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陳永儀 May Chen 
2019年1月4日TEDx Talks


在急診室的觀察與婚姻諮商的經驗,陳永儀發現,父母離世、夫妻失和時,總是令人悔恨而哀痛不已。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陳永儀提出,首先應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再者,要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並適當地表達。

陳永儀表示,在大腦裡面的神經元,做不同事情就會形成不同的迴路,越常用的迴路走得越順暢。習慣用理性解釋事情的人,會愛用邏輯辯論,人家就越講不過他;反之,感性的人,就會越來越敏感。你是用什麼情緒的人呢?大腦的迴路可以調整,如果更認識自己,就有機會改進表達情緒的方式,用最合適的方式面對重要他人。

Clinical psychologist May Chen has heard one too many "If I'd known..." expressions in her line of work. Many of these regrets stem from the face of tragedy, 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the loss of a loved one. While it's human tendency to berate ourselves for the decisions we’ve made in the past, May offers some helpful tips on how we can shift our perspectives and our priorities so that in the aftermath of loss, we properly grieve without giving in to guilt. -----

陳永儀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的領域裡,涉獵的範圍包括: 組織,社會,健康,犯罪,與臨床心理學。目前她是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研究項目包括暴力與性侵犯的心理評估,以及學童的EQ發展訓練。但研究重點主要是壓力,情緒,與健康。

May Chen is a licens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specializing in areas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 health, forensic,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She currently teaches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in Taiwan, where her main research focus is in the areas of stress, emotions, and health. May's most recent projects include EQ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s for school children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of violent sex offenders. This talk was given at a TEDx event using the TED conference format but independently organized by a local community. Learn more at


https://youtu.be/snZ811wvjjw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心理學權威:不要再相信「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過」

2019-03-12 天下部落格

TEDxTaipei 陳永儀

你需要多少時間,來面對並接受生命中的各種失去?曾任美國西點軍校,訓練軍校生面對戰鬥壓力的知名心理學家陳永儀說,答案可能是永遠不夠。為了不再讓一句「啊!早知道」老是在生命中留憾,我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練習找出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你需要多少時間啊?再問一次,你覺得需要多少時間?

為什麼會這樣問?因為不論我在做緊急救護的醫療現場,或在醫院擔任關懷師的病房裡面,遇到生死情境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以為……,我還有時間。」

再來就是,「啊!早知道……」。

「早知道……,其實你不早知道嗎?」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是早知道。就像生命有限,時光不可能逆流,未來有太多事都不在我們控制之內。問題是,「早知道了」又怎麼樣?它會影響你今天所做的事情嗎?

曾經在急診室裡面,我要告訴一個年輕人,他的父親過世了。對方完全不能夠接受。因為他爸爸是當天早上出去拿報紙的時候,下樓梯踩空了一節跌倒。因為跌倒的方向、力道、頭撞到的角度等種種因素,他的父親當場死亡。

急診室的年輕人:我以為還有時間

這位年輕人抱頭痛哭。他說,「近年來知道父母親都年紀大了,要多跟他們在一起,但是,以為還有時間。」接著他又說,「啊!早知道……」。早知道能怎麼樣?那天早上就不讓他爸爸去拿報紙嗎?還是整天守著他爸爸寸步不離呢?

就算那一天早上能這樣做,隔天呢?請問,再隔天呢?

曾經我聽到過一句話,說我們應該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其實這不太可能。想想看,平常不能冒的險,今天可以冒,因為是最後一天了;平常不會花的錢,今天統統花光。這樣下去可以持續多久呢?

所以「早知道」,好像不太適用於決定我們每天生活當中的事情,而更適合去影響我們生活的態度,決定其中的優先順序。

什麼叫作「優先」?

我一想到一有時間,馬上就去做的事情,不叫優先。

我再忙、再沒有時間,也一定要去做的事情,才叫作優先。

當然順序會因我們人生的階段而不同,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調整。但是我們每個人經常要問自己「你認為什麼才是重要的?」「你認為什麼事情才應該被擺在第一位,甚至是第二、第三順位呢?」

這是只有我們才能回答的問題,也是我們可以決定、控制的事情。一旦抓住每天生活,每天不可控制因素所造成的種種後果,相對來講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但問題來了,如果你認為重要的是「一件事」,你再忙都要把時間空出來去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你認為重要的是「一個人」呢?你說,再忙都要挪出時間來幫助這個人做事、跟他相處。

「跟他相處」,這什麼問題啊!

吵著離婚的夫妻:誰的感受是對的?

我做婚姻諮商時,一對年輕的夫妻,剛結婚就慎重考慮離婚。整點事情的引爆點,其實有個很前面的開始。

先生要出差了,心裡想有好多天都沒辦法看到太太,因此,從公司去機場的路上打電話給太太,當時他太太沒有工作在家。先生電話中提到,去機場的路上想繞回家看太太一眼、抱抱她,因為時間緊迫,希望太太可以下樓讓先生看一下。他太太覺得很開心,說「沒問題」。

結果先生滿懷期待把車開到家門口,沒看到人,被迫繞了一圈。繞了一圈覺得滿不耐煩的,繞了第二圈還是看不到他太太,就覺得滿火大的。繞了第三圈,看到他太太大包小包奔出來。他太太說,「這是你最愛的水果,我削了皮、切成小塊,方便你在路上吃。還有,你最愛喝的咖啡,剛剛泡好的放在外帶杯裡,還有麵包和零食。」

你聽了有什麼感覺?

他的先生怒火中燒。這是一個情緒滿溢的情境。問題是,這是正向情緒還是負向情緒?這其中有對錯嗎?如果有的話,誰又對,誰又錯了呢?

丈夫說,「我清楚明白地把我的需求跟妳說了,妳也答應我了,知道我在趕時間。妳沒做,妳選擇做妳自己開心的事情,妳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想請問妳,滿足的是妳自己,還是滿足我的需求啊!」

這個太太說,「冤枉啊!我真的是無辜啊!」她還在診間說,「我心寒啊!什麼叫作滿足我自己。請問如果沒有你,我會去做這些東西嗎?這些東西做出來,我吃喔。」

所以顯然把時間框出來,跟我們認為重要的人相處,好像還不夠。好像,我們在相處時的互動和品質,跟其中的技巧還要再花一點心思。

我們從這一對夫妻身上,可以看到至少兩件事情。

第一個,我們至少要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適當的表達。

想想看先生最原始的情緒是什麼?應該是失望,甚至是受傷。但非常快的,情緒被憤怒取代了。不僅如此,先生還用邏輯、理性,把生氣合理化、強化,以至於推論出來一個沒有辦法被推翻的結論,就是他太太很自私。

從太太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都很困難:用別人的角度來感受這個世界。「我覺得沒有感覺的東西,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對你來講這麼重要。不就差幾分鐘嗎,為什麼這麼重要。」她忽略了別人清楚明白所傳給她的訊息,她仰賴她的感覺,她認為這個比較重要。

這個是兩種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在使用上有慣性,在大腦裡面,活化的區域不同,迴路也不相同。在我們大腦裡的神經元裡面,也就是我們大腦的細胞,在我們做不同事情時候,不同的區塊會被激發、活化出來。而神經元傳遞訊息的方式,也是像接力賽一樣,一個細胞傳到另一個細胞。所以在處理不同事情的時候,會形成不同的迴路。

大腦有一個特質,愈常用的東西,用起來愈靈活;愈不常用的東西,用起來就很困難、很生疏。

所以,一個常常用理性去解釋東西的人,愈講愈溜,全世界沒有人會講得過他。用感性去感覺世界的人,會愈來愈敏感,每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感覺會愈來愈深刻。

請問你是用什麼方式在處理事情呢?

如果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發覺,我們可以學習的點、進步的空間。

還好,習慣是可以改的,大腦裡面的迴路也可以重建。

這對夫妻,我告訴他們,「只要我們有心,只要有意願,外加很多很多的練習,這些都可以改進的。」所以接下來一年中,診間裡面先是討論、演練,然後生活裡面去練習。

這個丈夫要練習在類似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這麼快」用理性去解釋情緒。因為他大腦裡面用理性的迴路非常暢通,用感性的迴路會有點慢。所以不是不能生氣,而是要讓他原始的情緒,有機會充分被感受表達出來。

他太太要練習的,就算無感,對方講了,也要用心去聽、去觀察、去傾聽對方的需求是什麼,什麼才是對方認為重要的。所以如果自己無感,還是去做吧,因為對對方是有意義的。不只他們單獨去做這樣的訓練,生活中也要彼此提醒、互相支持,才能夠相輔相成地進步。

當我們都願意去檢討學習,甚至幫助對方,有建設性的改進的時候,「人生真美好」。

時間永遠都不夠,重點是優先順序

還記得一開始提到急診室的年輕人嗎?他提到其實這幾年來不論再忙,也一定會撥出時間固定跟父母相處,做一些父母喜歡做的事情。只要做到這一點,在父親過世當天所發生的任何細節,不管是剛好早上跟父親吵架(人在一起相處一定會吵架),或是那幾天剛好出差不在家、不能陪伴,這些細節相對來講就不這麼重要。

所以你需要多少時間呢?答案可能是永遠不夠。

失去我們心愛的,一定會傷心。但千萬不要把傷心變成不必要的後悔、遺憾,甚至自責。

因為只要在生活中做了我們能做的,把優先順序處理好,盡力把人際互動的關係、品質達到最優點,當事情發生的當天,這是我們「早知道的事情」,或許我們可以單純的、專心的,去經歷悲傷的感受。因為這個是自然的過程。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落實,把更為重要的事情放在優先的順位,我們可能做到,把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當成平凡的一天來過。

延伸閱讀:
陳永儀博士:亞洲第一人在「西點軍校」任教,專門訓練軍校生面對戰鬥壓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