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崑玉:任務型後備旅在防衛作戰裡的關鍵角色


將後備部隊或義務兵旅齊一化、野戰化,領用淘汰裝備成為二等步兵的思維太落伍。(圖片由軍聞社提供)

吳崑玉:
任務型後備旅在防衛作戰裡的關鍵角色

2024年02月21日 07:00 上報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總統大選選完了,春節也過完了,對岸的挑釁單位(國台辦等)也上班了。金門發生對岸「三無」快艇(無船名、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登記)侵入金門禁制海域,被海巡追到翻覆致兩死案,對岸以此為題大作文章,打法律戰。美軍可能也聞到了東亞不尋常的味道,破天荒派了五艘航母戰鬥群到西太平洋演習,拜登舞劍,意在習公,警告中共不要亂動。不要以為美國正在應付俄烏、以哈兩場戰爭,沒精神管東亞,其實美國的海軍閒得很。上一次美軍派遣如此多航母到同一海域執勤,是在1991年波灣戰爭(六艘航母)。台海的緊張情勢,在美中對峙下應不會立即升高為全面戰爭,但已預示雙方未來在台海衝突機率頗高,而且一開打就是兩個核子強國的海空武力對決,台灣將成大國衝突的熱點。 

補給線是戰爭命脈 

往深一點講,這次侵入的中共民船並非漁船,而是雙舷外機的快艇。台灣以往也有類似快艇,還裝了四顆舷外推進器,稱為「黑金剛」,可以跑到45節時速,所有軍用警用船艦都追不上,妥妥的走私之用。而金門的海域禁制線,一如退將所言,是靠槍彈砲彈打出來的。8公里的禁制線,大約等於75山砲的射程,而外島以往多配有75山砲,而且主要拿來打驅離射擊,再貼近就打57戰防砲、40防空砲(6km)、50機槍(1.5km),打到步槍就已經貼近岸邊了。75砲一般是打在船頭附近,偶有射太準的,直接打在船身空爆,造成傷亡事件,那就只能賠個6萬台票了事。不過由於裝備老舊,近年外島已將75砲全數退役,換成105榴彈砲,射程約10km。 

其實從外島的許多經驗,可以反推本島防衛的若干作戰需求與型態。而俄烏戰爭的經驗教訓,也可以提供本島建軍備戰參考。二戰中日軍島嶼守備戰的經驗,尤其是沖繩、硫磺島等戰例,更是海島守備作戰的經典教案。對於國軍未來實施一年制義務役後,部隊編裝、作戰計劃、戰略配置,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吳崑玉:任務型後備旅在防衛作戰裡的關鍵角色
防止共軍以直升機、運輸機進行「垂直登陸」,使其無法開展兵力,延伸火力,最終只能被我軍圍殲。(本報資料照片)

首先,善戰者要「攻其所必救,守其所必攻」。島嶼作戰的兩大要點,
一是要殲敵於灘頭,
二是要能維持補給線。

在以小搏大的島嶼防衛戰中,總體防衛的根本點就是補給線的維持,如果沒有補給,一如所有圍城戰,被圍一方輸掉整場戰役,只是時間問題。美軍為什麼要與日軍在西太平洋,調動5~6個航母戰鬥群演習?美國國防部高等計劃研究署(DARPA),為什麼積極發展載重近100噸的翼地效應載具或大號水上運輸機?目標就是維持海上補給線,在陸地機場全數被毀,港口不能裝卸,或航線遭到中共潛艦威脅狀況下,依然能從沙灘搶灘登陸,持續補給島嶼守軍。而美、日海軍的主要打擊目標,也是進攻方的登陸補給船團。只要斷絕補給,攻方或守方就都打不下去,這是主要的戰略佈局。

「任務型後備旅」的關鍵角色

在防衛作戰方面,靜態防禦並非毫無價值,即使在現代科技戰爭下亦是如此。二戰馬奇諾防線之失,並不是被「擊破」,而是被「繞過」。比利時的艾本艾美爾要塞,也是被空降突襲所攻陷,不是被德軍裝甲部隊或砲兵正面擊破。近日烏軍失守的阿夫迪夫卡,烏軍依托要塞與陣地堅守十年,據說是被俄軍突擊隊找到一條廢棄下水道,夜襲突入要塞核心陣地才將其攻陷,此前俄軍攻擊傷亡大量士兵與戰車,且每天要打5~6萬發砲彈,仍未能將其摧毀。即使如823砲戰,也是依托花崗岩洞穴砲陣地,與維持住料羅灣的運補,守住了金門。所以,在守勢作戰為主的台灣,不能迷信野戰,而須依托堅固陣地,堅守港口、機場、灘岸、交通要道等要點,盡力阻擋敵軍戰車、火砲等重裝備上岸,防止共軍以直升機、運輸機進行「垂直登陸」,使其無法開展兵力,延伸火力,最終只能被我軍圍殲。

所以,個人一直頗難茍同軍方一路朝機械化、裝甲化發展的建軍方向,更難認同將後備部隊或義務兵旅齊一化、野戰化,領用淘汰裝備成為二等步兵的思維。誠心建議軍方重新思考後備旅的定位,用「任務導向」訂製各類能因地制宜的「任務型後備旅」,以使其在本島防衛作戰中,發揮最大的功能。

舉例來說,在港口或紅色灘頭周邊,需要相當數量的「灘岸守備旅」,依托山地、丘陵、城鎮,構築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堅固陣地,形成一個「防禦周界」,也就是一個圓形的防禦陣地,即使被包圍也能堅持到援軍趕到,類似二戰中的巴斯通,或韓戰中的砥平里。而這種「灘岸守備旅」的作戰原則,不是要跟敵軍近戰拼刺刀,而是遠距殺傷,還要能承受住敵軍的砲火、飛彈襲擊。所以,灘岸守備旅至少需要一個工兵營,及小山貓、HESCO防爆牆等大量構工工具。更需要大量的遙控武器,包括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艦或魚雷、無人裝甲車輛、或更簡易的遙控無人機槍(機砲)巢、遙控狙擊槍或機器狗…。標槍飛彈等反裝甲武器也應是標配。至少到排級編組,便應有遙控作戰中心,配有足以遙控所屬戰具的電腦與通訊設備,並足以與指揮中心通聯,分享即時情報與戰場共同圖像(COP)。我軍雖已研發出車載「迅安系統」,可與美軍以Link-22通聯,但可能需要更加便宜化、小型化、與模組化,放進20呎貨櫃,埋在地下或山洞裡成為連、排級指揮部,以進行遙控作戰。

吳崑玉:任務型後備旅在防衛作戰裡的關鍵角色
「灘岸守備旅」的作戰原則,不是要跟敵軍近戰拼刺刀,而是遠距殺傷,還要能承受住敵軍的砲火、飛彈襲擊。(攝影:張哲偉)

城鎮守備旅要逼敵軍無法卸載

也就是說,灘岸守備旅主要是用打電腦遊戲的方式在進行灘岸作戰,主要守備範圍是離岸10公里以內,更遠距離的阻絕任務,則交給雄三、魚叉等反艦飛彈,或155加等重型火砲。在離岸5公里範圍內,守軍是佔有通訊與火砲射程上優勢的,而精準彈藥的射擊與火力覆蓋,5公里以內可操控的遊蕩彈藥(巡飛彈),都是灘岸守備旅可以打擊渡海階段敵軍的主要武器。我們沒有想要敵軍上岸後再來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要的是敵軍整車整包沉在海底。

其次是城鎮守備旅。城鎮守備旅的主要工作不見得是打城鎮戰,或逐屋突入打CQB,而是反空降、反機降、與肅清突入滲透的敵軍小股部隊,或製造騷亂的第五縱隊。所以,城鎮守備旅應配置大量高平兩用的40高射砲,車載的50機槍、20機砲、30機砲、多管機槍,與野戰防空用的刺針飛彈或復仇者防空系統,保衛機場與城鎮周邊,約3~5公里的空域,使共軍直升機與運輸機無法卸載,少部份精兵即使攻佔機場,也無法肅清周邊防禦部隊,重型運輸機依然無法起降,更高層空域則交給區域防空系統。

同時,城鎮守備旅也是需要高機動性的。城鎮守備戰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挖坑死守,而是「流竄」。而且城鎮守備旅要協同保護前方補給線,協助民防與居民疏散安置,所以需要大量的車輛,包括民車、機車、自行車,以迅速移動到衝突點進行支援,或保護補給車隊通行。

吳崑玉:任務型後備旅在防衛作戰裡的關鍵角色
城鎮守備旅的主要工作不見得是打城鎮戰,而是反空降、反機降、與肅清突入滲透的敵軍小股部隊,或製造騷亂的第五縱隊。(攝影:張哲偉)

更現實的問題是,由於國軍的義務兵僅服役一年,不要期望他們可以成為一個「全能戰士」,而是要用有限的時間,培養他們成為能在某一方面發揮功能的「專精戰士」,這比「頭上兩根草,滿山遍野跑」,更貼近現代科技戰爭的特點,也更合於現實上可達成的訓練目標。

不起眼的耗材型精準彈藥更重要

問題是,國軍向來喜歡叫得出名號的高大上知名裝備,如M1A2或阿帕契之類的,卻忽視不起眼的耗材型精準彈藥。俄烏戰場上,烏軍一個月要消耗1萬架以上無人機,多半是成本在5萬元台幣以下的觀測機或改裝載彈的FPV(穿越機)。無人機在開闊地或海面上很好用,卻也易受干擾,地面無人載具(UGV)可以載重一噸,還可近距離線控或遙控,適當加強防護力後,也不會因害怕敵軍掃射而縮頭,比一般士兵戰力更強。而且,第一線主要以UGV佈防,掩體內的裝備也不怕砲轟,不會有彈震症,抗擊能力更好。這些都是灘岸守備或城鎮守備可以依賴的守備裝備。

綜而言之,打什麼仗?練什麼兵?好創意都是在各種不利的限制條件下逼出來的。烏軍用刺針與標槍飛彈擋住了俄軍的鋼鐵洪流,俄軍也構築了120公里的「蘇羅維金防線」,擋下了烏軍北約旅的反攻。一如一戰時,機槍與鐵絲網讓防禦方取得了具大優勢,遙控無人載具與精準彈藥搭配砲兵,也讓現代防禦者取得了具大優勢,讓陣地戰重登現代戰爭舞台。當台海風雲緊張,本島防衛亟待補強的現在,重拾外島經驗,構築本島陣地戰據點,編組任務型後備旅,貼合戰場實際需要,讓短期訓練的士兵皆能發揮功能,是值得軍方深思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