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
「聯合利劍」後,
共軍對台軍事活動實戰性大幅增加
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淡江戰略所兼任助理教授
筆者提到,「聯合利劍-2024A」對台針對性軍演結束後迄今,共軍機艦在台灣周邊的活動呈現五大趨勢。(國防部提供)
5月24日共軍「聯合利劍-2024A」對台針對性軍演結束後迄今,共軍機艦在台灣周邊的活動呈現五大趨勢:
第一,軍機在中線以東刻意穿越我方「限航區」幾乎已成新常態;
第二,夜間飛航演訓的頻率增加;
第三,近期直升機頻繁於台海實施操演;
第四,無人機出動次數頻繁;
第五、常態性部署的軍艦數量倍增。
這些趨勢,顯示共軍在台灣周邊軍事活動的實戰性已大幅增加。
一、軍機在中線以東刻意穿越我方「限航區」已成新常態
國軍在海峽中線以東共設立4個限航區,由北往南分別是R8、R9、R11與R5,名義上是空軍的專屬訓練空域,實際上是空軍為監控中線附近空域、確保空防縱深,所刻意保留的緊戒區。
中共於2023年8月19日,即時任副總統賴清德先生出訪返台後二天,首次派遣多批次的各型戰機,於不同地點飛越海峽中線後,一改以往立即折返的模式,而是沿著與中線大致平行的航向飛行,並刻意穿越我方於中線以東、緊貼中線所劃設的R8、R9、R11與R5等4個限航區後,再回到中線以西。從此之後,中共幾乎每個月都會挑幾天,派軍機越過海峽中線,再刻意穿越我方限航區,甚至在不同限航區間穿梭飛行。
但中共軍機此一「限航區穿越飛行模式」的出現頻率,從今年4月開始疑似大幅增加;3月還僅有3天、4月卻增為13天、5月也是13天。
在5月23日至24日共軍「聯合利劍-2024A」對台針對性軍演後,「限航區穿越飛行模式」的頻率疑似又再增加;6月是16天,7月1日至7月15日之間則已出現13天。
換言之,2023年8月19日以前,中共軍機於穿越海峽中線後不久即折返,此種政治示威意味濃厚但軍事意義有限的模式,在「聯合利劍-2024A」軍演後已是少數,「限航區穿越飛行模式」成為新常態;這不僅會壓縮國軍空軍的警戒區、減少台灣本島空防縱深,也會大幅提升兩岸空中兵力短兵相接、甚至擦槍走火的風險。
共軍之所以將「限航區穿越飛行模式」常態化,除軍事意義,也是以實際行動支援北京對台灣海峽所發動的法律戰;因為這形同否定我方有依據自身法律,於台灣海峽劃設限航區、管制台灣海峽空中交通的權力,具濃厚法律戰意味。
二、夜間飛航演訓的頻率增加
從5月25日共軍「聯合利劍-2024A」軍演後到7月15日止,共軍軍機在台灣周邊實施海上夜航訓練的天數多達16天,較以往明顯增加。5月25日至5月31日之間有2天,6月有8天,7月1日至7月15日之間則有6天,形同每2到3天就會出現一次海上夜航訓練。
在這16天的海上夜航訓練中,有7次是從西南空域進入後,經鵝鑾鼻南方空域後,往北進入台灣東南部空域之海上長距離夜航訓練;在6月12日、6月26日和7月9日這三天,共軍軍機甚至北上到接近花蓮外海空域。
共軍在這段期間所實施的海上夜航訓練中,不乏具濃厚實戰訓練意義者。例如6月17日,共軍軍機在台灣海峽、台灣西南、與台灣西南—南—東南等三個不同空域,均實施夜間海上飛行訓練;又共軍在6月21日、6月26日和7月9日這3天的「機艦聯合戰備警巡」中,都同步實施夜間海上飛行訓練,可能是讓飛行部隊前往犯台作戰時的戰術位置附近,實施夜間飛上飛行訓練,並模擬於夜間對國軍發動攻擊。
三、近期直升機頻繁於台灣海峽實施操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利劍-2024A」軍演後,共軍直升機出現在台灣海峽的天數迅速增加;6月份還僅有4天,但7月1日至7月15日這15天當中,共軍直升機出現在台灣海峽、甚至可能跨越海峽中線的天數就多達8天。
不同於出現在台灣東南方或西南方空域的中共海軍艦載直升機,出現在台灣海峽的共軍直升機,不排除有相當比例是共軍陸軍航空兵所屬的直升機。
國防部公布解放軍在台周邊動態,圖為共軍轟6戰機。(國防部提供)
近年共軍陸航直升機部隊非常強調其在武力犯台作戰中,將執行「岸對岸登陸作戰」、「近岸島嶼登陸作戰」與「參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等三大任務。
其中,「岸對岸登陸作戰」指在共軍掌控台灣海峽的局部海空優勢後,地面部隊搭乘直升機從東南沿海機場起飛,直接跨越台灣海峽登陸台灣本島;「近岸島嶼登陸作戰」則是在第一波地面部隊向台灣本島出發前,派空中機動作戰部隊,於海空軍的掩護下,與海上突擊部隊合作,先行奪取國軍所據守的外離島,可能包括東引與澎湖,以免朝台灣海峽前進的共軍船團與機群,遭國軍部署於前述外離島之遠程火力狙擊;「參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則是在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和海空軍遠距精準彈藥對台灣本島實施攻擊後,派武裝直升機針對前波攻擊後還能運作,或先前之遠程火力難以有效攻擊的國軍高價值目標,發動精確打擊,以擴大「聯合火力打擊作戰」的效果,並為後續之「聯合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因此共軍直升機頻繁現身台灣海峽,不排除是陸航直升機部隊開始增加對武力犯台作戰相關任務的演練。
四、無人機出動次數頻繁
從5月25日至7月15日,共軍無人機在台灣周邊空域頻繁出沒。總計在這51天當中,就出現多達40天;其中5月25日至31日與7月1日至15日,更是每天都有無人機出現在台灣周邊。
共軍無人機出現在台灣周邊的40天當中,有25天是在二個以上空域都有共軍無人機出現;其中的6月26日與7月5日,更是在台灣周邊三個空域中,都有共軍無人機進行演練。
共軍無人機頻繁出動,除代表共軍強化無人機部隊在台灣周邊的飛行訓練外,也不排除是共軍在海峽當面所部署的無人機數量增加、甚至有新的大型無人機單位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共軍無人機在這段期間內,有4天是從西南空域進入後,繞經南方空域後,再往北進入台灣東部空域之海上長距離飛行訓練;其中有3天(6月26日、7月5日、7月9日)是前進到花蓮與台東之間的外海,1天(6月12日)更北上到距花蓮外海僅39海浬的空域。而這4天當中,有3天(6月26日、7月5日、7月9日)是搭配共軍的「機艦海空聯合戰備警巡」同步實施,實戰化演訓意味濃厚。
然後在這4天前進至台灣東部的飛行中,有2天是跨晝夜的長時間海上飛行。在6月12日,共軍無人機是凌晨2時27分出發,上午11時5分結束;7月9日更特殊,有三架次共軍無人機於9日凌晨3時出現在台灣西南空域,直到10日凌晨1時17分才結束,總飛行時間高達22小時又17分鐘。
這些從西南空域繞行至台灣東面空域的飛行任務,可能是共軍無人機部隊在演練戰時於凌晨夜暗時分出動,然後於白晝抵達台灣東部空域,對假想之國軍海軍在東部海域實施戰力保存的艦隊主力,與國軍空軍實施戰力保存的台東石子山、花蓮佳山兩大基地的坑道口,實施目標的偵察與搜索,協助自巴士海峽或宮古海峽突破的共軍遠征打擊機群,或開戰前就已在台灣東部外海就戰術位置的航艦戰鬥群,對前述國軍海空軍的戰力保存區發動遠距精準打擊;並於首波攻擊結束後,對目標區再次進行偵察,協助共軍作戰指揮中心評估戰果,以判定是否有必要再次發動攻擊,是不折不扣的戰時任務演練。
五、台灣周邊海域常態性部署的軍艦數量倍增
中共在2022年8月,以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為由,片面推翻行之有年的中線默契,還宣布共軍將常態化前往中線以東演訓後,共軍就開始在台灣周邊海域的四個端點,常態性地各部署1艘軍艦;分別是日本最西端的沖繩縣與那國島周邊、與那國島和菲律賓之間、台灣西南方,與台灣北方海域。
但今年3月1日後,這個常態也出現變化,共軍在台灣周邊海域常態性部署的軍艦數量明顯增加;在5月23日至24日共軍「聯合利劍-2024A」軍演後,數量更是有增無減。
根據國防部的即時軍事動態,從5月25日至7月15日這51天當中,最少都有5艘次的軍艦出現在台灣周邊,且天數只有3天,其餘48天都在6艘(含)以上。總計在前述51天中,共軍於台灣周邊常態化部署的軍艦,總艘次高達388艘次,平均每天7.6艘次,幾乎是總統大選前平均每天約4艘次的二倍,代表在總統大選後,共軍在台灣周邊常態性部署的軍艦數量幾乎倍增!這或許是共軍想藉增加常態性軍艦的部署艘次,以便有需要時能就近、更快地抵達重要的戰術位置執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