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昨天出席重振台灣競爭力會議的圓桌論壇。他日前提出「國防靠和平」說法引發評論。記者余承翰/攝影
去梯言/國防不靠和平,國力靠和平
2019-05-01 聯合報 公孫策
郭台銘一句「國防靠和平」給了蔡英文和賴清德新的能量,精神抖擻地從原本批韓迅速轉為批郭。平心而論,郭董那句話確實是太簡化了,國防當然不能依靠「一廂情願的和平」,也不能因為和平而荒廢了國防。然而,國防的重點在國力,增強國力卻肯定需要和平。
戰國時代起自三家分晉,也就是趙、韓、魏三家瓜分了原本晉國的土地。而晉國原本有六大家族,先是四家吞併了兩家,後來趙韓魏三家聯手吞併了智氏,也就是晉國那些大家族之間一直存在著相互算計併吞的文化。因此,在趙韓魏成為獨立諸侯之後,趙獻侯向魏文侯提議,兩國聯手攻打並瓜分韓國;韓武子也向魏文侯提議,兩國聯手瓜分趙國。
魏文侯都沒答應,但是他心頭明白,趙韓肯定也會算計要聯手瓜分魏國。於是他向趙獻侯與韓武子提出:晉的地形封閉,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內鬥,就會被困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裡,統統無法發展,只有對內和平,各自向外擴張才有出路。雖然三家對如何共利沒有共識,可是都同意對內和平。
魏文侯充分利用了和平紅利:對內進行土地改革、興修水利,藏糧於民、寓兵於農,然後用吳起、樂羊等大將,向西奪取秦國的河西地,向東攻下中山國—魏國達到先富國再強兵的目標,並且突破了北方趙國和南方韓國的擠壓,成為戰國七雄當中首先稱霸的第一雄。
魏文侯的時代和處境或許跟今天台灣大不相同,但是「先富國,後強兵」的順序卻古今不二,經濟不好卻仍加強軍事,眼前有一面鏡子—北韓。
郭董的意思,其實就是「先富國,再來談強兵」,以今天台灣經濟江河日下的趨勢,未來還有多少能力買武器?如果能夠跟對岸取得默契「我不獨,你不武」,那就有和平紅利可資利用,也是魏文侯的先富國後強兵模式。
至於魏文侯如何做到富國強兵?兩千四百年前的措施當然不能套用,但是魏文侯的領導風格:壓抑貴族重用外部人才(包括庶民人才與外國人才),開明納諫不聞過則怒,當前幾位有志於選總統的該好好學一學。
延伸閱讀:
前立法委員帥化民將軍:和平才是國防大戰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