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國防部有意在年底前拍板兵役恢復一年,以因應台灣日漸緊張的戰略環境。陳之俊攝

回歸一年義務役
台灣戰力就能回血? 

2022-11-28 遠見雜誌 林仕祥

國際環境變化快速,導致民心思變,兵役制度更面臨重大變革。目前四個月的義務役,預料恢復為一年。但面對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國防政策應有更全面通盤的規劃與部署,才不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少子化及兩岸情勢緊張,讓台灣的兵源需求倍增,於是,在俄烏開戰後,政府刻意掀起恢復一年義務役兵役的議題,拔草測風向。 

但,現行的制度已走了快10年,後備部隊多數已進行調整,未來恢復一年役期,恐面臨量能不足的問題,新增的7萬大軍將塞在哪裡?是否有完善的配套,為台灣後備改革之路,埋下隱憂。 

今年以來,國防部不斷向外拋出議題,有意在年底前將兵役恢復一年,如成真,自2013年推行的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將走入歷史。 

過去這段期間,不少專家對只有四個月役期的軍事訓練表示擔憂,以往礙於「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深植民心,而民代也怕流失選票而不願將之檯面化,讓「兵役延長」成為「說不得」的議案。直到俄烏戰爭爆發,國防意識瞬間飆升,才讓議題正式浮上檯面。 

長期關注國防事務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就以「破天荒」一詞,來形容民意態度的改變。而在中國8月的圍台軍演中,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在一場該院的網路群募活動中,也深刻感受到「民心思變」。 

8月4日飛彈發射當天,原本停滯在200萬左右的募資數字,突然一天暴增100多萬,「從數字可以看出在中國威脅底下,台灣人是想要做點什麼的」。 

另外,隨著台灣陷入少子化陰影,僅靠募兵制來維持兵力規模,壓力將愈來愈大。過去在智庫進行戰略分析工作的何澄輝即指,一般來說,一國的潛在可徵用兵源,年紀約落在18歲至22歲,這個年齡層台灣僅約40萬人,以現有兵力約20餘萬來算,「等於每兩人要募一人當兵,可能嗎?」因此整體兵役制度勢必面臨調整。 

其次,中美及兩岸關係緊張,致使美國對台灣後備改革的施壓力度加大,如美國參議院近期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條文中就明確要求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連續八年」,說明台灣政府改善後備戰力的努力,這也側面說明美國對台灣後備戰力低迷的擔憂。而美方幾近鞭策式的作法,讓中華戰略前瞻研究協會研究員揭仲都直指:「這根本不叫評估,而是考核!」 

種種因素,都讓政府不得不重思後備制度的改革。 

兩岸軍力失衡,台灣面臨國土防衛戰 

過去,台灣假想兩岸對峙的解決方案,最好是在海空作戰階段就擋下共軍,如果無法完全擋下,就在海空作戰階段中,於灘岸作戰過程中,最大程度消滅共軍登陸部隊。然而,隨著兩岸海空戰力的失衡,台灣很可能得在陸上與共軍肉搏,這意味著台灣需要大量的地面部隊。 

揭仲提及,2016年共軍一位軍官曾出過一本書提及,按傳統登陸作戰方式,台灣軍隊約需7~8萬的地面部隊,守住15%的海岸線就能成功防守;但隨共軍軍力提升,聯合登島作戰模式改變,台灣軍隊就至少需要30萬的地面部隊,守住85%的台灣才行。 

目前,台灣常備的地面作戰部隊,人數約10萬人上下,遠低於30萬的基本門檻,如今又得面臨整個共軍將在2030~2035年進行大升級,更讓台灣的國防壓力加大。 

但要把役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並非一蹴可幾,畢竟國軍這幾年訓練量能,都以服務常備單位為主,未來義務役人數暴增,多出來的兵源,馬上就會面臨到幹部、營舍、訓場、靶場、庫房不足支應的問題。 

訓練量能不足,「當兵浪費時間」 

趙天麟舉例過去「興安專案」改善部隊營舍環境,都是以志願役士兵做考量,突然增加一年義務役,很多新兵進來,這些人要放在哪裡?由於部隊規模不如以往,甚至許多舊有的營舍都已釋給民間了,又該如何因應? 

揭仲從近期國防部編列的預算員額來看未來如果將四個月軍事訓練役改為一年義務役,國軍每年約可增加6至7萬人的兵力,按照國防部目前的規劃,這些新增兵員,一部分可去常備部隊補缺,剩下的4~5萬人,由新設立的「海岸守備旅」來接,一下子多出的5~11個海岸守備旅,馬上就面臨現有訓練場地不足的問題。 

按國軍目前志願役士兵的訓練流程,新訓、專長訓、下部隊的駐地訓加起來就要8~9個月,進入「海岸守備旅」的義務役士兵,在剩下的役期內,要再訓完三個月的基地訓,時間上也相當勉強。更別提國軍現在的基地訓練場地,全台僅三個,每年只能提供60個營的訓量,量能僅剛好等同現有的常備部隊數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新增的一年義務役,幾乎不可能去接受基地訓練,承平時期又沒有這麼多的海岸陣地可守,「剩下的役期,就只能關在營區裡面,反覆做一些簡單的勤務與訓練。」屆時,過往被民眾所詬病的「當兵是浪費時間」又捲土重來。 

此外,兵役延長也會衍伸社會成本。趙天麟認為台灣缺工嚴重,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當下,台商積極回台投資,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生產力投入,如今役期四個月變一年,等於讓數萬役男多了八個月無法投入社會進行生產。且就役男本身來說,先不論增加的八個月時間成本,部隊6000元的月薪,與社會上2.6萬元的基本薪資,落差如何彌平,恐又是個課題。 

不過,趙天麟認為應將上述的社會成本視為「投資」,因為增強自我防衛力量,是台灣招商引資、經濟力是否活絡的重要前提,否則國安問題未解,也會導致產業外移,流失更多的人才與資金。 

德國擲彈兵為師,訓練可單一化 

前國防部全動室主任韓岡明則認為既然國防部敢喊出延長役期,就表示訓練量能應該有解套方案。 

比如說,國軍因應新制教召的調整,新增五個新訓旅,預計於2024年全部到位,能一定程度提升後備部隊的訓量。 

另外,目前募兵制的目標是編現比90%,剩下10%是靠編實動員,意即有10%的缺額,是緊急狀況下,從後備兵源補實,約3萬人,省去未來緊急狀況的動員時間,提升作戰速度。 

如果乙、丙種後備部隊基層幹部也能獲得補足,並找到適當的營舍及訓場,約可容納4萬人義務役士兵。剩下的人就是去替代役,不會沒有地方容納這些士兵。 

不過,針對訓練量能緊迫問題,韓岡明也建議政府可調整訓練內容結構來解決。目前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前5週在新訓單位,後11週在野戰部隊,但役男退伍後接受教召、動員時,卻不是回到當初的常備部隊,而是到後備部隊,任務與訓練都與之前不同。 

對此,他主張「固定編組」,從下部隊、教召、動員都在同一單位,讓每個役男承接的訓練及任務,都能系統化、單一化。 

譬如下部隊時抽中「縱深及城鎮守備旅」,就鎖定此一項目進行專業訓練,教召及動員時亦同,不但讓士兵能承續當兵時的訓練,也能讓其的作戰能力更專業。 

揭仲也以二戰時德國的「國民擲彈兵師」為例當時他們只受訓三個月,但由於受訓期間,只接受單一訓練,負擔有限的守備任務,部隊幹部以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士官為主。該部隊雖多是菜鳥,但在隨後於西線與盟軍交戰的表現可圈可點,並沒有出現大潰敗的情況。 

揭仲進一步建議應先根據國內的訓練量能,再來決定役期長短,接著再給予後備部隊需要擔負的任務,給予單一訓練,如此才是最有效能的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