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_20230711_185553_Gmail.jpg

Screenshot_20230711_184942_Facebook.jpg
 

我最喜歡的職銜-「新聞官」    
兼談個人的軍報生涯

文:林文雄(政戰學校5期)

很幸運地,自民國46年畢業離校,一直到民國50幾年那些個年頭,

國軍師級以上軍、軍團、總部均有軍報編制,提供新聞系畢業生最佳工作場所。我初任少尉便被借調到軍報社擔任新聞官(Pubric Information Officer)這是仿美軍的編制。專長號碼是:4II2。當年這個專長號碼是,升遷調補必備的要件。(也許朝中有人的人,就無關緊要啦。)

「中興報」是我的第一個「實戰」據點

畢業了,我與其他三位同學分發到第一軍(位于臺中市干城營區,與陸訓部隔著操場,各自運作且相互支援)。我原分發通信營,不知什麼原因,我竟被調到軍報社「中興報」服務。我也擁有了第一枚:「少尉新聞官」直式的戳章。嗣後20多年的軍旅生涯,調任許多職稱,不知為什麼,內心總潛藏著一股莫名的情愫與懷念;甚而長官厚愛要提拔我佔高階缺,我竟「純」(蠢)得予以婉拒。

我這個「少尉新聞官」,一切從頭學起。社長曲頡少校,一派斯文,架著一付金絲邊眼鏡,在那個年代這是很「潮」很有型的時尚。首席新聞官是孫光學長(2期)、另一位是張彥秀學長(3期),從此,他們二位是我景仰,亦師亦友新聞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良師與夥伴。

在他們幾位手下做事,我從生澀、慌張到勝任愉快,甚而單飛,能獨當一面,沒有例外地,退稿、重寫、再重寫,漸漸地把握了文字技巧,用字精準而優雅的要領。在這段期間我學習了很多,自認也進步了不少。此時,碰巧趕上「國軍運勳大會」,我們隨即成立「新聞發佈組」,並調用軍報高手支援。我就是在這個機緣,有幸追隨2期的侯建文學長。(他那時擔任北部軍團「前鋒報」社長。)

大家要知道,民國4、50年代的國內運勳風氣是由軍中掛帥來領軍的,所有的田徑好手、短跑、長跑,全來自軍中;球類運動亦復如此,如第一軍的「中興排球隊」就是國家代表隊的基本班底。每天下午看他們的集訓(當時為9人制)實在是過癮之至。

「步校校刊」是一人獨扛的月刊

之後,民國48年間,我調到凰山步兵學校支援預官第7期、第8期的任務。結訓後,我調到校部政二科擔任「中尉新聞官」而有了第二枚直戳章。這是一人包辦,「校長兼打鐘」的工作;包括每月搭平快車到臺北轉車到陸軍總部印製廠(在新店溪畔),再南下扛著校刊返校。科長黃國器先生(中校),怕我難挑大樑,特別商請政治教官組的姜亦青先生(中校),臨截稿前數日費神審稿,尤其是幾位長官的重要談話、訓示,千萬錯不得。姜先生係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的。他溫文儒雅,口詞清晰,文字功力甚深,是校內幾位長官的「御用」文膽。

他不但是步校、官校(一河之隔)軍官團最受歡迎的講師,也是南部地區黨、政、軍暨機關學校爭相邀請的名師。筆者有幸能獲得他的指導、輔助,實是三生有幸之事!後來他調往大直三軍大學榮陛將軍。他居住在臺北天母,與我隔個中山北路的社區,曾遇見過幾次,他依然風度翩翩,神釆奕奕。但願老長官別來無恙?!

凰山步校校地廣袤,東西長達兩公里以上。當年積極練軍、備戰,國軍每年舉行射擊比賽、負重越野比賽、武裝游泳比賽(借用官校標準泳池)全軍上下忙碌不堪。(不知道此刻軍中有無這些戰技型比賽?氣溫超過幾度不出操?冷天非洗熱水澡不可?不知敵人開戰,會否先問氣象局不?時代變了,幹部難為喔!)  有了這些全軍性的大型比賽,也正是各軍報社大小新聞官「練兵」、「操訓」的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每一個「新聞官」在這種大型比賽的任務與職掌,清晰明白;比賽結束後,自然而然,功力自會大增,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比賽通常5至8天,苦是苦,但任務結束後回甘的滋味是甜美的。當年社會單純,沒有什麼「一例一休」、「血汗XX」這些稀奇古怪,撕裂人心的詞彙,只知任務!任務!完成任務最重要!

過河調往「黃埔出版社」

在步校好一陣子,在民國54、55年間,我己是「資深上尉」了。有個機會我就過河調到「黃埔出版社」。這是一個相當有歷史與榮耀的出版社。民國13年成立黃埔軍校,約莫在民國16年間,便由當時黃埔軍校政治部熊雄主任負責成立「黃埔出版社」。所招攬的編採人員均為一時碩彥。據悉,台大政治系老教授薩孟武先生便是其一。

我調任時,社長是李國瑾先生(中校)。他的英文造詣甚深,考取外交領事人員,調到馬尼垃的駐菲大使館。(今日來談駐外使、領館,不無感慨系之?!)接棒的是江親澤先生(中校)。江社長人隨和而溫熙,和工作同仁均能打成一片。公餘之暇,他是學校社團的國劇社指導老師。擅長二胡,興緻來時他也會即興式的哼個兩句,吊吊嗓子過過癮。退役後,在北部一所高中任國文老師。辦公室的新聞官,首席是劉艾萍學長(3期),我以及10期的周承忠學長。後來又來二位政大新聞系畢業的楊楚光(預官)。楊兄退伍後進入「老三臺」時代的華視主播;王世豊(預官)他在退伍後進入中影公司文宣公關部門。我們幾位負責「黃埔三日刊」(後來改為週報、四開八個版)。另有一位劉樹遠先生(上尉),專門負責「黃埔月刊」。另有一位李小娜(8期學妹)負責行政暨臨時交辦事項。

在黃埔出版社,我便有了第三枚「上尉新聞官」直戳章。在社裡一團和氣,工作愉快。也在這個時候,我考取了政治教官專長。本想調到社會科學部的文史系或政治系,想藉此多看些文史、哲學類的書(與劉艾萍學長多次聊天時獲得的啓發)以充實自我。然而,計畫總趕不上變化,不知怎的,長官卻要我到學生部隊擔任營指導員。我曾一度躊躇猶疑而婉拒。那位敦厚、仁慈的鄒姓主任還當著我的面,笑笑地對我說:「很多人搶這個缺喔!拿到人令還是趕快去報到,好好幹!」這位長官或因公積勞,在任內就因病辭世。我常感念他是一位仁厚與能主動照顧部屬的好長官。

不久之後,我便調到社科部政治系擔任教職。有幾次有幸在陸官校「立」字型司令台,面對全校官生、示範部隊(全幅武裝)合計兩、三仟人的大集合場發表專題演講,給了我「實戰」與「練功」的好機會,我好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我常對知已、親近的朋友說:「軍中教育了我;也成長了我。」我很感恩!

在黃埔出版社擔任新聞官,一年會有兩次重大活動(正常狀況下。)一是黃埔校慶(6月16日);另一是8、9月間「三軍四校即陸海空三軍官校暨政戰學校;後改為六校即加上中正理工學院、國防醫學院。)因蔣公會親自蒞臨主持,所以黃埔出版社立刻變為「大會新聞接待組」,全体新聞官換裝成媒体人員混雜在新聞記者堆裡,尤其是攝影記者你推我擠的混亂場面絕對要避免。怎辦呢?只有先卡位以防他們越雷池一步,亂了秩序;也好藉此機會多認識南臺灣的記者。

自從調到社科部後,下課後便是全屬於自已的時間。此時,高雄的「臺灣時報」創刊了。透過倪嘉濤學長(1期)介紹我進入編輯部。開頭是編國際版,不多久,要我兼編影劇版(還負責寫800字的影評)。怕說出外行話,白天就鑽進陸官圖書館,囫圇吞棗,快速吸收有關電影的理論與實作技巧。如此這般的皮相之言,報社竟還收到不少回響的信件。許老總(老中央日報的許世兆先生。他對編採實務經驗豊富,對新聞處理頗有獨到之處。)竟還對我讚賞有加。加入「臺灣時報」是我接觸社會民間媒体的初体驗。一直到我調往金門戰地。這時候是民國61年11月間的事。

金門戰地「一社兩報」的地下掩体經驗 

能到戰地擔任新聞記者,是小小心願的達成。緣由就是,二戰時期美軍太平洋戰區的隨軍記者:恩尼派爾的故事太令人嚮往,總感覺自已有朝一日,亦能戴上鋼盔,全幅武裝佩掛照相機,緊隨第一線班,把他們英勇、冒險的浴血奮戰精神傳到後方,幾十家甚而幾百家媒体刊載,以鼓舞全國民心士氣。

當時的金門還是「單打雙停」的時期,依稀可聞砲擊聲,但威脅不大。然而,我們的檢字房、印刷機均在地下二層的掩体內運作。(編採部均設在地面房舍。)

每天編輯們約在晚間8點半上班,順利的話,午夜12點可以拼版、看大樣、清樣,然後開印。如天候不良,海底電纜狀況不佳,中央社的傳真稿模糊不清,無法辨識,那就看編輯的識字能力了。有時候要上下句猜,有時要左右旁猜,個人猜不出,大家集体猜;再不行,請配屬的軍聞台報務士官長,用福爾摩斯符號與臺灣方面連絡,務必要弄出正確的新聞才行。假如說,戰地有什麼苦,三不五時來個靠天吃飯,這可算是一「苦」,因為折騰下來,東方已既白,接著下來的開印,摺疊、分送(派報)都要分秒必爭。真的很累人!

金門日報是對民間發行的;另有對軍中發行的「正氣中華報」,所以是,「一社兩報」的型態。印刷機先開印民間發行的;中途停機換二版再印。後來改用高速輪轉機,因發行量不是很大,很快地便可印報完成。在戰地而有這樣新穎的設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戰地歸來 我終於返母系服務

金門整整兩年,正好我的輪調屆滿。祝振華老師時任系主任。他需要一個人回來改版「復興崗週報」;這是校刊也是新聞系學生的實習報,是學生很重要的實作園地。原來負責的樊鴻征學長(3期),因健康關係擬準備辦理退休。經蔣金龍老師的舉薦,並獲陳守山校長及老康教授的大力支持,我終於返回母校,有為母系奉獻心力的機會。說真的,內心至感雀喜;而我的家也才有機會搬至北部。隨後一連串的牽動:內人教職的北調、孩子的就學,乃至於長大後的選校、就業、結婚,竟都跟我這次的職務調動有關。這一點,年輕的老弟們不妨多花些心思作「生涯規畫」。

在系裡,我主要擔任「新聞編輯」這門課,以及「復興崗週報」學生的實習、編採實作。所以我是「全天候」盯在系館,我的小辦公室是學生傾訴、諮詢、談天;說得更細一點,有時候是「情感療癒(傷)」的地方。老康主任常會到我的小天地,打開話匣子,與學子們聊個痛快,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與瞭解。

「全國大專運動會」把握練兵良機

在學校期間,碰上「全國大專運動會」在復興崗舉行。由我領軍成立「新聞組」。從發出媒体邀請函開始,凡是新聞發佈、成績登錄、特殊人物專訪、大會花絮;乃至於臨時發生的緊急事故排除等,鉅細靡遺,考慮周詳,點滴不漏,無不包括在內。把大三、大四學生組織起來,各展所才,各司其職,勤加練兵。告訴他(她)們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應善加把握。同學們果不負所望,圓滿達成任務,而他(她)們也覺得收穫滿滿。畢業離校多少年後,聊起當年校園種種,盡管他們已是媒体負責人,同學們難忘的就是這些青春年少時留下的「實戰」經驗。我自己亦覺得很欣慰!

「瀟灑最宜三四點,好花清影不須多」

復興崗報雖然是新聞系學生的實習報,但它的本質還是學校的校刊,我雖是具有社長或總編輯的職銜,實際上,就是「新聞官」的工作內容。文首第一句:「很幸運地」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請想一想,畢業離校少尉,一直到我回到母系,而中校,而上校,而到申報離退,歸隱野叟;然「新聞官」三個字與我形影不離,軍旅生涯廾餘載,有順境也有逆境;有歡暢有挫傷,如今一甲子悠然已逝,回首前塵,都已成甘冽醇美的佳釀。我之所以「鍾情」於它,原因在此;教我如何不愛它,原因也在此。題梅花詩有云:「瀟灑最宜三四點,好花清影不須多。」漫漫人生的長路上,能發出小小的閃亮星光,為他人提燈照路,,也就算毋負此生,俯仰無愧矣!

※ ※ ※ ※ ※

FB_IMG_1689047338963.jpg

FB_IMG_1689047341106.jpg

FB_IMG_1689047343866.jpg

FB_IMG_1689047346137.jpg

回顧與林文雄理事長的半世紀師生緣 

政戰學校25期  李紀岡

今年七月七日下午,參加完中央軍校校友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行的紀念活動後,手機接收到一封林文雄老師公子傳來訊息:「岡哥午安:父親已於昨日傍晚大去,後續事宜再通知兄」。雖然我明知林文雄前理事長,罹患攝護腺癌末期,在家臥床五,六年,對於這位亦師、亦友,專注新聞工作,豪邁,爽朗個性,認識快50年的師長,還是感到不捨。

回顧半世紀師生緣  受啟發成立系友會

回想民國64年我就讀政戰學校新聞系一年級時,那時候在新聞館就見過林文雄老師,那時候他是復興崗報社的上校總編輯,也是新聞系教官,長得人高馬大,講話中氣十足,穿起上校軍裝,儀表不凡。記得我在三年級分組上媒體實務課程時,曾經到報社實習過幾星期,揹著相機拍攝校內活動後,趕緊到暗房沖洗軟片,放大成黑白照片後,寫成新聞稿和圖片說明,交給報社挑選採用,那是我第一次和林老師近距離接觸。

隔了一年,我因為暑訓沒有參加國慶閱兵,又幫忙復興崗報編了兩個月的副刊版,從挑選文章,下標題,學習如何編排一個版面副刊,收穫不少,這是我第二次受教於林老師。政戰學校新聞系四年級畢業前,都有機會到國內各大新聞媒體實習一個月的機會,我因為喜歡拍照攝影,於是和陳國華同學,選擇到民生報實習,我們的指導老師正巧是林文雄老師(那時候晚上他在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兼任編輯),因為聯合報、民生報攝影記者高手如雲,我們實習記者拍的照片,很難刊登在他們報紙上,當然就沒有好的成果,實習成績就不怎麼樣了,那是我第三次和林老師結緣。

民國99年2月後,因為接受前軍聞社孫光(2期)採訪主任,孔繁定(16期)社長指導,協助王秉權(1期)總編輯重新招兵買馬,廣招軍聞社退伍人員,成立「軍聞社離退同仁聯誼會」,雖然林文雄老師沒有在軍聞社服務過,但是他還是開心參加軍聞社聯誼活動。有次聚會,他還捐了1萬元,他半開玩笑說:「我還以為你們要成立復興崗新聞系友會!」

因為有多次承辦軍聞社退伍人員聯誼活動經驗,後來我獲得多位老師,學長的支持和鼓勵,刻意選在民國100年10月10日,在台北市西門町旁邊的喜相逢餐廳,召開復興崗新聞系友會發起人籌備會議,當天有各期新聞系友22人參加,向來關心政戰校友活動的林文雄老師,也是其中之一的重要成員,從此以後我和老師見面機會就更多了。

膺任系友會理事長 豪邁作風不遺餘力

民國101年1月6日,利用母校60周年校慶日,復興崗新聞系友會正式在新北投捷運站成立舉行,當天大家推舉前華視總經理張家驤(2期),擔任第1屆會長。在張會長3年任期內,因為前期多位學長熱心捐款,撰寫當年在軍旅,新聞事業單位服務的經驗,大家眾志成城,匯集編印成冊,於是連續編印了3本新聞人年刊,期間林老師個人就寫了篇文章。我因為協助承辦系友會的會務,以及新聞人編務,很高興又時常有機會能和老師共聚一堂。

因為要設法爭取更多的經費,民國104年1月6日,系友會正式改組為內政部全國性社團,林文雄老師眾望所歸,高票當選第一屆復興崗新聞系友會理事長,任期3年,並敦請海軍退伍的孫宜成(19期)中將為秘書長,李紀岡(25期)為副秘書長,協助他一起推動日常會務。任內,林理事長依然不改他以往豪邁作風,不遺餘力,率先出錢出力挹注系友會。當時我還特別提醒他:「老師,您每年捐款金額,最好不要超過5萬元,不然以後就找不到人接系友會理事長了」。

林老師因為從事新聞實務工作多年,經驗豐富,任內即成立「復興崗新聞人編輯委員會」,由理事長親自擔任發行人,敦聘楊鴻博(15期)為總編輯,李紀岡為執行編輯,翁惠玲為美編,並設法爭取廣告,規劃畢業一甲子軍中總部級報業,追思故人,新書報導,攝影天地,藝術殿堂,青出於藍等單元,連續3年,出版3本厚達240頁,內容豐富,圖文交錯,彩色印刷的《復興崗新聞人》年刊。

林理事長當年曾在母校新聞系任教多年,深知尊師重道的重要性,於是任內在教師節前,他特別挑選時間,個人出資,親赴北投政戰學院附近餐廳,設宴款待曾經在母校任教過的系友會理監事,政戰學院新聞系教師代表,慰勞他們歷年來作育英才,教學的辛勞。林文雄理事長,那段時間剛好也是政戰5期同學會的會長,所以他也關心系友會戶外一日遊活動,任內曾分別辦理過木柵動物園健行、士林官邸賞花一日遊活動。

林理事長也身先士卒,每年號召新聞系友,利用1月6日校慶日,回校參加院慶大會,並在新聞館舉辦新聞系友攝影展。為了鼓勵母校新聞系學生,持續編印「新聞尖兵」實習雜誌,系友會每年補助他們5,000元編印費,並在系友座談會中頒發給學生代表,成效良好。

榮獲母校傑出校友 斯人雖逝典型猶存

林老師因為在軍中從事新聞教育,新聞實務多年,退伍後又肩負「大眾周刊」所有編務,發行,行政等事務,又長期擔任政戰5期同學會會長,復興崗新聞系友會理事長職務,服務校友,系友無數,經母校新聞系推薦,評定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106年度傑出校友,可惜他那時因為臥病在床,不良於行,由其夫人鄭翠雲女士代領受獎。綜觀林老師過去這段在軍旅服務,以及長期在新聞界工作事蹟,實在當之無愧!

林老師臥病6年多期間,我曾經多次到老師家士林寓所探視他,幾乎沒有看過他神情憔悴過,常在床上閱讀書籍,或是查看平板電腦資料,也持續提供新聞人年刊文章,他很自豪指出,他的家庭美滿很,妻賢子孝,三個兒子都有很好工作,如今孫子讀書也成績出色,他深感幸福。

最後,謹以一段林老師在新聞人104年刊的序言和大家共勉,愛因斯坦說:「我多麼希望世界上有個小島,島上面所居住的全是智慧又善良的人們。」系友會成立之後,我多麼希望這樣的人愈來愈多!詩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希望復興崗新聞系友們,大家有志一同,再度併肩同行,獻出棉薄,奮力向前走!

上文承蒙 李紀岡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