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出品的九六式陸攻機(賈忠偉提供) 

賈忠偉觀點:
八一四空軍節
國軍到底擊落了幾架日本飛機

2019-08-11 07:10 風傳媒

賈忠偉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自由作家。

「國府於1940年明訂「八一四」為空軍勝利紀念日,也就是所謂的空軍節,並出刊「空軍抗戰三週年紀念專冊」。其首頁記載八一四空戰「……大隊長高烈士志航,首開紀錄。斯役共擊落敵重轟炸機六架,我全無損傷……」(註一)

「空軍勝利紀念日」的由來

在民國26年(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為打擊我空軍的戰力,日軍大本營下令剛從九州鹿兒島鹿屋市移駐臺灣松山基地(現臺北松山機場)的鹿屋航空隊(之後改編第751海軍航空隊)派出18架九六式陸攻機(三菱生產的「九六式陸攻機」,最大航程可達4,000公里),以9架為一個編隊的方式──其中第一編隊由新田少佐率領於12時55分起飛、第二編隊淺野少佐率領於13時05分起飛──兩個分隊受命分頭轟炸筧橋、廣德兩地的空軍機場,中華民國空軍由第四大隊隊長高志航率隊共計27架美製FⅡC-3/BF2C-1(即俗稱的霍克Ⅲ)戰鬥機起飛迎戰,根據戰後我空軍將士的任務歸詢和陸地上尋獲的日機殘骸來研判,空軍對外發表戰報表示擊落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創下6:0的輝煌戰果。民國28年(1939年)9月,國民政府正式將每年8月14日訂為「(八一四)空軍節」,而第四大隊也被稱為「志航大隊」,高志航大隊長更因此贏得了「空軍戰神」的美譽,到民國44年(1955年)政府將「八一四空軍節」更名為「空軍勝利紀念日」至今。

不同於中國方面的報告,日方有關「八一四」的空戰報告《日軍對華作戰紀要》記載的卻是--當天日軍所出動的18架九六式陸攻機,在8月14日子夜時分有14架安全返回臺北松山基地,只損失了4架,均非被中國空軍擊落。其中兩架「因氣候惡劣和攻擊前之分散以致行蹤不明」,另一架因被射中油箱、造成大量漏油因此迫降於基隆港,1架因為輪胎被擊毀,在迫降松山機場時才不幸機毀人亡,總計日軍在這場戰役中──兩架被擊毀,另兩架損傷,共有3組飛行組員15人因此喪命;而國軍則是兩架由劉樹藩與金安一駕駛的霍克三戰機墜毀失事,其中劉樹藩因降落時撞擊頭部身亡、而金安一則是受到輕傷,因此「814空戰」的結果應該是:2比0。經過多年的查證,空軍司令部在民國103年(2014年)4月3日於其網頁上也重新更正了當年「八一四空戰」的6:0結果,改成──「擊落兩架,重傷兩架,輕傷兩架」,這與日軍當年的紀錄相符合(註二)。被擊傷的九六式後來在日本公開展示,軍方特別將機身上的每個彈孔都插上一枝箭,以作為日本海軍飛行員在中國奮戰的宣傳。最可惜的是在民國26年(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奉命至蘭州接收蘇聯援華的13架I-16(И-16,伊16戰機)戰機在河南周家口機場因氣候不佳被迫停留時,因警報發佈過慢與俄製發動機發動遲鈍(開機三次均告失敗)而遭偷襲的日機炸彈命中殉國,時年僅31歲(1907~1937),之後由國民政府和軍委會追贈高志航少將官階。而高志航、劉粹剛(畢業於中央航校第二期)、李桂丹(畢業於中央航校第二期)和樂以琴(畢業於中央航校第三期)四位在抗戰初期殉國的空軍飛行員,也被人並稱為「空軍四大金剛」。

2.jpg
被擊中子彈73發、還失去左翼發動機而公開展示的「九六式陸攻機」(為大串三等航空兵曹所駕駛之第3小隊2號機),根據何邦立先生所寫的《筧橋精神:空軍抗日戰爭初期血淚史》(獨立作家出版)書中指出,目前這架飛機存放於日本海軍館(即海軍博物館)展示,用來炫耀(當年)海軍航空隊「越洋轟炸」之戰力(註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了防空考量,海軍館的建築外層全被漆上黑漆,因此躲過了美軍的大轟炸,僅有三樓繪畫館遭到空襲而毀損,所幸主體建築仍然完好。在盟軍佔領日本之初,具有軍國主義意象的海軍館先是被盟軍當成敵產接收,1946年3月20日被改名為「海洋博物館」,3月30日再成為厚生省的行政財產。到1958年以後整個海軍館又成了私立日本社會事業大學(Japan College of Social work,1946年創立)的教學設施。1989年,社會事業大學將校址遷至東京都清瀨市。空出來的海軍館在1992年被拆除,之後東京都政府在原址上興建了--原宿警察署和涉谷郵局(郵便局)等公共建築物。最可惜的是,放置於其內的眾多具有紀念意義的展覽品因疏於管理,在拆除改建的過程中,就這樣人間蒸發而不知去向(註四)。因此何先生書中的紀錄應該有誤(賈忠偉提供)

張光明將軍堅持原有戰役記載沒有錯誤

不過根據畢業於中央航校第五期、當時在第四大隊22中隊服務、曾親身參與「八一四空戰」的張光明將軍(1913~2016)在其回憶錄──《張光明抗日空戰實粹)》(註五)中卻堅持的說:當時的確是擊落6架日本飛機,其中2架是九六式陸攻機,而另外被擊落的4架可能為日本陸軍之雙翼八八式偵察機(川崎重工/Kawasaki設計製造)或是海軍的八九式艦攻機(爆轟機)。張光明將軍在書中感傷的指出,抗戰時期空軍第四大隊有兩個別名,一個是我們熟知的「志航大隊」,另一個則是不為人知的「中尉大隊」。這是因為在民國27年參加武漢大會戰時,第四大隊由大隊長到飛行員都是中尉軍階,這代表了當時中華民國空軍尚處於初創階段,不但官兵的年紀都相當年輕,而且陣亡殉國的比例也相當的高。國府撤退來臺之後,第四大隊移駐至臺灣嘉義水上(機場),整個幾次的合併與番號變更,民國65年(1976年)8月16日正式更改番號為「空軍第四五五戰術戰鬥機聯隊」,民國86年(1997年)4月接收美國F-16型戰鬥機,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換裝F-16戰鬥機之部隊。後配合國軍「精進案」編制調整,目前聯隊下轄第21、22、23作戰(中)隊,空軍救護隊、第4修護補給大隊、第4基地勤務大隊、第4醫務中隊、憲兵第4中隊,另配列通航資(通訊航管資訊)、防砲等單位。

3.jpg
中華民國空軍「第四五五戰術戰鬥機聯隊」隊徽,圖中的紅『4』意為撤至臺灣初期更改的新番號──4聯隊,代表承繼原有第四大隊,另左上的箭代表「作戰」、右上的海鷗代表「救護」、左下的扳手代表「飛機修護」、右下的方向袋代表「飛行管制」(賈忠偉提供)

張光明將軍在書中特別強調「八一四空軍勝利紀念日」對中華民國辛苦抗戰的影響--當時中日空軍的兵力對比為1:12,日本空軍不但在飛機數量明顯居於優勢,而且性能、裝備也比我國空軍優越,我空軍健兒能以過時裝備、劣勢兵力打敗敵人,不但能激勵國人士氣,也「影響了八年抗戰,全國一致奮戰不懈的精神」。比較特殊的是,在抗戰時期,由於接受外援的裝況相當多,因此空軍許多部隊都有和其他國家混合編隊的紀錄。但是只有第四大隊,一直保持著純中國飛行員的編制,而且隨著國民政府轉戰各地,從南京到重慶,政府的首都在哪裡,空軍第四大隊就到哪裏,因而也為其贏得了「皇家空軍」的美譽(註六)。

4.jpg
中國空軍戰神--高志航將軍,1907~1937。民國9年(1920年)考入位於瀋陽北關的「東北陸軍軍官學校教育班」砲兵科。民國14年(1925年)被選派赴法國學習飛行,18歲時先赴牟特拉民航學校,不久再轉往伊斯特陸軍航空學校,畢業後進入法國陸軍航空勤務隊(1933年才正式獨立為空軍)見習,民國16年(1927年)學成返回東北,成為東北航空處所轄「飛鷹」隊少尉飛行員,兼任東北航空教育班教官。根據紀錄,張作霖在民國12年(1923年)9月任命張學良為東三省航空處總辦。民國14年(1925年),在留歐人員相繼歸來後,東北航空處已經擁有60多名飛行員,50多架飛機,於是正式成立──「飛龍」、「飛虎」、「飛鵬」、「飛鷹」、「飛豹」等5個航空兵隊。據估計,在東北空軍在民國17年(1928年)底宣布歸順中央前,配備各型飛機約有250~300架,是中國於抗日戰爭前最大規模的空中武力。高志航將軍是在東北淪入日軍之後才轉至中央軍服務。民國24年(1935年)再被派至義大利考察航空1年,因在飛行表演中表現出眾,墨索里尼(1883~1945)看過之後稱讚說:「有這種技術的飛行員在義大利也是輸一屬二的」。民國26年(1937年)11月21日在蘭州接收俄國援華戰機時,不幸遭到日機突襲殉國。陣亡時,高將軍的雙手還緊緊握著飛機的操縱桿。聽聞噩耗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就感嘆的說:「中國寧願損失百架飛機,也不願失去一位高志航」。(賈忠偉提供)

5.jpg
民國50年,時任嘉義四聯隊(目前已改為:空軍「第四五五戰術戰鬥機聯隊(即4+5+5=4)」)聯隊長徐華江將軍向住在嘉義的高志航烈士的高堂李老夫人祝賀80大壽。(賈忠偉提供)

6.jpg
民國24年(1935年)12月,22歲的張光明從中央航校畢業,摘錄自《張光明抗日空戰實粹(財團法人大鵬文教基金會出版/2012.11)》(賈忠偉提供)

7.jpg
霍克三戰機,原名為FⅡC-3/BF2C-1,出口型代號為「鷹Ⅲ」。而「霍克」就是英文「鷹(Hawk)」的譯音。(賈忠偉提供)

8.jpg
霍克三戰機是美國寇提斯公司(Curtiss)在30年代生產的海軍戰鬥機的改型,它為雙翼設計,大發動機罩,飛機起飛後起落架(機輪/輪架)可收在機身兩側。但它的前身機種霍克二型則為固定的起落架(機輪/輪架)。霍克三時速可達300公里,配備四挺電鈕控制的機槍,駕駛一個人便可以操作自如,在當時屬於很先進的機種(賈忠偉提供)

9.jpg
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出品的八八式偵察機(賈忠偉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