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金融危機背後的戰略玄機(2)

二、除了精心設計,還有什麽更好的解釋?

世界每一次金融動蕩看起來是當事國自己造成的,其實背後都有世界金融資本巨頭那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說好聽點是全球利益重新分配,說白一點就是“合法”的掠奪。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代表美國”席卷亞洲小龍幾十年的财富不是最好的例子嗎?隻不過美國的政治和金融玩家技巧高超,在自己遭受金融危機的時候,不僅自己的财富别人卷不走,還能把那些想趁火打劫的人裝進口袋。這真是世界謀略史上的一大奇觀:美國求着别的國家來“打劫”,而别人還如臨深淵不敢舉步。我是不敢小看這個“奇觀”的,要知道這是曾經設計把蘇聯玩死的美國的最新發明;我也不相信它會滿足于隻在純金融領域賭場玩空人家的錢袋,近代以來,白宮的智囊都是世界級深謀遠慮的戰略家。

美國現在是唯一超級大國,其唯一的戰略目标就是建立無冕的世界帝國,作爲必然的戰術選擇,就是要在世界範圍内壓制出現能夠挑戰其權威的國家和地區,恰如封建時代帝王對藩王的控制和警覺。至于手段則從戰争、顔色革命到經濟陰謀無所不用其極。合并觀察可以看出,美國在金融危機中一網打盡的那些國家和地區,都是美國刻意在經濟、軍事方面予以限制的首要對象。這些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無一能和美國相提并論,但各自擁有對美國的局部優勢,或經濟或資源或軍事或發展速度。早就有人指出,伊拉克戰争和阿富汗戰争是美國銀行最大的爛賬。美國僅爲伊拉克戰争付出的隐性成本就有3萬億。毋甯說,此次金融危機,就是連續的戰争和當前的持久戰,把美國累出的“心髒病”。在美國筋疲力盡的時候,它的對手們就顯得精神抖擻了。石油價格的瘋長,已經鼓舞了富油國的伊朗和委内瑞拉,壯大了俄羅斯,使其在格魯吉亞沖突中表現兇猛。加之中國借助奧運會,準備開始新一輪經濟騰飛,這都是美國建立世界帝國的巨大危機。美國當然不會讓這些國家趁自己之危“沉舟側畔千帆過”,于是,自己的發動機壞了,也要把别人汽車的輪胎紮破,自己在跑道上摔倒,也要把别人絆倒。否則,美國陷在兩大戰争泥沼裏曠日持久,失血過多,如何避免多極化的快速到來?在經濟領域最核心又是自己最擅長的金融領域,一箭多雕地削弱潛在對手,因此就成了美國戰略家們考慮的大問題。就像蘇聯突然解體之後,美國以打壓石油價格和推動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的大戰略才爲人們所知道一樣,金融危機背後的真正玄機,目前是美國最高機密,要想大白于天下也需要幾十年。

但我們不能等到幾十年後才恍然大悟。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此次金融危機本是由美國的住房消費者支付不起本國銀行的貸款引起,按說,受害者應該是美國金融機構和美國财政,但最後受到打擊的竟然是美國在全世界的“敵人”和對手,而受害者還必須去救加害者。誰都知道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是因爲貨币的流動出現斷裂。從十年前東南亞金融危機看,危機的直接後果就是導緻貨币貶值,接着會出現支撐貨币體系的硬通貨的升值保值。但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卻帶着讓世界看不懂的“美國特色”:石油、黃金、等商品期貨同時暴跌,而美國開動印鈔機大量注資那些搖搖欲墜的銀行,迅速稀釋美元的實際價值,按理說應該導緻美元大幅度貶值。但非常奇怪的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元還在不斷貶值,危機以來,美元反而表現出強勢特征。這種反世界金融規律的現象,如果不是爲了吸引别國“抄底”的誘餌,又是什麽(因爲如果美元大幅度貶值,别國将不會繼續持有和增加美元,那美國還怎麽騙錢呢)?通過大量印刷美元“紙”,一方面以最簡單的辦法拯救本國金融企業免受别國的控制(别人投了錢也不能控制美國金融結構),同時又成倍地減少債權國擁有美元的實際價值,同時還把世界資金吸引到美國。美國是不是預有圖謀或是急中生智利用金融危機洗劫全球的财富,固然還可以做更深入的論證,但目前這種隻有美國金融危機才會發生的離奇情節是不是太有點“好萊塢”了?這一切除了精心設計,還會有什麽更好的解釋呢?

第一節、金融危機背後的戰略玄機(3)

三、下一步會如何?

這種既反常又真實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警覺。

現在對這輪金融危機,在國内還隻是局限于經濟學家的圈子裏讨論。而中國經濟學家的一個普遍性的緻命缺陷是,隻具備專業知識,而沒有戰略思維,隻有經濟領域的局部眼光,沒有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整體觀察。這是因爲中國沒有經曆過完整的資本主義階段,自己的經濟學家都是學着*政治經濟學成長起來的,對資本主義那一套的遊戲規則沒有應用環境和實踐基礎,因此也沒有成熟的經驗。他們不僅寫不出《貨币戰争》和《金融戰争》這樣的書,甚至也沒有這樣的基本認識。不然,中國就不會把過萬億的外彙,都買成美國的各類國債,而做出這些決定卻沒有通過中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中國的外彙應該服務于誰?應該怎麽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最缺什麽?爲什麽17000億美元熱錢(其中5000億是我們應付的利息),讓中國人寝食難安,而我們的18000億美元,卻被人家套住,通過貶值和危機蠶食鲸吞?美國和西方爲什麽不購買我們的國債,隻購買我們的實體經濟,而對我們正好反過來?這些問題不思考清楚,是不會在目前如何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讨論和此次慘重的損失中學到真經的,那以後還會不停地受傷。在華爾街這樣資本主義遊戲的深海裏,看上去很富态其實既沒有制訂規則的資格,也沒有機智深邃大謀略的中國金融機構其實隻是一條小金魚,和美國的金融大鳄們在一起嬉水,還是小心爲妙。

美國金融危機是一部最新的反面教科書。很多人根據*的《資本論》,在預測此次危機、蕭條、複蘇、高漲的進程時間,我卻在思考美國人還會把目前充滿戰略玄機的金融危機玩出什麽花樣。美元一直在貶值,爲了誘使别人抄底,現在暫時穩定并升值,但接着會不會再來一次更大規模的貶值?畢竟我們手上握着的主要是美元紙币。當我們的外彙債券大幅度縮水時,國際資本會不會又一次瘋狂拉高石油、黃金和其他價格?那我們又要多付出多少成本?一邊把我們手的錢變成廢紙,一邊又把它們手中的石頭變成鑽石,一拉一緊,中國的經濟就斷氣了。我們沿海已經有7萬家外向性企業破産,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玩具制造廠。接着還不會有更多其他的企業破産?美國已經用金融危機的禍水沖垮了歐洲的金融體系,這種極有可能被美國戰略家們操縱的金融資本遊戲,會不會在中國制造出制造業雪崩?那時,中國的企業資産和技術人才将比貶值的美元更廉價。今天,大家看到的是華爾街金融海灘上的“裸泳者”和來不及逃生的“死魚”,那時,遍地的制造業的死魚會遍布中國經濟的海灘。而一直盤旋在中國經濟天空的外國金融資本的秃鹫,會淩空撲下。商務部郭京毅間諜案的出現,說明在外資收購中國企業方面已經被美國和西方預置了“木馬”。美國在世界上的潛在對手有許多,但在經濟領域最關照的卻是中國。裏應外合,不戰而屈人之國的大戲,20世紀蘇聯無聲倒下的悲劇,會不會在21世紀易地重演?但願我是杞人憂天。

自二戰以後原子彈問世,大國争衡的主要舞台就不再是血腥硝煙的戰場,而轉向以經濟領域爲主的戰略制高點。上兵伐謀,比内功使軟刀子,用頭腦不用爪牙較量,成爲主要特點。蘇聯在冷戰中倒下,不是這種軟戰争的結束,而恰恰是一個開始。“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度美國,并不是出于民族或意識形态的成見,而是基于美國的國家利益反向推導的結果。美國不是惡魔,但爲了它的霸權目标,爲了它的世界範圍的國家利益,它必然要損害别國。俄羅斯在成立之初和美國、西方之間,幾乎是蜜月關系,今天如何?它能付出的都付出了,但換來的卻是北約東擴和全球被封堵。中國一些智囊、學者和機構,隻是高喊與國際接軌,向西方(主要是美國)學習,卻丢掉了基本的戰略警惕,中國的一些主要銀行,竟然大部分都是請的華爾街的顧問。當年俄羅斯也請美國人做顧問,結果一個休克療法,差點要了俄羅斯的命。美國對中國是什麽心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軍人固然擔當着國防的使命,殊不知,在核武器、網絡和太空時代,大國之間發生大規模軍事對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就是偶爾發生的常規局部戰争也不足以動搖國本;倒是經濟海域的無聲拼殺是經常的、大量的和緻命的。中國的經濟學家有必要于專業之外,進進國防大學,讀讀孫子兵法。

第一節、金融危機背後的戰略玄機(4)

四、中國應該怎麽辦?

早在上世紀之初,法國内閣總理克萊孟梭就說過,“戰争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交給将軍們去幹”。 在全球化經濟時代,用錢如用兵,同樣的道理,如何制訂金融政策使用外彙,是國家戰略問題,也不能僅僅由經濟部門更不能由銀行金融部門擅自決定。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認爲,從眼前看,應從國家戰略高度,思考如何提升中國在西方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從長遠看則應該考慮讓巨額的外彙從美國市場上大部分脫套,同時建立起以礦産資源和土地爲支撐的人民币貨币體系。在巨額外彙的使用上,在歐美發達國家,應以收購高技術企業爲主;在其他地方,則以掌控礦産、森林資源爲主,比如非洲和拉美地區。以另一部分投資于朝鮮、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和中亞等中國周邊國家。同時,還可以考慮投資于台灣和港澳、東南亞,爲未來中華經濟圈奠基,以及投資于國内,扶持制造業,拉動内需。

世界迄今所有大國的崛起,無非是占有資源市場和消費市場,或者是用軍隊奪得或者是用公司控有。我們不選擇武力崛起,使用商業手段就是唯一的選擇,外彙和一支具有戰略頭腦和娴熟運作經驗的國際金融隊伍,因此應該被視爲中國未來崛起的一支生力軍。

中國必須改變目前這種隻能被動參與不能制定戲規則的世界經濟秩序。這不僅僅是參加G8的問題,而是要改造G8,或者另起爐竈。這方面,俄羅斯的思考走在了我們前面。俄羅斯副總理亞曆山大·茹科夫15日在政府金融科學院舉行的“俄中金融銀行體系改革經驗”國際研讨會上表示,在俄羅斯和中國貿易增長的同時,兩國應該考慮新的金融機制,而不是隻利用美元進行結算。俄中經貿合作中心總裁謝爾蓋·薩納科耶夫表示,目前俄羅斯和中國在金融和銀行業的聯合,甚至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還重要。兩國應該爲順應這一趨勢進行銀行體系的改革。我認爲,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建議。但僅僅把眼光局限在俄羅斯還是不夠的。還要把港澳台和東南亞、韓國和日本納入進來,建立自己的區域金融體系,并漸漸取歐美金融中心地位而代之。隻有當世界金融的中心轉向了東方,世界經濟的中心才有可能轉向東方。隻有自己擁有金融話語權,才是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方面,中國的航天發展給中國金融體系一個很好的啓示。當初美國排斥中國不讓我們參加國際空間站,後來我們自己建立了自己完備的航天體系,迫使美國主動來和中國談太空合作。如果我們和周邊國家建立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我們不僅可以提高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實際上,也是在建立和諧的周邊政治關系,是對和諧世界理論的實踐。毫無疑問,這将大大有利于整個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

第二節、金融風暴對美國軍事和世界的影響(1)

導讀:

此文寫于2008年初金融危機爆發之時。作者身爲軍人,自然關注這一世界性危機在軍事層面的影響。作者斷言,此次危機将對美國在全球的軍事擴張,以及新武器系統的更新換代釜底抽薪。

由于美國戰車在世界上橫沖直撞的力度減弱,世界當然總體上會讓神經松弛一下;那些美國的敵人們甚至會歡欣鼓舞。但是,危機會過去,美國循着自己的世界帝國目标,也一定會舊态複萌。下一步會如何,隻有留待後人們去感受。

眼下,我們雖然處在經濟的寒冬裏,但卻可以暫時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也算有失有得。

金融風暴還沒有減緩的迹象,一些國家的政治家和重量級學者,已經超出經濟的範疇,在預言美國全球霸權的終結了。其中尤以英國政治哲學家約翰。格雷說的最直接:“世界正經曆一場曆史性的地緣政治變革,世界的權力格局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二次大戰以來美國作爲全球領導者的時代已經結束。”

我認爲,這是金融風暴無法遏制繼續蔓延下去将會導緻的必然結果。但在目前還不是現實,而且在眼前的金融風暴和未來的這個可能的結果之間,還要經曆兩個階段:即美國實體經濟的停滞和全球軍事霸權的萎縮。

從目前情況看,金融危機還是一場隻在虛拟經濟的海面上肆虐的飓風,尚未在實體積極地的海岸上登陸,所以對美國軍事的影響還處在預防和評估的淺表層面。假設美國和西方目前的救市無法快速奏效,危機從虛拟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就不可避免。由于美國是軍工複合體,實體經濟的停滞,必然将導緻美國軍事工業的疲軟,進而如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次第影響到美軍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生産、研制、列裝,不可避免地延遲美國軍隊的轉型計劃。總體經濟效益的下滑,還會影響到美國的軍費開支,再連帶地影響到其在目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的作戰行動,和一系列耗錢的演習,甚至最後連美軍的待遇也會波及。據美國經濟學者研究,伊拉克戰争的顯性開支已超過8500億美元,隐性開支超過3萬億美元。在美國國内财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繼續往兩個戰争黑洞裏扔錢,必然将遭到國會和民衆更大的反對。加之金融危機很有可能把主張早日從伊拉克撤軍的奧巴馬送入白宮,所以,這場金融危機目前最有可能導緻的一個對世界局勢有重大影響的結果,就是美國可能從伊拉克全面撤軍。而由此又會導緻伊朗問題的緩解,至少美國軍事打擊的計劃将變得更加不可信。

多米諾骨牌還會繼續倒下去。現在委内瑞拉和伊朗都在歡呼美國帝國的終結,而俄羅斯則宣告多極世界即将來臨。非常顯然,美國如果在中東的泥沼中抽身,那它在格魯吉亞目前正和俄羅斯進行的軍事角力,也将失去底氣,這又會晃動它在中亞的腳跟。總而言之,除了傳統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區域外,小布什上台後快速占領的軍事陣地,都有可能因爲這次金融危機蔓延,間接地失守。美國本屆政府上台後已經裁減了不少海外軍事基地,随着金融危機的連帶效應像漣漪一樣的不斷外延,可能還會導緻超級大國龐大的軍事身軀繼續“精幹”。這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那樣範圍有限的小災難,而是類似大當量原子彈爆炸那樣,由爆心向四周的巨大沖擊波無法阻擋。

第二節、金融風暴對美國軍事和世界的影響(2)

由虛拟經濟的金融風暴--實體經濟的停滞--軍事擴張的減速,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美國全球霸權的衰落。去年,我在《環球時報》發文稱,“美國的軍事擴張該歇口氣了”,指出其由于蘇聯解體後忙于搶占對手勢力範圍,連續打了20多年仗,其軍事勢能已釋放殆盡,正因爲如此,我在《中國國防報》随後又斷言美國絕對不敢打伊朗。之後面對委内瑞拉、朝鮮、伊朗等并不強大的對手,屢次對美國進行羞辱和公然的對抗,強弩之末的美國果然力不從心。其實,現在看來,那時美國就已經顯出疲态。可以這樣說,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是美國連續戰争累出來的“心髒病”,這次心髒病,又惡性循環地讓美國的戰争腳步更加寸步難行。如果美國和西方無法遏制金融風暴引發的後續雪崩,美國世界帝國的事業,将在21世紀初就将和華爾街的雷曼兄弟銀行一樣,宣告破産;如果美國和西部不惜用美元和歐元未來大幅度貶值爲代價,擋住了風暴引起的海嘯泛濫,那美國的國家形象和稱霸世界的進程,也無可避免地會遭受重創。或者從此慢慢地死去,或者重傷後慢慢地康複。無論是哪種結果,都是美利堅帝國的不幸,同時也是其他大國千載難逢的機會,都會導緻約翰。格雷所說的“一場曆史性的地緣政治變革”。

有學者預言,爲了轉嫁危機,美國可能對外發動新的戰争。但我認爲,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因爲目前美國金融危機,隻是損害了美國的金融信譽,真正丢失财富的是世界那些購買了美國信用的國家。美國民衆和美國的實體經濟并沒有受到直接影響。而且目前美國所謂的救市計劃,也主要是誘騙别的國家繼續購買美國債券,或通過加印鈔票,既沒有對國内加稅,也沒有出售戰略資産,也就是說,美國國體并沒有傷筋動骨,它不需要在目前身陷兩個陷阱的情況下,再跳進一個不可預測的戰争深淵。有人關心在目前美國特别缺錢的時候,會不會适度放松對中國等國家的武器禁運,以獲取大筆外彙收入?由上分析,我認爲美國不會采取這種在它們看來是飲鸩止渴的做法。它的戰略家們前面設計了金融陷阱,把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資金牢牢套住,再通過貶值予以蒸發,釜底抽薪。就是現在突發危機,它們首先想的也是把中國和其他國家再一次裝進來,把危機轉嫁出去。美國的戰略家們處處算計别國,絕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如果真要迫使美國在售武問題上松動,别國應該采取主動的行動,或以抛售美元債券爲脅迫,或爲救市提出合理的條件,否則美國是絕對不會主動送上這個“大禮包”的。但如果别國現在采取這個行動,控制着全球話語權的美國,又會動用政治、外交和其他的手段予以反制,最低也會把别國描述成趁火打劫的強盜,這都是可以預期的。世界上目前隻有俄羅斯敢這麽玩,但俄羅斯又不需要美國的武器。

就像1991年誰也沒有想到超級大國的蘇聯突然猝死一樣,2008年誰也沒有想到,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會一個跟頭,重重地摔倒。它會爬起來,但疼痛會讓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内或停在原地或緩步前行。這個過程,在邏輯分析上就是前文所述從金融風暴到霸權衰落四部曲,在普通人的感覺上,就是美國在世界幾個重要地區的軍事收縮,和在外交領域可能會露出更多的笑臉。與這一進程想映照,俄羅斯這個已經在十幾年的傷痛中複蘇了的巨人,将趁機邁開軍事步伐。無論是從其洲際導彈的頻頻試射、戰略轟炸機洲際演習,還是從其宣布大動作軍改計劃,都已經能看出這一端倪。

也許約翰·格雷宣稱“美國作爲全球領導者的時代已經結束”的結論下的有點早。但新的多強并進的時代大幕,的确已經拉開了一角。

第三節、美國有一種“世界大戰”幻覺(1)

導讀:

本文寫于2006年的這篇文章,其實是在嘲笑美國的那些*學者。彼時,小布什總統率領下的戰争政府,正在*世界的兩大戰場陷入全面的持久戰。作者早在2004年就預言,美國從來就沒有學會持久戰,如果它不幸陷入持久戰,等待它的一定是失敗。

所以,看到那些曾經誤導了小布什的好戰學者又繼續鼓吹發動對伊朗的戰争,以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作者忍不住給這些發燒的美國人把了把脈,認爲這些一直叫嚣世界大戰的人,其實是美國戰略困境的反映,就像一隻掉進陷阱的困獸的嚎叫一樣。

被布什總統稱爲“最喜愛的曆史學家”、素有東方學專家、研究*問題權威之稱的美國政治學家貝爾南德·劉易斯,幾天前撰文宣稱“世界站在新的世界大戰的門檻上,戰争将于2006年8月22日在中東地區爆發”。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這顆學術“原子彈”立即在世界上引起軒然大波。

那段時間以來,相當一批身份不同凡響的美國政府和學界人士,不斷抛出“新世界大戰”的論調,這是爲什麽?

一、兩年來美國右翼一直在鼓噪“世界大戰”

其實貝爾南德·劉易斯并不是“新世界大戰”論調的始作俑者。2004年10月,五角大樓顧問、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邁克爾·萊丁,就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們早知道伊拉克戰争是這樣的結局,就會首先拿伊朗開刀:它是現代*恐怖主義之母、黎巴嫩真主黨的創建者、基地組織的同盟、紮卡維的資助者、法塔赫的長期避難所和哈馬斯的支柱”。

在一次特别的國際會議的讨論會上,前美國中情局局長、當前危險委員會副主席伍爾西,以“第四次世界大戰:我們爲何要戰鬥 ? 我們與誰戰鬥 ? 我們如何戰鬥” 爲題,強烈主張向包括“伊朗毛拉、伊拉克和叙利亞複興黨及*瓦哈比教派 ( 基地組織是該教派的一部分 ) ”在内的“*法西斯主義”發動一次世界大戰。平時很少抛頭露面的新保守派教父諾曼·波德霍雷茨也特意參加了這次會議。此人更是極力鼓吹以“第四次世界大戰”來應對美國在中東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他稱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的戰術是“如何進行此類戰争的一個樣本”,說“一旦美國改造中東的計劃成功 , 整個地區的面貌将煥然一新”。波德霍雷茨最驚世駭俗的主張竟然是以色列利庫德集團的長期觀點:這些中東國家都是在奧斯曼帝國衰落後人爲捏合而成的,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 ( 國家 ) 可以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中被肢解”。

2006年8月,美國國會前衆院議長紐特·金裏奇又危言聳聽地說:“在我看來,我們已經身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初級階段了。”緊接着,著名的美國《外交政策》雜志高級編輯大衛·波斯科,就在《洛杉矶時報》發表文章呼應“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夜嗎?”

從官方智囊學者,到政府官員、首腦,“世界大戰”的論調不絕如縷。2003年3月伊拉克戰争之初,小布什就說此戰是新時代的“十字軍東征”,不久前,英國破獲恐怖組織陰謀爆炸10架客機案,小布什又不假思索地稱倫敦陰謀“使我們認識到,我們國家正與*法西斯分子處于戰争狀态”,其用語風格與克爾·萊丁、伍爾西等如出一轍。

第三節、美國有一種“世界大戰”幻覺(2)

二、四十年來美國一直在“大戰世界”

當今世界上,最有資格說打世界大戰的隻有美國人。美國連續打赢了兩次世界大戰,還赢得了一次特殊的世界大戰--冷戰。今天的美國軍隊是“三球”牌的:全球機動、全球到達、全球交戰。憑借遍布全球的近千個軍事基地,美軍事實上控制着全球公共空間--海洋、天空和信息--的制權。

六十多年來,美國國内始終有人想挑起世界大戰。二戰剛一結束,和蘇軍在易北河會師的巴頓就故意辱罵朱可夫“狗娘養的”,想借機把蘇軍趕出德國或歐洲;五年後美國介入朝鮮内戰,遭遇中國軍隊阻擊後,麥克阿瑟也屢發狂言,欲脅迫美國政府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

由于兩極格局和核武器的巨大威懾力,雖然一戰、二戰模式的世界大戰沒有爆發,但是,一種新式的--我稱之爲“美國自己的世界大戰”,卻以全球巡獵、各個擊破的樣式開始了。如果把近四十年美國及其鐵杆盟國在世界各地進行的戰争,以時間和空間坐标顯示出來,可以清晰地看出:從1961年的越南戰争、1983年的格林納達,之後的利比亞、巴拿馬、海灣戰争;波黑和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戰争;今天又劍指伊朗、朝鮮。美國軍隊的足迹已踏遍五大洲四大洋。

就在“新世界大戰”論在美國大行其道時,一本名爲《新美帝國主義:布什的反恐戰争和以血換石油》的書,也在歐美引起廣泛關注。這本由英國斯特靈大學國際關系學者瓦西裏斯·福斯卡博士等所著的書中,一針見血指出“新美帝國主義往往用維護和平、*和自由的華麗辭藻來掩飾自己……美國對世界‘救世主’式的帝國控制從1945年以後就隐含在其外交政策中……但隻有在冷戰後,它們才找到機會露骨地表現出來”,如今,“美國用反恐戰争取代*戰争,把打擊恐怖主義,當做在新世紀進行全球軍事和政治擴張的萬能理由”。如此看來,美國右翼的“新世界大戰”一點都不“新”,隻不過是一直都在進行的“大戰世界”的新階段而已。

三、“新世界大戰”的叫嚣是美國戰略困境的反映

回顧曆史可以知道,每當美國在戰場上陷入困境,總是不切實際地希望以擴大戰争的極端手段“解套”。朝鮮戰争、越南戰争美國數次考慮動用核武,今天,美國那些鼓吹“新世界大戰”的人雖然沒有如此明目張膽,但急于脫困的心理,卻如出一轍。由“新中東計劃”的受阻,導緻其全球戰略抛錨,并因此陷入全球反美力量的聯合反攻,美國從一直包圍别人的心理狀态180度逆轉,發覺自己正在被包圍。心理的扭曲導緻“幻覺”的産生:從2004年年開始,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陷入遊擊戰的形勢徹底明朗化;這年底,伊朗核問題呈現白熱化;也正是從2004年,“第三”或“第四”次世界大戰的幽靈在美國開始出籠。

就像當年美國沒有認真反思“911”事件發生的原因一樣,今天美國各界也缺乏一種對眼前戰略困境的省思意識。其實,以美國“超人”般的軍事力量,連一個沒有國家政治實體支撐的松散組織和一群非正規的遊擊武裝都對付不了,還談什麽“新世界大戰”?正是無節制的戰争讓美國泥足深陷,而試圖以更大規模的戰争自救,豈非飲鸩止渴?

阿富汗、伊拉克的血腥事實,無情地證明了那些鼓吹“第三”或“第四”次世界大戰的人,都是一些沒有戰争經曆的空想者,其抛出的危險見解--以爲憑借超級軍事能力,以“外科手術”輕易剪除了對方政府首腦,就從根本上消滅了敵人,是多麽的天真。

美國曾經打赢了過去的世界大戰,但那其實是一個“世界”對另一個“世界”的戰争,美國隻不過是“投機”地站在勝利者一邊。但現在美國要征服全世界。失去道義的核心優勢,美國并不像它感覺的那樣強大。軍事力量的有限性,在以、阿沖突和越南戰争中已經得到曆史證明,在伊拉克和最近的以、黎戰争中再次得到現實的證明。和當年越南戰争綜合症相似,今天的美國政府事實上已經失去繼續動用武力的自信。從它在伊朗、朝鮮核問題上罕見地一再宣稱重視外(www.tenluo.com)交協商,和面對古巴嚴厲警告的軟弱回應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此屆美國“戰争政府”的今非昔比。此情此景此時此刻,美國右翼卻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地一再叫嚣“新世界大戰”,反映出的正是他們爲此屆美國政府設計的“先發制人”政策已經走進死胡同,而這些白宮“軍師”既放不下唯一超級大國的“架子”但又找不到合适台階下台的窘境。

第四節、中、俄:美“帝”霸權的兩大門檻

導讀:

此文最精彩之處在于,雖然實寫大國政治,但通篇都是動物世界的畫面。中國是大象,俄羅斯是狗熊,美國是老虎,阿富汗和伊拉克是老虎肚子裏的兔子,格魯吉亞則是草原上兩大食肉動物嘴邊争奪的旱獺。

這世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國際政治就是如此。如果用專業術語,會複雜到把所有人都講迷糊;換一個形象的視角,其實一目了然。

作者在這裏給中俄支招“撕爛美元”,看起來是純金融問題,如果和本書第一章聯系起來看,那意義可就大了:美國的帝國大廈是建立在美元全球貨币之上的!

美國在21世紀要登上世界帝國的霸壇,有兩大門檻必須跨過,一是中國,一是俄羅斯。所以,從蘇聯解體後,美國的大戰略也一直是兩面包抄,雙峰貫耳。東邊,利用美、日、澳、韓、台包圍中國,隔離俄印,西邊利用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南邊拉攏印度、越南,割裂歐亞大陸,不讓俄、中、印和東南亞連成一片面向兩個大洋的闆塊,堵住中俄走向世界的海洋通道。

但是,中俄的塊頭太大,而且一頭大象一頭狗熊背靠背站在一起,美國這頭超級老虎一下子吃不下去。于是出現了問題:對峙。在歐亞大陸的中部一個叫外高加索和黑海的地方,美國領着歐洲的一群小獸,和俄羅斯呲牙咧嘴地互相威脅着,肢體磨蹭着沖撞着。在歐亞大陸的東北和東南部的海面上,美國領着亞洲的幾隻小狼,在徘徊着,伺機而動。一會是東海,一會是南海,一會是台海,時有驚濤駭浪。

但美國老虎始終沒有直接撲上來,因爲它的胃裏正在消化這伊拉克和阿富汗這兩隻沙漠和山地的兔子。同時,它的眼睛還盯着伊朗和朝鮮。但是,突然,外高加索發出了一聲嘯叫,兩隻大型食肉動物終于因爲格魯吉亞一個草原小旱獺掐了起來,雙方還咬了一嘴毛,見了血。接着俄羅斯狗熊大發威風,讓美國老虎不得不退避三舍。

隻有食草動物的大象一直避讓着美國和它的那些亞洲小狼。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美國自己竟然一個屁墩摔倒在地:華爾街突然爆發了金融風暴。這個意外的跟頭,讓世界看到美國其實是一隻有着内傷的老虎。十有*,是在追逐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兔子時,累成了這樣。所以有人說華爾街真正的爛賬是那兩場遙遠的持久戰争。

但是,美國的跟頭并沒有讓中國幸災樂禍,而是讓普通的中國人忽然感到,美國的倒下,竟然把中國也拉了一個趔趄--美國什麽時候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中國的一條腿抓住了?之前一直有《貨币戰争》和《金融戰争》的微弱呼聲,但真讓整個溫和的民族大吃一驚的是,忽然有消息說中國有12000億美元外彙被垃圾紙一樣的美國債券套住。這讓多數中國人高度警覺,從而也讓美國人試圖全部騙完中國外彙,徹底綁架中國經濟的戰略,提前暴露意圖。在舉國一緻反對下,曾經準備大力救市的中國最終在懸崖邊上停住了。

俄羅斯從北約東擴,美國公開支持中亞顔色革命這些*裸的舉動中已經看清美國的本意,就是繼續肢解俄羅斯。索性撕破臉皮,跟美國玩起了全球政治、軍事對抗。而中國也對美國試圖用金項鏈絞死自己的戰略陰謀有所覺察,于是,中俄雙方在黑瞎子島握手,急忙解決了全部領土争端問題,在一些戰略問題上開始了共謀。其中之一就是探讨在以後的雙邊貿易中,不再用美元結算,并開始打造新的金融體制。

這是非常高明的一步棋。美國之所以目前在世界稱霸,其實憑借的就是财大氣粗。什麽财?就是美元。軍事霸權、政治霸權是美國這隻超級猛獸的爪牙,金融霸權才是它的内在動力的支撐。美國不斷地通過政治和軍事手段橫行世界,也經常以金融危機的形式,輕易地迫使日本、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就範。但這次發生在美國自己身上的金融危機,讓世界看到美國無恥一面的同時,也看到它虛弱的一面--這個有着心髒病的巨獸也是可以打倒的。它既然可以自己摔倒,就可以被外力打倒。

毫無疑問,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受害者和首先受害者都是中俄。而延緩美國稱霸的進程,因此就應該成爲兩國心照不宣的目标,這目标還有着直接維護世界和平的深遠和高尚的意義。現在,天賜良機,這頭咄咄逼人的、即将成爲世界帝國的怪獸自己摔倒了。讓它在地上多躺一會;讓它再次站起來的時候,不再擁有昔日的暴戾和暴力,絕對是那些被它逼到牆角的動物們的第一利益。但是,大象和狗熊級别的中俄都不具有落井下石的決心和實力。怎麽辦呢?俄羅斯副總理、俄中政府間委員會俄方主席亞曆山大·茹科夫15日在政府金融科學院舉行的“俄中金融銀行體系改革經驗”國際研讨會上發言時呼籲:在俄羅斯和中國貿易增長的同時,俄中學者、金融家、銀行家應在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條件下,協助制訂兩國銀行業相互滲透的新的金融機制,而不是隻利用美元進行結算,這甚至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還重要。對此,目前的時機是恰當的。

亞曆山大·茹科夫的呼籲具有戰略遠見。如果中國和俄羅斯這一對難兄難弟,能夠掐住并最終撕爛美元,必然會有更多的國家跟進。從長遠看,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就将結束,美國人靠着印鈔機換全世界财富的日子就将結束。接着,美國在世界上的政治和霸主地位,也将開始動搖。

美國不是要在世界推行*嗎?*隻有在别國的實力足以跟美國抗衡的時候,才具有現實性。怎樣提升自己的實力?追趕固然是一條路。但讓領先者絆倒,并多在地上躺一會,也是個辦法。于是,中國和俄羅斯真的應該繼當年中國和蘇聯攜手阻止美國東進以後,再次攜起手來。這不是政治結盟。這是維護雙方戰略利益的共同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

美國和歐洲20世紀在冷戰中聯手,通過石油搞垮蘇聯的經濟進而肢解蘇聯。21世紀,世界也許會看到另外一出好戲:兩隻被老虎追趕的動物轉過身來抓住并扳倒了老虎。

第五節、信息化時代核威懾作用降低了嗎?(1)

導讀:

美國突然宣布要大幅度削減戰略核武器,後來又說要在全世界推動徹底銷毀核武器,讓很多人以爲美國是在說夢話。美國真是這麽想的嗎?

作者于是又拿起了解剖刀,把美國人真正的心思給挑了出來:美國不僅不會放棄核威懾,還在進行核武器的信息化改造!

以前,美國是靠核武器吓唬世界,當很多大國都有了核武器,很多小國也在搞的時候,美國又發展起信息化常規優勢來了。

現在,美國又把兩大軍事優勢組合起來。美國始終沒有放棄訛詐全世界的意圖。

2005年聖誕節來臨之際,美國宣布F-22猛禽戰鬥機正式列裝美國空軍;今年聖誕節前夕,美國又送給全世界一個聖誕禮物--12月18日,美國突然宣布單方面削減3/4核武庫,隻保留1700--2200核彈頭做戰略值班。由于事先毫無預兆當然更談不上先決條件,聯想到當年美、蘇雙方關于戰略核武器談判時的锱铢必較,美國此舉不能不讓讓世界啧啧稱奇。

一、議論:美國此舉是一箭多雕

美國有媒體稱,削減核武庫是因爲美國已經沒有足夠的錢來維護現有核武庫的安全。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據統計,美國平均每年要花費大約46億美元來維持其核武庫。但是近二十年來美國連續在世界上發動戰争,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持久戰之後,美國軍費已捉襟見肘,連最先進的F-22裝備數量和其他武器系統的更新都受到很大影響,甚至牽扯到美軍的整體轉型。在此情況下,美國自然而然地要精打細算,對現有的核武庫進行重新評估。目前美國約有1萬多件核武器,其中約8000件處于戰備部署狀态,且很多是大當量的。這個數量足夠毀滅人類很多次。殺死敵人一次和殺死一百次的效果是一樣的。既然如此,保留多餘的能力就是一種巨大而沒有意義的浪費。且冷戰已經結束,美蘇都已事實上放棄互相确保摧毀的戰略。如果考慮到美軍今天獨步全球的信息化常規軍事優勢,大多數核武器更是沒有保留的必要。

德國《圖片報》認爲,布什此舉是擔心核武器可能會出意外或者成爲恐怖分子盯上的目标。這個分析也是有道理的。“911事件”中,連最安全的五角大樓和白宮尚且可以成爲基地組織别出心裁攻擊的目标,美國衆多的核設施憑什麽認爲三絕對安全的?而一旦美國的核武器在自己的國土上被引爆,其影響是不堪設想的。

我認爲,除上述分析之外,布什此舉的真實用意,還有着要卸掉美國身上的戰略負擔,去掉“贅肉”,集中資金,以在已經遙遙領先的以信息化爲标志的新軍事革命中輕裝上陣繼續領先的戰略考慮。美國此舉将節約大量的資金,除了将緩和伊拉克的戰費緊張,還可以爲進一步擴大部署NMD系統注入動力。大幅度削減戰略核彈頭,還将節餘出大批戰略導彈,這正好可以爲其加裝常規彈頭,以加速實施美國國防部前不久提出的“一小時打遍全球計劃”,爲實驗信息化閃電戰奠定物質基礎。

同時美國此舉也是在解決朝鮮和伊朗核問題時,向國際社會作出的一個“積極”姿态,特别是在國際政治上将俄羅斯一軍。世界上擁有核武器最多的就是美、俄兩家。當年美、蘇軍備競相生産,後來美、俄讨價還價互“掐”。現在美國突然出手主動大幅度削減了,俄羅斯必将一下子被閃得手足無措。因爲美國有研制21世紀新武器系統的技術和資金,削減大批戰略核武器,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大大加強國家安全,而俄羅斯則沒有這些條件。如果俄羅斯不随美國的舉動“起舞”,會在世界上受指責和非議;而如果跟随美國,俄羅斯将一無所有。

第五節、信息化時代核威懾作用降低了嗎?(2)

此舉還意味着美國今後将在防止核擴散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對待那些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的态度将國家嚴厲。毋甯說,布什放下了許多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戰略核彈頭,但卻拎起了一條可以任意揮舞的“道義”核大棒。

二、實質:美國加速對核武庫進行信息化改造

布什此舉在軍事理論領域引發的一大争論是:在信息化時代,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是不是降低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和戰略研究所專家謝爾蓋·卡津諾夫認爲,自從美國擁有高精度武器之後,進攻性戰略核武器的重要性就開始下降了。而大多數西方戰略學者則認爲美國裁減核武庫最多隻是一個結構性調整。德國學者尤瑟夫就說,這表面上是布什上台所作的唯一一件“好事” ,但别忘了,美國擁有在15分鍾内摧毀敵人的能力,這一點是沒有改變的。白宮女發言人佩裏諾在美國宣布削減戰略核武庫之後随即舉行的記者會上也強調:“擁有一種可靠的核威懾力量依然是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核力量也依然是迎接潛在安全挑戰的關鍵。” 《華盛頓郵報》稱,布什政府的這項決定并沒有影響到美國核武計劃的關鍵部分,包括一些核研究中心,正在研究和設計中的新型核彈頭,并且還有3萬多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繼續受雇從事與核武器相關的工作。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負責核彈頭項目的托瑪斯·阿古斯蒂諾則更加清楚地說:“現在的核武設施需要走出冷戰時期的舊模式,以前的模式已經過時了。現在的核設施應該規模更小,但更安全,更可靠,而且花費更低。”

答案實際上已經很明顯。美國此次大規模削減核武庫,并非認爲核武器在信息化時代的作用減弱,而是認爲必須走出冷戰時期的舊模式,使核武器戰略向實戰化轉變。說得再清楚一點,就是美國在成功實現了對常規武器系統的信息化改造之後,将要對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龐大的核武器系統,進行信息化改造了。由于信息化常規武器系統相對于其他國家的巨大不對稱優勢,在對付一系列中小國家時,美國暫時不需要依賴戰略核武器。但是,随着中小對手基本被打光,美國今天和未來面對的都是一些實力強大的大國,其中幾個還擁有核武器。美國因此感到,趁着别國都在追趕它常規信息化優勢,現在正是進行核武器系統信息化改造的時候。這樣可以打一個時間差,等潛在對手回過頭來,美國又将在新的領域獨占鳌頭了。美國非常清楚,僅靠它的信息化常規武器系統,是威懾不了擁有核武器的強大對手的。靠它的已經被證明沒有效果的老式核武器體系也不行。它必須要擁有新型的核武器系統。如果人們把美國此舉與它已經試驗成功正在全球大規模部署的NMD系統聯系起來看,這一切就豁然開朗了。美國在宣布壓縮戰略核武庫之前,當量小、污染小的新型戰術核武器事實上已經試驗成功,并且是和美國的新型鑽地導彈研制相同步的。美國此舉是把一把掄起來很笨重的核鐵錘,改造更多輕快鋒利的核飛刀。

這是世界軍事領域的一個标志性事件。它喻示着作爲一個軍事階段,曾經終結了機械化時代的核武器時代已經正在被信息化時代所取代。但這并不意味着核武器作用的降低,更不意味着核武器從此将退出戰争舞台。相反,這意味着核武器的浴火重生。經過信息化改造後的新型核武器,由于使用門檻降低,将使傳統核武器隻作爲心理武器的概念成爲曆史。由于這一實用性,新型核武器的威懾性将急劇增大。

美國改造核武器系統是和其加強信息化常規武器系統相輔相成的舉動,一方面爲核武器注入信息化技術的快速、靈敏、精準特性;另一方面又爲信息化常規武器系統賦予核武器的巨大威力。美國一系列的精确打擊,曾經刺激它的對手們紛紛将重要設施轉入地下,但現在美國的新型核武器系統,又在理論上讓它的對手們陷入困境。

可以說,美國削減戰略核武庫的舉動是一個戰略性的“進攻信号”。世界不會被美國的假象所迷惑,而會因此準備開始新一輪以信息化技術改造現有核武庫的潮流。世界面臨的核戰争威脅,将比冷戰時代更大。由于這種恐懼,一些國家或恐怖組織,将以更大的“熱情”傾心核武器,世界反核擴散的形勢也更加嚴峻了。

第六節、海嘯赈災的準軍事觀察(1)

導讀:

本文寫于2004年。作者不愧是站在國家航船的桅杆上瞭望遠方的人,從一次海嘯的人道主義救災中,居然看到了亞洲北約的輪廓,當今世界的老大以及歐盟幼兒蹒跚的身影。

再沒有什麽比突發事件更能檢驗一個國家的戰争能力了。很多的國家,也正是通過這個事件,展現他們的政治親密度、軍事反應力。

所以,作者選擇這個角度,觀察離中國如此之近的這個地方,那些穿梭的軍事背影。

難得中國有這麽個哨兵,時時爲祖國的安危警惕着,怪不得海外稱之爲“*”,不僅要有鷹之硬,更要有鷹之銳,鷹之警。

12月26日,平安夜的鍾聲響過,眼看2004年就将成爲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一個難得的政治、軍事“平安”年。然而,忽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結合部的海底一聲巨響,将風光旖旎的南亞群島瞬間撕裂,也把自伊拉克戰争以來,正在進行“粘合”的世界幾大政治闆塊,劇烈地震開了。驚天動地的海嘯,帶來了一幕遠遠超過“”災難的人間悲劇,同時還意外地帶來了一場充滿政治和軍事意味的角逐。漸趨平靜的血腥海水,遮掩着看不見的波瀾此起彼伏。

此次救災行動與以往的最大不同是軍隊的大量介入。在政治家眼裏,發生在世界戰略要地的這場自然災難,爲争奪、擴展勢力範圍和影響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博弈機會;對于軍人們而言,那波及海域之廣、殺傷威力巨大的海嘯,則不啻爲一場突發的大規模局部戰争。各國不約而同地将海嘯救援,當作介于戰争與演習之間的準軍事行動。作爲旁觀者,冷眼向洋打量那些全副武裝的身影,不是沒有必要的。畢竟,那裏距我們的南國門僅一步之遙。

一、美國:自越戰以來美軍在亞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美軍是最早發現此次救災可以開發出軍事效益的。地震一發生,特别是美國政府決定大力介入之後,美軍高舉人道救援的旗号,以海嘯爲假想突發局部戰争事件,立即展開了各軍兵種的聯合作戰保障行動。日本軍事評論家藤井冶夫說:“美軍此舉的目的是顯示力量,同時要針對‘不穩定地區’戰事的計劃,打算在此次救援活動中演習美軍主導的聯合作戰”。

法新社稱,這是自越戰以來美軍在亞洲最大規模的一次行動。這“最大規模的一次行動”,反映出的是美國應對戰略性突發事件的能力。

美國按照一場突發的戰争模式,來檢驗從國家層面到駐亞太戰區部隊的全面應變能力。1、迅速做出政治和外交反應。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和小布什總統弟弟到災區巡視;老布什和克林頓領導“全國性赈災運動”的場面。小布什在夫人勞拉和老布什及克林頓陪同下,還到印尼、斯裏蘭卡、印度和泰國大使館進行吊唁。同時,布什總統下令全美國下半旗一周,對“大悲劇中的受難者”,尤其對數以萬計的死者和孤兒表示同情。美國的認捐額,也戲劇性地一下從1500萬美元飙升到3億5千萬美元。2、立即組成區域性國際聯盟--實際上即戰争結盟,爲組成盟軍做準備。這種類似戰争動員和輿論準備的行動開始的同時,布什在他的得克薩斯州牧場宣布,美國已經聯同澳洲、日本和印度,組成“國際核心救災組織”,領導印度洋海嘯災區救援工作。不僅把中國、歐盟有意撇在一邊,連聯合國也再次被晾在一邊,一如伊拉克戰争時的曆史重演。此次美國組織的“四國幫”,被分析家稱爲“可能是美國主導的亞洲版北約的一個翻版”。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是太平洋大國,也是美國的傳統軍事盟國;印度近年與美國是“戰略夥伴”,彼此已經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聯合行動機制。四國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如此驚人的步調一緻,足見其在共同利益促使下的心照不宣。雖然“四國幫”的壽命不到一周,作爲應付未來在亞洲戰争危機中聯合軍事行動的一次實踐機會,其意味十分深遠。3、以高機動性的海空力量快速開進,以控制局勢,搶占有利态勢。這些國家戰略層面上的行動之後,是軍事戰略層面的緊密銜接。在所有參與救災的世界各國軍隊或救援組織中,美軍最早到達災區,顯示了以海空力量爲主要編成的美軍的高機動性。

第六節、海嘯赈災的準軍事觀察(2)

2004年12月31日--距海嘯發生5天,美國第一支包括航母和4艘艦艇組成的艦隊已抵達蘇門答臘的北部海域。2005年1月3日,以“好人理查德”号爲核心,由一艘直升機航母和7艘支援艦組成的第二支美軍艦隊,穿過馬六甲海峽抵達印度洋災區。由6艘運輸艦組成的第三艦隊,滿載包括可支持萬名海軍陸戰隊員行動30天所需物資,從韓國和關島開往災區,直觀地揭示出這個美國太平洋上戰略基地的“戰略”性。“林肯”号航母的兵力裝備平均每天出動6到7次,把30多噸食品和淨水運往印尼的偏遠災區。其出動強度,幾乎相當于一場局部戰争。“仁慈”号大型醫療艦擁有上千張病床并且可供救援直升機起降,顯示了美國海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

這樣的戰略“三大步”與近年來美國或以美國爲主進行的科索沃戰争、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驚人的類似。在此步驟上,體現出了美國海外空軍基地和航空母艦的戰略重要性。在美國同時進行着阿富汗戰争和伊拉克戰争兩場戰争的情況下,美國尚能抽出如此強大的兵力,做出如此快速的反應,這是一切關注美軍在亞太如何幹涉的人們,應該注意的。

分析家認爲,美國正利用救災的機會,向亞洲展開新一輪的軍事部署和戰略滲透。誠如斯言。2004年7月,美國進行了“2004夏季脈動”演習,在全球同時調動7艘航母,同時在五大洋演習,最後齊集太平洋。美國在這裏展現的不僅是它的太空和信息優勢保障下全球海空遮斷能力,同時也展現了它對太平洋地區的格外關注。拉姆斯菲爾德不久前對五角大樓下達了向“10-30-30”模式軍事構想過渡的任務。這一構想的實質是:一旦美國政府決定動武,美軍要在10天内準備和進發,此後30天内擊敗敵人,而後的30天内,美軍應爲到達全球任何一個地區完成新的戰鬥任務做好準備。就是說一年之内,美國要能夠連續打赢五場戰争。 “2004夏季脈動”演習讓我們看到美國海軍在圍繞這個戰略轉變這次救災,給海軍提供了一個近似實戰的檢驗機會。

二、日本: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派兵救災

日本此次在軍事方面的表現也非常搶眼。2004年12月28日,日本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下令正在印度洋上的“高波”、“霧島”和“榛名”等3艘海上自衛隊艦艇,前往泰國南部的普吉島。一艘高速雙體船從沖繩出發馳夏管災區。同時,日本還宣布派出1000人的自衛隊赴海嘯災區。一名防衛廳官員說,參與海外救災行動的日本海陸空自衛隊人員,曆史上以這次的規模最大。表明了去年12月10日日本内閣會議上,通過的《新防衛大綱》中所表明的擴大自衛隊海外活動的強烈願望。《産經新聞》用圖表方式标明自衛隊以及各大日本戰艦、戰機即将活動于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分布圖,指出:“這一派遣将對日本的軍事防衛發生巨大影響。因爲海陸空三自衛隊将借這次救災首次合而爲一,進行統合作戰。”

日本沒有超越本土防衛的獨立軍事戰略,它的一切都是以日美安保條約爲出發點,以協助美軍,扮演支援者角色爲己任。故面對這樣一場發生在海外周邊的“戰争”,日本出動的軍艦和人員數量,都體現着日本當前的戰略處境。但日本并不滿足于此。即使是這樣一次對于日本是空前規模相對于其他國家是小型的軍事支援性行動中,日本也進行了聯合作戰,爲以後日本軍隊跨出國門,獨立擔當海外現代作戰的重任未雨綢缪。

第六節、海嘯赈災的準軍事觀察(3)

“統合作戰”即世界軍事學術界統稱的聯合作戰。但是,必須指出,日軍此次“統合作戰”,絕不僅僅是一次普通意義上的高技術局部戰争的演練,而是一次準備躍出日本本土的“熱身”。

2004年版的日本《防衛白皮書》鼓吹 “中國軍事威脅論”。2004年11月,日本防衛廳透露了“中國攻擊日本的三種可能性”。前不久,日本日本共同社稱,防衛廳内部已經制訂了明确行動計劃:當西南諸島--包括中國的釣魚島--有事時,防衛廳除派遣戰鬥機和驅逐艦外,還将派遣多達萬人的陸上自衛隊和特種部隊前往防守。這是很露骨的挑釁。其深層次動機是爲未來策應美國的台海介入做準備,不排除其趁火打劫一舉占領釣魚島的打算。此次日本不惜動用軍艦和C-130運輸機參加救援,其實也是在展示其強大的遠距投送能力。

美國和日本在此次救災中的軍事表現,實際上是未來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聯合軍事行動的縮影。

三、台灣軍隊的“隐形”起飛

從這次軍事赈災還能看出亞太地區正在形成的美日台聯盟互動的戰略模式。台“國防部”草拟的“軍事赈災”計劃中,空軍準備了7架C130軍用運輸機及6組機組人員,台灣海軍則安排了8400噸級的“中和”級運輸艦,準備用于搭載陸軍的支持裝備及人員。直到半個月之後,台空軍3架被塗掉标志的C-130H才在機密狀态下,分批自新竹基地出發,經新加坡飛抵印尼棉蘭。

台灣空軍終于成行,新加坡“功不可沒”。這個處處以以色列爲榜樣,立志當亞洲飛蠍的國家,在此次救災當中,分外忙碌。連續增派了福克50型運輸機和包括支努克等大型運輸直升機在内的十餘架直升機和登陸艦,運送武裝部隊和民防部隊人員将超過600名。 

在美日台之外,新加坡的角色分外引人注目。

四、印度:印度洋最強大的海軍小試鋒芒

此次海嘯救災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是印度海軍。印度海軍的表現,讓世界看到一個迅速成長中的幼鲸。

海嘯發生後,印度陸海空三軍立即展開了“和平時期前所未有的救援行動”,陸續出動萬兵力、數十艘軍艦、幾十架直升機和運輸機奔赴遠離印度大陸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位于馬六甲海峽西北端,據此可扼守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航道并控制孟加拉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美國、日本等國一直都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垂涎三尺,印度空海軍以救災爲名,直插馬六甲,其戰略眼光可謂遠大。

印度對外國軍事力量進入其“後院”十分警惕,一度還非常“生氣”。這也是它的海軍分外積極的一個戰略動因。印度駐美大使說:“我們有印度洋最強大的海軍;印度洋爲何以印度爲名呢?它一直就處于我們的勢力範圍之内。西方人常把歐洲地圖放在印度地圖上,來估量印度的國土。即使是印度人也會因德裏到杜尚别的距離比到其他印度城市近,而感到國家太小。但這次海嘯讓大家真正了解了印度疆域。當年繪制印度地圖的英國也沒有料到這一點:印度疆域可以擴展至印度洋。”其控制印度洋的決心和成爲全面意義上大國的世界雄心一覽無遺。在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大旗下,美國和印度艦隊犁起的浪花,已不可避免地攪在了一起。

第六節、海嘯赈災的準軍事觀察(4)

印度是亞洲唯一擁有大型航空母艦的國家。印度海軍艦隊副司令指出,“我們已經證明海軍作爲一個外交工具完全能夠支援印度的政治和地緣戰略目标……”

從印度外交官和印度高級軍官的話裏,隐隐可以看出印度近年來軍事革新的步伐和雄心。印度在“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争當世界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标的引導下,正在對傳統軍事戰略進行大幅調整,強調主動出擊,打“有限戰争”。特别是海軍正向具有遠洋進攻作戰能力的“藍水海軍”轉型,此次海嘯人道救援的表象背後,深藏着其不可小觑的軍事動機。一個全球海洋大國和一個地區大國的沖突,也隐含在海嘯過後的狂風暴雨中。

本文出處:http://book.mihua.net/txt/6/6561/6561_3.html

延伸閱讀:

戴旭:C 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1/5)

戴旭:C 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2/5)

戴旭:C 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3/5)

戴旭:C 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4/5)

解放軍空軍上校戴旭的醒世危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