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_20230527_090542.jpg


揭仲專欄:
環台驗證「紅色沙灘」,
有必要但也有盲點

2023-05-27 07:10 風傳媒

揭仲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1.jpg
國軍開始對全台10餘處早年經認定、戰時可供共軍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之「紅色沙灘」進行試登驗證。(蘇仲泓攝)

自3月起,國軍開始對全台10餘處早年經認定、戰時可供共軍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之「紅色沙灘」進行試登驗證。由陸戰隊的AAV-7兩棲突擊車從中和級戰車登陸艦上,模擬泛水搶灘登陸,以測知共軍可能的登陸路徑並更新兵推參數。從媒體報導可知,目前國軍已陸續完成桃園竹圍(3月23日)、台東知本(4月19日)、新北金山(5月3日)、宜蘭利澤與壯圍(5月24日)等海灘的實兵驗證。

國防部大費周章,派出實兵對這些「紅色沙灘」逐一進行驗證,絕對有必要。因為這些沙灘早年確實因為可供共軍實施團級(含)以上之大部隊兩棲登陸,被國軍註記為「紅色沙灘」;可是多年之後,這些沙灘的地形、地貌與後方人工聚落設施都已產生變化,部分「紅色沙灘」的海岸線長度與縱深明顯縮減,使共軍可登陸部隊的規模大幅減少。

例如若干地段原本的自然海岸線已消失,變成人工的海堤、消波塊與廠房,尤其是台灣中北部地區;在嘉義縣(含)以北的台灣西部行政區當中,自然海岸線占海岸長度比例最高的桃園市僅有41.06%、新北市是36.46%,比例最低的新竹市只剩下4.63%。

根據某位國軍宿將的看法,若干退化程度嚴重的沙灘,共軍可登陸兵力規模只剩下當年被劃為「紅色沙灘」時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緊鄰台灣西部海岸線的西濱快速道路完工後,也對已登岸共軍從海灘朝主要目標區的推進,形成巨大障礙。

「紅色沙灘」驗證過程存在的隱憂


國軍仍舊以比較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做為態樣進行模擬,對共軍目前正大力推動的「聯合登島作戰」轉型,似乎缺乏足夠的認識。

2.jpg
共軍可能登陸的「紅色海灘」(風傳媒製作)

令人費解的是中華民國雖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登陸艦隊與相當規模海軍陸戰隊的國家,但多年來往往只在屏東嘉祿堂等少數特定海灘實施兩棲登陸演習,鮮少用於對其他「紅色沙灘」進行驗證,以重新評估共軍可登陸的地點與兵力規模。使國軍地面防衛作戰計畫,包括戰術位置、陣地設計與火力指向等,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依據早年「紅色沙灘」劃定之初的情形制定,許多內容已有與現地狀況不符,甚至嚴重失真之虞,導致兵力與火力的錯誤配置與浪費。

因此,國防部在邱國正部長要求下,派遣登陸艦隊與陸戰隊,對這些「紅色沙灘」執行環台驗證,重新推測共軍可能登陸路徑並更新參數,做為後續修訂防衛作戰的依據,確實值得肯定。

但整個「紅色沙灘」環台驗證的過程,存在不小的隱憂就是國軍仍舊以比較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做為態樣進行模擬,對共軍目前正大力推動、可能在2030年前後初步完成之「聯合登島作戰」轉型,似乎缺乏足夠的認識。

共軍聯合登島作戰三大著眼點

3.jpg
共軍近年推動「聯合登島作戰」轉型,主要的著眼點,就是要克服傳統登陸作戰形態對共軍地面部隊攻擊上岸所造成的種種限制。(中國軍網)

抽言:若依照傳統靠登陸艦與登陸艇的兩棲攻擊模式,共軍為確保登陸作戰成功,可能被迫讓主力從台灣南部登陸,再一路北進。

共軍近年推動「聯合登島作戰」轉型,主要的著眼點,就是要克服傳統登陸作戰形態對共軍地面部隊攻擊上岸所造成的種種限制,包括:

第一傳統依靠登陸艦、登陸艇之兩棲攻擊模式,海上運輸船團需要在離台灣本島海岸線40至70公里的海域集結,形成大範圍的「換乘區」來進行錨泊,讓所搭載的地面部隊實施海上換乘。而此一大範圍、大量船艦集結的區域,勢將成為台灣本島國軍的絕佳打擊目標。

第二傳統的兩棲攻擊模式,登陸部隊需依照作戰序列,編成十幾個登陸舟波,朝目標區海岸泛水前進,過程極為複雜費時。推估共軍從運輸船團進入離台灣本島海岸約40公里的換乘區,到第一波登陸部隊接觸台灣海岸陸地,中間需要220到280分鐘。這麼長的時間,足以讓本島的國軍部隊發動多波次的打擊。

第三為確保登陸作戰成功,共軍在綜合考量台灣海岸地形變化與國軍兵力佈防情形後,第一波登陸部隊的主力可能被迫在離台灣北部主要目標區較遠的南部海岸登陸,使整個地面作戰的時間大幅拉長。

以前述台灣西部海岸人工化的情形為例,相較於嘉義縣(含)以北高度的人工化,台南市自然海岸占海岸長度的比例有44%,屏東縣更高達73.81%,使台灣南部「紅色沙灘」的退化情形不像中北部那麼嚴重;再加上目前國軍地面常備部隊的47%是部署在北部地區。因此若依照傳統靠登陸艦與登陸艇的兩棲攻擊模式,共軍為確保登陸作戰成功,可能被迫讓主力從台灣南部登陸,再一路北進。1944年盟軍反攻西歐時,捨棄距離英國本土與巴黎都比較近的加萊,而選擇距離與地形條件都沒那麼好的諾曼地,就是因為德軍在加萊的軍力較強。

因此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是要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其重點包括:

首波登陸主力改由空中投送


在大量運用氣墊登陸艇後,可在許多傳統登陸艇無法上岸的沙灘實施登陸,也會使台灣可讓共軍登陸的地區變多。

4.png
為了不將第一波地面攻擊部隊的主力消耗在水際灘頭與搶灘上岸過程,而將主力改道空中,直接攻擊位在海岸線後方的重要目標。(取自中國軍網)

第一為克服台灣海岸線對傳統登陸作戰所造成的限制,尤其是可供旅(團)級以上兵力登陸之海岸快速減少的現況;又要設法迅速越過國軍環繞「紅色沙灘」所設計的抗登陸防衛體系與西濱快速道路等人工障礙;更重要的是,能讓攻擊部隊主力直接在目標區附近登上台灣陸地,無須被迫從台灣南部上岸,以追求速戰速決。這些考量,使轉型後的「聯合登島作戰」,不會再將第一波地面攻擊部隊的主要力量,消耗在水際灘頭與搶灘上岸的過程,而是將主力改道空中,搭乘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甚至偏旋翼飛機等,超越國軍在海岸線所設下的抗登陸防禦體系及障礙物,直接攻擊位在海岸線後方的重要目標。

第二在登陸主力改由空中投送時,第一波攻擊的海上登陸部隊也不再依賴傳統的登陸艦艇,而是搭乘大量的兩棲戰車與氣墊登陸艇。

共軍學者指出,在海上登陸載具調整後,不僅可將傳統登陸模式所需的十幾個登陸舟波,簡化為2至3個突擊群;且氣墊登陸艇的速度是一般登陸工具的4到7倍,也可大幅縮段登陸部隊越過海面、暴露在國軍火力下的時間。

共軍學者甚至強調,在大量運用氣墊登陸艇後,海上換乘區距台灣的距離又可再增加,甚至理論上可轉變為「岸對岸」的攻擊方式,使換乘區這個可供國軍攻擊之海上大型目標的範圍大幅縮減、甚至消失。同時氣墊登陸艇理論上可在許多傳統登陸艇無法上岸的海灘實施登陸,也會使台灣可讓共軍登陸的地區變多。

第三依照共軍想定,當共軍在取得台灣周邊的海空優勢,足以開闢若干安全的海空走廊後,第一波挑選自各精銳單位的模組化攻擊軍即從空中與海上多點、快速進入,對台灣選定的海岸線及內陸實施「全縱深」打擊,並以打擊國軍C4ISR的重心與關鍵節點,和替後續登陸梯隊開闢登陸基地為目標。讓後續登陸梯隊與補給得以在大量民間船隻的支援下,利用佔領的港口或在沙灘上的「無碼頭卸載」相關設施,迅速登上台灣陸地。

環台驗證必須克服兩大盲點


參謀本部對共軍第一波地面攻擊部隊主力,改由空中進入所形成的威脅始終存疑。然而俄烏戰爭中的安托諾夫機場攻防戰,卻證明參謀本部的信心頗值得商榷。

5.png
面對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國防部雖有掌握,但可能還存在盲點。(取自軍聞社臉書)

面對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國防部當然有所掌握,但推測仍存在下列兩大盲點:

首先由於國軍沒有氣墊登陸艇,無法透過實兵驗證的方式,精確評估共軍大量運用氣墊登陸艇後,可能登陸的路徑、地點與兵力規模,導致修訂後的地面防衛作戰計畫,在敵人可能行動的判斷上失真。

第二或許更重要的是,參謀本部對共軍第一波地面攻擊部隊主力,改由空中進入所形成的威脅始終存疑。主流意見似乎認為,台灣本島可供大規模空降或直升機機降的場地有限,這原本就是重點防守區域;而小規模的空降或機降則因戰力不足,縱使成功落地,在國軍的裝甲與機械化部隊面前也不足為懼。

但俄烏戰爭中的安托諾夫機場(Antonov International Airport)攻防戰,卻顯示參謀本部的信心有待商榷。

在這場攻防戰中,為數僅200人的俄羅斯機降部隊,遭到兩個烏克蘭旅級部隊、十倍以上的兵力圍攻;但這支俄羅斯部隊在沒有重裝備與火炮支援下,僅靠C4ISR方面的優勢,再搭配靈活的戰術,竟支撐了近20小時而未潰散,直到支援部隊抵達。這個例證說明小規模空降部隊,若是在C4ISR方面具有優勢,是有可能抗衡傳統的裝甲部隊達一定時間,直到增援到來。

6.jpg
2022年俄軍空降安托諾夫機場的突襲戰,值得借鏡。圖為事烏克蘭士兵在安托諾夫機場撿到一架俄軍的無人機殘骸,後方是被俄軍炸毀的全球最大運輸機An-225。(美聯社)

正視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影響

換言之,若國軍未能正視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後的影響,則在對早年「紅色沙灘」的環台實兵驗證結束後,再花費數年時間修訂完成的新版防衛作戰計畫,所能應付的卻依然可能是「上一場的戰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