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生(林野):走讀浯州聚落

 

溫德生(林野)  臉書
退伍空軍上校, 過氣的詩人和作家,從事教學工作(兼專任34年)。1997年 ~ 2005年在國軍岡山醫院航訓中心擔任主任、美國肯塔基大學哲學博士1992年畢業。

走讀浯州聚落

林 野

金門共有山后、古寧頭、水頭、珠山、碧山、瓊林、歐厝等7個古厝聚落,這些古色古香的閩南式建築,是浯島歷史悠久,豐富的文化資產。

金門古稱「浯洲」,開發始於晉代的五胡亂華,是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渡海避難,開啟山林。公元803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在泉州設置5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又派陳淵任牧馬監,為金門最早設置的行政機構,他因帶領先民開墾荒陬,被尊為「開浯恩主」。

六姓宗族定居繁衍,為了防禦海寇和生活互助,多以宗祠中心形成聚落,自從清康熙時期鬆綁「禁海令」,福建移民漸多,聚落隨之擴展全境,及清末民初下南洋謀生者日眾,辛勤奮鬥多年後,以僑匯重建破舊祖厝,光耀門楣。此一時期的民宅格局多是一落二櫸頭,或一落四櫸頭,富者尤大,包含正廳、祖堂、兩側廂房、天井中庭等單元,工藝美學融入其中,古色古香。

日據時期(1937~1945)許多古厝遭日軍肆意佔用,毫不愛惜,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海外僑民陸續歸鄉。不久國軍因內戰失利退守金門,為了構築防禦工事,強行搬走條石和拆卸門板,繼而侵門踏戶,以班為單位實行軍民同住,民怨吞忍不敢言。823砲戰時因駐軍設置連部、營部於民宅,不幸成為攻擊的目標,各地的聚落一時變成殘垣斷壁,居民在浩劫之後遷居台灣,人去屋空,乏人管理。

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20多年來,挹注新台幣7億多元經費進行整修工作,完成近90棟古厝修復工程。1984年難得有機會來金門參訪,我對閩式建築的翹脊、燕尾、馬背、剪黏,護龍等名稱相當陌生,全憑解說員介紹,聽來益覺大有學問。爾後每次來金門都會選擇一個聚落,流連片刻。

「山后聚落」位於金沙鎮山后的中堡,依山面海,於1979年完成修復,以「民俗文化村」為名開放參觀,古樸典雅,號稱金門最完整的傳統建築群。它始建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經商有成,遂號召族人合建,歷時24年,佔地廣闊,排列井然,包括16棟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學堂和宗祠各一,合稱為「十八間」。

同在金沙鎮的「碧山聚落」,並沒有被納入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內,顯得有點孤寂,例如「陳清吉洋樓」雖已殘破,依然不掩其沉默美感。陳清吉出身貧寒,年少隨父去星加坡討生活,在碼頭做舢舨苦力,後來習商投資橡膠和磚業,且經營僑匯的民信局,事業有成,被推為僑領,常捐資鄉里,以賑濟孤貧。1931年,決定興建此洋樓,光前裕後。2003年,電影「軍中樂園」曾經在此地拍攝,當成八三么特約茶室的場景。

另一歷史建築為建於1934年「睿友學校」,是赴新加坡發展的陳睿友之興學心願,可惜僅辦了一年,就因日軍佔領金門而停辦。值得一提的是聚落中的彩繪村,它是畫家劉瑞琪帶領安瀾國小的學童和志工共同完成的傑作,他們以童話想像的天真,為社區增添色彩。

「瓊林聚落」在金湖鎮,舊稱平林,開發甚早,源於五代十國,以蔡姓為宗,子孫繁衍。天啟年間,明熹宗以平林之名太俗氣,賜名瓊林,自此御賜里名成為蔡氏宗族的榮耀。瓊林的人才輩出,功名顯赫,明清兩代共出過6位進士,其中以蔡貴易和蔡獻臣的進士父子檔,傳為佳話。按照蔡氏家族的傳統,若親族有人登科仕進,便為他建一座宗祠,累計有8座,為全島之冠。

「珠山聚落」舊名為山仔兜,位在金城鎮西南方的環島西路起點,是薛氏單姓聚落,以風水著稱。1345年(元順帝至正五年),同安人薛貞率家族來此避兵燮,將此地名之為薛厝坑,後因傍依珠山而更名。它是金門的重要僑村之一,村民大都前往菲律賓發展,俟事業有成,返鄉起建大厝。

在聚落的外圍也散佈了4棟洋樓,以「薛永南洋樓」(1928)和「薛芳見洋樓」(1931)最氣派,前者因獲得縣政府的補助重新大修,已轉型為美崙美奐的民宿;後者曾經為日軍進駐,別稱「機關樓」,惟因長久失修已呈荒廢。「大夫第」是薛氏家族第19代的薛紹纘所建,格局不凡,是雙落雙護龍,想必以前是大戶人家,如今是網紅的民宿。

「歐厝聚落」在金城鎮的東南隅,東臨料羅灣,與「珠山聚落」相距不遠,分為上社和下社兩部分,宗祠在上社,古厝在下社。相傳開基祖為晉江人歐陽文卿,在明世宗嘉靖年間駕竹筏出海捕魚,遇風浪幾至翻覆,漂流來此,與薛厝坑女子通婚後落地生根。日據時期在地居民被迫改姓歐,原因為不許漢人有四個字的複姓,戰後纔恢復本姓。

歐厝內有唯一的洋樓,是旅馬來亞的僑商歐陽鐘遠集資興建,於1913年落成,為民國後金門的第一棟洋樓,在軍管時期是軍隊購物的「順天商店」,現改為背包客的旅店。此地有一尊遠離村莊的風獅爺,位於昔年的沙灘雷區,身體上留有彈痕,前方有20隻陵龍的小風獅爺,形貌不一,十分逗趣。

「水頭聚落」(別稱金水)位在小三通的碼頭附近,元代已有渡海移民,清乾隆以後形成的今日的聚落,以黃姓為主。自從廈門開港,出洋移民頻繁,多前往印尼謀生,致富後不忘嘉惠桑梓,其富貴彰顯於華麗的建築群,數量居全島最多。黃輝煌洋樓竣工於1931年,為個中翹楚,由於匠師注入了西洋元素,使外觀別具中西特色,同時增建一座聳立的銃樓,藉以防範盜賊的覬覦,取其高度,美其名為「得月樓」。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名不虛傳。聚落裡共有4座宗祠、3座宮廟、9座二落大厝,其昌盛可知,黃氏家族重視家鄉子弟教育,於1932年創建「金水國小」,內部有教室和老師宿舍,為當年金門最美的僑辦小學。在水頭西南方的山丘,亦有福建仙遊的謝氏兄弟在明孝宗弘治年間來此開墾,由於人口外移,今日的「謝厝聚落」僅剩下10餘戶而已。

「古寧頭聚落」在金寧鄉,為當年戰役和登陸共軍激戰的戰場,它由北山、南山、林厝等村組成,空中俯瞰北山與南山聚落,兩者以湖泊相隔,有如頭尾互咬的一對鯉魚,是風水寶地的徵祥,如今形成濕地,多浮游生物,水鳥棲息,湖畔開闢為「雙鯉溼地自然中心」。公路旁有一座建於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的「雙鯉古池」關帝宮,據稱在823砲戰時完好無傷,落彈均被關聖帝的青龍偃月大刀給擋了下來。

金門地區尚有規模較小的聚落,「埕下聚落」和「小徑聚落」皆在金湖鎮內,埕下舊名為南雄,有一株植於1885年的老榕樹,年齡已超過百年。小徑並未登錄為歷史古蹟,平日遊人稀少,似乎看淡世事。這裡有間蔡德好故居沉睡在時光裡,屋主僅是一介農民,非為海外歸僑,克勤克儉,纔有本事建造此間擁有樓閣亭台的樓房,門扉上貼着一付對聯,上書「治家百法惟有儉,教子千方不如勤」,以箴言傳家,不但提醒子孫,也發人深省。

遠離塵囂的小徑先後出了兩位清代名將,即邱良功和李光顯,巧的是兩人是表兄弟,皆官至浙江提督,靖海平寇有功。邱良功出生50天後即失怙,由母親許氏守寡撫養,終成棟樑之材。1812年仁宗皇帝嘉許其貞,誥贈邱母為一品太夫人,恩准立節孝坊於在金城鎮東門,素有「閩台第一坊」之稱,且是金門的國定古蹟。

烈嶼鄉的西邊也有一個湖井頭聚落,許多人祇知道戰史館的存在,卻鮮知其中最大的「吳秀才厝」。它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格局為雙落雙護龍,門埕有院牆環護,主人是清末秀才,書香門第。在砲戰期間,烈嶼的民房損毀嚴重,它能夠倖存,應是祖先的德澤使然。

金門的民風淳樸,宗族觀念深厚,庶民在飛黃騰達後,感念桑梓情懷,不忘根本。由於長期處於軍事管制,城市化步驟緩慢,使得聚落仍保持原始韻味,這是都更頻繁的台灣縣市難得一見的景觀。我喜歡常來金門尋幽訪勝,逃離城市的喧囂,也特意體驗在古厝過夜,做一個無擾的夢。總之,來金門旅遊不要祇為了買高粱酒和貢糖,人文旅行的樂趣又何止於此!

上文承蒙 溫德生(林野)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溫德生:當年為國家做事都會想到責任和榮譽 讓老美刮目相看

溫德生:金門佈雷與排雷始末

溫德生:西方公司在金門

溫德生:過年將邁入人生的第76個年 已經20年沒有出書 這次在文友的鼓勵下 「北城舊事」一書 目前正作最後的校對 總算可聊以自慰!

溫德生:毋忘在莒 往事如煙

溫德生(林野):金門蛙兵

溫德生(林野):眷戀岡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