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小國大戰略~「民主保台」 台灣如何與民主陣營站在一起


尹麗喬專文:
小國大戰略─「民主保台」,
台灣如何與民主陣營站在一起?

2023-11-14 07:10  風傳媒

尹麗喬*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為國際安全研究及中美關係。曾任職於美國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及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並為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客座資深研究員。最近和甘迺迪家族合作於台灣出版《甘迺迪:美國願景》(John F. Kennedy: A Vision for America)。本文系「小國大戰略」系列之四。

尹麗喬:小國大戰略~「民主保台」 台灣如何與民主陣營站在一起
作者認為台灣面臨的核心戰略問題之一當然是如何應對中國,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世界來思考中國的挑戰。(中國軍事)

承《小國大戰略》(3)。

台灣的戰略綱領,必須要能做到三點:

1)具體幫助台灣應對《小國大戰略》(3)所討論的兩大風險根源,並且不創造新的問題。制定戰略不是作文比賽,要追求實效。

2)「舉重若輕」。抓大放小,專注處理未來趨勢及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3)「世界本位」。台灣面臨的核心戰略問題之一當然是如何應對中國,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世界來思考中國的挑戰。毛澤東曾說在戰略上要藐視對手。從這個角度來說,台北有時可能太「看重」北京了。台灣在思考戰略時,常常先思考兩岸關係而不是世界的政治格局。這會不會既限制了台灣凝聚內部戰略共識的可能,又限制了我們的戰略創造力?

的確,台灣在討論國際局勢的時候,經常限於兩極之間,要不親美,要不親中,要不成為強國的棋子,要不便為強國的朋友。在這一點上,台灣實可借鏡烏克蘭,以國際視角思考台灣的戰略位置。自俄烏戰爭初始,烏克蘭從不提「抗俄保烏」,而是將俄羅斯侵略拉高為「獨裁陣營威脅民主制度」之戰。鑒彼思此,台灣的確可將台海情勢層級拉高,由「民主保台」的角度出發,從而與民主陣營進一步合作。

不過,「民主保台」,挑戰不小。台灣的期盼當然是台海有事,就是民主陣營的事。可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往往非常複雜。執行「民主保台」的第一步就要求台灣認清,我們高喊民主價值──雖然民主價值很重要──各國不一定就會自動支持台灣。民主國家的領袖首先必須對自己的選民負責,而不是對台灣付出。因此,我們要和民主國家合作,了解他們對國際問題看法的同異,是重中之重。

從俄烏戰爭到以哈衝突:民主與獨裁對抗格局的不穩定性

不管是在地緣政治或是經濟層面,大多數民主國家皆反對獨裁強權試圖改變冷戰後的自由民主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它們多也能理解台海穩定對維護印太及世界秩序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民主國家對台灣而言,是很自然的夥伴。

不過,民主國家之中往往有不少歧異。尤其是民主陣營各國對如何應對北京,態度常有不一,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盟邦集團。舉例而言,美國是民主國家的領袖,也是對中鷹派的代表,將中國視為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一大威脅。

但是,德法兩國則可說是對中「觀望派」的代表,希望能在美中之間維持某種平衡。在意識形態上,德法注重民主人權,反對威權主義,卻也希望跟中國保持一定的經濟關係;印度、印尼及東南亞諸國也可被劃入對中的「觀望派」之中。

民主陣營的團結程度和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有直接關係。民主陣營不團結,被獨裁強權分化拉攏,對抗的格局自然不成立。

令人擔憂的是,從俄烏戰爭到以哈衝突,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隱然不穩。而要了解其中的變化,必須先分析最近幾年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如何成形。

拜登在2020年競選總統之際,就提出了組建民主陣營,保衛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戰略。不過,拜登上任之初,因民主國家之間的歧異,組建「民主大聯盟」,成效似乎有限。

直到俄烏戰爭於2022年2月開打後,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的對抗才成為國際政治的主要軸線。俄烏戰爭讓民主國家深切地體會到獨裁國家對世界秩序的嚴重威脅;自1991年波斯灣戰爭以來,從未有一獨裁國家對另一國發起如此大型的侵略戰爭。進一步說,俄烏戰爭也給予了美國機會將中俄形塑成獨裁陣營連線。俄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盟邦之一,北京因此不得不在俄烏戰爭議題上支持莫斯科。

俄烏戰爭,儘管殘酷,卻形塑了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助了拜登政府一臂之力。如此態勢之下,台灣也愈加成為世界的焦點: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後,台灣會是獨裁國家的下一個目標嗎?在「台灣有事,世界有事」的氛圍之下,各國的政要學者一波波造訪台灣,既表達對台灣的支持,也希望第一手了解台海局勢。

但在俄烏戰爭開打將近兩年後,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背後至少有三股暗流開始浮現。

首先,今年俄烏戰爭的新聞熱度開始消退。這一定會影響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氛圍。

二、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有可能使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和民眾開始厭戰,轉而有孤立主義(isolationism)傾向。美國新任的眾議院議長強生 (Mike Johnson),就希望美國下一年度的軍事援助條款,可以先通過援助以色列,而將烏克蘭及台灣另外延後處理。當然,這不代表美國必定會開始限縮國際參與;拜登政府及美國參議院領袖麥康納 (Mitch McConnell) 都支持將以色列、烏克蘭、及台灣相關的援助包裹處理。不過,這場預算之爭代表,華府有人在思考美國是否有必要及足夠的資源同時介入三場橫跨歐亞,中東,及印太的衝突。如果各國都開始思考國際參與的成本,對民主陣營之間的合作,興趣可能會減低。

三、美國政情的發展可能會使民主陣營各國對拜登政府的「民主大聯盟」戰略趨向觀望。最近美國國內的民調,川普對上拜登,略佔上風。如果明年美國政黨輪替,共和黨不一定會遵循相同的戰略。「拜規」可能「川不隨」。

在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開始有變動之際,民主陣營中對北京的「觀望派」,成為美中外交角力之所在,華府和北京都想盡力拉攏。習近平在今年春天對法國總統馬克宏進行的「外交攻勢」,令人記憶猶新。印尼總統佐科威於今年十月中飛往北京參加一帶一路論壇。最近,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接連造訪華府及北京,成為自2016年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澳洲領導人。

客觀上,民主國家幾乎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政經強國,綜合實力遠勝於俄羅斯、北韓等獨裁國家。北京明白,如果無法爭取到至少某些民主國家的支持,其與華府的對峙, 會倍感艱辛。

美中外交戰之間的台灣

美中的外交戰對台灣既是挑戰,又是契機。台灣現在對民主與獨裁對抗的討論,常常著重於如何和民主國家於軍事及經濟上反制中國的威脅,建構「價值同盟」。這當然是「民主保台」重要的一部分,有不少討論,在此不贅述。但是,我們也必須進一步思考應如何處理民主陣營中對北京的「觀望派」。

《小國大戰略》(3)提到華府對北京常是只給「棒子」,沒有多少「胡蘿蔔」,因此嚇阻北京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如此情況之下,這些對中的「觀望派」是否可幫助安撫中國,去說服北京「華府既不希望改變台海現狀,也不希望以台灣為馬前卒圍堵中國」?這些對華的「觀望派」是否可以幫助台美與中國促進溝通,調停局勢(mediate)?以及,台灣可不可以著重發展我們與這些「觀望派」的關係,進而說服他們幫忙,讓區域及國際組織多關注台海,以多邊化架構(multilateral structure)處理兩岸問題?

嚇阻中國所需要的「胡蘿蔔」,可能正好就在這些「觀望派」手上。

拉攏「觀望派」,將兩岸情勢「多邊化」,可幫助台灣進一步對接美國的印太戰略。 根據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2021年在印尼的談話,美國保障印太區域繁榮穩定的其中一個政策,就是要深化美國與印太國家之間的多邊合作,並鼓勵印太和其他地域(如歐洲)的連結。從這個角度來說,台美在外交上,有更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而從這些「觀望派」國家的角度來說,台海的情勢穩定,可緩和美中對抗情勢,對他們「左右逢源」的戰略(hedging),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在美中外交戰的脈絡之下,北京也有賣這些國家面子的壓力。同時,中國較不會視這些「觀望派」國家為「紙老虎」,決策可能會相對來說較為理性。

當然,台灣也不應天真地認為只要「觀望派」出馬,就會「歲月靜好」。不過,如果中國不斷挑戰區域穩定及秩序,可能會更加坐實其「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的聲譽,反給予台灣空間爭取「觀望派」的支持。尤為重要的是,這些「觀望派」國家的經濟量體常有一定的規模,又相對來說較為支持自由貿易,可幫助台灣增加其經濟安全韌性。 

共產黨有「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理論。台灣不需專注於敵我之分,但是可以思考如何在民主陣營中聯合主要夥伴,團結觀望派;「民主保台」要求廣結善緣,不強人所難,「先求有,再求好」,並且不假設俄烏戰爭初始的民主與獨裁對抗格局會一直在國際政治中佔主導地位。戰略的核心是依托民主陣營各國—不管他們對中國的態度為何—將台海局勢國際化以嚇阻中國,穩定台海局勢。

《小國大戰略》 終篇將討論第二道地緣政治風險防火牆:「和戰兩手」。中國對台打「和戰兩手」牌,台灣要如何以「兩手對兩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特別感謝專家及先進的鼓勵及討論,尤其是(以姓氏筆劃排列)史書華、吳迪、郭崇倫、洪奇昌、徐斯勤、辜樹仁、閻紀宇、謝文生、蕭嫣然(Amanda Hsiao)的詳盡指正。也特別感謝陳柏青以文學家的「圈外人」角度提供的意見。文中的觀點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一切疏漏,作者當負全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