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徵兵與募兵制的比較。(製圖/王靖)

王立第二戰研所專欄
淺談台灣採用徵募兵制的優缺點

Oct 06, 2020  太報

共同作者:前軍事幕僚廖德言

近日由於中國對台武嚇升級,讓國人反中情緒上升,願意保家衛國的比例上升,但也發現適齡青年對恢復徵兵制興趣不大,產生不少正負面的討論。所以,筆者想藉由這一短篇,稍微探討一下徵募兵制的優缺點,盡力讓一般人可以抓到核心概念。

徵募兵哪一種好?不能這樣比的,戰略上永遠是看地點、時間,依照需求而定,而這個需求究竟是政治還是軍事面,戰術上的需要與否,才是可以簡單分類的。

依照政治面的角度去切入,大體上可以用下表作說明。

photo.jpg
徵兵與募兵制的比較。(製圖/王靖)

採用義務役的理論,就是每個國民都有保家衛國的義務,今天青年適齡,就該去擔負這個責任,一代一代的交替。因為是義務,所以薪資本就是意思一下,役期會比志願役的短,學習的技能與社會銜接度自然也低,畢竟義務役多數是步兵,步兵跟社會重疊的技能最少。

而在民主制度下,普選制跟徵兵制是分不開的,一人一票等於一人一槍,這是很基礎的權力義務觀念。若不採用徵兵,等於是要把安全責任交給志願的一群人,而這群人擔負較為危險的工作,薪資跟職災保障當然也要高,不服役的國民,類似是把自己的權利用金錢等代價去交換服役時間。

略作區分就是,如果當今國家需求的是專業人才,志願役的重要性整體而言沒有高,那麼採用募兵制保留軍官團,跟小規模專精部隊,是符合需求的。反過來就是,像有強大外敵入侵可能的國家,採用徵兵制是當下的防衛需求,讓每個人去當兩年兵固然是人力資源在社會上的浪費,但總比戰敗國家覆亡好。

兩方同樣是提升國力的概念,只不過一個是投資,另一個是避險。究竟是用募兵,培養與保留專業軍隊的骨幹,讓大量青春人力進入產業界,厚植強大的經濟基礎。還是著眼當下的防衛需求,要每個人都耗時間在跟社會銜接不大上的軍隊中,這不存在優劣,只有需求的考量先後。

政治面的探討,筆者不太過深入,只希望讀者明白,純粹的戰術與軍事面討論,用在徵募兵上不大對,因為這屬社會制度的一種,很難解決現在台灣爭執恢復徵兵制與否的困境。這需要更多深入的溝通,或是等價交換的原則,不然一定會陷入服過義務役跟不須服役,甚至是志願役與4個月義務役的世代對立

我們已經歷過什麼叫做資訊戰,更了解何謂透過價值對立產生的滲透,不能在這種生存防衛的軍事議題上,繼續被撕裂。

至於在純軍事面,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二分法,認定徵募兵的優劣,還是依靠需求來決定。

需求指的是什麼?通常是指我們要達成哪一種的戰術目的。打一個比方,戒嚴年代為何有大量的海防部隊,因為當年的作戰構想,是要嚴防共軍從任何一個地方登陸。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需要,現代化的技術讓中國無法用古寧頭的漁船齊發,任何作戰都需要海空事先配合,這讓固守西海岸整條防線的意義消失。加上台灣交通建設很好,幾乎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已經不用擔心各海岸要獨立作戰好幾天了。

所以台灣現在需要哪一種軍隊,可以符合戰爭的實際需求?筆者必須坦白說,政治高層的考量,軍方專業的規劃,跟廣大民眾的想像落差很大。同樣反對徵兵,有的是覺得依靠專業軍隊就可以抵抗中國,有人則是覺得飛彈打來就要投降所以不用了。

對台灣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徵兵與募兵制度好像是完全無關的兩種選擇,對募兵制的想像就是國家花錢養一批專業的軍隊,一般人從此不用上戰場。

但事實上,依台灣現行的制度來看,應該是所謂的「徵募並行制」,不過現在戰鬥部隊的骨幹轉為以招募方式進行募集志願役士兵,而原有的義務役士兵在四個月基本訓練後,就退伍轉為預備役,在和平時期或許不會再上前線,但一旦戰事發生,就會立即接受徵召,納入國土防衛作戰的一環。 

附註1:(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20條:人民有依法服兵役的義務;兵役法第1條:中華民國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義務),不管名目怎麼改變(軍事訓練役),只要憲法沒有修、 兵役法也沒有調整的話,我國成年男子就有依法服役的「義務」。

附註2:(美國「在法規上」也是徵募並行制,其法規中並未廢除徵兵選項,只是目前已多年未進行徵兵,有需要的時候,仍然有法源依據,授權政府進行大規模徵兵)

多數人對軍事與戰爭的想像,依靠的是電影跟誇大不實的媒體片段。戰爭多半都處在枯燥乏味的階段,訓練訓練再訓練,電影的大場面即使在上個世紀的兩次大戰,都不是隨時發生的。這代表著,我們對軍隊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才能討論需求。海空軍等專業兵種就不用說,一般人指的徵兵都是指去當陸軍。那麼,陸軍的需求在哪?

如果是裝甲等技術兵種,要達成足夠的訓練,顯然時間要夠長,所以徵兵制要滿足這個目標,義務役役期就不能太短。若是一般步槍兵以目前四個月役期的義務役男最後的結訓鑑測項目來看,鑑測項目包括:「學科測驗」、「單兵戰鬥教練」、「步槍射擊訓練」、「手榴彈基本投擲」、「刺槍術」、「三千公尺徒手跑步」、「二分鐘伏地挺身」及「二分鐘扶耳曲膝仰臥起坐」等8項,我們可以思考看看,這些技能在現代戰場上,是否能發揮關鍵作用呢?

另外再以美國陸軍對步兵專長(MOS 11B)的最初階(Skill Level 1)的一些要求來做比較,要成為美國陸軍裡最不需專長的步槍兵,所需要的技能則包括:「了解戰爭法規」、「能夠進行個人偽裝」、「能伴隨火力伍執行基本戰術並進行測距」、「能使用指南針與全球定位系統」、「能進行偵查巡邏」、「會使用夜視鏡」、「能熟練使用手槍、步槍、機槍、榴彈彈(機砲)、火箭發射器與反戰車武器」、「能進行基本的戰術戰鬥傷患救護」;當然,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美國陸軍身為攻勢部隊,在需要訓練出怎樣的一名步槍兵的思考上面就與身為守勢的國軍有所不同,舉例的意義並非要證明美軍的優異,而是多一些思考的範本,想想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近來在網路上看到鄉民的分享,受到教召回營受訓的備役士兵們,對教召的印象已經有了轉變,不再是在中山室看電影看到飽,而是有紮實的訓練、打靶,從這裡各位可以看到軍方已經有所認知並已進行改變,這點總是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目前我國兵役制度的構想,是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建立一支夠專業的戰鬥部隊來遂行一線戰鬥任務,包括陸、海、空三軍皆是,因此可以看到近年來即便是以往最不受重視的陸軍步兵個裝都有了大幅度的汰換提升(至於提升的裝備合不合用,品質如何本文暫不討論)。

以目前的建軍規畫來看,真正發生戰爭時,會召募上第一線戰場的,並不是這些受過四個月基本訓練的義務役男,而是剛退伍三年內的志願役士官兵,所以在網路上很多討論會說到,自己只受過四個月基本訓,根本是當砲灰,說政府草菅人命之類的。

嗯…放心,軍事專家其實也沒指望你上去能真的發揮什麼戰力。

photo.jpg
(圖片來源/國防部發言人粉絲專頁)

這必然會有一個兩難,如果要訓練作戰專業或組織度,時間太短的義務役基本上沒有用,要順便學些能銜接社會的技能,步兵是幾乎沒有一個。換句話說,役期太長,可以訓練每個步兵都有一定專長,但整體來說還是浪費時間,役期太短則是根本沒有銜接意義。

若要以培養戰鬥力的角度來看高強度的步兵訓練4個月,確實可以培養出合格的步兵,還具有一定程度的戰鬥能力。但問題就是,國軍是否有這麼多的訓練能量,而且訓練越嚴格、密度越高,所要花的錢就越多,我們願意提高更多的軍費在陸軍的基礎教練上嗎?

真要保持戰鬥力,還得要像以色列,未除役的青年每年都要回營,後備管理要隨時登記人口的流動,分配每一個步兵的防守區域,做好滾動式調整。尚未除役的青年,要定期進駐住處附近的戰術位置,熟悉緊急召集到就作戰位置的流程,才能把戰力調整到最高。

國軍不是沒有想要這樣做,只是每一個變動都需要錢以量取勝的充員兵當然會沒事幹,只能天天掃地,但想要訓練強戰力高就得要花時間跟金錢培養。

所以,重點不是我們要不要恢復徵兵制,核心還是我們到底要哪一種軍隊。怎樣判斷我們有多少兵員的需求,就是軍方的專業。不過,各軍種難免會有本位主義,倒不是說人多就好辦事,從比較謀略的角度來看,兵員數越多,代表編制上所需的管理人員也越多,簡單來說,就是將官缺也會越多啦。

要解決這方面問題,除了靠專業的文職人員(非軍方派系內)來進行抑制與提供政治高層獨立客觀的見解外,也需要全體國民對於軍事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此,就有了目前所謂的「全民國防」這一個學科的出現,不過,全民國防是否能夠起到作用,還是依照現在的狀況,找一些在學校的科任老師去受「全民國防」訓,然後就可以回原本的單位教起全民國防了,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總之,評估共軍可能發起的各種攻勢,反推出防禦固守的需求。如果就是不夠,需要徵兵來補充戰線的不足,那其實沒有反對的理由,剩下的問題是怎樣溝通。如果國民的軍事素養太差,死抱某一種戰術到底,堅持不須更動,這個問題恐怕比恢復徵兵與否更嚴重。

延伸閱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台海軍事常識普及化~和我們聽過的一些軍事流言(部分事實但整體完全行不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