟策略對付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俄羅斯多10倍的中國相當困難,且中國和全球經濟連結很深,挑起經濟戰會引發反撲,而俄羅斯把能源及其他有用物品武器化,中國則有更多選項,「與中國斷絕(經濟)形同經濟版核戰,即互相保證毀滅,眾人皆輸」。

夏吉娜稱若中國的全球融合帶來保護力,西方國家能順勢從中找出弱點,如同歐洲正記取有關冬季仰賴俄羅斯能源的教訓,國內韌性會是治國方略基石。她也說烏克蘭戰爭展現廣大的制裁聯盟重要性,只是對於中國,不單有必要建立多邊聯盟,態度還要更強硬。

夏吉娜認為制定豁免條款,以及保有彈性和強硬的正確結合,是促使制裁聯盟團結的重要關鍵。她表示美國正利用其在半導體供應鏈的獨特地位,單方面管控出口先進晶片給中國,使得中國在提升包括軍事用途在內的先進技術的能力受到抑止。

7.jpg
中國正在降低對美元的依賴(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渴望建立多邊制裁聯盟,向北京當局傳遞任何進犯企圖會付出高昂代價的強烈訊息」,夏吉娜告訴《外交政策》中國仔細觀察俄羅斯遭受的制裁,尤其是西方把金融武器化,而中國也非常清楚自身弱點,即在國際貿易和外匯存底高度依賴美元和其他西方貨幣。

夏吉娜指出中國已採取措施來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包括2010年持有美國國債首次低於1兆美元、中國石油(PetroChina)和中國石化(Sinopec)等5家中國國有企業自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動下市,中共也禁止官員擁有外國銀行帳戶及海外資產,同時推動獨立於現行支付系統的數位人民幣。

夏吉娜說西方國家的金融制裁,增加不想受到制裁影響的國家對人民幣的興趣,可能會引發去美元化的滾雪球效應。她強調由於經濟策略對付中國的局限,凸顯策略制定更加重要,而美國及盟友應開始制定先發制人的策略,且缺乏可信賴的制裁聯盟,加上殘局,將大幅降低嚇阻、停止及贏得戰爭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