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老蔣總統「不忍掩卷」的傅美爾報告
作者:王玉麒 (陸軍官校35期/1966年畢業)
傳記文學 2015 年十一月號(總號 642) 《蔣介石與德國軍事顧問孟澤爾》一文中, 出現了蔣公對一位年輕德軍少校顧問傅美爾(Klaus Vollmer)高度肯定與讚許的下列記載:
民國五十七(1968)年五月二十日蔣日記:
朝課後重習與記事本日審閱孟教授,博美爾等對我軍組織與基本問題,精密而扼要,可謂導入我心底矣。
同月二十八日日記:
昨日上午,並審閱傅美爾步兵營編組意見,及其來華教育之結論。閱之不忍掩卷, 至夜分方完,加上詳批。甚嘆德國軍事教育精神之優良,至今總在上昇也。本五時前...續批傅美爾少校建議書。
就此,筆者仔細審閱了有關明德專案的各類檔案與史料,尤其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在民國六十九(1980)年五月出版的《明德專案工作紀實》,但傅美爾的建議卻付之闕如。經與傅氏電話與電郵聯繫,蒙告:「因多次遷居,文卷大多散失。」 兩日後,傅氏又來電稱:「經搜尋後,該報告居然仍在」,並以影本見贈。筆者收到後,閱讀再三,勾起許多自己過去參加營測驗的回憶,也興「不忍掩卷」之感。
花了幾天的時間,我把報告全文翻譯了出來,發給了幾位軍校學長和備、現役的學弟們,從他們的回應,讓我驚奇的發現,許多當年傳美爾報告中病的之處, 仍存在於二十一世紀的國軍。在與傅美爾將軍反覆討論後,他同意我使用他的報告,並加以評述。
傅美爾來台的背景
從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九日起,以孟澤爾將軍為首的西德軍事顧問,一共來華工 作了十三次。頭四次的「明德案」,由我方支薪聘請的,只有孟氏和只來過一個 月的魏士邁准將。以助手身分,隨孟氏來華工作的,都是西德聯邦情報局的人員。其中的道理,是因為這個特殊的雙邊合作案,是透過該局促成的。該局基於工作任務上的考量,每次孟氏來台都派出兩批助手,每批時間不超過三個月。這些助手,都是二次大戰時的軍官,官階最高中校,最低上尉。他們當中,除福克曼中校外,在戰時都是部隊基層軍官,戰後即從事情報工作,與聯邦防衛軍其實是相當脫節的。孟澤爾將軍第四次來華工作(民國五十七年),第一位助手是普瑞爾中校,後由傅美爾少校接任,他們兩位的任務,都是指導陸軍實驗步兵營的訓練。
傅美蘭生於1930年,二次大戰結束時僅十五歲,因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後獲美國史丹福大學獎學金,兩年即攻得心理學學士。他是西德成立聯邦防衛軍後,第一代的戰後新銳。在堪稱菁英搖籃的聯邦防衛軍指揮參謀學院畢業後,他被徵調到德國聯情局擔任軍事情報研析官,任期兩年。比起先前幾批曾經歷大戰的顧問們,時年卅八歲,操流利英語的傳美爾少校,在待人接物和專業上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傅美爾少校
傅美爾少校傅氏該年在台的時間僅兩個月,主要的工作是指導實驗營的實兵教練,從單兵教練到營戰術練,共有六個課題,可說是非常緊湊。他的連絡官是施震宙上校,實驗營長是甫自西德指參學院學成歸國的章思泉少校。三人間的合作非常有默契, 確能使部隊的演訓事半功倍。
就在這一年,我國陸軍在新竹山崎和台南新化成立了南北兩個「考核指揮部」,職司對步兵營的測驗。蔣總統對這個檢驗部隊戰力的新測考方式非常重視,曾當面交代孟澤爾將軍,要他的助手去親自觀察,並提出意見。
在傳美爾之前,普瑞爾就曾在施震宙陪伴下,在二月三日至八日間,到山崎去看 過一次營測驗,但卻沒有提出書面的看法。傅氏去參觀營測驗,則是在四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
為能對讀者完整呈現,謹將傅美爾的營測驗報告全部譯文刊載錄於下,解說則作為註腳。
傅美蘭第二次來台
民國八十年五月卅日至六月二十九日,傅美蘭和德軍備役中將歐登達爾 (Wolfgang Odendahl)”曾在陸軍總司令黃幸強上將邀請下,來台工作一個月。根據傅氏所提供的行程表,扣除周末與端午連假,實際的工作天數是十九天,除了在南部參訪陸軍官校、步校及空降特戰司令部外,大多數時間在三軍大學陸軍指參學院指導圖上演習和提供德軍的指參教育方法。
陸軍總部邀請兩位退役德國將軍,事先沒有目標與構想(更談不上計劃,時間既 短,接觸面也小。與明德案相比較,此舉連「狗尾續貂」都稱不上,實在看不出它的意義何在。
民國五十七年五月於陸軍實驗步兵營,左起副營長魏名嵩,施震宙上校,傅美爾,營長章思泉
歐登達爾中將指導陸軍指參學院圖上推演
傳美爾《對營測驗的意見》首頁
對營測驗的意見
傅美爾 1968年5月6日於台中
壹、前言
承蔣總統之命,我在本年四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間,在山崎第一考核指揮部經歷了一次步兵營測驗。在指揮官廖少將「領導下,考指部對營測驗自始至終都執行得很嚴格,俐落,且公正。裁判官們對受測部隊間始終保持友善,不偏執的態度,令我相當激賞。
測驗項目的設定經過了慎密的考量,也夠多元化。但是它的構想基礎和使用的準則,卻往往與德軍的基本原則相違背。
以下,僅提出四點檢討:
一、有關此項測驗意義與目的的原則性探討;
二、評分方式;
三、對測驗的一些細部看法;
四、對未來營測驗的方式與範圍的建議。
式、意義與目的的探討
依照中方準則,營測驗的目的在「測驗一個步兵營及其下屬單位在特定狀況下的戰力」,欲達成的各個細部目標如下:
一、測試部隊戰力;
二、檢驗新的訓練方法;
三、貫徹訓練上的一致性;
四、從嚴格考驗中獲取經驗,以促進接近實戰狀況的訓練;
五、檢驗各級幹部對相關準則的運用。
根據以上所述,可知營測驗的重點是對步兵營整體戰力的檢驗,而不在測驗個別幹部的表現。
而一個營的整體戰力呈現,最好的方式是野戰演習。由於在實戰中,不可能重覆出現完全相同的任務,而且,狀況也常是渾沌不明。因此,在德軍的看法中,營級部隊的野戰演習,必須要賦予其全新,亦即未曾經其預演過的想定與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對指揮官的狀況判斷,獨立下達決心,正確的兵力運用,下級單位與配屬、支援單位的統合戰力發揚,以及各連、排、班的戰鬥能力作出可靠的檢驗。
但是,山崎舉行的營測驗,受測單位卻是面對著一個已知的狀況。為了得到較好的成績,該營進基地之前就獲知了各個測驗案的各種情況,連地形都被事先示知。“所謂「儘量接近實戰條件下,獨立執行戰術任務」,真正不知 從何說起?!也正因此,測驗的重點被放置在對營長以次幹部,和各下屬單位細碎能力的測考。例如:在八十五公里行軍途中發生反伏擊戰鬥,但營長卻被規定不准使用指揮車,以測驗營長是否有徒步走畢全程的能力。其實,在這種情況下,營長如果不乘車去機動地指揮他這個加強營,才是犯了戰術上的錯誤。
受測單位事先既已獲知戰術任務,它的真正作戰能力就無法測知了。換言之, 要真正測出戰力,就必須對每一個受測營設計出一個新的演習想定。但考指部顯然是沒有能力做到這一步。如何解套,我會在第(伍)項中說明。
參、評分方式
營測驗的評分使用統計方式。該方式的優點是透過藉數理的原則,求得較為 客觀的評鑑,並盡量避免發生隨興、任意考評的情事。先決條件是:評分表的設計必須與目的相符。
統計式評分的缺點是硬性、公式化。在設計評分表時必須納入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分項列出,並配以分數。而統計學所能做到的也僅此為止了。評分檢查表上載明了各種戰術與戰鬥作為的措施,裁判官對已採取者打勾註記。例如:「攻擊前有否採取搜索措施?」至於,搜索措施的正確與否,兵力是否 允當,是否適時派遣,就不在考核之列了。
記分表上可以列出處置的種類,但卻看不出戰術作為的正誤。要對戰術作為作考評,就要靠統計學上認為是「主觀」的人為心證。而測驗評分表上未列的項目,往往也就被完全忽略。例如,我曾經兩度觀察到:火炮在陣地的放列,根本不能達成任務。但在計分表中,只列了「火炮是否進入陣地」的項 目,至於放列的正確與否,就不在檢查之列,被置之不顧了。但是,陸軍的 作戰,不可能照著數學公式的成規進行,狀況會瞬息萬變,意外也層出不窮。
因此,問題就出來了。究竟,是要用「精確的」數學統計方式來測驗部隊的 戰鬥力呢?還是要用接近實戰,現實,結合敵情,狀況的方法,有責任擔當地去做考評呢?前者,是數學家可做到的;後者,卻正是軍官的職責與本務。
德軍對營級部隊的戰力考評,就是用第二種方法。其所遵循的精神,就是一位德國哲學家所倡導的:「整體大於局部的數量之和」。
縱使所有士兵都能熟用他們的武器,所有無線電話務兵都能遵守通話規定, 全體軍官都能熟悉準則與教範,但這些是否能發揮統合效果,卻只能由有經驗的軍官來評斷,用數學的方式是測不出來的。
「某營是全陸軍營測驗第十二名,某營是第十三名;某營的測驗成績是69.73, 某營是68.12,知道了這些結果,又有甚麼意義呢?打仗,非勝即敗,是不能
用分數來評定的。一位像北考部廖指揮官這樣有經驗的軍官,讓他來做負責任的評語,就夠了。
而這個評鑑,也只應有三個等級:
- 戰力良好,
- 可達成作戰使命,
- 不能達成作戰使命。
即使是用統計的評分法,在客觀性上還是有問題的。例如,後進基地的幾個營,可以由師裡已測驗過的其他各營幹部,對它們針對營測驗的細部項目反覆指導。如此一來,它們一進基地,起步點就遠優於先受測的單位。
每年測驗時的幾套戰術想定,部隊使命與細部項目都不同,這點是正確的。但也因此無法測出所有步兵營的總戰力來。由於難易程度不同,可能第一年在受測的九個營中有十八個不及格,第二年有九個,第三年有二十三個。 而我們卻不能憑這個數據,就安下戰力起落的斷論。
肆、對測驗的一些細部看法
一、個別教練
(一)裝具檢查
對個人服裝的檢查,看不出真實狀況,因為大多數士兵穿著的是全新的野戰服。
(二)兵器測驗
兵器測驗對軍、士官、兵分別實施。
1. 我認為,最好不要讓軍官在士官兵面前接受兵器測驗。"其實,各排、連的整體兵器測驗結果,也就顯示出軍官幹部在這方面的努力程度了。如果非要測考軍官對兵器熟悉的程度,可以採用比賽的方式,不採扣分制,只對優勝者頒獎。
2.發現資深士官因視力不佳,普遍無法對武器進行細部的調整。似乎他們都沒有配眼鏡。對士官做兵器測驗,最好也採取軍官比賽的方式。
3.多人操作武器的測驗,最好不要士官、兵分開進行,而以組為單位。戰鬥時,要靠的也是全組的合作。
(三)防護面具測驗
不應只測驗戴防護面具的時間,也要檢查是否戴得正確。有些士兵在戴上防護面具後,因為眼鏡的部位太低竟無法瞄準射擊。
(四)體能測驗:佳。
(五)近戰格鬥(莒拳及刺槍)
測驗一如平時演練,係以連為單位,而無對擊。根據經驗,集體操 演,須花許多時間,才能做到動作一致(尤其是為測驗做準備)。我認為,這個時間,不如用在對擊格鬥的訓練上,還更接近實戰的要求。測驗的方式,可採隨機抽測。讓被抽中的士兵進行對擊。實戰時,也沒有成行成列,大刺「影子槍」的。
(六)軍官筆試
其不必要的程度,一如兵器測驗。如果一定要對軍官進行考試,也 不要考些是非、選擇題,而是考他們的狀況判斷或戰術、後勤補給上的處置。
(七)地形地物利用
立意與測考的設計都好,但不應該隨機式地讓士兵們成群受測,而應以建制班為單位,才能促進他們的合作與默契。
二、越共村戰鬥
演練的設計很好,也很有趣。可惜在營測驗時只能有一個步兵排在這個設施作演練。或許可以做些組織上的改變,使得營內所有步兵排都能在此演練一次。讓軍軍官在士官兵前受窘,會影響到他們對部隊的領導統御。 民國五十年代中期,越戰方殷。國軍仿照越共以偽建築,地道,詭雷,伏擊陣地與各種陷阱編成的防禦設施,在各地構築了「越共村」,供部隊演練。
但每排的狀況設計都須不同。這點,看來也不難。因為越共村裡的建築設施本就很多,演訓時可以不必用到全部。
演習時最引人注意的現象是:班排長戰鬥間的指揮口令太大聲,好像根本不知道使用手勢指揮。其實,敵軍也極可能是聽得見,聽得懂這些口令的。在實戰中,這會招致許多無謂傷亡。
三、防禦
本階段演習可用的時程太短。地區防禦的偵查、部署及工事構築,都需時甚長。受時間的限制,較宜採取封鎖陣地防禦。
缺員現象對演習形成了極不利的影響。有些步兵排的現額只達應有員額的百分之四十五,當然沒法完全佔領被分配的陣地。從這裡,就看出了照準則模式演習的缺點。當然,戰時缺員也是普遍現象,但指揮官也會因此把防禦地區的面積縮小。
逆襲行動原本十分順利,但部隊卻在離敵軍五十公尺處停止攻擊,以便實施戰場喊話。在這種狀況下,至當的處置應該是衝鋒。
四、八十五公里行軍
我所見的這個營,官兵們在酷熱天候下,都能以極佳的體力,順利完成行軍全程。八小時內,完成八十五公里的戰鬥行軍,以歐洲的標準,也算是高的了。既然國軍官兵有這個能力,以後的營測驗也應繼續實施此項目。
五、遲滯作戰
指揮官以極佳的戰術作為,達成了此項使命。但彈藥的消耗過高。八一 砲排在兩道抵抗線間的戰鬥,共發射了兩百四十發砲彈,高達總攜行量的三分之一。
六、有準備攻擊
「堅固陣地攻擊」的想定設計很好。陣地是按照共軍的準則設計成一個堅強的防禦網,呈三線配備,由十三個據點組成,部分陣地且係有掩蓋的碉堡。陣地前緣有四公尺寬,四公尺深的壕溝,並加強以鐵絲網和阻 絕工事。第二和第三線陣地間有構築良好的坑道相連,形成良好的堅固 防禦設施。對國軍步兵營而言,對這種陣地的攻擊,似乎是典型的任務。
但想定中,防守這樣一個陣地的敵軍卻只有一個加強步兵連的兵力,這 是不切實際的。敵人只有在犯戰術錯誤的情況下,才會以如此薄弱的兵力設防。固然,這樣的錯誤也會出現。但我們在訓練部隊,或作營測驗 時絕不可以做出如此輕敵的設計。
步兵營攻擊正面達七百公尺。攻擊前,對該營行直接支援的一個一0五 公厘砲兵連實施了卅分鐘的準備射擊。通過攻擊發起線後,團所獲的砲兵火力,再繼續掩護該營的行動。這樣的火力支援措施,我認為除了浪 費彈藥外,毫無實效。此外,火力運用的順序,也正好顛倒。
按照想定中的敵軍狀況(堅固陣地),要支援該營的攻擊前進,非使用重砲兵或空軍炸射不可。無論如何,軍砲兵的支援都是必要的。
該營實施的是廣正面攻擊,各步兵連也是以兩排在前的態勢攻擊前進。即使是遂行縱深攻擊時亦然。看來,國軍有在敵人控制的地形中,作廣正面攻擊前進的傾向。各單位間彼此的火力掩護非常有限,有時根本沒有。
整個的戰術與戰鬥指揮,就像是一場對敵人急迫陣地的攻擊。而完全忽視,敵人是在構築良好的堅固陣地內。根據德軍的準則,這種狀況下, 宜使用突破隊(組)的方式遂行攻擊。相關的德軍準則編號,請參閱附件。
七、營野戰射擊
射擊以步槍、自動步槍、多人操作重武器的順序實施,就像是在制式靶 場射擊,只不過是把插在野外而已。也沒有戰術上的想定。
根據德軍準則(ZDv 3/13, Nr.139):
「以實彈進行部隊野戰射擊,不同於單兵及班戰鬥射擊,須以戰術作為為主,不須每名士兵都有射擊的機會。這類野戰射擊須在排、連或更大 範圍內實施。演練須以戰術想定為基礎,以達成戰鬥目標為目的。須遵照的基本原則是:所有武器須發揮統合火力,以求達成任務」。
準此,火力指揮須與實戰相同。各級指揮官對武器與彈種的選擇,是戰術性的決定。我曾經參觀過國軍裝一師一個個加強裝步排的實彈戰鬥射擊演習。該演習與德軍的想法與作為完全相符。演習場係由裝訓部規劃。 在縱深一千兩百公尺的場地中,含車用機槍在內,該加強排的建制武器都能依戰術著眼發揮火力。八一迫砲排及兩輛戰車也能完全依照戰術要求,以實彈遂行近接火力支援。
伍、對未來營測驗的建議
一如在本文武、參項中所述,以德軍觀點,營測驗以數字統計式的評分,決測不出該營的戰術能力。
其次,本人也注意到,營測驗偏重於對個別士兵戰鬥能力的檢驗,而忽略了 戰術著眼。因此,本人建議把營測驗分三個階段實施。三個階段無須一氣呵成,而須因部隊訓練的進度,給予相當的時隔。
第一階段測驗:單兵教練驗收 實施的時間,宜在士兵入伍後的第九個月。除了步兵的本職外,也應加上簡 易部隊工兵、反裝甲與傷患救護項目,如
- 戰車破壞組作業,
- 快速佈雷,
- 野戰防禦工事構築,
- 簡易編帶細軟等。
八十五公里行軍測驗可在本階段實施。
第二階段測驗:實彈野戰射擊
完成排、連教練後(約在士兵入伍後第十二個月),實施加強步兵排實彈野戰 射擊。裝一師射擊場的經驗應擴充到全軍。而為了安全上的理由,也須作分 次預演。
第三階段測驗:營戰術演習
實施時間約在士兵入伍第十六個月,為檢驗全營戰力最重要的測驗。事先,想定與測驗項目須嚴格保密。每一受測營的使命皆不得重複。
現在,問題來了:上述的各階段測驗由誰來設計?國軍現行營測驗的各案係由考指部設計,而這在德軍則是上一級幕僚單位的職掌。换言之,營測驗的想定,要由團或旅的幕僚來做。下個問題是:誰來驗收?在德軍,依慣例也是上一級的指揮官。練好下級部隊,是指揮官的職責。檢驗,也是他的事。在德軍,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驗收,都由營長負責;第三階段的驗收人,則 是團(旅)長。
通常,更高級的主官或他們的代表也會來視察測驗。軍、師長、兵種的兵監”常會親自出席,一則可確保訓練的一致性,再則也能親自了解、比較各部隊的戰力實況。
這種作法,在德軍已實施了一百五十年,著有實效,值得向國軍推薦。測驗的結果,不由數學式的評分法來決定,而取決於上級指揮官的考評與判斷。
多次談話中,都有人告訴我:台灣地窄人稠,缺乏部隊演訓場地,因此不可能對每一個營的測驗都用不同的想定。德國的情況其實也相似。雖然,德軍有較多的部隊演訓場,但由於百分之八十五的步兵都是裝甲步兵,使用履帶式甲車。他們為了避免傷損農地,演訓只能被拘束在劃定的演訓場實施。
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部隊演訓場外,實施步兵營攻擊和遲滯作戰演練,不會造成農損。只有演練防禦,必須實施土工作業構築陣地時,比較麻煩。但在營測驗時,似乎也沒這個必要。
在中華民國,我也常注意到,有許多軍事用地被建成了固定用途的訓練場, 並沒有被用來做部隊演訓。譬如單兵戰鬥訓練場,有時也應該可以用來作小部隊訓練。
一個訓練成熟的步兵營(新兵入伍後的第二年起),每年應遂行八、九次戰鬥 演習。頭三次連級的演習可以由營長決定項目,並由營幕僚負責計畫。第四到第六次演習的想定由團(旅)負責。另外兩次到三次的營演習則作為團(旅)、師演習的一部份。
根據經驗,制訂一個營的演習計畫,需要約一百五十個人時(如由三位軍官承辦,則需時五十小時)。因此,準備的時間往往須提前數月之久。這對各級幕僚也是很好的戰術思考磨練機會。
以上是我對未來如何實施營測驗的建議。重要的是:該測驗的目的在於鑑定 步兵營在戰術上的整體可用程度。要點在:「整體大於局部的數量之和。
以現行的營測驗方式,只能鑑定營、連長對部隊訓練的優劣。而我所建議的方式,則能證明他們是真正的戰術指揮官。
(報告全文完)
感想
傅美爾報告指出了許多國軍在步兵營測驗的問題。他所看到的細部缺點,身歷其境的許多國軍營級指揮官不但也都看得到,而且可能比他更深入。但問題在,測 驗完畢後,上級對他們除了行賞,辦人之外,並沒有要他們寫報告,做檢討。即使有人主動地檢討制度與辦法的得失,也不會受到上級的重視。「遠來的和尚會唸經,這份能「上達天聽」的營測驗報告,不但受到老總統的激賞,我想,包 括我本人在內,許多當過營長的同仁們也會心有戚戚焉。
這篇報告,從評分方式的不務實到細部的缺失,可謂巨細靡遺。但它最可貴的地方在,指出了沒有專設部門來測考營級部隊戰力的必要。軍以戰鬥為主,一切的訓練必須以作戰的使命為依歸。部隊訓練是部隊長最重要的責任,考核部隊的戰力,則是上一級指揮官的職責。這是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知己,其理至明。民國五十年代時,國軍還有許多老粗幹部,要他們對下級部隊做考評,可能是強 人所難。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品質的提升,以及軍中深造管道的健全,現在國軍的各級指揮官與幕僚,應該已具備了這個素質。
傅美爾報告的最後部份,有很具體的戰訓建議。這些建議,都是以德軍做範本, 在德軍已行之有年,但在當年的國軍卻行不通。這點,我們不能怪傅氏。畢竟,他在台灣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指導堪稱菁英單位的實驗步兵營。至於國軍野戰部隊的實況,他的了解卻很有限。
當年,德軍與國軍最大的差異有下列數點:
一、德軍部隊駐地固定且集中,沒有守山,守海邊據點,守橋等任務。國軍不但有上述任務,且因有金、馬、澎湖等外島,部隊輪調頻繁。
二、德軍士兵入伍即在服勤的連隊,且實施「整退整補」制度,戰力整齊。
三、德軍任務單純,沒有無謂的勤務,也沒有政戰課程,可用於戰訓的時間較長。國軍則一切營區勤務均由部隊負擔外,還須擔任軍事學校教勤,差勤,支援 民間收割,加上每週一日莒光日(偶爾還有「莒光週」),最重要的戰訓時間反倒受到壓縮。
過去幾十年內,國軍的情況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首先,部隊輪調外島的制度取消 了,駐地都已固定化,節約了時間與物力,也能讓訓練與使命結合。
其次,隨著 「募兵制」的實施,士兵在營的時間加長了,部隊可以提高戰訓的水準。
第三, 國民的教育水準大幅度提升,基本上,部隊已具備自訓新兵的能力,可以考慮取消「訓用脫節」的訓練中心。
至於國軍還有政工制度,還在上「莒光日」,我不 願置評,只提出一個事實供大家參考:政工制度的始作俑者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隊隨即取消了政工制,目前還有這個制度的,只剩下了海峽兩岸的解放軍和國軍。
至於,是否取消考指部,改由上一級部隊長負責測考,就要看國國軍幹部的人格特質是否已由重人情、面子,主觀私的「感性,提高到了實事求是,客觀無私的「理性」層面,能基於良知、良能與良心,為部隊負責。
近半世紀前的傅美爾營測驗報告,盼望能引起國軍現役同仁們一些反思,激盪他們的腦力,有助於國軍今後的戰訓。這也是傅氏和我,兩個古稀老兵的一點卑微心願。
上文承蒙 Yeh Hung先生推薦、王玉麒先生 同意,引用他的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