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照片:2014.02.20莒光園地 截圖

周偉航 我是人渣文本周偉航,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渣誌」,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我預計每年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

photo.jpg

國軍有救嗎?(六):美軍來不來?

前面談了一堆基層的東西,那在這篇裡我要一口氣拔高層級,來看大戰略。而我的焦點,會放在談兩岸戰爭時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台海如果有戰事,美軍會不會來救台灣?」

許多政論家或軍事評論者總是會替這個問題加上很多條件,像是台灣要撐過一個月啦,台灣要自立自強啦,台灣要堅持民主自由道路啦,台灣人要有戰鬥意志啦,也有統派很乾脆的主張美軍絕對不會來,所以我們應該直接投降。

但我要給出一個過去似乎沒啥大腦正常的人會認同的答案:「台灣只要保持正常狀態,若美國沒其他(像本土被攻擊等)更重要的事,那兩岸發生戰爭時,美軍一定會來救。而且是馬上到。」

也正是因為開戰時美軍一定會捲入,這件事也就造成台灣政治當前的一堆「窘況」。這代表如果美軍「不一定來救」或「不會來救」,台灣政治或許還不會這麼「窘」。偏偏美軍就是一定會來,然後呢?

在台灣搞統一或搞台獨的人,是不是都覺得自己的「民族偉業」一直搞得很不順?每當統一好像要搞起來了,卻突然連政權都丟掉;若是台獨出現一絲曙光,卻發現上位的台獨分子,好像都沒在搞台獨。為什麼會這樣呢?

都是因為美軍一定會來救啊。但要說清這道理,沒那麼容易。

價值的天平

剛說過「為什麼美軍一定會來救」的問題,我要放在本文後半段來討論,而前半段的討論預設,都是「台海發生戰爭時,美軍(與聯軍)一定會救援台灣」。

先來做個很簡單的計算。對美國來說,上述這前提發生時的成本(也就是開戰的成本),與避免這前提發生的成本(避免開戰的成本)相比,哪一邊比較低?也就是哪一個狀況比較符合「美國的利益」?

答案當然是避免開戰的成本比較低嘛!和大國開戰,成本是無底洞,但是避免開戰,就是現在正在付的成本而已,因為現在就是沒在打。

所以當上述前提是個確實存在的事實時,美國人的工作重點,就是以較低的成本來避免台海發生戰爭。那台海為什會發生戰爭呢?大概有以下幾個要素:

1. 台灣宣告某種形式的獨立。

2. 台灣政府無法有效統治。

3. 台灣軍隊戰力嚴重瓦解。

4. 台灣計劃與中國統一,而島內有許多人不服,可能引發內戰。

5. 中共入侵台灣有立即且直接的利益。

6. 美日等聯軍在西太平洋受到意外的挑釁。

我們就一一來看這些要素,然後以老美的角度來思考,如何以成本最低的做法,來降低這些要素成真的機率。

台灣宣告某種形式的獨立。

首先是台獨。台獨會引發戰爭幾乎是國際共識了,但在美國人的角度看來,問題的重點並不是台灣獨立的道德合理性,而是「成本」。如果台灣(在中國陷入內亂的狀況下)無血獨立,那當然(在成本面­)對美國人來說就沒啥差別。

不過在當前的國際大格局下,不論是制憲或改國號,甚至只是改國旗,顯然都有引發戰爭的風險。

前面提到打戰很貴,那「防治台獨」呢?還蠻便宜的,只要用各種方法屈服或買通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台獨政治人物即可。那美國有在這樣做嗎?

呵呵。

有眼自己看,有腦自己想吧。台獨當然可以講,可以宣傳,但傳來傳去,就是影響不大,難以改變憲法層次的大格局吧?台獨人物爬到高位,馬上就會換腦袋吧?一堆人動不動就往美國跑,獲得美方支持後就神神秘秘吧?

我不是說在美國的人都是收了好處而壓下台獨動作,而是美國只要「精準投射」,在可能造成實質台獨的「點」投放資源去擋就好,其他就讓你嘴砲得很爽,大家開心,天天開心天天~開心!

所以搞台獨的實質對手不是老共,而是老美。

台灣政府無法有效統治。

第二個可能開戰點是台灣中央政府陷入混亂,這比較有可能的時機是在政黨輪替或選舉不順時發生,像2000、2004、2008、2016。2014的太陽花時期雖然看起來很亂,但基本上軍事中樞是蠻穩定的,所以沒啥問題,但其他幾個時點,都曾經傳出一些現退役軍人有意煽動軍事政變或「柔性政變」的聲音。

那為什麼這些聲音最後沒有影響力呢?因為美國人介入阻止?

哪有這麼陰謀論,沒人是用這麼粗糙的手法來阻止啦!美國人只要拉一些真正有影響力的軍事將領去談個心,甚至談心也不用,只要重要人物都「參觀」過阿美利加帝國的船堅砲利,瞭解老美支持誰,政變者就找不到有力朋友來推動了。

所以搞政變的實質對手不是總統,是老美。

台灣軍隊戰力嚴重瓦解。

第三個可能開戰的原因是台灣軍力出問題,沒辦法打仗。當然,許多在台灣當過義務役的朋友,都覺得台灣部隊早就不能打仗了。不過我們前面也提過,這是有點見樹不見林的觀點,台灣還是有一些部隊能打,而且也是現代戰爭中的關鍵,這些部隊多半是由志願役編成,也就是義務役比較難接觸到,就算接觸也看不懂。

這些能打的單位當然會想辦法維持一定的戰力,至少是能通過美軍的戰力審視,基本上每年漢光或其他合作計劃要看的也都是這些單位。相對來說,比較腐化或墮壞的,就是那些義務役比較多的單位,這些單位要怎樣,其實影響都比較小,有改善當然就是加分,沒改善,以老美或國際標準來說,大概也減分不到那邊去了。戰力趨近於零,再減也是零,不會變負的。投降也不能用啊。

所以在老美盯著的狀況下,戰力爛也是有下限的,如果快超限,老美會緊急賣一些東西,或是促成政治上的修正。

台灣計劃與中國統一,而島內有許多人不服,可能引發內戰。

第四個理由和第一點對反,是台灣打算和中國統一。中台統一的主要且直接受害者會是日韓,美國的影響也很大(本文最後面會提到美方的軍事安排),但如果是和平統一,就比較無法直接硬幹去反對。

但目前中台之間沒有和平統一的條件,若特定政治人物硬要搞,島內一定會有人不服,鬧得不好就變巴勒斯坦,吵個五六十年,那對美國就不只有損失,更會有一堆新增的麻煩。

所以台獨不行,統一也不行,都會引發戰爭。如果有政治影響力的要推動統一,那就得解決他。這原理和第一點那邊打擊台獨的方法差不多,就是用各種方法「屈服」或「買通」具有實質影響力的統派政治人物即可。那老美真有這樣做嗎?

呵呵。

看看統派有多少是「一家都是美國人,卻要台灣人當中國人」吧。嘴巴說統一,身體卻是美國的。這也如獨派一樣,美國只要「精準投射」,在可能造成實質統一的「點」投放資源去擋就好,其他就讓你嘴砲得很爽,統派也是開心,天天開心天天~開心!

所以阻止統一的不是台獨,也是老美啦!

中共入侵台灣有立即且直接的利益。

第五點就是中共發現入侵台灣變成他們的第一要務,那當然就會發生戰爭,老美就被迫要出兵。

雖然多數台灣人總覺得中共老是針對台灣,不過就北京的觀點,他們從內政到外交都有一堆鳥事要忙,台灣問題是擺在很後面的順位。雖然嘴砲上會講台灣很重要,但就其政治資源的安排來看,台灣問題還是很邊緣的。

不過,萬一,某天台灣問題成為中共的第一要務呢?文統不成,那就有可能發生戰爭了。不管是大(全面開戰)或小(打台灣本島外的小離島),美軍都會被迫攤牌,亮出他們一定會參戰的「真身」,所以老美也要想辦法阻止這一切。那該怎麼讓老共不把台灣問題放第一順位呢?

當然就是讓老共去忙其他問題啦!反正世界上本來就一堆問題,就讓老共一起來忙啦,中國人那麼想當強國人,就讓他們來當世界警察……旁邊開車的司機。現在中國就深深為捲入一堆鳥事困擾,他們也發現美國的搞法有鬼,像是北韓問題,但他們也無法脫身了。

反正,就是讓中共很忙就是了,這效果也只有老美能做到。

美日等聯軍在西太平洋受到意外的挑釁。

第六點是比較純軍事的考量,就是軍事對立提升之後,發生擦槍走火的情形。台灣方面的狀況比較好控制,麻煩的是屬於美日韓同盟的軍力與共軍發生衝突,台灣被捲進來,而讓黃海(韓國那邊)或東海(日本到中國間)的衝突變成台海的大規模衝突。

雖然很多人也把南海爭端看成導火線,但我認為南海周邊國家軍力較弱,比較難發生有延伸力道的大規模衝突,所以看點還是在東海和黃海。黃海的不安定因素是北韓,東海的問題則是中共自己引發,不斷有機艦想要突破美國在這邊設下的實體與電子防護網。

就理性角度預估,只要中共提升挑戰頻率,發生意外的機率就越高,那要避免衝突擴大,當然就是靠各方節制,但如果美日韓同盟太節制,那麼後續頻率又會再提高。

所幸美國手中有的牌比別人多。就像前一點說的,老美可以讓老共很忙,那就讓老共去忙別的事就好了。因此這些事也不難以低成本方式解決。

這六點都看完了,有些你不懂,有些則是台灣人身邊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整體來看,現狀明顯是被控制(不論是被誰控制)在離台海戰爭有段距離的位置,也就是離美軍參戰有距離的地方。

能動性

當然,雖然有現狀可觀察比對,但上述的說法,還是會被評價為某種版本的陰謀論,因為這種說法的主旨是「因為台海戰爭美軍一定會介入,美國會因參戰花很多錢,所以美方會透過各種成本較低的手法讓戰爭不會發生。而這些手法之中有一些是暗黑的。」

只要有暗黑的部分,就免不了陰謀論的批評;而且就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政府形同是傀儡政權,國軍也是傀儡軍隊。若是講到「傀儡」這種用詞,真正在當中央大官,還有國軍參謀本部的那些大員,鐵定是會搖頭的,因為掌握實權的他們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到美國的關愛。

就算之前有出過「朱保護」事件,但他(們)這票政治人物也只是多嘴而已,還不到「恭順」。不過有接觸,就會有「關愛」,「內行的人」應該都或多或少的感受過整體或個人層面的關愛,但或許沒有到「傀儡那種程度的關愛」。

台灣還是有某種程度的能動性,甚至可以和美方有某種策略上的賽局互動。這樣代表前面所說的「太過」了嗎?

大家應該知道的一點是,控制不是「控死」,控死的成本也很高。賽局均衡不是環環相鎖的一堆卡榫,而是在碗中的一顆乒乓球。如果美方的目標是「球不離開碗內」,那各方要怎麼去搖動這個碗,都是隨意,美方只要適時出點力,確保球不會飛出去即可。均衡可不是只有碗底正中央的那個點,要球一直保持在那邊太累了,成本也太高。省,才是王道。

但腦子靈活的人,馬上會想起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的前提,也就是發生戰爭美國一定會來救這件事,不就是「最不省」的嗎?不救台灣才省吧?而且孫子兵法不是有說,攻其必救嗎?如果美國必救台灣,中國更會打吧?

我就從後一個問題,逆著談回去。孫子的攻其必救,是已經進入戰爭狀態時,你要掌握主動性,就要攻其必救,但現在中美不是戰爭狀態,就算是敵對狀態,也是一種很曖昧的敵對狀況,所以中共不會吃飽沒事去弄台灣,而美國呢?

美方也不會讓你覺得台灣是其「必救」。雖然實質怎麼搞是一回事,但至少在宣傳上,美方會強調台灣不是日本(有盟約)、關島(領地),是不一定會救的,台灣人最好自立自強。

那再退一層,回到我們最根本的問題:為何共軍攻台,美軍必救?因為這是美國想要隱藏的最內核概念,牽扯到一堆軍事機密,我就簡單談談我個人認為或支持的兩層面理由。

第一,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就是台灣島上頭有美國軍事上的重大利益。不只是戰略位置,也包括美軍在台灣的重大「軍事投資」。

1950年代美軍協防台灣,或許是基於第一島鍊的位置考量,當時台灣島上能用的除了軍人之外啥鳥都沒有。但就像韓國、日本那樣,現在這些地區已有了不同的軍事價值,已經不「只」也不「止」於地理位置這麼單純的要素了。

美方在這幾十年來,於台灣島上投注了太多「軍事要素」,讓它無法抽腿,抽腿也會造成許多連鎖效應,整個重蓋或補洞的過程,都會比幾個月的戰爭成本要高。

這些軍事要素一方面是美國主動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是中華民國政權為了自保,而選擇和美國綁在一起。所以台灣的確是有一些能動性,但過往這種能動性幾乎都用在把自己和美國綁得越來越緊。

至於這些軍事要素包括了哪些「實體」,則屬於軍事機密的部分,就請容許我以陰謀論的角度,以「大到不能倒(丟)」一詞來帶過。

第二,另一種大到不能倒的,是美國與台灣相關的商業利益,這就是一面「盾」(有人以矽盾稱之,但那是只看到特定產業)。當然,要保住這些錢,最好還是不要打,如果真要打,那一定要打贏才行。

有些人認為矽盾的存在是兩岸不可能開戰的真正原因,這種前提所產生的影響和「兩岸開戰美軍必救」的效果差不多,都會讓美國政府阻止兩岸往戰爭方向傾斜。(也就是會產生出避免前面六種狀況發生的推力)

但這種角度有點廢話(不打仗當然好),也太過偏重商業層面,通常在國際政治上,商業利益的確是個推力,卻越來越是後發慢至的,雖能催化或強化現有軍事戰略面的考量,但如果只看這點,就會太過以總體角度詮釋事情。多數狀況下,決策者並沒有考量到那麼廣(例如因為「好朋友」想挖石油,所以出兵去扁人這種事,美國是做過,但這真的很看人,也沒有很強的必然性)。

除了上述兩點外,還有一些比較零碎的說法可以佐證「共軍攻台美軍必救」的說法,像是台灣的民主價值之類的,但我認為都不會比前兩者有更高的影響力。

而我們這是一個國軍的系列,對於戰略局勢的東西,簡單帶到這種程度的內容就好。那要怎麼把上述這種大戰略的東西,帶到國軍改造議題之上呢?美國就一定都來救啦,那國軍不就可以立刻開始擺爛嗎?

是呆子喔?若美國一定會來救「你」,那苦的不會只是老共,「你」會更苦好不好?

如果兩岸要開戰的話,因為規模很大,所以不會是「現在做決定,下一秒就去拍桌上的核彈鈕」這樣的狀況。戰爭狀態會是一步步「滑入」的,慢慢加速,最後終於發生武裝衝突。

如果美軍要介入,那不會是雙方都已經在猛力互尻的時候才來,而是在局勢下滑的時候,美軍就會出現了。他們會出現在戰術台後方,出現在裝檢表上,出現在資訊聯絡平台。甚至你的每日兵力回報,也會需要轉寄給他們一份。

當大門衛哨開始要看英文的出入證件時,那已經相當後期了,但離真正開火也許還有好幾週。

所以「國軍要撐多久,美軍才會來?」是沒啥意義的問題。因為必救,所以在「攻」之前,早就會來救了。中國沒辦法像恐怖分子發動突襲,因為團隊越大,事情越瞞不住的。老話一句,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日軍將領就算知道打不贏,也沒人想投降,沒人想當美國人。那解放軍呢?

就算老共真要硬衝一波快攻,美軍先遣部隊要到松山機場,也大概就兩三個小時吧。

那共軍斬首部隊把戰鬥壓縮到兩小時內呢?

又問錯問題了。你該問的是,當共軍斬首部隊接到命令,開始緊急召回、裝備檢查、命令下達的時候,美軍會在哪裡,而國軍又會在哪?以為美軍全在沖繩的pub裡喝得很開心嗎?

相信這場仗如果真打下去,大家都會很開心的。天天開心天天~開心!

國軍有救嗎?(七):大敵當前

我們上一期的破題是兩岸開戰,美軍會不會來救台灣。這一期我們要換個角度了,來看老共那邊。 所以我要討論的是,兩岸開戰時,老俄會不會去救老共嗎?

當然不是。我要討論的是兩岸開戰「之前」的可能狀況。這期本來要談別的建軍議題,但最近台灣有衛生紙之亂,就順這個時事來談,大家應該會比較有感。

有些評論者認為衛生紙之亂是國安危機,我則持相反的看法。衛生紙雖是民生必需品,但不是戰備物資,沒有啥國安問題。而百姓去搶,搶過頭了,家裡囤了一大堆用不到的衛生紙,他們就會學到不該這樣搶物資,這種腦內試錯經驗會比政府幫忙囤衛生紙要來得有意義。

雖然囤衛生紙沒啥意義,但戰爭時的確也會有囤物資恐慌。台灣如果發生戰爭,那百姓一定會大囤民生物資,不過這也不是只有台灣人會這樣,全世界各國百姓都會這樣,所以政府在戰時動員與物資管制上,就需要花上一些準備功夫。

就現實格局來看,台灣就是個島,囤來囤去,也都還是在島上,問題「還好」,麻煩比較大的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這篇就來好好探討一下,在中共開戰之前的三個月,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還有,老共有沒有辦法進行戰時動員與物資管制。

決定出手

在老共決定發動戰爭,或台灣決定挑釁引起戰爭的狀況下(雖然前一篇我提過這可能性很低,但公堂之外,也是可以假設一下),到真正進入全面開火狀態,我粗估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

這三個月是用老共的情境推出來的。從中南海高層決定動手,到軍方聯合參謀部敲定實際作戰計劃,各部隊進行高裝檢,裝檢完要開始維修(要打仗了,總不能用保麗龍了吧,該面對現實了),修完了要去測考,練一下準度,接下來是彈藥運去戰術位置,最後面才是士官兵開始管休,然後各旅團級單位進入戰術位置,進行營級的命令下達,展開作戰。

有處理過類似業務任何一個環節的人,就會知道這全部加總至少要三個月跑不掉,而且如果要控管資訊,不讓外界或基層士官兵得知開戰意圖的話,可能還要拖更久。

雖然有快速反應部隊,但憑這些兵力是吃不掉台灣的,而且爆衝之後,其他的部隊跟不上,那快反部隊就根本是去送死的,因為美軍一定跟得上,而台軍呢,因為台灣就是個島,軍力都在上面,沒有跟不上的問題。

所以準備期長達三個月。這會造成什麼問題呢?就是一定會洩密。知道即將開戰的領導階層,會開始資產避險的動作,接下來是他們的親信,還有親信的親信,還有……傳個六層,差不多全中國人都知道了。

那知道以後呢?

當中國變富足

中國人現在過得的確比較富足了,都市人更是過著高科技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形式,也讓中國人失去了面對總體戰的能力。

過往可以「小米加步槍」,是因為他們除了小米和步槍,就他媽的什麼都沒有了,但現在中國人不太吃小米,也沒步槍,卻有支付寶。而這東西在戰時,甚至是準備作戰的階段,就會鬧出人命的。怎麼說呢?

請想像老共決定開戰的消息在他們自己境內外洩了。外洩之後呢?能跑的,當然就刷張機票閃人了。不能跑的呢?就會像囤衛生紙一樣,開始囤東西。鄉下人還好,身邊都是生存物資,都市人呢?

就一定要買,才有辦法囤。怎麼買?當然用支付寶囉!

不過你想,這時支付寶還能用嗎?當出現異常大量購物的狀況,中共會給你用支付寶嗎?趕快去銀行領現金?出現爭相提領的情形,你以為中共會給你領嗎?支付寶這種東西,就是把自己的現金與現金所代表的權力交出去了,戰時一定會被控管,甚至戰前時期也會被控管。

都市居民因為生活空間小,平常不會囤太多東西,真碰到狀況了,錢又被掐住,買不到東西,那會怎樣呢?雖然中共一定會宣傳保證有配給,但相信的就是傻子了,而中國人最易鼓動的就是自私的情緒。手邊沒有現金也沒有物資的人,會選擇跑,回到有資源的鄉村去。可是怎麼回去?

你那時會發現沒有票,也沒有油。不是沒錢買,就是有錢買不到。要走要留都不能,都市機能很快就會崩潰。中共看到場面大亂,若開放提領現金,讓支付寶能用呢?物價馬上飆高,大家能囤就囤,能跑就跑,先做先贏,狀況會更瘋狂。前面說到中共開戰準備要三個月,但上面的滑坡狀況只需要一週,就可以在中國主要都市全面引爆。那最後會怎樣呢?中共能不能撐到開戰,就是個大問題了。

所以中共該怎麼辦?當開戰消息傳出後,一律否認,全面封鎖網路消息,甚至直接斷網,抓造謠者,抓囤貨者,然後大開倉維持物價穩定嗎?理論上是這樣的,但抓物資和人流,和平常抓言論的狀況不一樣。

差在哪呢?

言論不講也沒差,但飯不吃,水不喝,是不行的。一旦消息傳得夠廣,中共自己的國安體系也將無法承受,因為任何組織都有處理能量的上限。當異議份子只有人口的5%,你用5%的軍警保安系統去控制,基本上是可以控制住。不過如果要搶東西的是50%,你就算軍警緊急擴編到10%,也控制不住了。

更大的問題是,言論自由是百姓沒有,軍警也沒有,所以大家拉平,但如果搶物資的時期,被百姓發現軍警有物資,有錢花,百姓的支付寶不能用,銀行也不能提款,那這衝突就會快速升高。那不給軍警物資和錢呢?那誰要幫你管秩序呀!他自己就拿槍去大賣場綁物資了。而且軍人接下來還要打仗耶,怎麼能不給錢糧?

所以簡單來講,中共在開戰之前,就會因為爽日子過久的都市居民躁動而陷入混亂。你可以不相信我的分析,但你不得不相信中國人的自私。

那台灣呢?

親共的人馬上會吐槽說:「台灣人不也自私?你看衛生紙……」

妙就妙在,台灣是經歷過戰前時期的,什麼時候呢?最近一次,就是1996台海飛彈危機,當時各地國軍多已進入槍彈合一,非常高階的戰備階段了。那有沒有人囤東西呢?有,但不明顯。那有沒有人跑路呢?也有,當時跑美加的很多,我記得還有去貝里斯的。

其實在這之前,或說是從1970年代的斷交潮開始吧,台灣就一直處在開戰危機之下,也一直有人跑路,但或許是因為危機持續太久了,物資實在沒辦法囤太久。也就慢慢失去的這種儲備的欲求。那「會跑路的人」呢?40歲以上,大概會跑的,都跑得差不多了。

你要說兩岸緩和已經二十年,所以台灣人也忘記了這些經驗,真要打起來,還是會有人跑,還是會有人囤,這我也不反對。但台灣人這二十年都過著差不多的鳥日子,基層薪資都停二十年了,也沒更奢華享受到哪去,理論上對於生活困境的耐受性不會差太多。硬要說有什麼差,大概就是網路一斷,可能會讓很多人跳腳。或許政府在戰時提供穩定網路,會比提供水和米來得重要。

但這2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不是過著同樣的日子。他們GDP在這些年成長了十幾倍。台灣呢?帳面上成長兩倍。如果說拿1996年的台灣來看2018的台灣有不對當之處,那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現在這一咖,更有著巨大的差別。

當台灣進入戰爭狀態,都市機能應該也是會先亂掉,但因為是個小島,要逃去有物資的鄉下,再塞、再遠,也是一天車程,所以也沒必要先跑。如果鄉村的生活物資仍能保持一定存量和再生能力,那麼這種資源也很容易反饋回都市,造成的恐慌就沒那麼嚴重。

因此就算知道中國打算開戰了,或是預期台灣政客將發動挑釁中國的大規模事件,台灣這邊的社會波動和老共那邊相比,理論上不會那麼嚴重,因此軍方或後勤機制要考量的重點就不大相同。

前面提到老共有國安體系的運作能量問題,台灣就算是有物資配給的人力需求,動員一些後備部隊來協助,應該就能充份因應。問題比較大的,還是在於其他戰爭資源的動員部分。

什麼意思呢?

國軍現在人力不夠,戰時要動員很多後備來幫忙,但這些動員兵力呢,只能操作一些最基本的武器和設備,有些「進階」的東西是HOLD不住的。像是開車進入戰術位置,或是把「東西」弄上拖車或火車鐵皮,然後送到目的地。

國軍要偶爾做一下「移動秀」、「X操秀」,當然沒問題,但戰時,甚至戰前就會一口氣多出十幾個旅的人,指揮系統有沒有辦法協調做這麼大規模的「秀」,可是個超級大問題。也許光是搞定住和吃,就會花上很久的時間。

我舉個例。後備都知道,打仗時自己要去海邊可能的登陸點堆沙包,構築工事。台灣就是個海島,後備兵全副武裝從各駐地走過去海邊,頂多也就是一天時間。但到點之後,你要用步兵土工來堆沙包嗎?沙包的袋子在哪呢?要弄小山貓來嗎?怎麼操作小山貓?挖哪邊的沙?挖好的堆哪?怎麼堆?要堆成什麼堡?大亨堡?

五百人的營,集中去協助一百人的連演出一場反登陸構工秀,問題不大。但五百人要在沒有外援的狀況下自立自強演完整場秀,就傷腦筋了。

而且這麼大規模的操作,絕對不是軍方自己玩就好,一定會用到許多非後備兵力的民力,也要協調戰術位置的居民配合,而且不只配合一天,是配合很久。誰去做這種喬來喬去的事?怎麼做?

這不是開戰時才搞,開戰前就要搞。台灣情報單位截聽到中共開戰電訊,就會叫後備動起來了,然後一次叫了太多人,大家就在那發呆。現在的國軍不就常幹這種事嗎?人先叫來再說,要幹什麼,除了指揮官外沒人清楚。現在人少都還在幹這種事,更別說是人多的時候。

在本系列前面幾篇,我曾經提過改造後備體制的議題,但這邊並不是要談同樣的解決方案,而是更高層的戰略面。

有動員大戰略嗎?

台灣的動員兵都不知道自己戰時要幹嘛,只知道要去哪。為什麼?為了保密。

但我認為以台灣現在的態勢而言,對於後備的戰時責任,也不用特別保密,因為你不想讓後備知道自己動員後要幹嘛,那他們到時就會在那發呆:因為相關的命令不是下達不順,就是做完受命後動作了,也沒人知道應該怎麼操作。太神秘,大家就是一片空白。

你就讓後備知道自己戰時「實際上要幹嘛」,我開車到哪邊,你負責交管,他會在台北港堆沙包,小山貓在哪裡,卡車在哪裡,都讓他們先弄清楚。那這些資訊被共軍掌握怎麼辦?

就掌握啊。有本事你打嘛,這後備旅耶,你打啊。你會整合資訊,那算你厲害,但你最後發現整個台灣海邊滿滿都是後備旅堆的大亨堡,你是要打哪個?台灣最大動員能量可以到一百五十萬以上的兵力哦!

真正實兵單位,那種全志願役的野戰,或是充員到各現存單位的後備動員兵,當然可以也應該保密,但就大格局來看,就讓純後備旅的知道自己戰時「明確要幹嘛」,這樣他們平常在家,就會幻想真打起來該怎麼做,也可以出去自由嘴砲,傳出去的消息是真是假,幾成真幾成假,那就交給老共來傷腦筋。

但要能「讓後備兵知道這種事」,也「讓志願役實兵單位清楚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講」,需要高層級的統合機制。現有的戰時指參機制是不夠的,看教召後備官士兵的問號臉就知道了,所以這不能只有參謀本部或國防部自己玩,而是涉及跨各部會、跨中央地方的整合,看來也只有國安會(但現在人力絕對不夠)或直接由總統府來協調,甚至指揮。

這個最高層級的單位必須要有整體戰意識,是以「建構一場戰爭」的角度來思考各種資源、資訊的調遣制度,而且除了自己的戰前準備,老共的戰前準備也是要納入考量的。

戰爭是在開火之前就已經在打的。像台灣有很多人擔心開戰時會有「第五縱隊」擾亂台灣秩序,相對來說,我們為何不能也協助煽動老共那邊的囤貨、跑路風潮?台灣的衛生紙之亂,不也有人說是老共在煽動嗎?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幫你暴動。

相對於老共的國家(暴)力量已經運用到很緊繃、很燒錢的程度,台灣在這方面還是有彈性和餘裕的。如果自己的發條一時上不緊,那就把對手的發條轉到更緊,也會有相對的效果啊。

反正近代戰爭這種事,不是打到全滅,而是比誰先垮。老共那邊總覺得自己能吃苦,是苦過來的,但他們也已經爽了好一段日子;而且戰爭真正的苦嘛,大家都沒吃過,誰知道哪邊撐得久呢?

至少,台灣這邊有上百萬人,在這二十年曾經穿綠衣、戴綠帽,吃爛菜爛飯,端槍面對那充滿恨意的無底黑暗。

所以誰會先垮呢?

好問題。

國軍有救嗎?(八):野戰沒人

前五篇主談人事,接著兩篇談戰略推估,這一篇開始,要來談「戰力重整」這個主題了。首先要看的是野戰部隊,這包括陸軍的野戰,海軍陸戰隊,空軍陸戰隊(就不含飛彈的防砲啦,現在很少了),還有那一票特戰。在人力及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加上考慮與美軍的互動關係,我認為野戰部隊的戰力安排有必要大調整。

怎麼調呢?裁,就是裁軍。我還是從人事談起,但角度不同。我會先談野戰該怎麼裁,以及為什麼應該裁。一篇四千字當然沒辦法講太完整,所以我會連幾篇談這做法的理由。

我會用三件事,來讓不熟軍隊的人能進入狀況。

第一件事,是發生在鄉間小路上。我開車找一間工廠,因為要沿著縣道走好幾公里,所以邊開邊發呆。但左車窗外閃過某個東西,讓我眼神隨著它飄過去。

那是個路邊的小建築,乍看像是一般的農具間。我放慢速度,試圖從後照鏡裡看清楚一點。又多瞄了一兩眼,我認為那是某種軍事建築,於是就在下一條農路口左轉。不出我所料,田裡頭藏了一個砲陣地,而且規模非常大。我開了google空照圖來比對,發現這陣地從衛星的角度看不出來。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部隊時。有次上士班長帶兵取五七步槍出庫來擦,因為沒事,我也坐下來幫忙擦。身旁的義務役阿兵哥(平常只掃地,不拿槍的)結合好一兩把槍後,就在那比畫瞎玩,但五七比他們學過的六五要重一點,所以他們很快就「不舉」了,抱怨說:「阿共空降的時候,我們要用這個槍去打喔?」

我說:「嗯,如果共軍空降,我會帶兩三個知道怎麼用這種槍的班長去擋一陣。」兵問:「是喔,那我們要幹嘛?」

我說:「如果我們幹部都死光的話,你們就投降吧。你們又不會用這種槍,是要打個屁?」

在本篇中,我就用這兩個故事,加上最近很熱門的屏東國軍助收洋蔥的事件,來談談野戰部隊該怎麼調整。

野戰不好野

第一個故事的重點是國軍還有在做事的人,而且做得算不錯。之後我在離那陣地不遠的路上碰到回營的砲兵車隊,整體指揮管理看來也不錯。那時還有一年期義務役,但這些事是志願役才搞得起來的,不是義務役能撐的。

第二個故事,則是義務役不濟事的現實。故事中擦槍的是一年兵,掃地可以,打戰嘛,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了,不是完全不能打,而是會很亂,命令可能都在班排級打轉。

洋蔥呢?幾年前我就發文章談過,你有五十萬大軍的時候,閒人夠多,叫義務役去收,來點「軍愛民,民敬軍」,那也就算了。現在只剩十五萬人,做什麼都缺人,結果你一個月花四萬多請人卻送去幫忙農民免費代收洋蔥,這是在衝三小?

這三個事件可以「夾」出一個野戰部隊的結構轉變。海空軍(海陸防砲之外的)過去也有義務役,但他們的主力技術人員不可能是義務役,所以在兵役制度轉變之後,影響不太大。至少沒有野戰那麼大。

但野戰嘛,如果心態不改,還是搞大部隊編制,弄一堆大車大砲,那就麻煩了。不論你是陸軍或海陸,現況就是人力不足且老化,但在營時間拉長,專精、下基地的次數變多。

這就該調整體制,甚至整個戰力型態都要改變。現在野戰基層經常報怨沒人,車子沒人開,砲操沒人跳。那,就不要開那麼多的車呀!不要打那麼多的砲啊!像我第二個故事中的五七步槍,後來就全部封存了。用不上。

用不上,就不要用。編制呢?就減編、整編,整組縮掉都可以。那戰力還可以維持嗎?

你有十台戰車,七個戰駕,五個射手,八個裝填,六個車長,怎麼看都應該先編成五台滿員吧?不然叫一個裝填去學射手,湊六台?

十台車是在一個連的範圍內,大家都知道該「擠一擠」,但這概念擴大到一個營?一個旅呢?許多國軍的「人事病」就上腦了,說頂多借一下,要調過去、併過去給你們,那可不行。

原本擠一擠,一個空虛的營可以擠出「飽飽滿滿」的兩個連,讓事情潤滑起來,但大家都不願被砍,那就是每一個連,每一個營,每一個旅都缺人缺到很虛。這樣的戰力會比較強?會比擠一擠的單位要強?

野戰老是愛強調他們現在就算全編滿,戰力也不夠,更別說是現在「只編到一半」。但你擠一擠,至少也擠出個40%戰力吧?全打散後剩25%,是在幹嘛?

這就是本位主義。小到一個連,大到各野戰指揮官,每個都拉來搶去,資源就大家攤平,然後大家就一起躺平。

補不滿就砍

那該怎麼調整呢?我認為就給個期限,期限一到,野戰補不滿的缺,就由國防部這邊強制裁掉。像是大學招生不滿,幾年沒改善,名額也會裁掉。只有上面當壞人,甚至派個文人部長去看,才能終結這種本位主義。這種搞法不是意氣之爭,而是讓野戰部隊回歸現實世界。野戰本來就應該是最貼近現實世界的,卻被搞到一整個超現實,充滿了虛擬人或幻覺人,這就是國軍最大的問題。

這個虛擬人或幻覺人,就是「義務役」。國軍仍一堆人在幻想義務役會回來,佔滿那些缺。

本系列是從後備、志願役、軍官、將官一路談,算是在「人」的這邊談得很多了,但就是相對繞過「現役義務役」這種角色。我是預設部隊中的「現役義務役」會永遠掰掰,就用四個月訓練期,讓年輕人們有點基本技術,將來可充實後備即可。

但如果重新恢復一年兵呢?甚至兩年兵呢?

我說過了,意義不大,因為現代戰爭需要長期的訓練與觀念養成,一兩年的時間,就是墊個檔,勉強用用,真要頂住越來越高科技的戰場,還是不太稱頭。海空軍那些最好的武器裝備,義務役用不上,幹部也不敢給義務役碰。那陸軍呢?其實狀況也沒好到哪去。

第一個故事中的那些砲陣地,只靠義務役是不可能弄出這水準的東西,有再多義務役也沒差,那是要專業工程單位去蓋的。就志願役好好做,花三五年把這個「專案」搞定,也就夠了。

那第二個擦槍故事呢?也是只有受過較長訓練,有較多演習經驗的人才能應付實戰,一般義務役沒有拚面。硬要打也不是不行,但為什麼要犧牲他們呢?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或說野戰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們第六篇談的是老美。如果打戰時老美會來參戰,那當然不可能放著你擺爛,他會要你配合他。老美一向都是會扶植在地武裝部隊的,如果你打內戰,打臨接地區的野戰,那他就是幫你好好弄野戰。如果是打跨境的呢?像台灣這種跨海的?

這種狀況比較少見,但日本的情形或許可以對照。他們在美國的支持下,有相當強大的海空軍(說他們只是自衛隊,真的就只是在自慰);當然日本陸軍也不弱,夠現代化。

依日本的狀況來看,美國是希望日本海空軍可以和他們完全配合。至於陸軍,就是在地上墊檔用的,因為真打到日本陸軍要上場,顯然是相當長期且大規模的戰爭。至少海空軍已經打掉了,能不大條嗎?

台灣的狀況也差不多,這也是我們海空軍相對比較像樣的原因,雖然還是比日本弱一點,但算堪用了;麻煩的就是野戰,因為美國人不太管。那野戰部隊到底該怎麼發展?如果戰爭格局如第六篇所述,那麼共軍把部隊丟上岸的機率就很低,頂多就是離外島發生小規模地面攻防戰。

而許多離外島駐軍,就是國軍最早完成全志願役編成的部隊,所以專精程度也高,理論上戰力也高,「理論上」武器也新。我認為這些野戰部隊就是優先「擠滿」的單位,因為是最有可能發生實際衝突的;但應該是沒必要「加」,因為就算弄再多人,也不見得能守更久,或是讓犧牲變得更有意義。或許其他資源可以給多一點,像是從本島擠出來的武器。

本島擠的出來嗎?當然擠得出來,也該擠出來,這就要看到本島該縮編的客觀理由了。

如果本島被共軍大部隊衝擊的機會較低,是否要有這麼大規模的野戰部隊,就值得再思考了。目前本島大約有(詳細數字為機密,此為推估)四萬多人的野戰,而差不多大小的日本九州,放了兩個師約不到兩萬的野戰。台灣這個人數與日本相比,的確是多了一點。

是因為武器爛,所以人要多一些嗎?這理由也怪怪的。過去台灣的確很多爛車開不動,但現在人變少很多,所以可操作的武器算足夠(至少在野戰是夠的),理論上不會和日本的戰力需求有這麼大的落差。

我就直接講明白吧:野戰這麼大的編制,其實不是戰力考量,而是位子考量。如果砍掉太多單位或編制,以我說的那種方法,由基層實際人力回推高層的應有編缺,那現存許多中高階軍將官就會不要不要的。他們會卡不到缺,升不上去啊。

要對抗這種「卡位主義」所衍生的本位主義,就只能從國防部大刀下去,你實際上沒那麼多人,上面就沒那麼多位,就論現實來整併。不要幻想會突然有那麼多人來當志願役把缺塞滿,也不要幻想政府生義務役來填坑。你如果高階負責人自己拉不到人來當兵,或做人失敗志願役跑太多,那自己挖的坑,就自己跳。

我個人認為本島裁成一個軍團,再設七八個防部或指揮部就好,人不夠的機步旅、裝甲旅,就把番號併一併,反正你人還是在原駐地,就一營(五個連)減成三個連,直接「向前補滿」,然後把其他營的兩個滿編連併過來擠成一個新的營,不就得了?大家就擠一擠,頂多留個10%編缺,保持點招募流動彈性。

這樣做有幾點好處:第一,把缺打掉,就沒有天天都在煩怎麼招募補人的問題。二,因為所有職位都補滿了,沒人幹的事有人做了,效率會提高,當兵的爽度也提高了。三,戰力一樣,沒有變化,還可以淘汰一些較差的軍備,整合現有資源。

但這樣就等於是大裁軍了,很可能會裁到現有編缺的六成或一半。雖然「活人」還是那樣的數量,但也代表現在國軍高層設想的野戰兵力需求將永遠無法滿足。那這樣還能打嗎?這樣打起來還夠力嗎?

請注意我前兩段講的第二個優點。現在一營五個連,除了營部連(狀況特別先不論),其他四個連都五十幾個人,要幹四個連的行政業務,跑四個連的日常鳥事。

但論實兵來編成呢?剩兩個連。排長會背值星到死嗎?會需要一堆以士代官嗎?會需要四次的連級早晚點名嗎?都不用了。這樣不好嗎?

我知道有些「大陸軍主義」的會認為,至少要保留兩個空的連編缺給他們,就算現在是全空的,沒有人,至少戰時還可以隨時擴充,有點彈性。但你編那麼大,又空那麼多,一個營只有兩個連(不含營部連),這兩個連協助處理營級事情還是會有點累。還是全弄滿吧,不要再幻想自己會有很多人了。

而且,國軍真的需要那麼多的裝甲和機步和海陸嗎?我們是不是把人浪費到一些「性價比」太差的項目上?像本島需要那麼多戰甲車嗎?國軍高層所想像的戰場到底是長怎樣?還是強化飛彈呢?強化破甲能力呢?增加高彈性的特戰?

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或許還能擠出更多的人力,下一篇我就會試著來挑戰這些題中的一部分。

當然,我知道有人會立刻吐槽:「掃地割草外包就可以清出30%人力啦!」但我們先當做沒這事,先假裝自己是軍武宅,繼續走下去。

國軍有救嗎?(九):只有砲聲沒有人聲

還是從小故事開始。有次上裝甲車課程,我和同期預官在車旁閒聊,聊了幾分鐘之後,單純因為手賤,我開始用指節隨手亂敲甲車的外殼。因為那外殼很厚,所以根本敲不出啥聲音。

其他同期見狀,也在那亂敲。敲來敲去,突然有人在平整的外殼上敲到一個「特殊區域」,傳出「很輕薄酥脆」的聲音。雖然外觀還算整平,但那油漆之下很可能「有些什麼」。我們都聽出不對勁,所以全靠過去在那猛敲。還有人揀起地上的碎石,打算用石頭敲看看。

這時負責管理該台裝甲車的下士忍不住走過來說:「報告長官,請不要一直敲,那個……可能會裂掉……。」我們聞言都是一驚。這應該是有十公分厚度的鋼板,怎麼可能敲敲就裂掉。

但那下士補充說:「報告長官,這車不知道是之前哪個學長開車甩尾的時候甩翻車過,所以這邊有凹下去一塊,他們就用補土把它鋪平,然後上漆的。長官你們一直敲,可能會掉下來。」

大伙聞言也只能點點點點,因為這是再合理不過的「國軍日常」。不過一台甩翻車的甲車,和我們討論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

最近聽聞政府有可能採購M1A2這種重戰車,我個人認為雖然沒有買的必要性,但如果真的要買的話,那至少管一下,別讓戰車駕駛在練習的時候亂甩尾,可以嗎?

重重重戰車

依台灣的經濟實力,當然是買得起M1A2,也用得起,要蓋新場來進行訓練補保,也都不是問題,但重點是有沒有「必要性」。我前一篇才提到,可以集中精良陸戰裝備到離外島,那如果真要買M1A2這種東西,配發到離外島還算是合理,因為那邊最有可能和共軍地面部隊接戰,而其地形地貌也適合這種重戰車。

但本島呢?

使用空間就真的是相對有限了,很可能只能在山區駐地到灘頭之間來回,無法跨區支援,因為這東西太大、太重,台灣現有交通基建可能撐不住,那買的必要性就沒那麼高。當然,如果你要買到塞滿全台,不用跨區支援也行,那當然也是OK,不過如果要花那麼多錢,是否更該花在其它的地方呢?

像是你的主戰車,如果目的只是要解決對手的主戰車,並沒有打算在大規模戰場發揮步戰協同、三軍聯動的總攻勢(台灣也沒有這種空間或地貌能打這種大規模作戰),那或許強化反甲能力就好。

比如說大量配發單兵可操作的反甲武器,或是強化甲車等載具的反甲力,這些武器的取得與維護成本都比較低;唯一的問題是現在裝甲官科的人,其專長缺就沒那麼多了,或是因為只能繼續用老戰車而心情不爽。

如果你認為他們的職缺和心情都不是問題,那答案就很明顯了。

很重的戰車可以買,但不用那麼多,就在能用到的地方放一些。本土呢?要放什麼裝備或單位?我認為應針對目的性,也就是因應任務去設想人力與裝備需求,而不是因為我們現在有這麼多的專長官科人力,就要生出這麼多高價武器去填滿需求。

由戰略目的回推手段,而不是因為有這麼多「這種人」,所以就要有這麼多「這種武器」,等你人車都到齊之後,要幹嘛?不知道?那你搞這些幹嘛?

如果沒有共軍會上來,或沒有共軍「上得來」,我們就會浪費許多人力資源在這上頭。這些資源可以配到其他地方,比如說在共軍上來之前的階段,像是配在海戰,配在空戰,或配在飛彈。

國軍建軍的最高決策者應該做出明確決斷,在跳出人事、派系的考量之下,先定出一個戰略安排的圖譜,而不是受制於現在手邊有什麼「料」,就硬要去炒什麼「菜」。你自己人想吃,共軍可不吃你這一套。

我個人認為,如果主力戰車預算可能排擠到反甲或是海空軍的預算,那就應該縮減到不會排擠的程度。別忘了台灣現在只打防守戰,我們不需要去敵國本土輾爆他們;而防守的定義是「固守我軍之陣地,擊退來犯之敵軍」,而不是「固守我軍之陣地,用重戰車輾爆對手」。

可以選擇的手段多得很,請用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的事。

那反空降呢?

但這上述觀點,馬上會招來一種質疑,就是如此的戰術安排顯然太過單純,認定戰爭是剝洋蔥,外頭沒打掉,就看不到裡頭。但現在戰爭有些武器或軍種可以展現「突入」的利刃效果,能直接刺向你的核心。

像以少量的共軍突破海空防守,直接空降在台北盆地,以特戰發動斬首行動,台灣缺乏穩健內核的兵力布局,恐怕撐不了太久。

我之前並沒有認真探討斬首戰術,只簡單提到兩次,第一次是說他們就算成功降下來,也會在都市內被地形地物困住,第二次是說他們要發動斬首之前,其情資會先被把握。這都是合理的推估,但接下來我要來「料敵從寬」一下。

我們先給出最寬的敵狀況想定:有非常小股,約略一個營的共軍特戰,在1.「美軍所有情報網都沒察覺」的狀況下完成戰鬥準備,接著共軍2.「整個指令鏈也都沒有被滲透」的狀況之下,他們完成了所有的戰術安排,並且3.「在民航機或電戰的成功掩護」之下,以4.「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移動時間快速突入台北盆地,而5.「台灣的空防系統也來不及反應」,他們在6.「沒有任何人陣亡」的狀況下成功完成機降,展開戰鬥。

假設上面各引號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好了,這股共軍會幹嘛?

我認為這個營的共軍特戰應該不會去斬總統,因為砍他沒意義,操兵的也不是他。這股共軍會想辦法拿下國防部與衡指所。但一個營的特戰有辦法拿下來嗎?

客觀來講,共軍要拿下衡指所和國防部,怎麼說都是會降在松山機場。雖然基隆河兩側的河濱公園也可以「丟人」,但是因為有大堤,出入通道狹小易被火力壓制,理論上不會降在那邊。

但就算全都在松山機場降完了,他們要怎麼去國防部和衡指所呢?當然就是走大直橋過去囉!一路到國防部大門,走路是1.1公里。中間他們要翻牆,過濱江街,上大直橋跑跑跑跑跑,下大直橋,轉彎,通過一大片草地,跑到國防部大樓。

攜行必要戰鬥裝備,加上維持隊型,就算沒有受到任何軍力阻擋,這段距離你跑再快也要10到20分鐘。國防部的警勤相關人等就算再廢,也至少已經有一個排取槍了,擋你一陣絕對不是問題。然而也只要被擋下來,進攻方停止跑動,斬首就失敗了。

更何況松山機場圍了一圈的國軍,各單位藏在「大家都不清楚友軍單位在哪的」神秘據點,共軍降在這會陷入重圍之中,還得要在空曠的跑道和機坪整隊,怎麼想都是太神奇的勇敢。只要有個小兵取槍一直狙你,你一停止跑動,黃金十分鐘就完了。

不然就把共軍想得更灑脫一點,直接降在國防部大草皮上!我們就想定國軍廢到極限,裡面也一堆內應,讓大量的直升機隊飛來正上空,然後機降在國防部草皮,這樣ok吧!

還是有一些物理學問題,因為國防部的草皮沒那麼大,考量安全起降空間,你在維持流動的狀況下,大概只能丟一個連下去。

那,就再更灑脫一點,直接降在國防部的屋頂?

但那屋頂也是設計過的,能降一個班就不錯了。

所以,科學之神的建議是,放棄吧。降下來若斬不了首,就算你打的很熱血,還是只有負分的,戰事一拖長,台灣人的怒氣值就滿了。

就算有內應,甚至共軍還有有3D路線圖,大樓室內設計圖,物理學的牆還是擋在那邊,下不來,就是下不來。

那,改降更大批的,和國軍在台北決戰?打毀滅式的衝突戰?像是在關渡平原丟一個旅的特戰,連戰甲車也一起丟下來!這樣行了吧?

嗯,關渡平原是很平啦,但那是水田耶,你把活人和戰甲車全丟進水田?而且四週有三邊都是高樓或高山,一邊被河堵住,你沒有制高點,還會被人制啊!

就算給你整隊完成好了,你在進市區時,要經過整排的高樓,那邊還有復興崗、關指部,他們只要一個機槍「組」進去高樓,你就很有得玩了。

就算復興崗、關指部都在睡覺好了,給你降一個旅,他們也還是在睡,那你進到士林,也會碰到國安局和軍情局啊!他們可是24小時上班的,你在夜市那還是會被卡的。

都市戰沒那麼容易,美軍那個Band of Brothers(諾曼地大空降)看來很帥氣,但他們可不是把人丟到巴黎的公園裡呀!

算了啦!這種沒意義的事,想想就算啦!

就物理上,共軍不會吃飽沒事亂降在台北盆地內,那為什麼要講這個空降呢?

國軍有人主張在都市內放特戰來擋這些敵軍。而在都市內擔任防守任務的特戰,是要專門訓練的,就我所知台灣並沒有這種城市特戰編制,所以需要新編新練。但如果現有的兵力就擋得住,老實說是沒必要練這種人。

那調更多兵力進京呢?調海陸進復興崗,我認為已經算是很夠了,再多調人進來,外圍的人就少;雖然台北盆地不可能有空降,但其他地方的可能性就高多了,那邊如果有共軍降下來,可能會有長達數週,甚至破月的纏鬥,因此多放兵力在外圍,在對手降下來的前兩三日造成其實質的人員裝備損失,是有意義的。

其實不爛

「那不就和國軍現有的配置差不了太多嗎?」

對啊,你當國軍全是傻子嗎?我上篇不就講了,還是有大腦正常的國軍中高層幹部,他們的想定是「正常」的。雖然不到神級的謀算,但比起脫離物理學現實的瘋子,還有那些沒考慮到一身爛泥對活人士兵影響的軍武宅,他們這些現役大員只要正常,就一整個「很可以」了。

放人的位置問題看來不大,可以調整的部分就是這些人擁有的裝備。如果松機各單位的防砲或警勤擁有長短齊全的火力,甚至有戰鬥用車輛可以追著對手跑,那空降到松機的共軍,就要留至少一個排,甚至是一個連來對抗追擊火力。

同樣的,如果空降點附近的陸軍,每個營都有可以打下武裝或運輸直升機的肩射武器,那一切也會輕鬆許多,不是嗎?

當然,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兩字真好用,如果有鋼彈,不就一切都解決了?

所以重點還是回歸「目的」與「手段」,我們到底要國軍做什麼,要空軍做什麼,要海軍做什麼,要陸軍做什麼,各軍各地的部隊,又是要做什麼?還有就是有多少資源可以分配,從人力到武器,從資金到土地,你不從目的角度出發,直接看到手段,討論台灣是不是需要 F-35,養不養得起 F-35,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頭不知道頭要幹嘛,卻只是嫌腳跑到他的位置。

我就直接講我認為國軍應該有的總目的。這不會是什麼官方版的「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而是「姿態嚇人,實質擾人」。你的「pose」,也就是樣態、姿態,是要能看得見的。不是要你所有戰術點都亮出來,但要讓對手知道你至少有些什麼,然後真的有在幹事。

這也不是要你做國防展演,他們有衛星,自己會看。你要做的,就是讓對手看出,你就算能夠來台灣,真的打台灣,你也傷透腦筋;就算能關關過,也會關關難過,各種物理與化學的難過。這是要讓他們在動作之前,就打消從那個角度切入的想法。

其次,就是真的要打,只要有一班一排能動,一槍一彈打出去,侵入者就會真的很不爽。就算有領導統御的問題,就算有連線的困難,只要還有一小股的實兵,就會造成共軍實質困擾,只要能拉住他們的腿,讓他們無法自在跑動就好。

國軍有救嗎?(十):上路中路下路

當代的電玩,只要是有組隊機制的,通常都會有明顯的角色功能分配。最搶眼的多半是造成對手重傷的「主力輸出」,其中又可再分為群體攻擊型或單攻型;主力輸出後頭,會是以長程火力提供遠距離支援的角色。而在「打手」之外,還有輔助角色,像是以唱歌跳舞來提升隊友速度、士氣或攻擊力的啦啦隊,也有使出魔法暈眩、迷昏對手的「控制角」,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幫對友急救、回血、續命的「補師」。

成功的競賽戰隊,其成員會往往專練一角,並透過隊友之間的默契搭配,發揮最大戰力來克敵。但這種角色分配不只出現在電玩領域,許多團隊競技運動也可看到類似的角色安排,隊伍中會有主力輸出(第四棒或外線射手),也有輔助或助攻角(推進棒次或控球者)。

軍隊也不例外。甚至正是因為軍隊先有這種角色分配,才會讓運動與遊戲中出現類似的設定。軍隊有主力「打手」(第一線野戰部隊),後方「長程支援火力」(飛彈或重火砲),以外還有偵察、補給保養、醫療救助等各種角色。

理論上一支健全的軍隊應該擁有各種角色,而且每個角色的能力都發展得很均衡,不會有某些角色「等級」特別高,其他都是新手的狀況。在當代總體戰的視野之下,就算常備部隊中少了某些角色,也會要求能在最短的時間整合民間後備資源,以成為戰時部隊的一環,補充常備軍中缺乏的角色。

那台灣呢?台灣的軍隊是完整的戰隊嗎?如果不是,又是缺了什麼角?

依大多數退伍軍人的經驗,國軍感覺好像缺了許多「角」,或說是「樣樣有,樣樣鬆」,就算「有」,也等於是「沒有」。先不論這種個人經驗是否有偏誤,就假設這種觀點是事實好了,那國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我認為這是因為國軍在自我認同上存在某些錯亂。不是國家認同面的錯亂,而是在做為「一支戰隊」或做為「一支戰隊的一部分」之間,搖擺不定。

也就是說,國軍到底應該是個「角色功能完整的戰隊」,什麼角色都練到差不多的等級?還是專練一角,做為「遠攻」或「控制」或「補師」這樣的輔助角色而存在?

我認為應該是後者。但這顯然會對抗到一般人的直覺。

目的性

上篇提及我認為國軍的「總目的」是「姿態嚇人,實質擾人」,讓對手先是知難而退,若是真的要打,也會非常困擾。

那要如何做到呢?這也不用特別去大改,因為現狀就是這樣了,所以共軍才沒有打過來。但共軍的戰力也在隨時調整中,台灣這邊也該因應老共的狀況進行調整。

那應該怎麼調?老共軍機繞島,或是南海加蓋基地,我們要怎麼反應?派飛機去盯就夠嗎?那要不要開飛彈射控雷達嚇嚇他們?如果參數被抓怎麼辦?用比較老舊的發射載台去瞄嗎?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又,只有我們能這樣做嗎?老美看來才是有真正第一出手權的主角吧?在「責任分配上」,我們要做的是哪些?

我們前面也討論過老美的角色。美軍就是個健全的,什麼都有的「完整戰隊」,是從打手、遠攻、控制、補師什麼「角」都有的最強組合,而且每種角色的等級都練得很高。基本上美軍只靠自己,也可以扁爛全世界。

但要保持這個超強戰隊的成本很高,所以老美會要求在其勢力範圍下的國家多少出錢贊助一下,或是出「角」和老美搭配,又或是組個像樣的完整戰隊,在區域中做為美軍的低成本替補。

日韓就是這方面的模範,中東也有一些國家的表現也不錯,他們的軍隊可說就是美軍「戰隊」的縮小版或延伸部,讓美軍不用在海外放那麼多人,就可以達成更好的戰略效果。那台灣呢?

台灣更小更窮,要撐起一個夠看的完整戰隊,會更加辛苦。過去台灣的確是有完整的戰隊,啥角色都有;但隨著裝備老化、兵員減少,要嘛就是大灑幣再買出一個完整的戰隊,要嘛就是集中資源專練一角或幾角,然後和美軍或其他友軍好好搭配。

台灣近二十年走的就是後面這種路線,也就是專練一角;如果用人體來比喻,那國軍已經不成「人形」,越來越像隻招潮蟹,某部分的肢體已經「巨大化」了。這會讓那些認為台灣應自組完整戰隊的軍人或百姓感到不滿或不解。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這樣做,這樣不是會失去國防獨立自主性,最後越來越依靠外人嗎?

我認為這樣的狀況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美軍設定的格局,台灣這邊沒有太多的彈性空間。我們該做的,是確認現況,並思考在這種局限之下,對我們自己最有利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因為選擇對抗美國,會比對抗中國更愚蠢。

因此接著要處理的問題分別就是:

第一,國軍究竟是那邊巨大化了?

第二,這是當下最正確的角色分配嗎?

第三,如果要補強或加強,該怎麼做?

大什麼大

依「正常」比例來講,台灣現在相對較大的部隊,是情報、資訊、飛彈、部分空軍與海軍。這些單位是最早全志願役化的,有些旅級單位的義務役在十年前就降到10%以下,甚至是5%。

因此相對於義務役消失而「受創甚深」的陸軍野戰單位來說,上述這些單位就隨其他單位縮小,而成為像招潮蟹的特化「螯」;但也因為平民百姓較沒機會在這些單位服役,也就會有「國軍沒人」的誤解。其實這些「螯」單位一直滿滿的都是人。

為什麼他們可以維持同樣的規模,然後還這麼低調?我認為這是因為「螯單位」是與美日整合得最好的部隊,許多資訊是共享的,也就必須受到美日等盟國的約制,並獲得相對較多的資源。

但「螯單位」也的確有一些追不上美日的地方,這些落後之處部分是因為國軍體制問題,還有個重要因素是美國方面刻意不給跟。像不給你資訊、不賣你設備,或是設備內部的功能受到限制,也就是閹割版。為什麼?因為老美擔心這些人會投共嗎?

理由應該沒有那麼負面。老美不給,其最主要的考量,可能是給了之後,台灣會擁有能力自建成一個「較完整的獨立戰隊」,就有可能走「自己的路」;也可能是因為這種資源配置,從大規模的國際組隊角度來看,會是種浪費。怎麼說呢?

客觀上,中台之間的軍備競賽本來就是場雙輸遊戲,而隨著中台之間的經濟實力落差越來越大,台灣要組完整戰隊的成本越高,也就越「不經濟」,越比越「輸」。就算不衝完整戰隊,在(美方認為)錯誤的地方多投資一些,也會是種致命的浪費。

由美方利益出發,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台灣軍方把自己整合進美國與同盟國的資源鏈,依大家的安排扮演專門的角色(巨大的螯)。這做法有些前提:美日願意也需要台灣整合進來,以及台灣自己清楚相關任務與背景現實。

我認為這兩個前提都成立,而且不是最近才成立,這五六十年來都是如此。雖然近來美國國會有提案成立「監督」台灣軍方的美官方單位,但不過是把行之已久的互動方式「地上化」、「合法化」罷了。

美日台現在的確存在超乎普通百姓想像的軍事合作,台灣也有參謀軍將官清楚台灣應扮演的角色。雖然還是很多軍民不清楚這狀況,但被整合進這套系統的人,自然會知道美國的強大,也更不可能投共,應該會「投美」才對,所以美國也不會特別擔心保防問題。

拉回主題。那國軍在這系統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就現有的「螯單位」來看,明顯是「偵察」,還有「飛彈載台」的角色。

那其他的裝備和部隊呢?也不算是保衛這些載台或偵察工具的,還像是為了要湊一支完整「戰隊」而有的安排,因此會和「螯單位」有點格格不入,或是沒啥系統連結的感覺。這對美國人來說,可能就有點浪費。

但我們也應該質疑美國本位的立場:這真的是台灣當下最適切的角色分配嗎?美國人或許會給個及格的分數,但台灣人自己的戰術需求呢?

不妨回頭看看「姿態嚇人,實質擾人」的目的。現有的飛彈雖然多且好,但也不是多到真能嚇住對手的程度。就是有戰力,但對手也可能有信心將之全數摧毀,或癱瘓大多數戰力。

就「擾人」面來說,感覺也不太夠力。我們的地面部隊和後備戰力,對中共來說是個未知數,不至於完全沒有戰力,但要讓他們覺得「擾」,還是可以多加一些。

加什麼?

那要加些什麼?還是就嚇人和擾人面來談。

在嚇人面,飛彈是台灣的強項,就再生產多一點,種類可更齊全,技術努力搶在全球最先進的程度。美國不希望我國能射得太遠,威力太大,以免防守變成了攻擊,但我們只要持續研發生產,美國最後也會被迫接受這個事實,同意賣我們可替代的產品,以攔阻我方的研發生產。雖然這對台灣研發生產單位是個打擊,不過至少國軍整體擁有的戰力資源是上升的。

擁有多元和足夠數量的飛彈,就能把對手戰力「定」在相對遙遠的位置,這在現代戰爭中非常重要,這也就是標準的「嚇人」。但一般百姓對此沒有概念,所以這種投資相對不討好,沒有可看的大車大砲那麼吃香,必須要有意識的軍將官力推才行。

有飛彈,也要有載台,有相關的電子設備。載台方面也可以盡量增加,不論是陸基運具、船艦或戰機,能做為飛彈發射載台用的,就買多一點。也就是說,整個武購思維應該繞著「飛彈」這個概念往外展開。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相關的電子設備。像「神盾」之類的系統,以及預警機(電戰機)與其他載台的整合,就是台灣比較不足的部分,也是美軍「漏」給了的部分,這種也應該想辦法自己做出來。

雖然自建一套的成本比自做飛彈更高,但你投錢下去到一定程度,美軍發現你快做出來了,應該也會便宜給你更多套。而只要有賣這東西給台灣的消息,對老共就是強大的嚇阻,因為他們清楚知道這些東西的麻煩之處在哪。

如果我們能把宛如刺蝟、有高度替代性的多層密集飛彈火網整合到現有的雷達系統之上,應該就可以充分展現出「嚇人」的效果了。就算老共開戰第一時間打爆一部分,只要還有系統在運作,還有載台到處跑,他們也同樣不敢亂動。機密不能說得太清,但台灣有些飛彈和電戰系統,我認為沒有在很近的距離,是打不壞的。

那擾人的部分呢?我之前提過,台灣龐大的後備軍人會給登陸共軍很大的困擾,因為這些人有槍有彈卻完全不用腦,比正規軍更麻煩。那正規軍呢?要如何擾人?

前面說過了,完整的戰隊可能不合用,但我們針對反登陸思維所創建的野戰陸軍,就還是大部隊編制,真正在打的時候,還是要一個旅整隊出擊,才能發揮戰力。就是營級要配合來配合去,才能開打,不然就會戰車旁沒步兵,直升機不知哪邊去。

但不用等老共來,即便是平常時段,旅級這麼大的編制要在台灣本島移動就是很大的困擾。這不是說百姓會困擾,而是國軍自己會很困擾,只要有辦過「陸軍郊遊」業務的現退役軍人,都會知道當「宅男」的好。

現實的空間地貌,就是不適合大部隊。如果有另一支大部隊被扔上來(就是共軍。雖然我們前面提過這不太可能),那你自己的大部隊就更會塞車。所以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台灣陸軍應該放棄大部隊出擊的想法。

我不是說不能有旅級戰術,而是戰鬥單元可以再破碎一點,甚至讓連級部隊都能擁有相對獨立的戰鬥機制。這也不用全面大改,就讓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單位成為這種「獨立連」,自己就可以呼叫火砲和海空支援。就算沒有支援,也可以自己「郊遊」得非常快樂。

有帶過演習的退伍軍人,或許會覺得這有點天方夜談,但我認為這是有可能成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