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
2016年11月26日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其實這陣子自己出了一些事,只不過沒有必要多說,但它們確實給了我一些影響,所以後來決定在協會的牧羊犬校園安全計畫上多做些思考,也是把能量和心力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幾天前在某所國小上台介紹了這個觀念給一些志工,導護與家長,其中多數人的反應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正面:因為基本上在下很少和”一般人”講這類課程,以前無論是FA或CLS,都是我們所謂的(軍事)圈內人,所以我原先以為他們的反應會比較冷淡,不過後來顯然沒有那樣,當然在現場的好些朋友,也都讓整個課程變得更多元,更平易近人(基本上這個真的不是我的專長)
後來回到家以後,就開始有人提出意見,覺得要把現場的急救加一點資訊下去。
當然,這是完全正確的:首先,這個計劃就是為了保護校園,挽救生命,所以如果加上急救的內容,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再者,我必須承認那些沒有在攻擊事件發生之初就傷亡的人,很可能會有生還者的罪惡感,因此讓他們為現場傷患做些什麼,其實對他們日後回歸正常生活而言是重要的。
但煩人的事情來了,基本上這些人還是身處在危險當中(至少是未確定安全的暖區,甚至是有危險存在的熱區),加上他們一來沒有武力,二來沒有防護,三來沒有器材,完全不能和SWAT medic, Rescue Task Force或EMT人員相比,所以現行準則教範上很多規定好的事,他們都是不能做的:無論是TCCC, TECC, EMT或是基本first aid上的一些項目,都會因為現場與對象的特殊性而窒礙難行。
所以後來在下就把EMT, PHTLS這類資料全部拿了出來,再配合國外醫療資訊,想辦法寫出來一點東西:基本上我在做這件事時,是存著誠惶誠恐的心態,因為無論是上述任何教範準則,都是由一個充滿現役軍人,外科醫師或執法人員的委員會,按照當前的相關資訊去擬定出來的;但我只能一個人在這裡,參考著所有能拿到的公開資訊,去思索假使在危險環境下的師生,能為傷患做些甚麼。
所以後來在下花了一段時間整合與思考後,覺得必須將幾個大原則先丟出來,讓聽眾了解到為什麼他可能有必要為傷患去做什麼:因此我指出,在確認現場安全前,EMT人員無法進入,因此如果傷患狀況嚴重的話,就是靠他旁邊的你我去幫忙。
但幫忙之前,你必須先確認現場是安全的(或至少威脅離你夠遠),如果你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那不僅幫不了人,還會再增加一個傷患;接下來,比較好的方法當然是聯絡緊急醫療體系(雖然他們現在還進不來,但至少會經由你的通報再多了解狀況一些),最後我建議,除非為了避免危險,不要任意搬動傷者:這基本上是源自於生命重於視力,視力重於肢體的殘忍概念-正常而言,不確定傷者的頸椎等狀況就去移動他,很有可能引發癱瘓類的後遺症;但美軍研究也發現,貫穿傷當中,頸椎要不然就已經受傷了,要不然就沒有事,因此這是一翻兩瞪眼的狀況,再加上現場危急,如果攻擊者正在朝你們移動,那把傷者留在原地,只是讓他被就地處決而已,在權衡面對”終生癱瘓”風險還是”當場被殺”時,我想多數人會知道該做何選擇。
接下來我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幾個教範準則的建議:像只為OHCA傷患打開呼吸道(這種場合如果再做CPR數次數,就違反了躲藏時保持安靜的原則),沒意識但有呼吸者翻到復甦姿勢,為休克者保暖,抬高腳,確保呼吸道等,然後提醒聽眾要安慰傷者,說明處理方式,然後忽略那些不致命的小傷,只處理會死人的大傷(也就是出血),接著按照EMT教程裡面的做法,把直接施壓,抬升肢體,包紮,近心端施壓和止血帶都陸續放進去,因為這可能是多數聽眾原先或日後接觸EMT時聽到的作法,我不願意給他們帶來太多資訊上衝突的困擾。
當然,我的想法很可能不是周延的,或者該說是一定不周延的,因此這篇文章基本上是open for comment,假使有任何先進覺得上面的部分有所疏漏,還請務必以任何方式提醒我,因為這樣才能把觀念儘可能弄到正確,然後傳達給更多應該知道的人。
感謝
Casey Chao 先生 回覆臉書網友:
我不好提器材,因為這涉及經費和錢的問題,怕人以為我們要謀利,我可以在示範現場帶,但主動提就不妥。
止血帶材料的寬度這點,確實很重要!
我基本上比較確定的大方向是現場人員被鼓吹要採取行動:無論是英國的巴士爆炸案或美國的馬拉松爆炸案,事後的研究文章都主張現場民眾要有作為:在下是覺得從簡單的作為開始,一方面減少實際傷亡,一方面減少心理衝擊。
其實除集思廣益外,在下撰寫這類攻擊事件之際找到的文獻,也都有拿來參考過。
臉書網友詢問:
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一般民眾要如何判斷OHCA。
第二壓胸不需數出下數 在這種情況下誤差幾下影響不大 倒是給與呼吸比較會遲疑...
第三骨折者抬升肢體提醒利用現場硬物固定後再進行。
Casey Chao 先生 回覆臉書網友:
如果沒呼吸又摸不到動脈,在危機當中可能就得直接放棄,不過因為攻擊事件中有人可能會和傷者「躲」在一起,所以我的建議是至少試圖為對方壓額抬下巴暢通呼吸道,其他的就真的是靠運氣了(傷者旁邊是醫師或不懂的人,結果當然差很大)。
另外,OHCA我是寫在這裡,投影片上是寫沒呼吸心跳。
第三,因為許多現場建議是躲藏者保持絕對安靜,所以我把CPR的部份拿掉:因為即使有一些聲音,是躲在現場的人都要冒險,所以為了一名傷者讓他們全部冒險,好像違反多數利益原則。
骨折我就真的很猶豫,因為它首先不致命(除非斷骨又劃傷大血管),再來是做固定當中很難不弄痛傷者(因為你必須躲藏在能見度較低的黑暗中),這又是讓其他的避難者要一起冒險。
臉書網友回覆:
骨折不用太擔心,非開放性骨折我執業10多年還沒看過弄到出人命的,內出血出到一定的量,脹滿空腔就會緩和下來,外出血則更簡單,止血帶打上就沒事了。
#########################
Train Like You Bleed
Casey Chao 先生 回覆臉書網友:
我不好提器材,因為這涉及經費和錢的問題,怕人以為我們要謀利,我可以在示範現場帶,但主動提就不妥。
止血帶材料的寬度這點,確實很重要!
我基本上比較確定的大方向是現場人員被鼓吹要採取行動:無論是英國的巴士爆炸案或美國的馬拉松爆炸案,事後的研究文章都主張現場民眾要有作為:在下是覺得從簡單的作為開始,一方面減少實際傷亡,一方面減少心理衝擊。
其實除集思廣益外,在下撰寫這類攻擊事件之際找到的文獻,也都有拿來參考過。
臉書網友詢問:
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一般民眾要如何判斷OHCA。
第二壓胸不需數出下數 在這種情況下誤差幾下影響不大 倒是給與呼吸比較會遲疑...
第三骨折者抬升肢體提醒利用現場硬物固定後再進行。
Casey Chao 先生 回覆臉書網友:
如果沒呼吸又摸不到動脈,在危機當中可能就得直接放棄,不過因為攻擊事件中有人可能會和傷者「躲」在一起,所以我的建議是至少試圖為對方壓額抬下巴暢通呼吸道,其他的就真的是靠運氣了(傷者旁邊是醫師或不懂的人,結果當然差很大)。
另外,OHCA我是寫在這裡,投影片上是寫沒呼吸心跳。
第三,因為許多現場建議是躲藏者保持絕對安靜,所以我把CPR的部份拿掉:因為即使有一些聲音,是躲在現場的人都要冒險,所以為了一名傷者讓他們全部冒險,好像違反多數利益原則。
骨折我就真的很猶豫,因為它首先不致命(除非斷骨又劃傷大血管),再來是做固定當中很難不弄痛傷者(因為你必須躲藏在能見度較低的黑暗中),這又是讓其他的避難者要一起冒險。
臉書網友回覆:
骨折不用太擔心,非開放性骨折我執業10多年還沒看過弄到出人命的,內出血出到一定的量,脹滿空腔就會緩和下來,外出血則更簡單,止血帶打上就沒事了。
#########################
Train Like You Bleed
2016年11月26日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寫在前面,這是一篇源自Dark Angel Medical公司教官Kerry Davis的文章,譯者為在下,非經同意,請勿複製或轉載。
你一定聽過訓練要如同戰鬥,但我會進一步要求你要訓練到如同受傷之際,而且我會時常要你這樣去做:我們都會流血,沒有人能夠免於這個生活中的簡單事實,無論是我們為了自己的生命而戰,發生車禍,或是清理屋頂排水管時從梯子上栽下來,我們都會流血;這麼多年來,大家都聽過”訓練要如同戰鬥”,”訓練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些格言,當它們經由長期的強化與壓力預防,讓我們養成了能從潛意識就採取行動的訓練記憶之際,我們還是要記住自己是會受傷流血的”人”,所以我會建議多加上”訓練到如同受傷之際”這個格言,不只是訓練要如同戰鬥,而是要訓練到如同受傷之際。
我並不是要給任何人一個負面的觀念,或是失敗的想法,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就如同”訓練要如同戰鬥”這個格言不是一個負面觀念或失敗想法,而是源自現實的心態一樣:要你訓練如同戰鬥的原因在於,有一天你可能要為自己的生死奮力一搏,而那時你勢必要有適當的訓練和心態才能獲勝;但即使你贏了,可能也受了很重的傷,而只剩很短的時間自救,這時你能多快地把自己的傷勢處理好?事實上你會有整個後半輩子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戰鬥或意外之後,你便要進入”訓練到如同受傷”的階段,一如你戰鬥的結果取決於你的訓練和心態一樣,你處理自己或別人的傷勢時也是如此 !
事實上醫療訓練與武器訓練有許多雷同之處:我們都會練習很多情境,運用掩護,以雙手操作器材,並在壓力之下進行,以便自己的行為能變成潛意識地行動;但當你看到許多人在熱衷於射擊壞蛋之際,卻對於基本的救命技巧秉持輕忽的態度後,實在很難不感到心寒:即使你沒有慾望去學習醫療,但至少該認清這項能力對於那些攜帶槍械的人而言是必須的-當我們花了那樣多時間,了解攜帶槍械並使用致命武力的法律細節,以免反而成為社會的負擔時,卻沒想到這只是一部分重點,甚至忽略了醫療訓練這個要項,即使從法律的觀點來看,如果你在使用致命武力後打傷而非殺死壞人,卻根本不會做緊急處理時,你恐怕會讓自己面對更大的風險 !
緊急醫療除了能讓攜帶槍械者受益外,也讓他們能在沒有攜槍的廣泛大眾前有更為正面的形象,當然就實際上而言,我們會真能在交火後運用這些訓練嗎?機會可能不大;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嗎?是絕對有可能的-像我一位之前的學生,就在訓練的兩周後使用了那些技巧,救助了一位在意外裡受到重傷的患者:人體是脆弱的,無論子彈,刀械,玻璃或汽車殘骸的金屬片都能輕易貫穿它,但處理這種狀況並不容易,由於學習這項技術和射擊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因此你該訓練到如同受傷之際 !
Casey Chao 先生 回覆臉書網友:
簡單講幾個重點:
1.我們現在看到的plate carrier,也就是防彈板負載系統,設計的目的在於保護你胸腔和上腹部的重要器官與血管,它們不是為了防護下腹部而設計的,當然,這是為了行動靈活為主要考量。
2.其實除了我們所謂的護襠groin protection以外,plate carrier也可以加掛一組abdomen panel,也就是下腹部的保護片 ,不過多數軍方的設計上,如果擔心下腹部受槍傷,那就是乾脆整個groin protection掛上去,這樣犧牲了一些靈活性,但卻多了保護。
https://i.ytimg.com/vi/iAKuliBTJ3U/maxresdefault.jpg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93651/
上面是其中一篇研究論文,建議您自己看節錄部分,如果您是從業或相關從業人員,建議您要自己吸收資訊,因為我有犯錯的可能,第一手資料永遠都會比第二手來得好。
#########################
Casey Chao 先生 回覆臉書網友:
簡單講幾個重點:
1.我們現在看到的plate carrier,也就是防彈板負載系統,設計的目的在於保護你胸腔和上腹部的重要器官與血管,它們不是為了防護下腹部而設計的,當然,這是為了行動靈活為主要考量。
2.其實除了我們所謂的護襠groin protection以外,plate carrier也可以加掛一組abdomen panel,也就是下腹部的保護片 ,不過多數軍方的設計上,如果擔心下腹部受槍傷,那就是乾脆整個groin protection掛上去,這樣犧牲了一些靈活性,但卻多了保護。
https://i.ytimg.com/vi/iAKuliBTJ3U/maxresdefault.jpg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93651/
上面是其中一篇研究論文,建議您自己看節錄部分,如果您是從業或相關從業人員,建議您要自己吸收資訊,因為我有犯錯的可能,第一手資料永遠都會比第二手來得好。
#########################
四種在恐攻中存活的方法
2016年11月26日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本文作者為出身加拿大特戰團的Wes Kennedy,譯者為在下,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一種很令人好奇的現象是,人們有時會很快,有時會很慢地,才學到教訓;在巴黎與聖伯納迪諾陸續遭到攻擊之後,看來人們終於開始稍微嚴肅地進行準備,當然有時候我們對民眾有些嚴苛,而且坦白說,這樣通常蠻有趣的;但當災難真的發生時,我們誠心希望所有的人都是平安的,這也就是我們為何一直在最壞的情境下訓練,讓自己的準備如同呼吸般自然,這和ㄧ般民眾經由晚間新聞或社群網站去了解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當我們親眼目睹那些既缺乏訓練,又沒有準備的人,在危險當中挺身而出的英勇行徑時,自然必須給予肯定:從歷經七零到九零年代愛爾蘭共和軍炸彈攻擊的英國民眾,到查理周刊乃至後續攻擊事件後巴黎人的反應,那些克制,幽默與勇氣,都顯示了民眾心裡有遠超過他們自己所了解的勇氣,但由於他們很少準備採取行動,所以通常要花些時間才能反應,但在攻擊事件裡,時間就等於人命。
由於在網路上已經有太多文章與影片,告訴大家如何在隨機槍手或恐怖攻擊下存活,因此我僅會整理一些重點,而無論媒體如何報導,你剛好深陷這類危險中的機會仍是很小的,因此過度注意這些情境對你不會有太大幫助:即使在以色列這樣恐怖活動猖獗的國家,你捲入一場攻擊事件的機率是七萬六千分之一,而美國在2001年遭受的最嚴重攻擊,也僅將機率提升到十萬一千分之一;不過這種面對罕見危機能採取行動的警覺心態,同樣將有助你面對那些更有可能遭遇的緊急狀況,就如Louis牧師說的”幸運眷顧那些準備好的人”。
1.成為啟發者:在其中一部教導觀眾如何因應隨機槍手的影片裡,Aaron Janetti告訴大家一個人是如何提出想法,然後更多的人會加入,這也就是你要注意的部分:無論你的階級為何,你必須要準備去領導,準備啟發其他人在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前採取行動;你絕對不要成為犧牲者,你絕對不能不戰而降,當然你周圍的其他人也是如此,但他們會需要你的啟發,來脫離恐懼和消極。
2.尋找出口:最重要也最簡單的事就是注意你的四周,發生了甚麼事,又發生在哪裡?我們可能聽過許多次飛行前的安全簡報,但你永遠要注意的是離自己最近的出口是在哪裡,因為在墜機發生時你很難清楚地思考;而就算你有時間,但案例中多得是那些盲目地跟著別人行動,而沒有從最近的出口離開,最後被燒死在飛機裡的慘劇(事實上在音樂會,體育場或高速公路上亦是如此),所以你該尋找出口,自動地養成這個習慣,而這對於任何事件(攻擊,地震,火災等)的疏散與逃離,都是重要的資訊。
3.做好準備:你該準備好適當的裝備,但我可不是要你在蝙蝠俠用的腰帶上掛著急救包,相反的,像鑰匙圈一樣大小的多用途工具反而會比較順手,當然最好還要有那種玻璃擊破器的設計,但無論如何,任何工具都比空著手好;另外你的車上應該有一個急救包,當然它可能價格不斐,但許多替換備品你其實都可以從年度訓練後的耗材裡取得,而且你在車上或汽車邊發生狀況的機會,也遠較其他場合來得高,不時地檢視你的器材,並注意基本的資訊,無論是CPR或其他技術,以及其他器材的操作說明,你還可以多加個求生毯,螢光棒,鏟子,蠟燭與一些乾糧,尤其是在冬季要長途開車時。
4.解放思考:還有一件相當重要的事,你必須保持開放態度,面對各種可能,因為不知變通會讓你死得最快,注意那些解決方案以及它們帶來的風險;假使不如預期,就不該堅持原先的計畫:假使你發現原先的退路被擋死了,就找另一條路;如果你發現血止不住,就做一條止血帶!如果你被困在房間裡,而槍手正在大樓裡尋找目標,就該考慮是否能打破薄板做的隔間牆!放鬆,在必要時集中精神,但不要失去思考,或是觀察並把握機會的能力。
勇於領導:若你置身在緊急狀況裡,一定要成為啟發他人的人,帶領他們,督促他們,脫離恐慌:他們當然會抗拒你,當你必須要讓他們知道這是有辦法解決的(就算只有一種辦法),如果你覺得恐懼或驚慌,那其實是正常的,但你要抗拒它,集中精神在你周圍的要事上;無論你是最有經驗的,最冷靜的或是最有創造力的,請保持信心並引導周圍的那些人,這樣不僅會使他們平靜下來,也能讓他們集中精神,沒有人想要不戰而降,沒有人想成為受害者,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接受指引。
#########################
延伸閱讀:
Casey Chao:恐攻中緊急醫療之能力加強
Casey Chao:美軍禁帶阿斯匹靈進入戰區的原因
Casey Chao:五個關於止血帶的迷思與警用急救包
Casey Chao:十個出血控制的迷思與骨盆中槍後的效應和該怎樣急救
Casey Chao:是否該在暖區進行頸椎固定?
Casey Chao:從海豹部隊軍醫寫的 Battle Ready 談 戰術醫療
Casey Chao:2016漢光,敵我交火時,搶救傷患之醫務兵,比戰鬥人員還多?!
#########################
戰場上得來的教訓
2016年11月27日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這是今年11月來自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文<戰場上得來的教訓>,作者為Dhruv Khullar醫師,譯者為在下。
就和所有於2013年春天住在波士頓的人相同,我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在那裡聽到”炸彈在波士頓馬拉松終點線引爆”這個消息,那天也是4月15日,愛國者節,當下有三個人(包括一位8歲的男童在內)不幸罹難,超過260人受傷,其中不乏狀況嚴重者-他們的身體被擠壓,四肢粉碎,動脈截斷。
當時仍為醫科學生的我,對於現場緊急醫護人員運作的速度,目標與態度感到震驚:大批傷患被送到8所位在附近的醫院,在爆炸發生後到傷患抵院前的平均時間是11分鐘,而第一位傷患在35分鐘內已經被送進手術室,而且那些被送進醫院的人全數都在事後活了下來 !
那天的故事與慘痛的歷程都呈現在一部HBO的紀錄片”馬拉松:愛國者節爆炸案”裡,本片會在11月21日首映,除了有幾個家庭陳述他們的故事外,還包括了如何在截肢後生活,與創傷後壓力失調奮戰,以及經歷不斷手術的過程:其中一位新婚夫婦Patrick Downes和Jessica Kensky,發現在各自失去了一條腿之後,兩人的未來是如何發生了變化(他們是那些被送到軍方的Walter Reed醫療中心的民間傷患)-而原先是擔任護理師的Kensky,最後更被迫要將另一條腿也給截肢!一年之後,在經歷了無數個小時的復健,她才能和先生一起參加另一位現場生還者的婚禮。
當Kensky在片中表示”如果我要穿著義肢跳舞的話,只能在那些同樣有身障患者的場合”之際,許多生還者仍然在生理與心理面臨掙扎,而這也引發了一個更值得思考的複雜問題:我們的國家,要如何照顧那些遭受恐怖主義攻擊,罹患如戰場般嚴重傷勢的平民百姓?除了多數醫師平常並沒有處理炸彈與破片傷患的經驗外,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波士頓和許多主要城市一般,儘可能地進行了許多防範;但在美國境內各地的創傷醫療品質,由於專業,檢傷與臨床上的差距,其實是參差不齊的-無論是車禍,墜落或火災傷患,在被送進較差創傷中心的人,其死亡率是被送入最好創傷中心傷患的兩倍!在許多地方,不幸的創傷患者最後都成了不幸的創傷病人。
即使創傷是45歲以下美國人的首要死因(它也是不分齡死亡原因中的第四位),而且每年要消耗多達6千7百億美金的費用,但它仍是一個”秘密的宿疾”:根據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學院的資料,每年不僅有將近15萬人因創傷而死,而且其中兩成原先是可以在最好的創傷照料之下存活的;而一份新的研究更顯示,如果我們將軍方在照料傷患方面的經驗整合到民間體系的話,將能有效減少創傷在國內引發的健康與經濟負擔:即使武器的致命程度與日俱增,但戰場傷患死亡的比例卻隨著時間顯著下降,從越戰時期的25%到目前低於10%,單單從2005到2013,士官兵因傷死亡的比率便降低了一半,這都要歸功於軍方創傷照顧的卓越成就 !
這些事情並非出於偶然,而是源於長期戰場領導,系統化的反應,以及重新設計傷患照顧與運送程序的結果!新的止血方法以及大量輸血已經拯救了那些嚴重失血的傷患,廣泛運用止血帶也提高了生還率,再加上遠距醫療和網路上的應用程式,能讓治療團隊能在傷患抵達之前,就及時地接受專家指導和關鍵資訊;另外那些專為穩定傷患而研發的新外科技術,更能讓他們在被運送前就穩定下來,最後則是利用專業的運輸隊伍,按照策略來後送傷患,雖然有時甚至超過數千英里,但都能讓他們在途中受到必須的照顧。
來自伊利諾州的女國會議員Tammy Duckworth,其本身除了是一位退伍軍人外,更在伊拉克戰爭當中因爆炸失去了雙腿,她目前要讓這些得來不易的經驗能應用在民間的創傷治療上,再加上波士頓爆炸案傷者的意見,Tammy議員最近要導入一個法案,讓軍方醫師的專業與資源能和民間醫院接軌-在波士頓受傷的Downes就表示”這是軍方難能可貴的經驗,但只用於軍人身上,多數人根本無法取得,我們應該要確保那些需要的人都能得到這些資源!”
合併民間與軍方的創傷照顧,將會使相關治療與結果資訊的收集更為連貫與一致,並能建立一個資料登錄中心,進而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另一個改變的重點則在於要將到院前的緊急醫療和到院後的復健做到無縫接軌-當更多軍方的醫生能在民間醫院看診,或是更多民間的傷患能在軍方醫院接受治療時,兩個體系都將會因軍方的創傷團隊能創新並維持其專業的傷患照顧技術而受益。
在波士頓爆炸案裡受傷的Downes表示”在爆炸案當中,我們已經證明了團結起來是怎樣的”,”我們必須分享這個知識,並且希望它能預防傷害,拯救生命”。
上文承蒙 Casey Chao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上文承蒙 Casey Chao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Casey Chao:恐攻中緊急醫療之能力加強
Casey Chao:美軍禁帶阿斯匹靈進入戰區的原因
Casey Chao:五個關於止血帶的迷思與警用急救包
Casey Chao:十個出血控制的迷思與骨盆中槍後的效應和該怎樣急救
Casey Chao:是否該在暖區進行頸椎固定?
Casey Chao:從海豹部隊軍醫寫的 Battle Ready 談 戰術醫療
Casey Chao:2016漢光,敵我交火時,搶救傷患之醫務兵,比戰鬥人員還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