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蔡英文總統(中)也時常借重國防部長嚴德發(中後)在救災工作上經驗。圖/軍聞社資料照片
下圖:採收洋蔥已經成為恆春地區陸戰隊的「固定任務」。圖/國防部資料照
救災英雄變口罩工 誰在剝削國軍?
賴帳慣犯竟是他
2020-02-19 10:00 聯合報 / 記者程嘉文
新冠肺炎去年底在湖北武漢出現,迅速席捲大陸各省,累計確診者已超過七萬人,疫情波及鄰近國家地區,更使全球航空、旅遊業陷入空前打擊。
在台灣,行政院下令徵收口罩生產,反而引發民眾預期心理,導致嚴重搶購風潮。為了盡速增加口罩產能,政府下令國軍,從2月3日起派員支援廠商生產口罩。這也使得,國軍支援民間救災的「傳統」,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口罩生產 後備體系一肩挑
高雄市長韓國瑜(左二)視察口罩工廠,拱手感謝官兵支援。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國軍負責口罩生產的單位是後備指揮部。目前每天全國派出300至400人次,從本周開始,隨著政府緊急採購的生產機具到位,預計投入人力會再提高。至於任務何時結束?目前沒有終止時間表。
後備軍人動員體系,最高單位是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其下有北中南地區後備指揮部,再往下是各縣市指揮部。這次除了各縣市指揮部派員支援轄區內業者,地區指揮部與「大」指揮部也抽調人員。後備指揮官姜振中中將更是連日到各地廠家視察官兵投入狀況。
國防部除了派出各後備單位的現役官兵,也有後備軍人身分的輔導幹部以不支薪的義工身分參加。不過輔導幹部自身仍有其他工作,不可能每天全時到廠。軍方安排他們擔任白天班,真正「擴充產能」的夜班,仍由現役人員擔任。
●官多兵少 中校科長當小工
後備指揮部指揮官姜振中中將,到工廠視察官兵協助製造口罩。圖/引自昭惠實業官網
現代化口罩工廠都採自動生產線,沒有操作經驗的軍方支援人力,主要負責包裝、裝箱、搬運等工作。後備指揮部特別訓令各單位,絕不能趁機向廠商要求購買或贈送口罩。近日包括蔡總統、高雄市長韓國瑜等多位政要都前往工廠視察,感謝官兵的辛勞。
不過近日來,記者接獲不少來自後備體系官兵的抱怨,表示後備體系的特色是平日官多兵少,戰時才會動員後備軍人編成部隊。各地指揮部只有一個勤務排,而且長期未滿編,光是擔任衛兵、行政庶務,工作就已很吃緊,如今奉命派員做口罩,只好動員軍官,除正副指揮官(上校)以下,包括中校科長都要輪班。白天忙一般業務,晚上到工廠,大家叫苦連天。
官兵抱怨,以目前每天全國支援人力300-400人,如果動員一般「兵多官少」的部隊,其實足以輕鬆因應,為何動員人力結構不適合的後備體系?
國防部剛奉命支援口罩製造時,就傳出將以陸軍後勤指揮部(過去的聯勤)所轄各戰區支援指揮部負責,不過隨後軍方證實,基於避免動用第一線部隊,因此由後備擔綱。陸勤部雖然已經待命支援,不過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動用到。
●國軍助建設 曾釀74死悲劇
國軍官兵投入災害的預防搶救,如今已是常態。圖/軍聞社資料照
軍方投入災害搶救或是民生建設,並非近年才開始。政府遷台初期,許多地方建設都是由工兵執行。例如鐵路局內灣支線、陽明山巴拉卡公路、省道台三線嘉義大埔段,都可看到紀念碑,記載它們是由國軍所興建。
早年為支援救災,犧牲官兵不在少數。例如台北往烏來的公路上,可看到一位工兵連長陳金龍少校的銅像;民國68年8月,新店溪上的青潭堰被颱風洪水沖毀,導致大台北地區嚴重停水。工兵部隊大舉投入,緊急搶修臨時壩,陳金龍在任務中不幸墜入急流溺斃。
軍方救災最嚴重的意外,發生在民國40年:陸軍常山部隊(16師,如今駐防成功嶺的104旅)派兵協助興建嘉義縣梅山至雲林縣草嶺的公路,卻在完工前夕遭遇颱風豪雨,上游的草嶺潭(10年前因地震山崩形成的堰塞湖)潰決,造成74名官兵罹難。
至於平日「助民」作業,最常見的是在稻作收成季節,派官兵支援割稻。如今隨著稻作機械化,「阿兵哥割稻」已成為歷史,但在屏東恆春,地方每年仍要求軍方派員協助採收。
●馬、蔡愛用 改變官場文化
前總統馬英九(左)任內多次出動國軍救災,圖為馬前總統與時任陸軍司令嚴德發(右)赴高雄氣爆災區,聽取工作簡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軍投入災害搶救已有幾十年歷史,但成為外界關注、或軍方自身強調的重點,要由民國88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說起。民國98年的莫拉克風災,軍方再度成為救災主力。當時執政的馬政府,將國防部長換上九二一時期擔任陸軍10軍團司令、坐鎮中部救災的高華柱,並且修訂法律,將災害防救納為國軍核心任務。
莫拉克風災期間,執掌陸軍8軍團的嚴德發中將,也贏得「救災將軍」美名,一路受到拔擢,官至參謀總長。政黨輪替後,蔡政府繼續重用,如今擔任國防部長。
近年來,國軍救災早就已經是常態,介入程度愈來愈高,有時甚至比地方政府還積極。馬、蔡兩位總統,到國軍場合發表談話,幾乎「三句話不離救災」,強調官兵對救災的貢獻。他們也都提到:在災害發生時,民眾看到國軍,就會安心。
●國軍出人誰出錢 地方裝傻
台灣遭逢天災,總少不了出動國軍官兵救災。圖/軍聞社資料照
然而過猶不及,政府高度強調國軍救災角色,軍方積極投入救災,也造成一些流弊。舉例而言,災害防救法明定,軍方支援地方政府救災,地方政府事後應該歸墊成本。但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個縣市,曾經付給軍方一毛錢;中央不管藍綠執政,行政院對此照樣視若無睹,大家都把軍方當免費人力。
對這些原本應該用於部隊戰訓的「呆帳」,國防部不但不曾積極追討,反而不斷自動修改計算方式,將數字愈算愈低。對外界批評,地方政府公務員災後依然準時下班,把爛攤子丟給軍方處理,軍方也幫忙澄清,強調「第一個進來,最後一個出去」,才是軍人本色。
●救急升格救窮 何時歸本職
以往的救災任務,基本上仍屬於短期性、必須大量人力的「救急」,但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短期內不會結束,國內對口罩的大量需求,至少好幾個月都不會消退。政府不尋求招募臨時工的方式,反而委由國防部,代表軍方的支援生產,已經進一步擴大,升格到「救窮」階段。
站在備戰衛國的軍人原始角色,此舉是不是好事,恐怕大有問題;但就現實面上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救災爭先」的情況,仍然會在軍中盛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