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籍王姓男子9月從浙江寧波駕駛橡皮艇靠近林口沿岸才被發現,海巡基層盼持續採購科技設備輔助偵防。 資料照片 記者廖炳棋/翻攝
海防補漏洞
跨部會研擬
仿國外立「海上交通安全」專法
大陸籍王姓男子9月從浙江寧波駕駛橡皮艇靠近林口沿岸才被發現,海巡基層盼持續採購科技設備輔助偵防。 資料照片 記者廖炳棋/翻攝
今年六月,大陸海軍艦艇長退伍的阮芳勇駕駛快艇直闖淡水河,九月又發生陸籍男子王旭坤駕橡皮艇靠近新北市林口區海岸,兩人如入無人之境,海防門戶洞開的國安問題引起政府重視,海巡檢討處分,但基層認為法規、設備及人力均不到位,建議仿國外立專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統管海上交通、秩序及安全。民進黨立委張宏陸證實,海委會確實在研議立專法,填補現行海防漏洞。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表示,樂觀其成。
對於立專法的研議,行政院表示,以海委會的說法為準。海委會則表示,關於海上航行秩序,海巡署配合業務主管機關的法規命令協助執法,有關業務主管機關是否立法,海巡署優先尊重主管機關的專業。
根據海巡署調查,阮芳勇案,淡水河口雷達偵監系統沒問題,屬判斷錯誤的人為疏失,事後從北部分署長到雷達操作手懲處十人;王旭坤案則是雷達航跡回放均未發現不明航跡,無人為疏失,問題在設備,主因沒有紅外線熱顯像儀,偵測不到小型目標。
偵測不到小型目標 見怪不怪
陸籍人士開小船偷渡來台並非今年才有,政府卻無法有效防堵,海巡人員早已見怪不怪。
海巡署編制員額一萬四三四六人,現有員額僅一萬一五五七人,原規畫小型漁港安檢所須九人出勤,現行最低五人便出勤,固守偵防第一線雷操手及守望哨也人力吃緊。
張宏陸指出,國家安全不能打折,本來就應該盡速立法嚴格規範,把國防漏洞補起來,海委會已經在研究立專法,初步討論已獲跨部會共識,相信海委會啟動立法程序後,行政院會出面協助,按照一般程序推動。
李彥秀說,「國防、海防、民防」是守護台灣人民的三道關卡,缺一不可。不是法規定出來,台灣的海防就能高枕無憂,包括人力的配置、配備的精良以及訓練的紮實才能建構完整的海防體系。
李彥秀:七成守望哨無探照燈
李彥秀指出,監察院去年調查發現,海巡偵蒐裝備長期以來配賦普遍不足,百分之七十六的守望哨無配置探照燈,七項偵蒐裝備僅「望遠鏡」編裝率達標準。沒有裝備、沒有人力,徒法不足以自行。
基層人員說,我國採海岸開放政策,科技設備監控更顯重要,但近年海巡署上百億元預算多用於造艦造船,大幅壓縮設備經費。
海巡署:海上法規分散需整合
美國、日本、大陸重視海上執法及航行安全,均有「海上交通安全法」,反觀台灣四面環海,海上相關法規卻分散在各機關,海巡人員要負責執法卻「有責無權」,基層建議參考國外立專法。
海巡署表示,陸地有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海上法規卻分散,希望制定海上交通安全法整合,並修正船舶設備規則,正由主管的交通部與農業部、海委會跨機關研議。
交通部早在一九九一年起草海上交通安全法,卻不了了之。交通部表示,歷經組織改造,加上近年陸續有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海岸巡防法、災害防治法等,回歸各主管機關,不再推專法。農業部表示,是否設專法,應由交通部或海巡署表示意見。
海防補漏洞 海巡困境多 製表/地方社會中心
※ ※ ※ ※ ※
陸籍王男9月駕橡皮艇從浙江省寧波市靠近新北市林口區汕頭沿岸才被發現,海巡基層盼持續採購科技設備輔助偵防。圖/海巡署提供
海防補漏洞
砸錢買「陸飛型」無人機
偵搜頻落海
2024-10-13 02:56 聯合報/ 記者翁至成、曾伯愷
淡水河及林口接連發生陸籍人士「登陸」事件,兩地均無設置紅外線熱影像系統監控,海委會事後屢屢提出要增設紅外線熱影像系統加強監控,但海巡官員說,固定式岸際紅外線熱影像系統每套破千萬元,受限經費難以廣泛裝設。
另一方面,海巡署二○一八年斥資近九千萬元購置廿架無人機,隔年在北中南東等分署成立無人機區隊,去年在偵防分署成立空中作業隊,但採購機型屬「陸飛型」而非「海飛型」,不耐強風屢屢墜機,海上偵搜無用武之地。
第一線海巡人員透露,海巡無人機要海上偵搜、監控、救生救難,應採購機體大、四翼或六翼以上的多旋翼「海飛型」,海巡署卻採購機體小的單旋翼「陸飛型」,只能在陣風五至六級以下、海象穩定時使用,曾在艦艇上操作無人機,飛行搖晃,起降失控落海,東北季風期間平均風力七級,根本飛不起來。
二○一八年花費一億三千萬元,在十處增建固定式岸際紅外線熱影像系統,監控距離最遠十海里,可遠端遙控顯像,偵測到雷達難偵測的小艇、橡皮艇等,放大影像最大達卅倍。
去年斥資四點八億元,兩年內在雷達、守望無法監控的卅三處,建構具紅外線熱顯像及高清可見光攝影機組的監控系統。但該系統監看距離最遠僅三公里,距三百公尺時才可識別船上動態。
海巡官員說,船隻在離岸三百公尺「衝靠岸」,已來不及派巡防艇攔截,只能由附近安檢所、岸巡隊前往處理。
※ ※ ※ ※ ※
台灣海岸線長,海防的漏洞問題已經在陸籍人士偷渡來台的事件中顯現,更成為各界關注的國安問題。 記者謝進盛/攝影
海防補漏洞
甩鍋基層
無法解決國安問題
2024-10-13 02:54 聯合報/ 記者翁至成、陳金松
三個月內連兩起大陸籍人士駕船偷渡來台,凸顯台灣海防漏洞,更成為各界關注的國安問題;戍衛第一線海防的海巡署自該深切檢討;但國內法規、設備、人力均不足,結構性問題存在已久,政府不重視,只叫基層海巡人員「背鍋」,不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只是放任國安漏洞持續擴大。
政府宣示打造海洋國家,早期高喊成立海洋部,二○一八年成立海洋委員會,納入海巡署、成立海保署、國家海洋研究院;但多年過去,海防安全問題從未根本解決,四面環海的台灣,連海上交通安全的「基本法」都沒有,分散不同機關主管,權責紊亂。
海防漏洞諸多問題,早在過去陸籍人士偷渡來台便浮現;短短三個月,接連兩起偷渡案後,政府才驚覺問題嚴重,當賴政府一方面強調全民防衛、一方面卻任由海防洞開,早已被視為嚴重的國安問題;但既是國安問題,又豈是海洋委員會下的一個海巡署可獨力解決。
看看海巡的諸多困境,大批船舶進出未被規定安裝AIS(自動識別系統),紅外線熱影像系統、無人機等設備採購預算不足,第一線海巡人員執勤無力,只能期待人工監看萬無一失;而因應海巡艦艇發展計畫,海巡編制員額逐年增加,卻因少子化及志願役招募不理想,如何負擔海域執法、安檢、救援等多重任務?
接連有大陸人士駕船突破海防,長驅直入甚至上岸,政府這時才意識海防體系該補破網,但別出一張嘴,如何全面檢討才是重點;別下次發生偷渡案,又是「震怒檢討」基層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