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海獅艦於9月24日航入基隆港。茄比級潛艦上次進入基隆開放參觀,是2007年的海豹艦。圖/軍聞社

全球最老潛艦在台灣!
當年一個理由 讓她74年沒武裝

2019-09-30 08:00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

海軍前天(28日)在基隆港舉行營區開放活動,應基隆市府的要求,軍方這次展出兵力規模之大,堪稱空前。從海軍噸位最大、排水量超過兩萬噸的「磐石」號油彈補給艦,到排水量不足兩百噸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另外還有採用雙船體設計的「沱江」號飛彈巡邏艦,向美國採購的派里級「銘傳」號巡防艦等。海軍估計,一整天湧入的參觀民眾超過12萬人次。

不過要說當天真正的人氣女王,上述艦艇都得退位。真正最搶手的,是高齡已經74歲的「海獅」號潛艦。由於大家都想參觀潛艦,但是要想登艦離艦,都必須爬垂直梯子出入,十分不方便,至少排上五、六小時才能登艦。從早晨7時30分開始,到下午16時預定開放時間結束。仍然有漫長的人龍需要消化。海軍因此決定,只要已經進場排隊的民眾,都能夠有參觀的機會。

直到晚間22時21分,最後一位觀眾終於登艦,參觀完畢離艦,是晚間22時50分。總計共有2081位民眾,達成參觀全球最老潛艦的歷史經驗。

photo.jpg
海獅艦的甲板,是用細木條鋪成,用以防滑。圖/海軍艦指部提供

photo1.jpg
海獅潛艦28日在基隆開放,人潮絡繹不絕。圖/海軍艦指部提供

服役74年 曾參加太平洋戰爭

海獅艦的前身,是美國海軍的「帶魚」(USS Cutlass SS478)號潛艦。帶魚號於1944年7月10日在新罕布夏州的普茲茅斯海軍造船廠安放龍骨,同年11月5日就下水,第二年3月17日成軍服役。

4月25日,帶魚號離開普茲茅斯,7月15日抵達夏威夷的珍珠港,兩天後由珍珠港出發,進行她第一次戰鬥巡航任務,目標區是日本東北方的千島群島。不過當她抵達指定水域時,日本已在前一天(8月15日)宣布投降。接下來28年服役生涯,帶魚號大部分歲月待在大西洋與地中海,直到1973年4月15日退役除籍,同時移交給中華民國。我國海軍將其命名「海獅」,編號SS91,後來改稱SS791。

比海獅稍晚加入我國海軍的「海豹」號(SS92,後來改為SS792),原本是美國海軍的「單鰭鱈」(USS Tusk SS426)號。她於1943年8月23日在費城的克蘭普造船廠(Cramp Shipbuilding Company),但直到1945年7月8日才下水,1946年4月11日正式服役時,戰爭已經結束。

photo2.jpg
1948年的帶魚號潛艦,當時尚未接受GUPPY改良。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從「茄比級」改良 性能脫胎換骨

海軍艦艇不像F-16戰鬥機、M1戰車等有「款式型號」,同一批軍艦,通常以第一艘的名字,稱為「XX級」。例如我國當初獲得美國授權,在台生產派里級巡防艦,第一艘名為「成功」,因此同型艦就稱為成功級。

海獅(帶魚)與海豹(單鰭鱈)號潛艦,都稱為茄比(GUPPY)級,以此道理,是否當初有一艘潛艦稱為茄比號?

答案其實是「不」:帶魚號潛艦屬於「丁鱖」(Tench)級,單鰭鱈號則屬於「巴勞鱵」(Balao)級,她們與稍早的「貓鯊」(Gato)級,是二次大戰美軍的水下主力。

photo3.jpg
1944年11月15日,帶魚號潛艦的下水典禮,船身形狀還類似一般船隻。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德「呼吸管」技術 引爆潛艇革命

不過在二次大戰末期,德國潛艇發展出「呼吸管」(snorkel)技術,使得性能突飛猛進。潛艦在水下無法啓動柴油主機,因此潛航時必須仰賴電瓶,一旦電量不足就必須浮出水面,此時便成為最容易被敵人獵殺的危險期。呼吸管道理類似浮潛(英文「浮潛」是同一個字),潛艇安裝一根伸出水面的呼吸管,便可保持在水下啟動主機,頓時使得被獵殺可能性大減。

呼吸管的問世,未能挽救納粹的滅亡,但是德國科技帶來的性能革命,卻讓各國大為吃驚。194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就對現役大量潛艦進行改良,除了加裝呼吸管之外,還包括將船身流線化、增進電瓶蓄電量等項目。此一方案名為「強化水下推進動力計畫」(Greater Underwater Propulsion Power Program),縮寫為GUPPY。經歷過這系列改良的潛艦,就都被改稱GUPPY級,我國海軍音譯為茄比級。GUPPY計畫又可分為多種款式,帶魚號與單鰭鱈號都屬於GUPPY II改良型。

如果比較GUPPY計畫前後的照片,會發現改良之前的帶魚號與單鰭鱈號,原本外型比較類似普通船隻,經過改造之後,船艏卻變得圓鈍,這是考慮到潛艦的潛航能力加強,因此改採水下阻力較低的外型。在1950、1960年代之後,潛艦更引進淚滴型設計。淚滴型的船艏無法破浪,因此水面航行時的搖晃比一般船隻更嚴重,但是潛入水下後,卻有最低的阻力。

讀者可能會好奇,潛艦的外殼必須要能對抗龐大的水壓,GUPPY計畫卻可說改就改,不會影響到安全?事實上,茄比級潛艦的船艏,是不具抗水壓能力的「軟殼」,真正抵抗水壓的壓力殼還在內部。因此修改「軟殼」,絲毫不影響潛艦的抗壓能力。

2.png
海獅艦於9月24日航入基隆港。茄比級潛艦上次進入基隆開放參觀,是2007年的海豹艦。圖/軍聞社

阿嬤潛艦 有魚雷管沒魚雷

參觀海獅艦的民眾如果細心,會發現潛艦與碼頭之間,還放了一具浮墊。這目的是避免潛艦的船身直接與碼頭壁碰觸,以免傷及結構。

海獅與海豹艦雖然都經歷過GUPPY II改良,但她們的外觀仍有部分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甲板的鋪面:海獅艦是細條的木板,海豹艦則是較寬的玻璃纖維板。

由船艏的出入口,有點辛苦地爬下垂直梯,首先進入的是前魚雷艙。早年的潛艦同時擁有艏艉兩處魚雷艙,可以向前或向後發射魚雷。不過1950年代以後,各國都已經揚棄這種設計,只保留船艏的魚雷。因此海獅與海豹,就是全球碩果僅存,擁有後魚雷管的潛艦。

不過,1973年我國終於向美國爭取到潛艦時,理由是「協助水面艦反潛操演」,美方並不打算讓我國海軍具備水下攻擊的能力。因此雖然出售潛艦,但卻不賣魚雷。1980年代後半,海軍雖然伴隨購得荷蘭的劍龍級潛艦,引進德國SUT魚雷。但是兩艘老茄比級的射控裝備,沒有發射現代化魚雷的能力,因此還是無法使用。

早年軍中盛傳,美方將魚雷管破壞封死,其實是以訛傳訛。兩艘潛艦的魚雷艙內,仍然放著一枚外型重量與真實魚雷相似的「操雷」,讓官兵練習將魚雷裝入(或卸出)魚雷管。

由於少了魚雷,因此魚雷艙的許多空間,就用來安放官兵的床鋪。僅管如此,艦上仍然是「人多於床」,因此必須輪流睡別人剛用過的「熱鋪」,有的鋪位是併排的,睡在內側的人,還必須學習貼著鄰兵的身上爬進爬出。整艘船唯一擁有個人房間的,只有艦長一人。

photo4.jpg
這張床必須併排使用,內側的人必須學習貼著鄰居身上爬進爬出,本圖為海豹艦。記者程嘉文/攝影

經歷大修 老舊器材混搭

海獅、海豹來到我國海軍,也已經46年。歷經漫長的服役生涯,僅管官兵悉心保養,但裝備性能與船體狀況不免退化,安全性也成為隱憂。海軍前幾年因此與台灣國際造船(中船)合作,先挑選海獅艦進行「深度大修」,希望讓其性能回復到接近新船時代的水準。

從前魚雷艙向後的第一個大型艙間,就是海獅艦的控制(操舵)室。不同於一般水面船艦的動作是二度空間,潛艦在水下的行動是三度空間,因此除了轉向之外,還要操縱升降,與飛機類似。以往茄比級的內部室大量的機械式儀表與操縱把手、開關,充分呈現1940、1950年代的風情。這次經過深度大修,在舵手的正前方,新增了指示舵角的液晶螢幕,新舊混搭,顯得十分突兀。

看過潛艦電影的讀者,應該都會急著尋找潛望鏡,但在茄比級的控制室內卻不見蹤影。原來早期的潛艦設計,艦長在作戰時的部位,位於控制室上方的指揮塔。由於動線不便,因此這次沒有開放參觀。1950年代之後的潛艦,將指揮塔與操作室合而為一,操縱潛望鏡觀察水面狀況的艦長,轉頭就可直接對舵手下令。另外,控制室地板上還有類似市區道路人孔蓋的柵欄,向下可以看到「地下室」的電瓶艙。

從控制室向後走,先是經過軍官們的住艙,然後就是餐廳。餐廳是船上最大的空間,其實也只有16張椅子,代表所有人必須輪流用餐。由於潛艦上一切設施都狹小擁擠,因此如果靠泊碼頭時,通常直接由岸上的廚房將飯菜送進來。

photo5.jpg
海獅艦控制室內,負責操作航向與上浮、下潛的操縱手座位,兩人前方加裝了液晶螢幕顯示器。記者洪哲政/攝影

photo6.jpg
潛艦上的馬桶,操作沖水時必須小心遵循程序,否則可能造成「黃金噴泉」的大慘劇,本圖為海豹艦。記者程嘉文/攝影

兩位老姑娘 將服役超過80年

依據海軍人員表示,海獅艦在經歷過深度大修後,可以潛到150公尺左右,差不多就是當初設計時的潛航深度。代表她出海執勤時,艦上官兵與岸上的長官們,提心吊膽程度可以低一點。

至於海豹艦是否將會跟進,實施同等級的大修?海軍雖然尚未證實,不過以現行狀況來看,恐怕是非做不可。

茄比級潛艦雖然沒有發射魚雷攻擊敵人的能力,但仍然可以執行布放水雷,或是搭載特戰蛙人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所有潛艦官兵都必須在兩位「老姑娘」身上學好各項技巧,才能夠分發到兩艘荷蘭「妹妹」海龍、海虎艦上服役,真正執行水下殺手的任務。

在始終無法外購的情況下,政府決定推動自製防禦型潛艦(IDS)計畫。不過就算一切順利,第一艘自製潛艦,也要到2025年才能服役。等到第一艘IDS完成性能驗證,真正擔負戰備,茄比級才可能功成身退、解甲歸田。換言之如無意外,最起碼也還得服役六年。

所以,錯過這次基隆港開放的軍事迷,也不必太難過。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有和兩位老姑娘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