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紀永添專欄:
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2025年03月16日 07:00 上報

紀永添 ※軍事研究者

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戍守北台灣的海軍陸戰隊66旅改隸參謀本部,做為戰略預備隊,同時也計畫裁撤戰車營與砲兵營,改為新增無人機營,圖為66旅官兵搭乘AAV7兩棲突擊車以及橡皮艇等載具進行操演。(圖片摘自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近來媒體報導,國軍有意將戍守北台灣的海軍陸戰隊66旅改隸參謀本部,做為戰略預備隊,同時也計畫裁撤戰車營與砲兵營,改為新增無人機營。但這樣的規劃引來了正反兩面的評價。

贊同的意見認為,轉型為輕量化的海軍陸戰隊,符合國際潮流,更適合城鎮環境,在戰時能快速增援台北市周邊的重要據點。

反對的一方認為,中國已擁有多艘大型兩棲突擊艦,能在搶灘登陸的第一時間,讓水陸戰車或裝甲運兵車上岸。陸戰66旅如果沒有主力戰車,很有可能難以突破敵軍部隊的阻撓,喪失救援我方守軍的黃金時間。就目前來看,雙方的論點其實都有理,笨重的主力戰車的確不適合在城鎮地型中運動,會拖慢部隊速度。然而火力支援又很重要,無人機雖是未來趨勢,但短時間內仍無法取代主力戰車上的大口徑戰車砲,提供前線步兵支援。

陸戰66旅與美軍濱海作戰團不同

有不少人拿此次海軍陸戰隊的改革,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新編成的濱海作戰團來進行比較,但兩者的情況其實不太一樣。

美軍的濱海作戰團,是因應將來可能會在遍布小型島嶼的西太平洋作戰,因此規劃先奪取這些小島做為據點,利用反艦飛彈與防空飛彈,來牽制並封鎖敵方的行動,為友軍爭取戰場的優勢,所以裁撤主力戰車與部份自走砲,並新增防空營與反艦飛彈連。

然而台灣的陸戰66旅在移防北台灣後,最主要的任務是加強首都防衛,避免解放軍突襲淡水河口,溯河而上攻入台北市區,直取政府中樞。未來派遣陸戰66旅進行兩棲登陸,增援外島的可能性不高。相反地,北台灣人口稠密,台北市與周圍的新北市,結合成全台灣最大的都會區,並向外延伸到桃園、基隆一帶,因此城鎮戰的地形環境,反而是陸戰66旅必需優先考量的問題。

就近代的例子來說,美軍在伊拉克的城鎮地型作戰時,發現單兵可攜行的各式火箭彈(RPG),是裝甲車的最大威脅。因為城鎮環境中的道路往往較為狹窄,限制了裝甲車的活動能力,大量建築物又阻擋了車上乘員的視線。敵方反裝甲小隊很容易藏匿在這些地點,從近距離狙殺裝甲車。其中最糟的是有高樓的街區,因為主力戰車的車頂防護通常最薄弱,一些反裝甲飛彈因此發展出攻頂模式,飛彈發射後會在彈道的中段快速爬升,最後俯衝而下,貫穿主力戰車的車頂,擊毀整輛戰車。在有高樓的作戰環境中,敵方的反裝甲小隊可以在高樓上,利用便宜的火箭彈,居高臨下攻擊主力戰車,達到攻頂模式的效果。為了反制這種威脅,美軍發展出了將車身包覆起來的鳥籠裝甲,原理是能提前引爆反裝甲火箭的成形裝藥彈頭,削弱對車體裝甲的破壞力。

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美軍汲取在伊拉克的作戰經驗,發展出鳥籠裝甲,安裝在各式裝甲車上,以反制敵軍的反裝甲火箭攻擊。(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俄羅斯在兩次車臣戰爭中,也遇到相同的問題,車臣反抗軍大量利用火箭彈來反制俄軍的主力戰車。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Grozny)爆發的多場戰役中,俄軍的裝甲部隊都難以獲得應有的優勢,讓俄軍發現主力戰車在城鎮戰中,受到太多的限制。特別是戰車砲的俯仰角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敵軍的反裝甲小隊就躲在近距離的高樓中,主力戰車甚至無法用戰車砲反擊,這也成為了車臣反擊軍最愛使用的戰術。俄軍在戰後汲取了車臣戰場上的教訓,認為應該發展一款擁有裝甲保護新型載具,配備大口徑機砲、榴彈發射器與反裝甲飛彈,能攜帶大量彈藥,協同前線部隊作戰,可保護主力戰車,並以強大的火力,快速壓制敵方步兵,特別是躲在高樓中的反裝甲小隊。這樣的思維催生了「戰車支援戰鬥車(BMPT)」,也被外界暱稱為終結者(Terminator)。

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國軍在操演時試射標槍反裝甲飛彈,可以清楚看到標槍飛彈的飛行軌跡,會先爬升,瞄準頂部裝甲防護最薄弱的地方進行攻擊。(圖片摘自中華民國海軍專頁)

其實俄羅斯並沒有重新發展一款新的車體,而是採用最快、最省錢的方式,直接採用T-72主力戰車的底盤,因此BMPT擁有與T-72接近的裝甲防禦力。同時在現有的戰車底盤上,安裝了一具新型的遙控砲塔,配備2具30公釐口徑的希普諾夫(Shipunov)2A42機砲,足以掃射高樓目標。另外還有2具30公釐口徑的烈火(Plamya)AGS-17D自動榴彈發射器,可發射不同彈種,壓制大範圍的軟性目標。除此之外,還有一具7.62公釐口徑的卡拉希尼柯夫(Kalashnikova)通用機槍,做為輔助武器。在砲塔的兩側,安裝了4具的9M120衝鋒(Ataka)反裝甲飛彈,最大射程可達5000公尺,可貫穿950公釐厚的軋壓均質裝甲。這些武器讓BMPT在城鎮戰中,能有效對付一般步兵與輕型裝甲車,還在後來推出改良型的BMPT-72,來爭取國際訂單。

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俄羅斯所研發的戰車支援戰鬥車(BMPT),採用戰車底盤,配備遙控砲塔,火力強大,專門做為火力支援載具。(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從美軍與俄軍的戰場經驗,可以發現在城鎮戰中,並非不需要機動載具,畢竟可以搭載大口徑機砲、自動榴彈發射器的裝甲載具,仍具備非常大的威脅性。有問題的是過去專為開闊地型作戰,而設計的主力戰車或步兵戰鬥車,並不適合空間侷限的城鎮環境。美軍擁有充沛的支援火力,因此改善的是防護能力,俄軍則發展出專用的火力支援載具。雖然BMPT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大量生產,成為左右戰場勝負的武器,但不代表BMPT就是失敗作品。相反的,在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中,許多民兵都會改裝民用小貨車,在後方車斗上安裝機砲、高射砲,甚至是多管火箭,做為火力支援載具。其中豐田生產的小貨車,因為堅固耐用,零件取得容易,還成為民兵組織最愛的改裝車款。這說明在城鎮戰中,擁有機動性的火力支援載具,仍有其重要性。

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豐田小貨車廣受各地民兵喜愛,被改裝成各式各樣的火力支援載具,甚至連美軍都曾使用。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士兵曾利用當地民兵改裝的豐田小貨車,協助保護喀布爾的機場。(圖片摘自網路)

雲豹輪型甲車不適合城鎮作戰使用

陸戰66旅在裁撤主力戰車以後,剩下的火力支援載具,大概只剩下搭載機槍或榴彈機槍的悍馬車,雖然行動靈活,但火力與防護力都明顯不足。至於海軍陸戰隊所使用的兩棲突擊載具AAV-7,主要用於搶灘登陸,雖具備浮航能力,有助跨越淡水河,支援河岸防務,但更不適合在城鎮環境中使用。特別是台灣的首都衛戍任務,過去一直都交給憲兵,即使目前已有部份海軍陸戰隊進駐,打破了這個慣例,但憲兵仍是台北市內最主要的防衛兵力。然而憲兵在北台灣只有一個裝甲憲兵營,配備雲豹輪型甲車,只擁有30公釐機砲或榴彈機槍。且先不談只有一個營的數量,是否足夠提供整個首都防衛部隊的火力支援,雲豹輪型甲車本身就不適合城鎮作戰使用。至於用於機場防衛的V-150輪型裝甲車,則更老舊,火力又薄弱,早就應該要逐步退役。

而且這樣的問題不只出現在台北市,在台灣各地縣市都面臨一樣的窘境,因為目前規劃用來防衛這些地區的縣市後備旅,是所有地面部隊中戰力最弱的。雖然這無可厚非,畢竟這些新編成的縣市後備旅,要到戰時才會動員編實,平日只有少數基層幹部,實在無力保養維持任何重型武器。別說火力支援載具,就連火砲都只有120公釐迫擊砲,連105公釐榴砲都沒有。許多人都認為,這樣的縣市後備旅大概只能維持基本的戰時秩序,恐怕沒有辦法協助主戰部隊作戰。特別是中國一直在興建大型民用滾裝輪,甚至發展出擁有特殊跳板的接駁船,以克服台灣西海岸的特殊地型,未來將有能力在搶灘登陸後,立刻運送更多主力戰車與裝甲車上岸。國軍的縣市後備旅如此薄弱的火力,恐怕難以阻擋敵軍,讓各縣市的門戶洞開,無法完成遲滯敵軍的任務。

近年來國軍雖然屢屢宣誓要強化城鎮戰的能力,也的確在演訓中加入限制空間作戰的科目,但整體來說建軍的方向,仍然朝向傳統的陸軍作戰思維。引進適合在大平原作戰的M1A2T主力戰車,遠程打擊的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更計畫爭取採購M109A7自走砲。這些武器的確可以快速增強主戰部隊的戰力,但主戰部隊之外的灘岸守備旅、縣市後備旅,卻缺乏足夠的火力支援武器。要知道,灘岸守備旅的主要任務雖然是灘岸防禦,但台灣西部平原地小人稠,灘岸幾乎沒有縱深可言,往往距離海岸線不到幾公里處,就已是城鎮地型。但國軍卻很少思考灘岸守備旅在城鎮戰中,需要什麼樣的火力支援載具。就目前來看,發展中的偵搜戰術輪車是一個選項,只是還在評測中,而且採購數量有限,火力也不足,仍然無法滿足未來守備部隊的需求。

戰場上的攻擊型無人機消耗速度驚人

或許軍方可以拋開本位主義,承認在國防資源有限下,實在難以替後備部隊籌獲足夠的武器與載具,必需採取非常手段。後備部隊本來就規劃在戰時會徵集民間車輛,來做為後勤運輸載具。軍方不妨學習那些在衝突地區的民兵部隊,以民用小貨車為載具,發展可以快速安裝在這些民用小貨車上的武器套件,如大口徑的機砲、防空機槍或榴彈機槍,做為城鎮戰中的火力支援載具。或是能拆卸的簡易裝甲套件,如能保護機槍射手或駕駛的鋼板、可削弱反裝甲武器與無人機攻擊的鳥籠裝甲,讓民用小貨車在進行後勤支援時,有一定的防護能力。甚至是發射反裝甲火箭或雙聯裝刺針飛彈的固定座套件,以前海軍陸戰隊就曾經嘗試過,把雙聯裝刺針飛彈安裝在悍馬車上,以提供最基礎的防空能力。當然,這絕不是正規做法,卻是真正的不對稱作戰思維。

紀永添: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後的問題
台灣現在能籌獲的攻擊型無人機,數量還非常的有限,是否能提供陸戰66旅足夠的數量,恐怕很有問題。(軍聞社)

無庸置疑的,在俄烏戰爭中已證明,無人機是未來戰爭的重要武器,台灣在這一方面的發展應該要更快、更積極才對。只是這樣的趨勢,剛好也是陸戰66旅裁撤戰車營與砲兵營的問題,因為台灣現在能籌獲的攻擊型無人機,數量還非常的有限,是否能提供陸戰66旅足夠的數量,恐怕很有問題。如果裁掉戰車營與砲兵營以後,無人機卻遲遲無法到貨,或數量有限,那將重蹈聯兵營的無人機很長一段時間有編無裝的窘境。而且從俄烏戰場上的經驗來看,攻擊型無人機的消耗速度非常驚人,這應該視為是一種彈藥,而不是一種裝備。海軍陸戰隊未來籌獲的無人機,有辦法像屯積多年的戰車砲與榴彈砲那麼多嗎?是否能支撐一場高強度的戰役?有辦法全部在國內製造,並在戰時自給自足嗎?這些問題都有待國軍仔細評估,才能做出更合理的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