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李登輝秘錄」,談及當年楊尚昆對兩岸密使承諾不會攻打台灣,大標是:「飛彈打來,別慌啊」(產經新聞網站截圖)

公孫策專欄:九二密使對九二共識的啟發 

2019-04-10  風傳媒

公孫策   *作者為專欄作家。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李登輝秘錄」,第一篇就觸動了敏感神經——兩岸密使,而且在95年飛彈危機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本文無意討論當時狀況,而是對李登輝在92年派出密使,終能在95年發揮作用,認為有益於今天兩岸互動的思考。尤其兩岸關係已經必然是2020年總統大選的最重要議題,92密使更有積極性的啟發。

photo.jpg
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兩岸「密使」避免了兩岸兵戎相見的意外。(新新聞資料照) 

且先回顧一段歷史:當年鄭經與康熙的兩岸互動。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是西元1661年的事情,那一年康熙即位(8歲),鄭芝龍在北京被斬首示眾,清廷頒布「禁海令」,將沿海居民內遷三、五十里,設界防守,期收堅壁清野之效。從此,東南沿海居民不得捕魚、通商,景況是「萬里皆邱墟矣」(清史紀事本末語)——當時康熙尚未親政,那是鰲拜的決策。

康熙親政之後,除掉鰲拜,決定招撫鄭經(鄭成功已死)。他派出親信大臣明珠為招撫大臣,到了福州。明珠派出兩名使節慕天顏與季佺,攜帶康熙詔書與明珠的書函渡過海峽,去見鄭經。鄭經只開啟明珠的信函,不肯開啟康熙詔書,季佺向鄭經表示:「殿下如果真的肯休兵,可以循朝鮮例:不登岸、不薙髮、不易衣冠。」鄭經認為,明珠的函中沒如此說,副使所言,不能算數,乃派出兩名大臣葉亨、柯平為使者,隨慕天顏、季佺回福州,並且以書信回覆明珠:「必須如季佺所言『三不』,然後可以議和。」

明珠要兩位使者從角門進入(不開中門相迎),兩名使者堅持「國使」身分,拒不由角門入,為此吵了數日,談判無法進行,最後雙方妥協「相見於孔廟」。兩名使者堅持「朝鮮不薙髮」模式,明珠沒辦法(表示季佺之前所言是唬爛),只好向北京請示。康熙敕諭明珠:「若鄭經留戀台灣,可任從其便。至於比照朝鮮、不薙髮則不便同意,朝鮮係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珠接諭,再派慕天顏到台灣,鄭經針對康熙所言反駁:「朝鮮不是箕子後代嗎?如果一定要削髮,我雖死不從。——談判破裂了,可是北京和台灣之間「自是使節頻通,相安無事」。

像不像現在的兩岸關係?

重點在於「使節相通,相安無事」,只要有使節往來,事情就有溝通管道。李登輝那時候,還不能公開跟北京來往,只能派出密使,但就因為有著那麼一條「暗渠」,1995年的飛彈危機就沒有做出錯誤的決策。

對比當前的情況,蔡英文關閉了幾乎所有明的/暗的「渠道」,並且在三月底中共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時,放話「下令空軍強制驅離」(希望只是臉書放話,不是三軍統帥正式下令),那剛好是「使節頻通,相安無事」的相反,不曉得什麼時候會擦槍走火。

photo.jpg

本文的主旨則在於,現在有些人把「談」說成洪水猛獸,好像只要一「談」,台灣就被「賣」了。但恰恰相反,兩岸敵對/開戰的結果是「萬里皆邱墟」,而只要還有「使節往來」,雙方就能減少因誤判而釀成的危機。

這也是本文標題的意思所在:有使節來往,沒有共識也沒關係,就如前述故事裡,雙方各執一端,完全沒有彈性空間,不但能夠相安無事,《清史紀事本末》在前面那一段之後記載:在往後的四、五年當中,鄭經在台灣開闢商埠與西洋各國互市,農產也歲歲豐收,台灣人口繁衍,實力大增——這才是當前台灣人民真正想要的(韓流就是佐證)。相反的,如果關上門不相往來,然後在國際上/媒體上/網路上事事唱反調,那樣的話,即使口頭上承認九二共識,還是不成的——李登輝秘錄揭露的那一段,口頭上完全沒有「九二共識」,卻能化解打飛彈的疑慮。

延伸閱讀:

中共軍演老李演很大 小英只會鐵公雞

★ ★ ★ ★

photo.jpg
奉元學會理事長劉君祖(見圖)教過前總統李登輝《易經》,被媒體封為「國師」。他整理師父「毓老師」的生平論述,包括融合中國思想的「夏學」,試圖為台灣找出路。(蔡親傑攝)

台灣不要犯致命錯誤!李登輝前國師從《易經》找答案

2019-03-15 風傳媒 夏珍、吳尚軒

中國傳統的經學研究,碰上提倡西方民主、科學的五四運動,彼此之間如何互動、如何相互影響?奉元學會將於本周末,召開第二屆國際「夏學」研討會暨毓老師紀念會,奉元理事長劉君祖指出,這不但是整理師父「毓老師」的生平論述,更也將從五四運動百周年為主題,探討對於中國巨變的回應,如今兩岸、歐美其實已經掉到谷底,就是逼大家要找出路,當然台灣還要主導是不可能,但至少不要犯致命的錯誤。

奉元學會理事長劉君祖,因教過前總統李登輝《易經》,而曾被媒體封為「國師」級人物,國師談起他的老師,語氣裡滿懷欽佩:「毓老師是空前絕後,一個人在這邊這麼久,這麼有政治實力,還沒叛國⋯⋯蔣經國找他當監察院長、考試院長都拒絕,因為那是花瓶 ,他在台灣也是有緣,不管如何,在這裡總是有些東西留下來。」

這位神秘的「毓老師」究竟何人?毓老師全名「愛新覺羅毓鋆」,生於1906年,是滿清禮親王代善第十一世孫,曾為溥儀皇帝的伴讀,更曾任滿洲國要職,手握軍政權柄,並於1947年,被蔣中正送至台灣。

1.jpg
「毓老師」全名「愛新覺羅毓鋆」,是滿清禮親王代善第十一世孫,曾為溥儀皇帝的伴讀,更曾手握滿洲國軍權,後來成為經學宗師。圖為劉君祖和師父「毓老師」銅像合影。(蔡親傑攝)

前國師師父「毓老師」 滿洲國握軍權

在台灣的日子,毓老師曾在台東農校任教職,而後至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任教、擔任系主任,之後則於台北市臥龍街,以「天德黌舍」之名招收學生,講授經、子、史等典籍,直至2011年,才以過百高齡辭世。

劉君祖說明,本回研討會,是整理毓老師過去講學的筆記,儘管老師沒留下著作,但他舉例,釋迦牟尼沒寫過東西,仍留下許多佛經,是參加法會的弟子紀錄後,又經過幾百年辯證所產生;而儒家如《論語》等,也是孔子門人所記錄,這過程可能要好幾百年;目前是先把階段性整理的成果,以及當中甘苦談發表,儒、佛在整理過程中也有很多爭論、吵架,在訊息時代,這些過程值得披露,可以給後人很多教訓。

江宜樺是毓老師弟子 談五四運動百周年

研討會的另一大主軸,則是呼應五四百年,邀請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中華企業研究院秘書長吳哲生、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蔡家和,討論德先生與賽先生,即科學與民主。

鑑於江宜樺上回赴台大社科院演講,遭學生陳抗,劉君祖說,這次會好好處理,事先防範;他指出,江宜樺也是毓老師弟子,碩博士研究還曾想做中國政治,因此他可以站在中國的立場回顧,檢討五四百年、德先生跟賽先生的利與弊。

2.jpg
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也是毓老師的弟子,他將在研討會檢討五四運動百周年、德先生跟賽先生的利與弊。(資料照,簡必丞攝)

劉君祖並指出,五四當年是反中國文化,不過從各個角度來說,不能完全否定,包含當時熱血青年在國家衰弱時的遷怒也好,都是可以檢討的;不管結果如何,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活動,造成時代影響,看他們在劇烈變動的時代裡,怎麼面對世界潮流。

劉君祖談到,另外還有一個小主題是明末大儒王船山,王船山影響清末的熊十力,熊十力的著作又影響毓老師,等於一脈相承;而王船山是明末遺老 ,當時一方面有西方的東西進來,另一方面也面臨滿漢的民族問題,他的前半生等於革命失敗,後半生則投入學術;選王船山,是看他作為一個半生革命的知識份子,怎麼回應時代變革的問題,而在這在熊十力、毓老師身上也都是一樣。

「文化大革命 造成兩岸經學落差」

長年來赴中國講述經學,劉君祖也提及兩岸在經學程度上的落差。他指出,中國過去因為文化大革命,所有的正常學習都砍掉,對如今50、60歲的人造成很大鴻溝,儘管習近平現在喊要提振國學,但能執行的人未必這麼多,也缺乏師資,就只能做訓詁考究,在這方面,台灣這邊還是比較領先。

劉君祖說,中國發展的隱憂是,他們對宗教很敏感,還有對《易經》 很困惑,會認為是搞風水、算命,尤其近幾年因為基督教會的擴張,跟伊斯蘭長久的問題,對宗教特別敏感,連本土化的佛教也受波及,所以經學研究會受影響;儘管政策長期來看有利,但底蘊離台灣仍有段距離,毓老師的書現在是簡體版能出就出,繁體版先出先整理,花10年整理起來也好,這是最起碼要做的事。

劉君祖對於中國的文化復興指出,中國的路子是經濟改革優先於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也不會走西方的路子,不然無法跟美國拚,要想辦法架構自己的路;而儘管習近平有硬實力,還要有個文化上軟實力支撐,從文化立場來看,政權永遠是短暫的,中國又比較特殊,所有希臘、埃及的古文明都沒了,然而中國不管怎麼改朝換代,還是都留了下來,變成政治、經濟的載體。

3.jpg
劉君祖說,「夏學」不只是儒學,它融合中國思想。而「毓老師」曾想出專談夏學的書,圖為毓老師上課影片。(資料照,取自youtube頻道「Rti 中央廣播電臺」)

融合中國思想 「夏學」不只是儒學

然而劉君祖也解釋,短期內會影響最大的永遠是政治,中國文化最終還是要談政治,「夏學」不只是儒學,是把所有中國能活學活用、有創造性的思想都用上,所以可貴的是,華夏夷狄,不是用族群、DNA決定,而是用文化高低來定奪。

劉君祖最後說明,所以研討會一方面講五四運動,都是對於中國巨變的回應,現在又到了新的時代,很多東西會有跳躍式的轉變,但變化不一定是壞事,窮則變,兩岸、歐美其實已經掉到谷底,就是逼大家要找出路,未來不動也不行,動的話要抓準怎麼變,當然台灣在這情況下,還要主導是不可能,但他期望,至少不要犯致命的錯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