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008/12/01所播映的32集電視影集「高地」中,年輕軍官所提出的問題,筆者於1997年發現國軍在「步兵裝甲人員運輸車」運用上,有同樣的缺失後,特製下圖發給所屬班隊「下授課目」的教官與助教們。
然迄今 2017/03/18國軍依然未能正確使用V150S甲車(如下圖照片),繼續以「人擋子彈」帶領「戰甲車」往前衝的伎倆,因此飽受鄉民抨擊(詳細PO文如延伸閱讀)。
解放軍國外回來的士兵對首長說中國的練兵技術已經落後了,首長頓時怒了
發佈日期:2017年3月14日
https://youtu.be/2GmkRsxA99g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這篇文章真是ㄧ針見血呀!
作者不愧曾經在國軍的基層單位、特業署處、總部及國防部等各個層級服務過。
杜絕造假 從教育將軍開始
林葉子/高雄市/退伍軍人 2002.07.29/中國時報
報載最近軍中一些基層單位的許多問題被退伍的阿兵哥一個個的抖出來,從「約旦狂人在隘寮」到「驗證精實案」,身為軍中一分子,看了覺得感嘆!到底國軍真正的問題在那兒呢?筆者個人曾經在國軍的基層單位、特業署處、總部及國防部等各個層級服務過,認為問題的關鍵都是出在軍中高級將領的「素質」上。
一個現任的國軍將領,在他們那個時代,軍校畢業的正期學生正常是二十二歲,最快畢業二十一年後可以升到少將,才四十三歲。而問題的主要關鍵在於國軍軍官幹部的培養,是基礎教育(學士)畢業後,在軍事學資的進修上有正規班教育、指參教育、戰院或戰略班教育;在民間學資的進修上有碩士教育、博士教育等,但是不論是軍事學資或民間學資,大部分都是在晉升少將之前完成,少將進修戰院或博士班的,是極少數。也就是說,國軍高級將領在升了少將(最快四十三歲)之後幾乎就沒有再進修的管道。以軍中事務的繁忙,將軍們能再自我進修的人是少之又少,在時間上也不允許,造成了高級將領們以他們升將軍之前所接受的進修教育的管理思維,來管理現代的軍務。年輕的軍官或剛受完訓的軍官,所接受的現代管理觀念,思維自然與將領們不同,而軍中又是以「服從」為第一要務,在「官大學問大」的管理思維下,自然造成為迎合上級,許多事不得不造假的情形。
上自部長、總長、下至聯兵旅長、聯隊長,都是將軍,他們當然不希望聽到他們所指揮領導的部隊有任何問題被發現,所以一有問題被發現
第一件事是罵人,
第二件事是處分人,
第三件事是要單位提檢討報告,然後是安排時間再複檢。
逼得各級單位有時不得不造假,掩飾缺失以免被罰,或者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改正真正的缺失。
所以,筆者認為,軍中要有所改變進步,國防部應該多安排高級將領接受現代管理新知,同時將軍們也必須多讀點書,不要再用少將以前所受的管理觀念來帶你現在的部屬、參謀,要多和剛受完訓的軍官聊聊現代的管理觀念,聽聽年輕軍官的心聲,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首要,而不要再一味的處分和檢討了。
2002年 神仙、老虎、狗
這篇文章深得我心,因為軍中和企業界都有如此愚腐的心態。依老賣老的昔日輝煌與經驗,年輕人Google一下隨即超越。
特別是軍職將領們,他們的教育到戰爭學院結業之後,就沒有再進修的意願與動力。
「資深,已無法掩蓋你的不專業」──無用老屁股造成的世代斷層危機
2017/01/24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換日線 Crossing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年資,也許是對公司的一種忠誠表現,不過與專業絕對無法劃上等號。也許年資可以帶來許多豐富的經驗,卻同時將人推進自滿、停滯不前的大洞。而台灣許多公司就是由這些空有「年資」的人把持。的確他們在過去也許叱咤風雲,不過不懂與時代推移,就請交出接力棒,給年輕人更大的揮灑空間。(責任編輯:Matthew Chen)
台灣的某一家供應商老闆來訪,年約 50 多歲,我跟另一位台灣資深同事一同接待。
那位老闆一坐下,瞄了我一眼,連制式的打招呼都沒有,一屁股坐下就開始對我的資深同事滔滔不絕地詳細介紹公司情況、產品內容,彷彿我是來陪坐倒茶的小妹一樣。
過不久,我開始提問,他對我的問題不屑一顧,隨意答了幾句。
我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來到會議室中聽取供應商簡報,卻一如往常的又遇到了「這種」資深「長輩」。於是過了不久,我起了身,告訴他我還有事先走了,這時同事才意識到情況不對,趕快主動介紹我讓他認識,這位是某某主管,她才是工廠採購的負責人。這位老闆突然臉色沉了,而我微笑調頭離開。
僅管我今年已 31 歲,在中國大陸即將邁入第八年,這種場景還是屢見不鮮。 許多台灣的前輩先進,心理仍然不能接受與年輕人平起平坐的談生意 。
台灣職場,「專業不是重點,年輕是個負擔」
20 多歲起,我開始擔任公司要角,並兼負企業改革的工作。我所任職的產業是十分傳統的行業,進入之後才深知「專業不是重點,年輕才是負擔」。因為年輕,說話句句得打折。
提出改善方案,或是想要引進新的管理軟體時,經常會被秒回:「不可能啦!以前就試過了……」、「這個之前的人就提過好幾次了,因為…… 所以一定行不通……」等等。
若幸運一點,提出的建議被主管稍微重視,主管也還是會找幾位資深人員來查證報告的可行性,每一件提案必須要耗費雙倍的時間來溝通說服,即便對公司十分有幫助,但總是不會立刻採用。也許最後經過多次鍥而不捨的努力溝通,並且在正式執行之後,最後結果對公司十分有助益, 功勞卻往往都是資深主管順理成章地往上邀功 。
所以,時常受到台灣職場長輩的「看輕」,及無形的資深員工霸凌,十足感受到台灣傳統產業的職場圈,對年輕人是非常不友善的。
「想當年你還在念書的時候,我在這裡連個高速公路也沒有……」無論是在台灣公司,或是到了中國大陸之後,你必須忍受聽到無數個台灣的「長輩」,告訴你無數個「想當年」。
昔日的輝煌,「且待我先 Google 一下」
這些長輩,有老闆、有高階主管,而有些則是基層員工,多年後已淪為台流,倚老賣老卻彷彿是他們共同的專業。
誠然,在他們 20 年、30 年以前的年代,曾經開著破車,在荒涼的地區開疆闢土,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輝煌王國。但如今,大環境快速改變,台商撤退潮不曾停歇,陳舊的觀念卻似乎仍未進化。
以前中國大陸沒有高速公路,現在高鐵都跑好幾年了。以前只有電話,現在微信都可以付錢買菜了。但許多台商還是做著一樣的工作,依然還死守在 30 年前的舊觀念──最年輕的菜鳥仍然必須敬重前輩、彎腰鞠躬,主動添水、處理雜務,甚至晚間還要陪坐應酬無法休息──這是「基本禮節」。
資深員工時常會用傳統的行話嚇唬新進的人員,自恃數十年的經驗,教訓著後進應該要謙遜有禮、跟著前輩亦步亦趨。殊不知,我們已默默地拿起手機 Google 那句「行話」的意思,甚至查到整段生產流程的影片。
如今工業 4.0 的時代襲捲而來,新資訊爆炸性的流動下,傳統職場卻仍舊堅持著論輩份、論年紀,是否還能維持競爭力?
資深,已無法掩蓋你的不專業
台灣業務行銷會議中,台灣的資深經理檢討新一季度的客戶開發進度。
我的公司是 B2B 型態的傳統產業,我們檢討 10 家客戶中有 5 家以上沒有交易的原因,皆是因為客戶公司年輕的採購助理同意購買,但工廠內的老師傅不願意更換,無論性價比有多好、品牌多知名,就是只能用老師傅指定的廠商。
所以當業務員挨家挨戶地向客戶拜訪時,通常都會先到乾淨的辦公室找年輕的採購助理聊聊天後,再前往生產現場,遞根煙給操著髒話的老廠長,和他互動攀攀關係。
在傳統中小型產業中,老闆以外,老師傅說了算,也許這些公司都是該產業的翹楚,但這些企業沒有說出口的實話,是即將面臨世代斷層的危機。
場景換到中國大陸,台灣資深業務拜訪大陸的客戶,與台灣同樣的傳統產業甚至生產類似的產品,中小企業老闆或是技術人員,各個都是 20、30 歲的青年好漢,長相青澀,但講話內容一點也不含糊。
我們的資深業務面對對方沉穩尖銳的提問,答得不是很流暢,拜訪結束一轉身,因為面子掛不住,就開始轉而訕笑對方年輕不懂世事。我在一旁不以為然:「每個提問你都不能回答到讓客戶滿意,怎能用對方年輕來掩飾你的不專業?」他用斜眼看我一眼,對我的意見不屑一顧。
事實是,現在若做的是兩岸生意,台灣業務都必須面對公司近 7 成以上,已由年輕世代掌握經營核心的大陸客戶。
兩岸傳產世代差異,台灣企業的警訊
兩岸同類型的傳統產業,在對岸蓬勃發展的同時,台灣卻面臨了許多二代不接班,或是招不到年輕新血,因此產業出現世代斷層的問題。傳產中所謂機械業的黑手、密集勞力產業等,媒體報導大多總是片面的描述如:「薪資雖高,但因為年輕人怕吃苦,所以容易放棄。」這樣的刻板印象。
但事實是,現在台灣仍不乏有意願打拚、努力的年輕世代。我想反問的是,這個具有歷史性的傳統職場,是否相對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或文化,能善待新一代的年輕人?
引用《隱形冠軍》一書所述,書中提到:「一個破舊的廠房使用陳舊設備的團隊,只要鬥志高昂,仍舊比坐擁最新設備和廠房但鬥志低迷的團隊,創造出更大的產能。」(註一)
年輕一代並非完全無法接受傳統產業,畢竟現今大起大落、過勞工作的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不見得再是年輕人的首選。回鄉工作,或是轉向穩定的傳產,皆在年輕世代就業的新選擇之中。
但令人擔憂的,不外乎數十年沒有更新的傳統師徒制──年邁的領導人,帶領大批待退休的資深員工,沒有活力引領年輕人跟著企業前進。 多數年輕人於是寧可選擇勞動條件差或風險高,但有年輕團隊活力的服務業或新創企業 。
《隱形冠軍》一書也提到,在領導人年輕時就指派大任是相對的優勢,在企業快速成長和全球化的發展下,年輕一代帶來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註二)。年邁的老董事長,在企業內留著大批的資深員工,遲遲不願意放手給年輕的二代接棒,想要改革或有所做為的二代,因為資深員工而事事受阻,有些人便放棄接手,傳承即不了了之。
這篇文章,並非批評資深員工對於公司毫無貢獻或益處。而是今日面臨資訊快速更新的時代,甚至產業逐漸走向更多自動化、淘汰人力的時代,無論處於什麼世代的工作者,更應在職場中,敞開心胸接受新世代的來臨,以平等、團隊合作的立足點,相互協助。
註一:赫曼.西蒙 ,《隱形冠軍》,台北:天下雜誌,2013,頁 243。
註二:同註一,頁 276。
本文,原文標題為《「資深,已無法掩蓋你的不專業」──台灣企業的世代斷層危機》
此一大陸台商廠管理實務暨旅行經驗談截圖,為筆者擔任大陸台資廠時的辦公室Intranet(LAN) ,內部封閉網頁資料庫,而非Internet( WAN)網際網路資料庫。
優點有二:
1.讓部屬逐日線上填寫工作日誌與上傳工作錄影(照)片後,再也不敢恃才傲物,以為沒有他(她)就不行。
2.車間現場幹部基於工傷罰薪而勤於自拍生產教學錄影上傳。
至於使用免費的ASP軟體,結合網頁製作方式教學,如筆者的公益網站電子豬腦。
延伸閱讀:
Casey Chao:重新思考刺槍術訓練的比例與定位
再談「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Allen Lin,Casey Chao,靠北長官粉絲專頁:
facebook留言討論「憲兵營區整體安全維護及戰備測考演練」後,
人員掩護甲車操演照片隨即遭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