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難得找到的政工幹部學校(政戰學校),也就是目前的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曾經開辦的兩期預備班的紀錄。
從文章中了解,第一期「政工幹校預備班」,是在民國53年春天入校,當年9月也是陸軍官校預備班,第一期三年制(預九期)入學,同時預只就讀一年的預備班七期,也同時入校。
同年九月入學的還有空軍幼校(三年制)第十三期,還有一年制的海軍官校58年班預備學生班,相較之下政工幹校這個預備班,是當年春天才入學,照片上的日期是三月八日,入校半年後就直升正工幹校第14期(民國57年班)。
第二期的「政工幹校預備班」是民國54年入學,應該也是春天入校,也是半年後也直升政工幹校第15期(民國58年班)。
民國59年10月31日政工幹校,奉命改名為「政戰學校」,而前面有招收兩期的預備班,也停止招生,也找不到當初政工幹校,為何要辦理這兩期「預備班」,而且都只受訓「半年」?然後第三年卻停招了?
這兩期的狀況比較類似,民國43年11月13日國軍海軍太平艦遭襲擊後,當時有87位高中肄業學生,志願從軍加入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特地成立一個 「預備教育連 」,全名為陸軍官校學生第三連 。
隔年甄選合格有55人於民國44年進入28期學習,不過,這一批學生,並未被列入陸官預備班的紀錄內。
查查民國53年並未發生任何會容易讓年輕人衝動唸軍校的事件,就算「八六海戰」東山海戰,發生在民國54年8月6日,那時候政工幹校預備班第二期,已經結訓進入15期就讀。
而且照正常來說,如果因此很多高中肄業生,想進入軍校,那政工幹校應該會開辦第三期預備班才對?結果卻都沒有?真的是怪哉!?
反而海軍官校在當年正式成立,三年制預備班「海軍官校61年班預備學生班」,三軍官校預備學生班,正式都招收初中畢業生。
政戰學校為何後面未一起設立預備班?應該是招生相對沒這麼困難,然後又在北部,又是唯一文組的軍校,幾乎可以讓很多高中文組畢業的學生所青睞?所以,學校也不需要花費更多成本,來招收初中畢業的學生?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民國49年11月5日 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 主持「候補軍官班」簡稱「後官班」聯合畢業典禮
Peter Wu:陸軍神箭部隊 以前真的是「人才聚聚」 當然也是最浪費「人才」的地方(人才絞肉機) 每個期分發進來的人 遠比分發到軍團砲兵的人數還多很多 可是職缺卻跟一個砲兵群差不多
Peter Wu:在網路二手市場買到 民國77年「神箭二十八號演習」紀念鑰匙圈
Peter Wu:民國51年5月3日 神箭部隊在淡水基地實施「神箭二號」演習 當時在場維持秩序的憲兵弟兄
Peter Wu:民國57年空軍幼年學校聖誕賀卡 使用紙材質料為厚銅板紙 再以對折方式呈現
Peter Wu:國軍在抗戰時期 成立僅有七期的「空軍軍士學校」
Peter Wu:民國60年元月出版的「中國陸軍畫刊」第113期 封面為一位前一年 剛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年輕中士
Peter Wu:民國62年8月出版的「中國陸軍畫刊」第144期 P13 14 用彩色照片介紹「教學進步 設備新穎」的陸軍「第二士校」
Peter Wu:找到當年鳳山第二士校 最後一期校友的留言 二士校最後一期是常十七期 後併入第一士校常十九期
Peter Wu:民國48年至57年間 金門「第三士校」的團體「臂章」與紀念「徽章」
Peter Wu:民國48至57年間 陸軍「第一士校」以及鳳山時期「陸軍第二士校」 早期的團體臂章型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