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力士飛彈除役典禮,前面是李翔宙將軍,第一排第二位抱著飛彈模型是作者,作者旁邊第一位就是46期邵明禮上校。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勝利女神飛彈與我的故事 Part I

May 24 Wed 2023

這幾天台灣的新聞都不斷針對兩岸進入正式開放時期而做很多的報導,回想過去在兩岸對峙與冷戰這30-40年期間,台灣軍方賴以維護台海上空安全的重要防空武器「勝利女神力士飛彈」,雖然在11多年前已經正式除役,只是,全球至少有10萬人,曾經在「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服務過,美國目前甚至還有「勝利女神力士飛彈」退役官兵俱樂部,定期在聚會與表演,而卻我投入了人生最精華的歲月時光在「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過程中充滿了「酸、甜、苦、辣」。

昨天很偶然與意外的在文建會網站中,搜尋到台灣過去這70多年來發展的很多老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裡面居然有我,這是在將近30年前當我還在軍中服務時,擔任勝利女神力士飛彈除役典禮戰檢官的時候,我與戰檢部隊以及指揮官合影的照片,也勾起了我內心最深處的回憶與激動,我的第一份工作與最早的管理經驗,也是開始接觸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初步了解到,美國陸軍對於科學管理方式的開始,還有就是流程整合觀念的培養之處,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體會,我們當年操作這種世界獨一無二超級巨無霸大型飛彈,是有多的艱辛與挑戰。

2.png
還是白色塗裝的勝利女神力士飛彈

3.png
已經改成綠色塗裝的勝利女神力士飛彈

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英文全名是(Nike-Hercules Missile),在自由世界飛彈編號序列為Mim-14,它在美國正式服役期間是從西元1954年左右,其實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是有個同胞大哥,叫做「勝利女神飛毛腿飛彈」,它的英文全名是(Nike-Ajax Missile),飛彈序號為Mim-3A,只可惜它服役期間僅短短不到10年時間(1950-1958年),而且知名度與被使用範圍也都不如它的同胞弟弟力士型飛彈,當然是勝利女神飛彈系列還有一位胞弟,叫做「勝利女神宙斯型飛彈」,它的英文全名是(Nike-Zeus Missile),飛彈序號為DM-15S,當初是被用來設計做為反彈道飛彈的武器,只可惜最後只有出現實驗型飛彈,連量產都沒有就被夭斬結束計畫了。

4.jpg
勝利女神飛毛腿飛彈

我想只要曾經在「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服務過的台灣役男朋友們都非常的了解,說它是一隻巨大的怪獸,真的一點都不為過,它的長度為39.8英呎(478英吋),重量為10,711英鎊,射程為154.1公里(96.3英里),速度為3.65馬赫,飛行高度可達100,000英呎(30,480公尺),飛彈滯空時間大約2分多鐘,在50年代的各國所有防空飛彈裡,它應該算是屬一屬二的了防空武器了,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它從未真正在戰場上擊落任何一架敵機,在台灣曾經有過幾次的飛彈誤射,或是已經鎖定了敵機,進入接戰階段(紅色警戒 Red State ),但卻還是無緣替它在史上服役50年之久的時間,添下任何一筆實彈欄截成功的紀錄。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部落格或網路上探討「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可惜作者大都是當年未曾真正在這類型飛彈服役過的朋友,大概僅有人資前輩石銳老師與我,雖然彼此成長在不同年代,但卻是真正在這類型的飛彈服務了很多年,這種飛彈因為笨重,而且是50年代早年的產品,所以它所需要的操作人員大概可以用「驚人」這兩個字來解釋,「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因為飛彈追蹤雷達,鎖定飛彈需要一段長距離的關係(大約5公里),因此,必須分成山上與山下,兩個不同的地區來操作,通常我們把山上雷達區的叫做IFC( Integration Fire Center),俗稱叫做「705」(拐洞五),山下發射區則稱做LA(Launch Area),俗稱叫做LD,其實原來應該是叫LCT(Launch Control Trail),但是,當年台灣阿兵哥的英文程度都只有一般,所以,就直接簡化成LD了。

5.png
民國50年神箭一號演習,當時難得出現的台籍義務役飛彈兵。

在上山雷達區共有五種雷達,分別是LOPAR(Low Power Acquire Radar ),一般也俗稱ACQ(Acquire),另外只有某些單位配備HIPAR(High Power Acquire Radar),這種雷達是高建築的架構,長的像是龐然大物,台灣當年配備這種雷達的兩個單位我都服務過,接著是TTR(Target Tracking Radar),以及MTR(Missile Tracking Radar),還有就是TRR(Target Ranging Radar),另外就是兩個操作人員待的車廂,分別是BCV(Battery Control Van)與RCV(Radar Control Van ),因為這兩車廂都充滿真空管早年因為沒有冷氣設備,每逢當夏季到臨的時候,很多操作手都會熱到頭昏腦脹,可以跟現在三溫暖的蒸氣室相比呢,兩個車廂操作手與BCO(Battery Control Officer),加一加就有10位,生活在裡面真的可以用「熱鬧滾滾」這四個字來形容。

6.png
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導引系統圖

而在山下的發射區,共有三組的發射場,在美軍有時會有四組的發射場,而每一組又有四組的發射架,發射場因為飛彈發射時的力量很大,所以每組發射場都很大,通常一個發射區至少都有好幾十平方公里大其實,「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最精采的操作動作就屬於在發射場操作的戰備檢查,標準21項作業動作,早年在「陸一特」三年兵時代的阿兵哥,除了可以用台語喊著操作21項動令之外,還可以單手支撐高度約在自己腰際高的發射軌道,然後雙腳併攏以九十度直接飛越過去,動作真的非常的美妙,在後來的「陸二特」兩年兵的表現與動作,就遜色很多了,但是只要曾經欣賞過力士飛彈發射場操作戰檢的外賓們,尤其女生同胞,大概都會被那些阿兵哥們的動作所深深的吸引;所以在發射區的操作手與LCO(Launch Control Officer)加一加就要21位人員,實在可想而知當年要實施一次戰備檢查ORE(Operation Review Equipment),動員人員之眾可想而知,往往擔任BCO的軍官在耳機裡,可以聽到從山上射控區到山下發射區,操作人員大聲吼叫的聲音,那種感覺如果沒親身經歷過的人,實在是很難想像與體會出那種情境,如果是營級以上的單位來實施戰備檢查的時候,BCO身後會又多了一位OIC(Officer In Charge),不斷的對著BCO下著各種臨時狀況,現在想想當年還好是很年輕,不然真的沒被嚇死也會被嚇出心臟病來。

在我初到職場工作時,就有幸與這個父親級的笨重裝備結緣,而且一起工作好多年,當時的很多做事方法與思維,也影響了我很多也很大,尤其學習與讀原文書的習慣,也是源於當時為了想更了解這套老裝備,試想一個年紀輕輕的軍官,就要去管理40多人,後來調職到發射區任職發射排長時更管理到80多人,而且還有龐大與老舊的資產設備要去做管理,那個年紀可能現在年輕朋友還在大學選擇延畢,或者是正在繼續深造研究所,我們卻已經要去承受著龐大的工作壓力與防空職責,不過,生活也並不全然都沒有開心與有趣的回憶,下一集我會回憶與敘述著當年在「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服役的一些點點滴滴記憶。

7.jpg
中國陸軍飛彈部隊第一營與美國陸軍防空砲兵第71團第2營合影,( The U.S. Army Second (2nd) Missile Battalion (BN) 71st Artillery)

原文網址:
https://peterprimax.pixnet.net/blog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勝利女神飛彈與我的故事 Part 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