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演變
而非加註外公外婆
2022-02-21 03:04 聯合報 / 劉長青/小學校長(南投市)
教育部修訂《國語辭典簡編本》指外公外婆也可以稱為「祖父母或阿公阿嬤」,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也在臉書上發文強調「不用再分內外」,引發各界熱議。
此新聞事實上並不如立委所言指與性別平等有關,在討論前,我們必須了解幾個事實:首先,稱謂並不是一個性別議題,而更大程度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以及語言的演變,為什麼英語對於親戚不像中文有那麼多的稱呼,如叔伯姨侄、表哥堂弟、嬸婆姑嫂,這其實代表著我國文化長期以來對於遠近尊卑的強調,以及儒家文化中對於五倫血親的重視,此在孟子中多有提及儒墨之差異,亦即愛有差等或是愛無差等的論辯。
目前所謂的性別平等,就法律面來看當然首推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沿革與實施,在教育層面性別平等確實也為重要議題,但性別平等的緣起是什麼?如果探究希臘神話,當可發現希臘時期對於女性的看法其實就如同月神一般的多面向,而女性主義發展至今,早已演變出多種觀點,如生態女性主義強調全體的和諧,文化女性主義強調對於文本的重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在權益及法律上的平等。
但在語言與文化議題上,主要是注重傳統觀念的釐清,如男主外女主內此類刻板印象,而這在教育上,各出版社事實上也已經注意到此議題,因此若要將外公外婆的意義依據性別平等的議題予以加註,實有本末倒置之疑慮。
其次,就立法精神與法律實務檢視,如果真的落實性別平等,那麼法務部能否提出性侵案件的數據變化來說服大眾,若無法有足夠的數據,則顯然這樣的推論過於武斷,而教育部提出這樣的加註無疑是提油救火,使得普羅大眾更加混淆。
最後,在男尊女卑議題上,我國需要有更多的論述,如母系社會如何演變成父系社會?唐、宋之間的女性地位有無差異?或是明鄭時期的婦女地位與日治時期的婦女地位與當時文化間的關係有怎樣的關係?因此雖然一○八課綱已經實施,但是對於社會學的主要思想,以及中等教育後期與高等教育在閱讀議題上是否可以鼓勵學生多參閱相關的書籍,方能形成自己的論述,而非人云亦云。此實為教育之重要目標,而非只是加註或增列國語辭典。
https://youtu.be/0zHfMmDPI-M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今在臉書表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中的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調整過後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圖/取自王婉諭臉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