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_111452.jpg


戰爭啟示錄-能源篇》
經濟制裁有用嗎?
歐盟漸與俄羅斯能源脫鉤 
西方不尋求與中國劃清界線

2023-02-23 09:00 風傳媒 廖綉玉

1.jpg
2022年,因應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德國在北海南岸趕工興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資料照,美聯社)


俄羅斯的能源牌讓普京有恃無恐,歐盟如今跟俄國能源「脫鉤」了嗎?為避免北京重施故技,歐洲是否也降低了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呢?在俄烏戰爭一周年前夕,風傳媒特別策畫《戰爭啟示錄》,深入探討俄烏戰爭的現在、過去與未來、以及台灣可從中學到的教訓。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初爆發時,歐盟宣布將加速與俄羅斯能源「脫鉤」。如今,烏克蘭戰爭將屆滿1年,出口至歐盟的俄羅斯天然氣已減少90%,歐盟對俄羅斯石油更祭出禁止進口及設定價格上限等制裁措施,今年的暖冬讓歐洲的能源危機緩解,也讓歐盟爭取到更多時間能努力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脫鉤

比利時智庫「卡內基歐洲」(Carnegie Europe)指出,舉例來說,自2015年以來,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度越來越高;2020年,德國65%天然氣來自俄羅斯。2022年之前,德國每天從北溪天然氣管道(Nord Stream)接收超過1.5億立方公尺的俄羅斯天然氣,但沒能力進口海運液化天然氣。

然而,如今的情況恰恰相反:去年9月,北溪天然氣管道明顯遭到破壞後,就停止了供氣,而德國剛剛開始透過北部威廉港(Wilhelmshaven)新建的接收站進口液化天然氣,而且未來將有能力進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氣。

2.jpg
2023年1月,應對俄羅斯以天然氣供應要挾,德國搶建液化天然氣碼頭落成。(資料照,美聯社)

目前,歐盟進口的天然氣基本上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前一樣多,而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加意味著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少得多,挪威現已成為歐盟最大天然氣來源,而目前北非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總量超過了俄羅斯。

美國經濟學家波利塔諾(Joseph Politano)在電子報「Apricitas Economics」指出最近的數據顯示,運往歐洲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最近持續增加,而且運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繼續占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的絕大部分。

此外,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能力的大規模成長,加上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全面崩潰,意味著目前歐盟從美國獲得的天然氣多於從俄羅斯獲得的天然氣。以歐元計算,現在歐盟實際上從美國進口的能源總量(包括石油、石油產品、煤炭等)略多於從俄羅斯進口的能量總量。

由於液化天然氣接收能力的快速成長、能源進口的新來源、減少的消耗量、意外的溫暖天氣,自今年夏天以來,歐盟的能源前景已顯著改善,今年冬天避免了發生最糟糕的情況。

3.jpg
圖為德國境內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資料照,美聯社)

能源危機仍然是歐洲經濟成長的重大阻力,也是通貨膨脹的巨大推手,市場仍預計天然氣價格將在2026年之前上漲,但現在這個情況構成的生存風險較小。至關重要的是,歐洲經濟體已能為自身爭取到更多時間,這是它們努力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最寶貴資源。

去年12月,歐盟禁止進口海運的俄羅斯石油,俄羅斯出口至歐盟的3分之2石油受到影響,同一個月,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海運出口的石油設定價格上限的規定生效。今年2月5日,歐洲針對俄羅斯海運出口柴油及其他精煉石油產品的第2輪制裁生效。

《路透》(Reuters)去年12月報導,歐盟在俄羅斯原油出口所占的比例從去年10月的31%下降到去年11月的28%,而烏克蘭戰爭爆發前的這個比例為50%。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歐盟正尋求增加來自中東、西非、挪威、巴西、蓋亞那(Guyana)的石油供應來彌補下降的俄羅斯原油進口量。

4.jpg
去年12月,歐盟禁止進口海運的俄羅斯石油。(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數據分析公司「能源資訊集團(Energy Intelligence Group)石油市場經濟學家馬托尼埃(Julien Mathonniere)向土耳其國營媒體《阿納多盧通訊社》(Anadolu Agency)表示:「能源資訊集團預估,歐盟原油禁令在12月5日生效後,全球每天將損失110萬桶俄羅斯石油,這與市場普遍預期一致。」國際能源署去年11月的報告估計,美國及哈薩克可協助補充每日減少的約110萬桶俄羅斯石油。

此外,挪威計畫提高西歐最大油田「約翰斯維德魯普」(Johan Sverdrup)產量,其營運商、挪威能源巨擘艾奎諾(Equinor)表示,該油田第二期開發在今年達到巔峰時,每天可能增加20萬桶。

西方與中國脫鉤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被視為是日後中國進犯台灣的參考案例,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國際社會將對中國實施制裁。因此,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歐美不乏與中國「脫鉤」的呼聲。

美國

2018年,美國與中國展開貿易戰,並推動雙邊經貿「脫鉤」。去年11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不尋求與中國脫鉤」。

5.jpg
中國製造業面臨衰退威脅。(資料照,美聯社)

然而,隨著美國及中國競逐加劇、中國新冠「清零」政策重創全球供應鏈,越來越多歐美企業考慮將產線移出中國,減少對中國等威權國家的經濟依賴,並避免陷入日益惡化的地緣政治競爭。美國財經媒體《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去年12月報導,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訂單減少4成。

歐盟

今年1月,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需要與中國就潔淨能源展開合作及貿易,推動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是尋求與中國脫鉤。

馮德萊恩表示,中國大力補貼其產業,限制歐盟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鼓勵能源密集型公司遷往中國,並承諾提供廉價能源、低勞動成本、寬鬆的監管。她表示:「我們仍必須與中國合作及貿易……我們需要專注於去風險(de-risk),而不是脫鉤。」

德國

去年11月,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訪問中國,他表示德國不會過度依賴中國,但也不會與中國脫鉤。今年1月,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表示,德國必須逐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其他市場必須變得更重要。然而,林德納不贊成德國迅速擺脫中國將為德國經濟帶來風險,認為這會「不利於德國的就業」。

6.jpg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左起)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資料照,美聯社)

法國

2021 年,法國從中國進口價值643億歐元(約新台幣2兆1135億元)的商品,占所有進口商品價值的10%。今年1月,法國貿易部長貝希特(Olivier Becht)向《日經亞洲》(Nikkei Asia)承認法國不能完全與中國脫鉤,但他尋求降低對亞洲國家的依賴。

貝希特鼓勵法國企業將其營運中心分散到東南亞及其他地區,降低供應鏈依賴中國的程度。他表示:「為了降低風險,有必要減少對中國(在生產及採購)的依賴。」

貝希特認為,就半導體及製藥等戰略行業,他鼓勵企業轉移生產中心並讓供應商多樣化。他也認為半導體及其他零件的製造可轉移到東協國家(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及一些非洲,他認為這些地區「地緣政治穩定」,他認為也可以轉移到歐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