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
哈薩克危機與中俄角力
2022-01-10 08:03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自今(2022)年元旦開始,哈薩克各地就因天然氣價格上漲而爆發暴力事件,造成民眾與警察數十人傷亡,這是哈薩克自1991年獨立以來所面臨的第一次大規模動亂,日前由俄羅斯所領導的集合安全組織(CSTO)的軍隊已入境平亂。由於哈國與新疆接壤,又是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重要關鍵,自然引起北京的重視。
哈薩克面積2.7百萬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九,人口18.7百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佔中亞地區總產值的60%,以石油、天然氣工業為主,另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人均GDP約一萬美元。
自獨立以來,原哈薩克共產黨第一書記納扎爾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ev)擔任哈薩克總統至2019年,持續掌權達28年之久,卸任後仍留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掌握實權。繼任者現任總統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為其親信,一些重要國營事業也都還控制在前任總統手中。
為了恢復平靜,托卡耶夫總統一方面暗示,抗議者是由外部力量資助所造成,另一方面解散了政府,撤回了天然氣價格的上漲。由於民眾的憤怒大都針對幕後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故他也辭去了國安會主席職務,其部分家庭成員以及前官員也已離境,在集安組織派兵之後,暴亂得以平息。
除了能源價格上漲之外,哈薩克的低工資與惡劣的工作條件,環境破壞和猖獗的腐敗問題,再加上勞動力增加以及種族的矛盾,尤其大部分人民都無法從其巨大的能源財富中獲益,都是其動盪的原因。
再加上近年來的新冠疫情大流行,醫療保健系統長期效率低下,社會保障體系運作不善,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使得工薪階層和中產階級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現任的托卡耶夫總統也還是強力鎮壓異己,經常有人因批評政府而被判入獄,選舉也受到嚴格控制和操縱。
目前雖然抗議活動暫告平息,但長期結果仍不明朗。因文化差異,哈薩克人的穆斯林民族主義情緒是否會被激發,而演成更加暴力的叛亂或內戰?以至於俄軍長期駐紮?或普亭是否會控制哈國北部一些講俄語的地區,以便對內交代並強化其領導地位?甚至影響俄國對烏克蘭的施壓?以及導致上海合作組織(SCO)內部的緊張?其會員包括中國大陸、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幾乎所有集安組織成員。因在上合組織中,普亭視印度為對華平衡的戰略關鍵,而哈薩克更是中俄之間的緩衝國,在安全上,俄國的角色吃重,但在經貿上,中方卻略勝一籌。
哈薩克對於中國大陸的經貿與安全利益甚為重要。2021年往來中國大陸與歐洲的中歐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共有1.5萬班出入哈薩克,較前一年成長22%。雖然2020年中哈兩國的貿易總額只有215億美元,但中國大陸公司投資哈薩克的基礎建設與油氣生產額度近300億美元,因哈國的石油大都輸向西方的法國與希臘等,故中國大陸的地區經濟和安全利益主要圍繞在天然氣的開採。
中亞合作組織(CACO)國家到中國大陸的天然氣管道,對北京的能源和經濟利益也很重要,而這也都要過境哈薩克,若抗議活動演變成叛亂,這些管道可能會面臨風險。此外,北京還擔心中亞的動亂會蔓延到新疆。
總之,若中方認為其能源和安全利益受到威脅,很可能會擴大其在哈薩克的安全措施,這將使中俄關係複雜化,是否演變至此,還需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