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區域偵查威懾理論:
如何掌握對手的細微行動以防範未然?
在俄烏衝突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中國可能同時攻擊台灣的猜測,這一假想非空穴來風,也並非天方夜譚,從美軍在1月份將三個航母戰鬥群以及戰略潛艇前進佈署到關島,釋放明確訊息給中國的系列動作就可見端倪。實際上,美軍從去年起在西太平洋頻繁動作是一連串情報分析得出來的行動依據,而這也會是對中國威脅的良好應對方式。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約翰.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上將於2021年3月就「中國可能襲擊台灣」一事向國會作證時陳述「 這個問題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接近得多」,證實美國的確收集到中國可能攻擊台灣或南海島與領土的證據。而美國智庫於近期提出新的理論:「當面對中國強權的威脅時,透過持續的監視與偵查,收集越多的情報與資訊,越有可能使威脅者感受到其侵略行動的失敗機率而採取另外的解決方式。」也就是「偵查威懾理論」(Deterrence by Detection)。
美國海軍的MQ-9海洋監視者無人機與濱海戰鬥艦共同演習。 圖/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美國該如何維持監測區域安全?
美軍是最早研發,並使用情監偵(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 Reconnaissance, ISR)以及無人機系統(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UAS)的國家,最初透過非隱形長航時的無人機達成情報資料的收集及區域監視的功能,在近年的反恐戰爭有極大的成效。
而在美國的國防戰略由反恐戰爭調整成大國對抗後,原有的UAS系統似乎無法在高強度作戰中存活。但鑒於美國國防預算緊縮,完全放棄將舊有系統全部更新並不實際,畢竟舊有系統仍有一定的作用,從美國最近對西太平洋盟友的軍售內容可見端倪。
藉由西太平洋北到南盟邦的整合,塑造建立一個完整的非隱形長航時無人機監視網路,從日本海一路到麻六甲海峽,利用現有成熟設計的機體及遙控技術,對海洋地區進行核試的強化與改裝,例如,更新遠端探測監視設備,同時更新人工智慧電腦簡化資訊收集流程,即時處理龐大的資料量,搭配舊有更新升級的ISR平台,整合區域盟友間軍事資訊分享協調,就可以最有限的資源掌握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動態。
整體規劃只需要五十架左右的長航時無人機便可達到長時監視效果,每年所需維護營運成本也約在八億美元左右,分攤至週邊國家的話都是可承擔的金額。如果相關規畫成真,則中國將處於隨時被窺視的狀態,其所有的軍事調動,電磁信號等全被掌握,將大大降低其主動挑起爭端突襲的成功率,而這些非武裝的UAS系統也較武裝軍機來得不敏感,不會直接觸怒中國,也更容易為盟邦所接受。
在USS Gabrielle Giffords濱海戰鬥艦上的MQ-8B無人直升機。 圖/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民主國家的軍事難題
之前提過美國在極超音速武器的落後,有一定的程度顯示目前美國碰上的困境——面對一個正在崛起的對手,到底是要加強現在的威懾力量,還是投資未來的軍事實力?畢竟目前大型軍演的花費,若是用於軍事研發上的話,將能產出更高的研發成功結果,加上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通常得面臨連任問題,以及各軍種之間的不協調。
當一個領導人現在所擁有的權力比不確定的未來還要高的時候,就會急於嘗試而忽略戰略情報評估,削弱了民主國家的最大優勢:「隨著時間推移平穩分散風險的能力」;再加上民主國家通常會與其他民主國家結盟,因此盟國政府將受同樣的選舉因素影響,結盟隨時會因政治風向而瓦解。
前述提到的廣泛監測,除了高空長時無人機之外,可以整合多領域系統來執行。例如:無人氣球、無人船艦、長時間浮標、商業衛星等等。舉例來說,最近的中印衝突中,商業地理空間情報公司Planet Labs和HawkEye 360的衛星揭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PLA)違反協定的軍事佈署,顯示軍民整合的潛在能力。
軍用戰機攔截滯空時間短,燃油維護成本高昂。 圖/日本防衛省
而利用分散式處理、集中整合架構,以人工智慧處理整合大量的監測數據訊息,另外,情報分析師將可節省大量的時間在其他的工作任務上,同時能提供決策者更精準快速的資訊。例如,一艘中國的船隻靠近一座爭議島嶼,這艘船隻是漁船或是具有特定目的的軍方船隻,透過AI分析行動數據模式可以提示情報分析者注意或忽略。
比方說,一支龐大的中國捕魚船隊、中國海岸警衛隊和海上民兵船隻正在接近爭議列島。日本海岸警衛隊的MQ-9天空衛士在高空監視,為P-8和P-1飛機提供相關資訊。新加坡收到一艘大型貨輪的遇難通知,該船在麻六甲海峽沉沒,因此迅速與吉隆坡和雅加達協調,以停止或改變海上交通的路線。越南偵測到並且正在跟蹤一個可能進入南沙群島或麻六甲海峽的大型中國兩棲船團,並持續將資訊分享提醒週邊國家警戒。
在應對有侵略性的大國如中國的軍事行動,或灰色地帶的民族國家活動或長期經濟和環境威脅時,甚至是區域災難援助行動,例如,若發生南亞海嘯等級的災難,澳大利亞的MQ-4和MQ-9飛機可協助麻六甲海峽的大範圍監測,而美國海岸警衛隊的船隻則協助該地區的安全巡邏防止海盜趁火打劫,新加坡確保並調查在海峽受損的船隻;與此同時,汶萊、越南、菲律賓、澳大利亞和日本組織了一個工作組,以提供必要的能力來支持颱風恢復工作。
海上出動艦艇監視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及艦艇維護成本。 圖/日本防衛省
面對威脅,建立應對措施
當今平臺跨多個領域的密切合作和共用資訊將被證明是不可或缺的,且通過建立積極的鄰里守望機制,更多的當地資源可以流入任何協調的應對措施,這種積極和持續的姿態將產生威懾力,並有能力在整個競爭、危機和衝突中採取更有重點和持續的應對措施。
美國及其盟國面臨著日益具有挑戰性的戰略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在西太平洋地區以及其他地區與中國進行長期競爭。美國及其盟國需要更瞭解其對手,包括對中國軍隊的技術能力進行更詳細和準確的評估、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PLA)、中國海警和海上民兵的部署模式、以及對解放軍戰術和作戰概念的深入剖析。
同時透過對中國活動進行持續監控的手段,提供了無論是侵犯主權水域,侵入空域還是在海上騷擾船隻,在競爭轉向危機或衝突時支援聯盟應對的能力。具有區域內分散式感測、計算、快速資訊流通、人工智慧分析能力的一方,在傳統軍力差距縮小的未來衝突中,誰能消除戰爭迷霧搶先行動,就能掌握主動及優勢。
區域監視範圍示意圖。 圖/CSB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