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03/17岳母因心臟老化衰竭,在12位家人環繞陪侍下安詳地辭世。
03/26出殯、火化、撿骨,骨灰罈入厝於岳父旁邊的預購墓地「合葬」。

03/16(周六)中午接獲安養院來電告知,95歲的老岳母呼吸不順暢,是否要送醫?當即請安養院送802醫院急診室後醫生告知:「岳母因心臟老化衰竭的關係,時間恐所剩無多!」
老妻在傷心與全身顫抖地情況下簽立「放棄急救同意書」,決定不用無效醫療的「死亡套餐 (插管、電擊、接呼吸器、進加護病房) 」方式,折磨岳母到往生為止。隨後即用電話和LINE群組通知她的兩位姊姊與所有的外孫們。吾家兩位女兒趕抵醫院,見岳母老人家病情不樂觀,而緊急採用「視訊方式」與美國和日本的外孫和外曾孫們於病床通聯見最後一面。

03/17 (周日)早上,在12位家人的環繞陪侍下,岳母安詳地溘逝乘黃鶴而去。

生老病死是最尋常不過的事,但是岳母她老人家卻留下了許多東西,永遠活在家人們的心中。

photo.jpg

photo.jpg

【料事如神、鐵口直斷】2019/03/29

老友於2月10日與3月27日的私訊來函(如上圖),為免替其肇生困擾 ,特將私訊來函的姓名與大頭貼照採模糊處理方式,並在此向老友說聲謝謝與感恩!

★ ★ ★ ★

photo.jpg

請不要再用「看最後一眼」來凌遲長輩

2014/08/27 · 康健雜誌· 陳秀丹 · 出處 / Web only 

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被家人送到急診室時已經奄奄一息,家人表示他在一星期前就已經身體不適,只是當時不以為意,沒想到竟變得這麼嚴重。

因一口痰卡住無法呼吸,急診室的醫師緊急為老先生挿上氣管內管急救,他的女兒到達醫院之後大吵大鬧說:「為什麼我的老父親好好的來,卻被挿上呼吸管,我要主治醫師出來說明白。」

值班的主治醫師說:「人如果好好的,家人絕對不會在三更半夜將他送來急診,病情這麼嚴重,如果沒送來醫院,現在可能已經在家中往生了。責任不在醫院,希望妳不要搞錯了。」

老先生腎臟功能惡化,家屬要求醫師為他安排洗腎以延長生命。看到這種延長死亡時間的案例,我心裏真的很難過。我告訴他的女兒:「老先生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希望你們要有心裏準備。」

女兒說:「這個我們都知道,因為我的兒子在美國唸書,他正準備一個重要的考試,他是我爸一手帶大的,兩個人感情很深,我希望他能看到外公最後一眼。」

我說:「妳的父親已經住院二十幾天了,請問妳的兒子還要多久才能回來?」

女兒說:「還要一個多月。」

我說:「這樣的病情還要撐一個多月是很困難的,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可以利用視訊讓阿公聽到外孫的聲音,也讓外孫看到阿公現在的樣子。」

強勢女兒,苦命老父

平日會客我只看到這個女兒,我問:「請問妳的兄弟們知道老先生的病情嗎?」

女兒說:「他們不知道,家裏的大小事都由我負責,我宜蘭的兄弟是無法辦事的,南部的兄弟工作繁忙,我也不想增添他們的麻煩。」

我說:「可是父親是大家的啊!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可否請他們一起到醫院會談﹖」

女兒說:「那就母親節好了,母親節他們都會回來。」

我說:「對不起,我也是為人母親,我的先生和孩子早就跟我約好了,我不能缺席。」

女兒說:「醫生!妳這個星期日不能來,妳很忙,醫生都很忙的!」

我說:「我想麻煩妳另外找一天,只要不是我的門診日,我都可以配合。」

女兒說:「不行!其他時間他們都沒空。」天啊!真是個強勢的家屬,只以自己的方便做考量,完全沒有轉寰的餘地。

這位女兒每次見到我就問:「醫生!我爸有沒有好一點?」

我總是據實說:「沒有,妳的父親年紀大、意識昏迷、呼吸衰竭、洗腎,這樣的病情只會惡化,不可能好轉。」

請問,你有同理心對待老父嗎?

有一天這個女兒發飆了:「醫生!妳為什麼都不給我希望,妳沒有同理心。」

我鄭重地說:「妳說我沒有同理心,我很不認同。我想請問,妳有同理心對待妳的父親嗎?如果今天換成是妳躺在病床上,你希望這樣被對待嗎? 」

女兒說:「這些都不用妳管,不給我希望就是沒有同理心。」

這位女兒還提出做氣切的要求,幸好我及時請她的長輩勸她打消這個念頭。又過了兩天,老先生去世了。

幾天後她回醫院申請診斷書,護理長好奇的問:「請問妳的兒子從美國回來了嗎?」

女兒說:「我告訴他阿公死了,我也叫他不用回來了,繼續準備考試比較重要。其實我是個自私的母親,我捨不得我兒子來回奔波。」

是自私母親也是自私女兒

我想她不只是個自私的母親,也是個自私的女兒,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見阿公最後一面,卻讓老人家受盡折磨數十天,這樣是孝順嗎?「生有時,死也有時」,請不要再用「看最後一眼」來凌遲我們的長輩;平日多探望,大限來時,就讓他們自在的走吧!

photo.jpg

★ ★ ★ ★

photo.jpg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BBC中文網)

「死亡沒有你想像的可怕」面對人生終站,怎麼跟死亡坦誠對話?

2019-04-11  BBC中文網  (風傳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未來幾年全球將出現死亡高峰。

世衛組織說,到2030年,全世界死亡人數將從2015年的5600萬人上升到7000萬人。

出現死亡高峰主要有兩個原因,死於心臟病以及癌症病人的增加;其次,人們壽命延長所帶來的死亡推遲。

誰都知道死是生的終點,人類最終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然而,談論死亡總是令人忌諱的。

或是出於對死亡的擔心和恐懼,或許出於宗教及文化等原因。

因為死亡的神秘、痛苦、幻滅與虛無。

死亡過程

但是,英國臨終關懷醫生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認為應該打破圍繞死亡的禁忌。讓人們知道死亡可能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可怕。

最近,英國也鼓勵醫生在面對時日不多的病人時,與他們展開關於死亡的坦誠對話。

曼尼克斯說:「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如何談論死亡這個字眼,所以乾脆緘口不言。結果大家在面對親人死亡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到底多近多遠?」

「結果是一片悲傷、憂慮和絶望的景象,」她說。

photo.jpg
凱瑟琳·曼尼克斯稱死亡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

曼尼克斯表示,我們應該讓大家知道死亡的真相,坦誠地探討死亡。

現年85歲的BBC知名主持人貝克維爾(Joan Bakewell)參與製作和主持了6集有關死亡的系列節目,探討英國人對死亡的態度,試圖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

那麼,正常的死亡應該是什麼樣?是不是像電影、電視中所描繪的那樣?

根據曼尼克斯的描述:「死亡就像出生一樣其實就是一個過程。病人逐漸地變得更加疲倦。隨著時間的推移,病人睡的時候多,醒的時候少…… 有時,病人在睡眠過程中處於昏迷狀態。這一變化雖然微小但卻非常重要。我們叫不醒他們。但當他們醒來時會說他們睡得很香。這時我們就知道這種昏迷對病人來說並不可怕…… 最終他們會一直處於無意識狀態。」

她說,「病人此時此刻處於一種放鬆狀態,他們呼吸時不會有意識地清理喉嚨聚集的粘液和唾液。這喉嚨就會發出很響的聲音。這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垂死掙扎』(death rattle),並認為這很恐怖。但其實,我由此會判斷出我的病人處於深度放鬆和昏迷狀態。當空氣經過肺部呼出呼進時,穿過喉頭粘液的氣泡發出這種聲響。他們自己並無知覺。在生命最後時光還會出現一段淺呼吸。最後是呼出一口氣,不再有進氣。有時這一切發生得非常安靜,家人都沒有留意到。」

曼尼克斯說,正常的死亡過程是非常平和。我們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為之做凖備。我們應該為此感到安慰。

英國麥克米倫臨終關懷護士(Macmillan palliative care nurses)送走過無數老人。

根據她們的經歷,有些老人自己離世前會有預感。例如,有位老人告訴一位護士,「再過兩個星期我就80歲了,我要舉辦一個生日派對,之後我就可以走了」。兩個星期後,果真這位老人就離世了。

還有些老人在半昏迷狀態下表示,他們願意死去。他們說自己已經看到天堂,那裡非常美好。因此對死亡沒有恐懼。

何為「好死」

在中國,人們有時會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什麼樣的死亡可以被界定為「好死」?

1.jpg
許多人都相信「好死」的說法

其實,好死(a good death)這個詞不但中國文化中有,西方文化中也存在。

在家中離世,有家人親友陪伴,安詳地死去應該算是「好死」。

根據英國最新統計顯示,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在家中辭世,然而現實生活中一半人死在醫院裡。英國去年在家中去世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許多病人臨終前飽受疼痛煎熬,特別是癌症病人。因此,病人能夠用上像嗎啡等阿片類止痛藥物(opioids)緩解疼痛至關重要。無痛死亡關係著病人最後時光的生命質量,也成為好死的一個關鍵因素。

多年前,被稱為英國「殺人醫生」的希普曼(Harold Shipman)利用止痛鎮定藥物在行醫期間殺死了多達200多位病人,成為震驚英國全國的醜聞。

希普曼事件也讓醫生在給臨終病人使用嗎啡等鎮痛藥物方面帶來顧忌。

現實中,醫生們往往使用鎮痛劑時為時過晚,或是藥量太輕,使病人無法在臨終前完全避免肉體病痛。

實用建議

2.jpg
老年健康最重要

貝克維爾在其死亡系列節目中針對親人在家去世的家屬提供了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

聽力是人臨死前最後消失的一個感知功能。因此,給即將離世的親人播放他們喜愛的音樂以及對他們耳語十分有意。

貝克維爾在她父親彌留之際曾告訴他,「你可以放心地走了」。

3.jpg
聽力是人死前最後喪失的一個功能。

如果人們經歷親屬在家去世,他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後退一步,深呼吸放鬆。因為死者家屬無疑經歷了巨大的情感波瀾。

他們經歷親人生離死別,但接下來可能還要面對如何保管遺體等一系列重要事宜。

例如,如果一旦死者出現殭屍現象(rigor motis)要如何處理。該節目建議,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家屬不要驚怕。這時,只要用凡士林輕輕地按摩亡者的手指和四肢,殭屍現象就會慢慢消失。

同時在遺體運送到太平間之前,要盡量保持整個遺體低溫,特別是腹部。

醫療介入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認同在生命晚期,毫無拯救希望時,盡量減少醫療干預,比如實施大手術、插管、進重症病房等。最好能讓病人安度生命最後時光。

貝克維爾稱,如果自己突遇車禍重傷,希望不要搶救她。她寫好了自己的囑托,並把它分成多份,交給自己家庭醫生以及孩子來保管。

在中國,雖然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仍然佔少數,但似乎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理解和接受這一看法。

因為,過多的醫療介入不但無法令病人起死回生,同時還讓家屬經歷一系列心理和情感折磨,甚至賣房子賣車,傾家蕩產,最後仍然人去財空,受盡苦難。

人生憾事

一位臨終老人對護士說,「生命太短暫,一定要做自己希望做的事,做使自己開心的事」。

護士說,人們臨終前關於人生「後悔」之事談得最多的是退休一事。

「人們辛苦地工作,好不容易盼到了退休卻發現身體不好了,不能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4.jpg
許多人希望退休後幹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去旅遊,欣賞大自然。

諾貝爾獎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的一篇研究論文,談及退休年齡與壽命之間的關係,引發熱議。論文中曾提到,一個人55歲之後,每工作一年,平均壽命就會減少兩年。

至於這種說法是否科學,是否太絶對,無從考證。因為畢竟每個人情況不同。壽命長短與退休年齡是否成正比,也不能一概而論。

但它所傳達的信息是:如果有條件早退休,應該對人體健康和老年生活大有裨益。畢竟職場像「高壓鍋」,壓力大,更適合年輕人打拼。

退休後精神放鬆,可以任意支配自由時間,肯定不是壞事。

人到老年,關鍵是生活質量。聯合國幾年前就提出健康老年的理念,因為一旦人失去健康和獨立性,即使壽命再長可能也無法享受。

人類世世代代尋找生命的真諦,或許死亡正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正因為有一個終點,人們才會不懈努力在到達終點前完成自己人生目標。

沒有人知道是否真有「來世」。但至少我們要善待現世的每一天光陰,保持開放的心態。

與此同時,以下人們對死亡總結出的一些經典描述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和借鑒:

「我們知道,其實人活著,就是等待最後的死亡,但是結果,並不是活著的目的,我們最終在意的是過程,從生到死的距離,也許需要很長一段路,可是死亡,是永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因為我們會死很久很久。」

「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死亡時,我們已不存在了。」

「死亡,不過是從一個世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的一次旅行。」

「所有的恐懼都將隨著死亡消失,包括恐懼本身。」

延伸閱讀:
代母親替父親向親朋好友與家人《道一聲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