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堯:國防軍備看似壯觀  軍事戰略仍須調整

李志堯觀點:
國防軍備看似壯觀,
軍事戰略仍須調整

2023-08-07 06:50 風傳媒

李志堯 *中華戰略學會博士研究員,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

李志堯:國防軍備看似壯觀  軍事戰略仍須調整
國軍進行復仇者飛彈車裝填作業。(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報載國防部為持續強化台灣國防戰力、反制中共武力威脅,民國113年度將以逾700億元的預算額度,採購各型美製飛彈、魚雷以及國產自製各型飛彈,民國113年度單項金額最高的是國產雄二、雄三及增程雄三反艦飛彈系統(第二階段)量產經費為116億元,其次為雄二及雄三反艦飛彈系統(第一階段)量產經費82億元,第三及第四名為向美國採購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74億元,以及向美國採購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61.1億元。前述建案站在強化國防軍備觀點看似「壯觀」,但從軍事戰略指導建立武力(包括三軍部隊及各式裝備)的內涵來說,其採購的項目卻仍有可商榷之處。

回顧民國38年國軍隨政府播遷來台,國軍的軍事戰略即隨著時代的脈動歷經「攻勢作戰」、「攻守一體」、「守勢防衛」、「積極防衛」、「守勢防衛」等時期演變,而發展成現行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嚇阻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種對峙雙方彼此間,對於本身作戰目的與手段成本效益的理性分析,使某一方或雙方須顧忌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以致不敢輕易用兵,其運用的方式則區分為戰略武器嚇阻及傳統武器嚇阻等兩類。然檢視國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所指導之「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整體防衛構想而言,顯示其意在建立一支精實的傳統武力,以嚇阻中共軍事犯台行動。

不過,欲有效嚇阻對手須有三個條件:
1. 能力-嚇阻要有實際的能力;
2. 可信度-讓對方知道己方的確擁有很可信的辦法;
3. 溝通-預先傳遞訊息告知對方不要誤判,己方是玩真的。

唯從中共2022年8月「圍台軍演」和2023年4月「環台軍演」所展現的行動,顯示台灣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已無法產生事前嚇阻效能,尤其是今年以來共軍的演習更加持續不斷,多次派遣飛機和艦艇試圖接近台灣本島週邊24海浬(約43.2公里)地區。有鑑於此,在中共不斷藉機壓縮台海作戰縱深的嚴酷挑戰下,被動因應的台灣軍方是有必要跳脫往昔之窠臼,與時俱進的慎謀「因敵制勝」良策,同時應將不合時宜之「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適時調整為「防衛固守、重層截擊」軍事戰略(係筆者自行構思),意即國軍應運用戰略(射程1千公里以上)、戰術(射程1千公里以下至6公里)、戰鬥(射程6公里以下)各級武器,形成台海至灘岸多層次的截擊火網,依聯合作戰要領逐層削弱共軍進犯兵力,方能有效達成防衛固守台灣之目標。

目前兩岸情勢雖然沒有立即的軍事衝突風險,但是共軍針對台灣的軍力部署仍在,故台灣即使不與北京進行軍備競賽,還是需要在自身安全與兩岸關係的整體架構中,鞏固國防武力的後盾。未來我們在「防衛固守、重層截擊」軍事戰略指導下,國軍的建軍備戰規劃大致可以歸納幾個方面:

一、建構反飛彈及反火箭彈整體能力

中共對台灣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各型中(短)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及遠程火箭砲,其若要對台動武,必然以上述武器快速地削弱台灣制空、制海戰力,故台灣若能建構反飛彈及反火箭彈整體能力,將使北京決策者意識到攻打台灣的困難程度。因此,台灣應優先運用國防資源置重點於建構反飛彈和反火箭彈防禦系統(可參考美軍關島基地整合標準三型、標準六型、愛國者飛彈、薩德反飛彈及以色列鐵穹反火箭彈系統的規劃),委由中科院在愛國者三型飛彈及國造天弓三型飛彈既有的反飛彈攔截基礎上,積極研製或引進反火箭彈的新裝備加以整合。

李志堯:國防軍備看似壯觀  軍事戰略仍須調整
被認為有反飛彈實力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日前悄悄進駐淡水周邊駐防,拱衛中樞防空用意顯著。(取自軍聞社臉書)

二、積極強化制空戰力

台灣海峽北窄南寬,最狹處僅130公里,最寬處達250公里,平均寬度約200公里,一旦共軍在對岸沿海地區發射俄製S-400防空飛彈,在其射程400公里的範圍內,將嚴重的壓縮、威脅我空中軍機之行動。因此,我空軍應事先有計畫地部署具有攻擊力之大型無人飛機、遠程反輻射飛彈及垂直起降戰鬥機,且經早期疏藏於秘密之野戰式機場,俟敵發起登陸作戰之際,再與部分高性能戰轟機配合運用,仍可發揮出奇制勝的效果。

三、有效部署制海戰力

就台灣海軍目前的能力而言,應是以爭取所屬海疆局部制海為目標,亦即是在有限的時空內掌握我所望運用之海域。職是之故,為肆應爾後捍衛東海、南海專屬經濟海域(EEZ)任務所需,宜積極部署數支中型柴電潛艦戰隊與高效能近海作戰艦及獵(佈)雷艦艦隊,俾強化反封鎖及聯合截擊能力;另亦須籌建海上大型浮台(中繼加油平台)、油彈補給艦、救難艦及兩棲船塢運輸艦,以維持東海、南海水面行動支隊持續戰力,使海軍成為具備反潛、防空、區域海洋監控能力之制海兵力。

四、籌建國土防衛即戰力

本島地理環境約有七成面積是山地森林,其餘三成乃城鎮樓房,且島內河川呈東西流向,形成塊狀分割地障,僅靠脆弱的橋樑連接交通,戰時將形成兵力跨區轉用與相互支援的困難。尤其是尖苗(尖山、苗栗)要隘,寬約1公里餘,是本島南北公路、鐵路、高速公路及高速鐵路匯集的要衝,一旦遭敵以攻陸飛彈轟擊山壁造成落磐,南北交通頓時中斷,勢必導致我軍地面兵力南北分離,而遭共軍各個擊破。因此,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適時集中兵、火力,指向共軍主力登陸之處,達成防衛作戰反擊任務,應組建一支更輕、更快、更易部署的空中「快速反應打擊部隊」。此外,未來的戰場上電子戰將成為制敵必然手段,故應在本島南、北兩端各部署一個美式裝備電戰營,以干擾和壓制對岸地面共軍指、管、通、情系統,癱瘓其作戰能力。

五、開發即時監偵系統

鑑於共軍無論從海上或空中都有相當的攻擊能力,故如何早期偵知敵方行動,確是我們迫切需要提升的國防科技。就長程目標而言,宜逐步建立所要的軍事衛星偵蒐體系,使能充分掌握早期敵情預警及反應制變的時效;就近程目標來說,可以增加採購合成孔徑光學雷達、研發飛船或在現有的UAV基礎上研發長程無人攻擊、偵察機(類似美軍掠食者、全球之鷹無人飛機),以強化國軍目前即時監偵敵情之能力。

李志堯:國防軍備看似壯觀  軍事戰略仍須調整
強化偵察能量,是國軍建軍重點,圖為美軍U-2高空偵察機(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六、創新「防衛固守、重層截擊」戰術戰法理論

為因應共軍多選項之武力犯台模式,國軍除積極建構反制的戰力外,亦應同步創新空中、海上及地面聯合截擊剋敵戰術戰法理論,並將重點置於城鎮聯合戰法的研練。城鎮作戰具有削弱敵海、空優勢戰力的特質,而台灣約有七成面積是山地森林,其餘三成乃城鎮樓房,就未來台澎防衛作戰而言,必將發生以城鎮戰為主的作戰模式,亦無可避免將會面對共軍具有城鎮戰鬥專長的武警部隊之激戰。因此,宜擷取各國城鎮作戰(如「車臣城鎮戰」、「俄烏城鎮戰」等)的經驗教訓,加强各地區守備部隊城鎮戰法的研練。另在無地形要點可守的濱海地區,可選擇大小、交通適中的社區予以據點化,按城鎮作戰要領,平時有計畫的預置阻絕設施,戰時運用特戰旅和後備部隊編成火網狙擊來犯共軍,以收克敵制勝功效。

七、研製長射程防衛作戰決勝武器

在共軍武力快速擴張的威脅下,台灣為維持堅實國防戰力,應持續研製、部署現代化新武器。尤其未來戰場因科技快速發展,將由傳統三度空間進入陸、海、空、天、網、電磁六維戰場,且電磁波將被充分運用在電子作戰方面,以打擊敵電子裝備、武器系統,干擾和摧毀敵指、管、通、情設施,癱瘓其作戰能力。有鑑於此,國軍應即時籌購、組建兩個美式裝備電子作戰營,分別部署於本島南、北兩端,以干擾對岸共軍可能危害台灣軍事行動的雷達或武器系統,有效制約其侵台能力。此外,亦須在增程型雄二E巡弋飛彈的基礎上,積極研發音波彈、電磁脈衝彈和有「窮人核彈」之稱的青雲油氣彈投射系統,作為爾後防衛作戰打擊共軍距離台灣1千公里以上各要害區的殺手鐧武器。

小結

在台海軍事平衡日漸向對岸傾斜之際,國軍須建構可恃戰力,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以做為維護兩岸和平的堅實後盾。因此,國軍三軍部隊未來應秉持「防衛固守、重層截擊」軍事戰略之指導,持續調整三軍兵力結構及充實兵員,同時積極研製與採購新式武器裝備,進而建立一支立即可戰的精銳武力。另為適應爾後戰場上實戰方面的需求,台灣軍隊亦應實施軍事組織轉型,俾縮短指揮鏈強化各級部隊應對共軍戰略奇襲的能力,以確保台、澎、金、馬各地區之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