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長馮世寬9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被立委詢問到有媒體質疑戰機可能叛逃投共,對外界無端指控空軍飛行員對國家的忠誠,馮世寬難掩心中憤怒,脫口而出「他媽的,怎麼可以這樣子想」。圖/報系資料照
【重磅快評】大鵬部長之怒 真的應該嗎?
2017-11-10 聯合報 主筆室
梅爾吉勃遜主演的電影「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片中美軍遭到越共壓倒性兵力圍攻,呼叫空中炸射支援。負責引導戰機的美軍士兵報錯座標,導致汽油彈被丟到己方陣地上。這名士兵看到大批戰友在火海裡哀嚎慘叫,嚇得說不出話來。梅爾吉勃遜一掌把他拍醒,告訴他:「忘掉剛才,繼續!」
棒球場上,關鍵時刻被對手揮出全壘打,最重要的是穩住陣腳,讓傷害到此為止。否則若持續被失分的情緒控制心靈,結果必然是繼續大失分,使局面真正萬劫不復。
幻象戰機在海上失蹤,國防部長馮世寬到立院備詢時,先是以「他媽的」批評詢問「是否可能投共」的記者,還一度公開下令以後不再邀請對方採訪。隨後,馮世寬以「心急如焚,關心搜救進度」為由,從立法院告退,改由常務次長上場代打。
大鵬部長這一番表現,贏得朝野立委與網路世界許多掌聲。許多人還說,平常不滿馮世寬,這次要大為肯定。問題是,真的值得肯定嗎?
馮世寬身為資深飛行員,生平經歷過太多好友在任務中犧牲,看到年輕飛官在海上失蹤,必定比出身其他軍種的部長,更感到心痛與焦急。關懷部屬之忱,值得讚揚。
然而部長必須搞清楚,自己現在是國家的政務官,在國會殿堂上答詢,發言將永遠列入政府紀錄。部長再氣憤於記者居然質疑國軍忠誠、再氣憤於媒體問題缺乏專業知識,都不代表適合以「他媽的」回應。
「感同身受」是美德,但不可以無限上綱,每個職務的人,有自己應抱持的立場與態度。在此事件中,失聯飛官的家屬、所屬單位的長官同事、在現場搜尋的機艦官兵、指揮搜索行動的將軍、乃至身為三軍大家長的部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角色。
身為政務官的馮世寬,此時的角色就應當是在立院備詢。部長不是搜救指揮官,有自己的事情該做,不需要全天候把自己釘在指揮中心。尤其在搜索並無特別進度的情況下,部長拿「心急如焚」為理由離開立法院,是否才是某一種擅離職守?
另外,馮部長愛護部屬如同子弟,情緒溢於言表,令人感佩。然而軍旅生涯本就充滿危險,就是在生死邊緣打轉。一旦台海爆發戰事,傷亡數字必然千百倍於此,如果一名飛官失蹤,就讓部長緊張焦慮到難以應付正常業務,那麼真的打起仗來,面對慘重的犧牲,部長還能夠維持情緒平穩,還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給部屬最正確的指導嗎?
「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冷靜與個性平衡,才是軍事領導人最重要的特質。
#########################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甚麼樣的國防部,就會有甚麼樣的軍事記者
其實國防部要封殺記者,和記協現在要道歉,根本是雙錯,也是雙輸
首先,無論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記者都有權問"飛行員是否可能叛逃?"因為這個事件現在沒有水落石出,所以即使他問的問題不好甚至荒誕(他還可以問是否遇到UFO導致失事),但你不能不讓他問
再者,因為他的問題在常理和法律上沒有錯,所以國防部該做的,是要從道德層面來教育對方"你的問題質疑甚至動搖了飛行員的忠誠心與榮譽感,對失蹤人員是一種不敬,所以我不回答,甚至我要譴責你的問題不當"
但你身為一個部長,如果你只會講我們這種鄉民式的"他媽的",而不是從一個夠高的層次來開導對方,那你全民國防的教育是怎樣做的?
至於記者協會也很奇怪,這種問題在新聞性方面也許很吸引人,但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容易讓人對失蹤者造成未審先判的負面想像,完全和新聞自由與知的權利無關(你有本事把中共沿海機場標出來,然後追查夜間訓練時的油料量,足不足以在這些位置降落,這些功課都做了,如果覺得有可能,你才應該提這種問題;但很不幸的是,記者應該沒有這樣做),所以惹來國防部的反彈,也真是沒有甚麼好怪人家生氣的
如果我走到記協去,劈頭就問"你們裡面有多少人可能在做假新聞?"我就不信他們不會把我轟出來
所以國防部除了當年拉記者進去當新聞秘書,希望用這種鯉躍龍門的方式,來讓記者多報好的,少報壞的以外,對媒體甚至記者的相處能力,是既可憐又可悲的
軍人該有的專業性與不卑不亢,在他們面對政客與媒體時,都完全不見了
臉書網友留言彙整:
上文承蒙 Casey Chao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