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我本來不是很想再講這件事;但看到一位「兵科學校的上校」,對戰爭的目光卻短淺到和「某宗派的掌門人」一樣,實在是覺得不引據論事,乃國家之禍
1.
在下或部份人士反對刺槍,是基於「戰史」的案例累積:無論是自己在一戰便受過教訓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到日本防衛廳累積的近代武裝衝突次數,與當中使用刺刀次數的對比,乃至俄羅斯在車臣,菲律賓在馬拉威,美國人在伊拉克,和俄羅斯在烏克蘭,乃至於美軍自己對傷亡資訊的累積與統計
如果刺刀真如這些主張者所謂的「無役不與」,為甚麼戰史資訊乃至傷亡統計裡都不是如此?
2.
把練體能和武術拿來質疑,以作為支持刺槍的論點,對不起,我個人覺得此舉「丟盡了一位身為兵科學校上校教官」的顏面,為甚麼我這樣說,理由分述如下:
A.
體能訓練除了軍事實戰上的效果外,更具有健康方面的影響,而且現在很多體能訓練,是「科學化」的:也就是說其效果可以被測量,甚至化為圖表的
請問那些主張刺槍訓練效果之士,你們何時有統計過刺槍對熱量消耗,新陳代謝,乃至減脂增肌的「實際數據」?
如果你身為影響國軍某項訓練的主導者,卻拿不出科學或戰史證據告訴我並說服大家,請問這是否有負職守?
B.
武術與刺槍更有一個重大差別:也就是作為非戰爭軍事行動MOOTW裡,「非致命武器」的一個選擇,好比基地衛哨對上一兩位醉酒百姓,控制關節等技巧絕對會比上刺刀來得適當(至少公共關係上如此)
假使你連刺刀的致命性與武術可選擇非致命性的差別都看不出來(或假裝看不出來),然後故意將其混為一談,倡言「不練刺刀幹嘛練武術」,請問這種不能就事論事的態度,是一位兵科學校教官該有的樣子嗎?
3.
作者所謂「急於速成」,剛好證明他對武術訓練與軍用武術訓練差距的不了解
如果你是習武之人,那他所謂「落實」「持恆」大抵上都是沒錯的:你就把你門派的招式、套路,依照師父的教導,由淺而深,由簡而繁地學成,然後反複練習,直至其為第二本能
但如果你是練習軍用武術的士官兵,就會發現軍人的養成訓練裡,「軍用武術」只是克敵甚至殺人的「一部份」,你不可能去把所有時間放在上面,而是必須還要會用槍射擊,甚至用刀刺,用手勒昏甚至掐死敵人,也就是說,你這些項目勢必要「速成」
如果你身為軍隊教官,卻看不懂「習武之人」與「殺敵軍人」兩者間的差別,甚至淪落到像某位門派的掌門人般,提不出證據卻對單項科目孤芳自賞時,我真的覺得很可悲
4.
最後,拿對岸還在做「刺殺」訓來當成我們練刺刀的理由,更是已經荒唐到分不出「競技」與「作戰」的程度
誰都清楚,兩岸若發生衝突,我們一來大抵是守方,二來泰半不可能和人家比人數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準備好,用「比敵人更有效率的方法」,來殺傷他們才是
簡單講,人家因為是攻方,有可能補給會青黃不接(英軍用刺刀就是類似情況),所以他要用「刺殺訓練」來作為「主要武器無法使用時的替代方案」
但我們是守方,除了應該有完善的補給屯儲不說,更該利用「多準備彈藥」「全面配發訓練手槍」「熟悉使用對方兵器」等多元的替代方案,來解決主要武器無法使用的問題
而不是對方練刺殺訓,所以我就練刺刀:那請問解放軍會因為我們沒有第五代戰機,所以就改派第四代戰機來對付我們嗎?
這不是把競技與作戰搞混,還是甚麼?
5.
要刺槍,換彈匣,用手槍,還是戰鬥刀,根本是一個科學問題
美軍人員和在下聊過,他們在某些地區的平均接戰距離是二十五公尺;基本上就像步槍故障或子彈打完時改用手槍(如果已經上膛則更是如此),會比你換步槍彈匣或排除故障來得更快一樣
你有了「資料累積」與準備,才能告訴我「近戰的最佳解」為何
我從來沒看過主張刺槍者,能告訴我「台灣平均接戰距離多少」,再配合二十一英尺法則,來說明一旦主武器失效時,敵人可能迫近到甚麼距離?而在這個距離內,上刺刀會比換手槍/換彈匣/改用戰鬥刀等其他方案「更快」?
而且以手槍為例,除了動能大以外,它短時間可連續扣扳機,到子彈打完為止;而你刺刀雖然沒有「打完」的問題,但動能與殺傷力,還有短時間內連續攻擊對方的次數呢?
如果你拿不出戰史,卻想像「都是與敵近接搏鬥的地方,怎能不練刺槍」
如果你拿不出研究,卻滿口「刺槍練體能、練膽識、練指揮」
那請問你是推銷仙丹的掌門人,還是科技時代武裝部隊兵科學校的教官?
這樣還不短淺,還不丟人嗎?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