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
黃復興反映了國民黨問題,
卻不是問題本身
國民黨啟動2024總統敗選後的黨務組織改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將裁併黨中央和各縣市的黃復興黨部。由於黃復興黨部被視為是國民黨內最「忠黨愛國」的一批人,而且黨員人數眾多,黨內會有何反彈,尚難預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黃復興黨部的存在確實反映了國民黨的問題,但要解決國民黨這方面的問題,卻不是裁撤黃復興黨部就夠了。
國民黨黃復興黨部起自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與行政院退輔會幾乎是同步成立。在那個「黨國一體」的時代,國民黨的許多組織都與各行政機關「對標」,如省黨部對標省政府、黃復興黨部對標退輔會等。所以顧名思義,黃復興黨部主要的組成,就是退除役官兵,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即是「榮民」。
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黃復興黨部變成了「選舉機器」。由於掌握眷村鐵票,過去被認定是「軍系」、「黃復興黨部」支持的候選人,就成了當選的保證。甚至常常看到國民黨候選人為了黃復興的「配票」彼此口出惡言。在有濃厚軍中階級文化、封閉的背景,以及對選舉的影響力下,黃復興黨部就成了國民黨「黨內有黨」的代名詞。
而隨著時代變遷,黃復興的影響層面也逐漸改變。由於老一輩「榮民」的凋零,以及眷村改建的實施,以及李登輝本土化政策,新黨、親民黨的崛起,黃復興對選舉成敗的影響逐漸降低,甚至產生了質變、量變。儘管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過去那種「喊水會結凍」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但問題是:黃復興雖然對「大選成敗」的影響有限,卻足以影響「國民黨主席選舉成敗」。從2020年的資料來看,當時國民黨總共有34萬多黨員,其中黃復興黨部約有8萬人,佔所有黨員比例的四分之一左右。雖說這個比例可能「不是非常高」,但要知道,黃復興黨員由於意識形態緣故,投票率顯然是遠高於其他一般黨員的。所以任何人要參選國民黨主席,都得向黃復興示好。
以最近一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來看,當時有爭取連任的江啟臣,代表「深藍」的張亞中,以及朱立倫、卓伯源四人角逐。結果在國民黨37萬黨員中,投票率只有一半,不到19萬人投票。而當選的朱立倫拿到了8.5萬票,排名居次的,不是爭取連任的中生代標竿江啟臣,也不是當過縣長的卓伯源,而是張亞中,拿到了6萬票。可以說,如果沒有以黃復興為主體的深藍黨員支持,選個鄉鎮市民代表都可能有困難的張亞中,是絕無可能對朱立倫造成威脅,然後還超過江啟臣的得票的。
這樣的選舉結果,就充分反映「黃復興黨部」的問題所在:深藍族群政黨光譜上的弱化,注定其對政治影響與日遽減;但其對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影響,又迫使任何想當國民黨主席的人,都不太敢向黃復興黨部動手。所以儘管從2000年以來,黨內對黃復興黨部「改革」的聲音始終不斷,但卻始終缺乏臨門一腳。
不過回過頭看,黃復興黨部的存在,凸顯國民黨深藍「尾巴搖狗」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卻遠不是「裁撤黃復興黨部」就能夠解決的。黨員結構擺在那,深藍黨員就算不再是「黃復興黨部」黨員,其對國民黨黨務參與的強度高於一般黨員的事實,不會有任何改變。
因此諸如張亞中或「藍天行動聯盟」這種「挾深藍以自重」的激進派,未來也既不會也不可能因為黃復興黨部被裁撤,就失去了他們的影響力。甚至可能因為此次裁撤黃復興黨部之議,再度形塑朱立倫等國民黨當權派「背叛國民黨」的形象,讓國民黨在陷於內部鬥爭之中。
不過,雖然黃復興黨部確實有「深藍」的標籤,而「深藍」也往往意味不理性。但也有國民黨的輔選幹部分析,其實「深藍」或「黃復興黨員」並不笨,甚至某方面說,他們由於對政治更為熱中,很多事情可能看得更透徹。比如說2017年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當時吳敦義是以獲得過半選票當選的,而被認為黃復興最支持的洪秀柱,只拿到不到2成選票。如果「黃復興決定論」真的存在,結果必然不會是如此。而隨著「黃復興黨部」被裁撤,這樣標籤化逐漸消失,對國民黨未來發展,當然是利大於弊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