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俄烏戰爭膠著,圖為烏東前線巴赫姆特遭俄軍砲擊冒出濃煙,城內建築幾乎全毀。路透

馮建三
新媒體年代
政府仍在編戰爭理由

2023-06-27 00:00 聯合報

1.jpg
馮建三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卑斯麥在十九世紀操作假新聞,誘導普法怒目相向,提早激起戰爭而統一德國。據說,報業大亨赫斯特派記者前往古巴,表示「你提供圖片,我提供戰爭」,支持美國以緬因號戰艦在哈瓦那遭炸沉為由,發動美西戰爭。

二十世紀,日本殖民總督先以《台灣日日新報》連續刊登四十四篇專文,指「獰猛的太魯閣蕃」殺害了善良的日本人,皇軍別無選擇,必須發動戰爭予以「懲治」。進入二十一世紀,前美國國務卿辦公室主任維克森(L. Wilkerson)說:「當我們想和誰開戰的時候,我們就『發明』理由。」小布希總統在二○○三年入侵伊拉克,策士發明的最知名理由,就是伊拉克擁有「大量毀滅武器」。美軍攻進巴格達掘地三尺,無法找到。次年,引導美國輿論的《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相繼向讀者致歉,表示自己不該輕信而淪為華府喉舌。

有些傳媒未能阻止政府發動戰爭,反成幫凶的憾事,在新媒體年代,同樣存在,時而可能更為嚴重。這是因為,多種社交媒體平台成為發散地,鞏固同溫層的機率擴大,溝通不同意見的效能減弱。它們變成輸送帶,轉傳或製造神話、假消息、不實或仇恨…等等有害內容,民主運作需要兼具共和與自由多元的新聞環境,受到更大破壞。

很多政府在因應的同時,另行成立網軍,投入資訊與認知戰。俄烏戰爭爆發後,即便美國防部已有六萬(中情局的十倍)雇員隱藏身分在線上世界運作,國務院仍然成立「不實資訊治理局」,後雖關閉,但十二位出身國防與情治單位的前官員,很快聯名發表公開信函,呼籲美國重視臉書、谷歌等等巨型社交媒體的中央化能力,指其足以檢查資訊流通,有助美國外交訴求的推進。共和黨人則發起法律戰,指控不少智庫與大學的不實資訊研究與聯邦政府合作,如同三大傳統無線電視網與CNN,也如同紐時及華郵…等等,都在壓制保守派言論。在英國,「傳聞」BBC與《衛報》的知名記者與政府情治機關合作,壓制質疑北約之聲。

不過,俄烏戰爭爆發,誰是罪人?英美主流傳媒的認定,影響力似乎侷促一隅,兩個觀察。一是認定犯罪國家僅及俄羅斯者,其實是少數。雖然罕見,紐時仍說,全球南方、也就是占全球百分之八十五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俄侵烏之後,「其民眾對俄羅斯的好感,還是略高於美國。」他們認為,若無西方將近三十年的輕蔑與醜化,也無北約挑釁危及俄羅斯國安,戰爭不會發生。

其次,西方另類網媒與異端(其實,包括很多美國前任高階官員,從百歲的季辛吉至前國防部長培里…等等)不斷努力發言,重申白宮早就知道,北約東擴必定惹禍;而普亭在入侵之前,根本沒有擴張領土的野心。這些努力也許有了效果,去年秋天民調發現,只有百分之六的人說,美國最該關注的三個議題,包括俄烏戰爭;十多天前,僅百分之十七的人說美國支持烏克蘭不夠,但美國不斷加碼,宣布將送F-十六戰機,這是尊重還是犧牲烏克蘭人?

《克里姆林宮的奇才》去年在巴黎出版後,大為轟動,已經翻譯為三十種語文,今年十月英文版將在美國問世。書評者認為,屆時這本小說通過人物鋪陳而提出的問題,對北約而特別是對英美,會是當頭棒喝: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搞成現在這個模樣,歐美領導層一味怪罪普亭,難道就能證明自己一無瑕疵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