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銘誌天星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座紀念碑~黃埔建

許劍虹觀點:銘誌天星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座紀念碑~黃埔建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邁入建校百年。(取自陸軍官校臉書)

許劍虹觀點:
銘誌天星,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座紀念碑
黃埔建軍百年

2024-06-02 07:00 風傳媒

許劍虹*軍事史研究者

今年是黃埔建軍百年,明年我們則將歡慶抗戰勝利80周年,兩個日子都與今日的中華民國密切相關,對兩岸關係也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特別訪問著有《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以及《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兩書的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徐全,請具有兩岸三地生活背景的他,談一談國民革命軍史蹟過去75年在對岸的滄桑史,以及他在臺灣的學術生活。

問: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願意投入到國軍軍史的研究?是跟家庭背景有關嗎?還是另外有其他的原因?

答:其實和家庭沒有關係,倒是和經歷有關。2013年的時候,和中國大陸的民間軍史學者前往湖南衡陽,參觀了南嶽忠烈祠,也看到了衡陽抗戰紀念城的紀念塔,當時在南嶽衡山,很多國軍公墓還是殘垣斷壁、國軍先烈骸骨處於被挫骨揚灰的狀態,有些碑即便修復,但曾經被砸斷的痕跡還在,這些都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也有限度參與一些關愛國軍老兵的志工活動,從香港跑去中國大陸,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國軍老兵在1949之後的滄桑人生有了感知和體會。基於這兩個原因,我開始專注國軍歷史的研究。2017年,我在香港書展,看到台灣這邊的政府出版品,中華民國國防部編著的《國軍將士紀念碑》。我就忽然腦洞大開:為何我不將自己平時參訪過的國軍碑墓整合一下呢?於是就進入了這個領域。我的目的很簡單,留住那段歷史,為那些飽經榮辱滄桑、一輩子在貧病交加中度過的國軍老兵,送上一枚無形而永恆的勳章。他們真的好慘,好慘。我覺得,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個寫作者,講真相是自己的神聖使命。

問:您所研究的國軍紀念碑與公墓,大多是1949年以前由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搭建的,而今年剛好又是中共建政75週年,能否談談這些國民革命軍遺跡在中國大陸的滄桑歲月?

答:其實這真的很滄桑,也可以說是文化資產保育、國軍歷史的悲劇。很多人認為這些國軍碑墓,不論是東征、北伐,還是抗戰的,是毀於文革。其實不是。這些碑墓在1950年代初就被破壞了。當時將這樣的做法稱為清除反動遺蹟。例如寧夏的銀川,政權易手之後,抗戰碑墓是被立即拆除的。有的勉強維持到1960年代,也是難逃拆毀命運。有的不被拆,就會被改——比如重慶的解放碑,原來是抗戰勝利紀功碑;廣西柳州由白崇禧題字的國軍第七軍紀念塔,改為解放紀念塔。公墓、忠烈祠,基本上都不存在了。南京的航空烈士公墓,骸骨早就沒有了。胡漢民、譚延闓、劉湘這些國軍大佬,遺骸都是被挖出來,焚毀了。在那個年代,國軍碑墓被保留是特例、被毀是慣例。

問為何您會對公墓與紀念碑如此地感興趣呢?

答:採訪人,您出生在美國,受過完整的學術訓練,相信您一定知道,在西方學界,新文化史研究領域中,墳場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我們華人對生死很忌諱,所以墳場研究一直比較滯後。反而是西方,墳場可以成為公園。我覺得研究國軍紀念碑和公墓,有幾個好處。首先是還原那段歷史,畢竟國軍戰史被扭曲得太嚴重。其次呢,我們可以從公墓、紀念碑中感受當時的國軍官兵所具有的生死觀。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碑記、墓誌銘中大談忠勇犧牲,有的碑文很樸實,除了緬懷之外,就是表示會照顧好烈士們的眷屬。這可以加深我們今人對生死的認知。還有一點,我覺得很關鍵,那就是以往的國軍歷史書寫,太過注重將領,忽略了普通士兵,而碑墓是普通官兵的身後所在,我們透過研究碑墓,可以不忘卻小人物在戰爭中的角色,畢竟他們不僅僅是被統計的數字,他們的歷史,既不落後、也不平庸。

問:《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以及《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兩本書,都是以國民革命軍在大陸的紀念碑和公墓為主,兩本書有什麼差異?如果沒讀《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是否會對閱讀《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帶來影響?

《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集中在抗戰,所有的國軍碑墓都是與對日抗戰有關。而新書《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則以黃埔建軍百年為背景,將東征、北伐、抗俄、剿共、抗日、第二次國共戰爭的碑墓納入研究範圍。《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是史料、圖文彙編,採取敘而不論、記而不述的寫作方式,未有深度觸及當今中國大陸的國軍歷史論戰和意識形態鬥爭。但《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在體例上是非常嚴謹、嚴格的學術專著,有著全面的問題意識、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鋪陳,全書評述及觀點表達也非常豐富和具體,也深入對比了當代中國官民面對國軍史蹟時的態度和情感差異。因此,閱讀《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並不需要以閱讀前一本書為前提。

許劍虹觀點:銘誌天星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座紀念碑~黃埔建
《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徐全著。(作者提供)

問:中共建政後,摧毀國軍紀念碑與公墓的動機為何?是有系統的命令,還是各地百姓的自發行為?

答:這是一個非常有趣和深刻的問題。迄今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中共中央層面有下發過任何文件或者命令,要求拆除任何一座國軍公墓或紀念碑。但是你又會看到,在地方層面上,省、地市、縣區、鄉鎮的各級黨委或政府,會發文要求拆除與國軍相關的史蹟。那麼這個拆除的構想最初源自何方,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其次呢,為何摧毀這些國軍碑墓?很簡單,因為這些碑墓是為敵人樹碑立傳的。所以,剿共碑墓必定會被摧毀。至於東征、北伐、抗戰的國軍碑墓史蹟,由於和新中國的歷史敘述和記憶塑造有重大差異,因此必然也會被列入拆除範圍。這種拆除,一定有官方色彩。雖然不少地方,是以群眾來信、來函的方式來要求拆除國軍碑墓史蹟。但基本上,這種拆除,或者改建,是一種歷史記憶重構的過程,必然是由地方政府所主導。坦白說,中國大陸的老百姓反而很樸實,面對國軍碑墓史蹟的厄運,暗中保護、守墓的,大有人在。這也算是極端年代的溫情。

問:根據您的考察,國軍遺族、大陸平民甚至於底層的中共地方官員,都曾消極抵制中共摧毀反動遺跡的政策?有沒有哪些特別英勇的事蹟可以聊聊?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保護這些遺跡在毛澤東時代要面臨哪些風險?

答:其實以前有聊過。消極抵抗很多。例如南嶽衡山,當時的負責人張懷一,連續三次抵制湖南省官方清除反動遺跡的命令。在雲南騰衝,國軍第54軍第198師紀念塔,當地民眾乾脆用水泥包裹起來,寫上「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這樣算是保住了紀念塔。在江西高安,司號兵會為國軍公墓默默守護數十年。在湖南長沙,普通的農民為了留住第74軍公墓碑,費勁心機。在很多地方,當國軍碑墓史蹟上的碑文被鑿毀前最後一刻,會有很多人民眾拓片留存。這些都為我們後世研究這些國軍碑墓史蹟,提供了無比珍貴的素材。在那個年代,做這些事當然有風險,就如同收聽境外廣播一樣。但人們還是做了。那個年代有造反派、有紅衛兵,但是也有充滿良知和正義感的普通人。

問:改革開放後,中共開始修復,或者重新為部份國軍抗戰英烈修建紀念碑,他們的動機是什麼?是對台灣、港澳、海外華人或者西方國家進行統戰?還是追求與大陸民眾的和解?

答:我覺得,統戰、正義復位、與人民和解,這些因素都有。我們不能忽略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就是在198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改革時,主導者是胡耀邦,他是中共開明派的代表。胡耀邦任內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平反冤假錯案、全面糾正極左路線的錯誤。很多國軍老兵、軍官,就是在那個時候被恢復自由、撤銷判決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大陸版的轉型正義。既然強加在活著的國軍人員身上的罪名不存在了,那麼過去那些挫骨揚灰、毀碑拆墓的行徑,總要有一個說法。再加上統戰的因素,部分國軍碑墓史蹟,就這樣恢復起來了。所以你會發現,大量國軍碑墓,其實是1980年代開始重修的。在這個議題上,胡耀邦功不可沒。

問:在黃埔建軍百年的今天,我們讀《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尤其是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兩岸關係又十分緊張的當下。

答:我的書只是平淡記錄了那段國軍紀念碑的歷史。我想說的是,國軍的歷史是不能夠被扭曲的。國軍建軍已經百年,中共建政也已經75年。但是我們會發現,關於國軍歷史的地位論戰,在中國大陸從來沒有停止。以這次反映衡陽保衛戰的電影《援軍明日到達》為例,坦白說,電影水平真是一般,但很多中國大陸人民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國軍和這部電影上,因為他們在現實中,對生活、對歷史記憶、對未來,有太多的迷茫、委屈和不滿。圍繞這部電影的爭論,恰恰反映出中國大陸的人心不死。為何?因為有一座無形的紀念碑在人民的心中,心中的紀念碑,是永遠無法拆除的。一個人,只有知道戰爭的恐怖、直到一座紀念碑背後的辛酸,才會明白和平的可貴,才會懂得開放、多元、進步、包容的重要性,才會懂得在伏特加和可口可樂之間,如何取捨——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

問:可否簡要分享一下您在台灣這座寶島的寫作與生活感受?  

答:生活會給予歷史研究很多啟示。我們必須警惕的是披著道德外衣的文人大批判。因為這種批判其實往往伴隨的本質是私利而非公義。舉例說,我經歷過,相信很多人也有此體驗——其實自己不曾得罪誰,但別人會因為覺得你動了他的奶酪、覺得你風頭太盛、或是其他難以擺上檯面的理由,便會刻意在你和第三人中製造障礙;或是施加無緣由、無邏輯的道德批判;甚至以各種理由對你孤立、設防;或是刻意激發出你對某個第三人的憤怒,然後再跑去對第三人說——你看,他對你很有敵意、你要小心。最終,你自己會不斷被人耳語、謗言、貶損和針對,進入到莫須有的自我否定和懷疑中,進而惡性循環。

我想說,越南戰爭時,有這樣一張照片,西貢街頭,南越警察局長持槍處決一個越共游擊隊員;但其實,這個游擊隊員之前在西貢殺害了南越軍警的眾多眷屬。歷史本身就是生活,人內心最深處的幽暗和負面意識,深不可測。歷史長河,不變是變,變是不變;人與人緣起性空。所以,後來精進修行的我,便不會以傳聞或間接聽到的言語來判斷一個人、一件事的好壞,更不會以此影響自己的情緒。這對我們史學研究具有很大意義,因為歷史研究就是如此,傳來話語和二手文獻,始終不準確。文人式的道德大批判,如唐吉坷德一樣可笑,卻會毀掉人與人的信賴以及社會的傳統根基。

獲得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佛朗士(Anatole France)在小說《諸神渴了》(Les dieux ont soif)中,描繪了追求道德的革命者如何出於嫉妒心理將假想情敵送上斷頭臺。再看1950年代中國大陸拆除國軍碑墓的大潮,又何嘗不是在道德批判的名義下進行?所以,為人治學,保持自信、樂觀和強大,對待外界心懷感恩的同時也不卑不亢,才是正道。

問:您好像在全台灣各縣市進行史蹟田野調查,哪個縣市留給您最深刻的印象?未來有何研究規劃?

答:台灣的自由給了我很大的空間和動力,我不需要考慮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台灣很特別,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在這裡交匯。台灣人的個性也與其他地方的華人很不同——既開放、也淳樸,既嚴謹、也熱情。記得自己2022年末因為新冠感染而在檢疫所隔離時,就是在地朋友情義相挺、送藥照顧。在環台田野調查過程中,每個縣市都有特色,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台中,例如第二市場的麵食、火車站附近的大關公、台灣大道的舊書店、豐原的蚵仔煎,都給我非常難忘的回憶。未來或許會專注台灣日本殖民時代建築的記錄和寫作,不過在這之前,會先學習駕駛輕航機,放鬆一下。畢竟,寫作《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挺疲倦的。

※ ※ ※ ※ ※

許劍虹:銘誌天星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座紀念碑~黃埔建軍百
博客來-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

內容簡介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 、影響最鉅的民族生存保衛戰。抗戰期間,國軍與日軍歷經重大會戰 22 次,重要 戰鬥 1,117 次、小型戰鬥 3 萬 8 千多次;官兵傷亡 321 萬 8,125 人,268 位將領以身殉國,百姓死傷在 2,000 萬人以上。國軍先烈奮不顧身、慷慨捐軀的事蹟不勝 枚舉。

  「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便是首部專以國軍抗戰紀念碑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全書輔以大量圖片和史料,記述了中國大陸各地具代表性的國軍抗戰紀念碑、陣亡將士公墓和忠烈祠的修建緣起、造型外觀、金石文獻、相關戰史及其後的滄桑變遷。讀者可從書中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意識形態對抗的激烈,亦能體悟個人自由與尊嚴的無限可貴。

  撫今追昔,一座座為對日抗戰而修建的國軍公墓、紀念碑或忠烈祠,承載了無法抹滅的歷史滄桑:無數的國軍官兵在對日抗戰中用生命去實踐了他們保家衛國的使命。

  期盼未來,不會再有任何一個「小人物」因為對「大歷史」的不同觀點、因為對不同價值觀的自主選擇,而承受苦難和代價,亦希望所有的人,不論生活在台北、上海還是京都,都能永享自由與和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全

  台灣女婿,成長於香港,祖籍江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文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晚清及民國思想史、共產革命史。發表過《章太炎的群己觀念與現代民族主義》、《從當代中國幾次文學論戰看理想的文學批評之建構》、《章太炎對聯省自治運動的貢獻》(與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陳學然合作)等學術論文。

目錄

推薦序一 有形之碑易逝 無形豐碑永存 馮世寬
推薦序二 英靈枕山川 忠魂永不朽 陳廷寵
推薦序三 徐全《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序  潘光哲
自  序 回溯戰爭乃為永享自由與和平
撰寫說明
 
壹 國府中樞及戰時陪都
南京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重慶   抗戰勝利紀功碑
 
貳 陸軍
河北 陸軍第二十九軍長城戰役陣亡將士公墓及烈士祠
陸軍第六十三軍陣亡將士公墓(東北軍) 
北京 癸酉年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兼敘南京陸軍第十七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陝西 陝西警備第一旅第一團永濟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內蒙古(綏遠)中華民國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山東山海重光紀念碑
山東保安第三師抗戰烈士公墓 
陸軍第五十一軍抗戰陣亡烈士墓(兼敘石河戰鬥陣亡烈士公墓) 
山西 陸軍第七十三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獨立第五旅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 
烈士嶺十二烈士墓 
河南 國民革命軍八十九軍暫編六十二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六十八軍一四三師四二九團保衛南陽戰役陣亡官兵紀念碑 
新唐抗戰勝利碑 
陸軍第八十四軍忠烈祠 
預十一師陸軍陣亡烈士墓
安徽 陸軍第一百零八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一七六師陣亡將士公墓 
江西 陸軍新編第十二師第三次長沙會戰高奉戰役陣亡烈士之公墓 
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抗日陣亡將士骸骨塔
浙江 陸軍第七十九師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一百九十師五零七團三營抗日陣亡將士之墓 
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
陸軍第十預備師步兵第二十九團第一營抗戰英烈將士碑(兼敘泰山軍鐵血師抗日陣亡將士墓)
湖北 陸軍第九十二師無名英雄墓 
陸軍第五師鄂西會戰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一七一師平漢南段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
湖南 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七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四軍抗敵陣亡將士之墓(兼敘陸軍第四軍第九十師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
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兼敘第十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五十八軍陣亡將士墓
陸軍第九十九師陣亡將士墓
受降紀念坊
陸軍第七十四軍湘西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 
陸軍第七十四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四方面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湘西會戰龍潭戰役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兼敘南京賽虹橋五十一師首都保衛戰紀念塔)
陸軍第一百軍湘西會戰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衡陽抗戰紀念城(兼敘陸軍第十軍衡陽保衛戰陣亡將士之墓)
南嶽衡山國軍公墓區南嶽忠烈祠(兼敘南嶽祝融峯鐵十字抗戰勝利紀念碑)
陸軍第七十四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一百四十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十六軍第五十三師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三十七軍六十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福建   福州警察局卅四二一戰役陣亡官警紀念碑 
閩海戰役松下抗敵陣亡軍民公墓
陸軍第二十五集團軍第一縱隊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
東山縣抗戰陣亡烈士公墓 
廣東 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 
潮州 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新會 抗戰紀念塔 
陸軍第六十六軍第一五九師四七七團忠烈亭 
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
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獨立二十旅卓斌等抗日烈士墓
廣州 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六十二軍第一五七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韶關 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兼敘陸軍第十二集團軍教導團陣亡將士公墓)
廣西 桂南戰役陣亡將士紀念亭 
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 
抗敵忠骸紀念碑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軍抗日陣亡烈士之墓 
忠烈亭及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陸軍第一八八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
陸軍第四十六軍第一七五師鎮南抗日戰役陣亡將士公墓 
四川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雲南 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緬甸戰役中國陣亡將士碑 
陸軍第七十一軍八十七師二六一團陣亡病故將士公墓(兼敘南京第八十七師公墓及第二五 9 九旅紀念塔)
陸軍第二軍新編第三十三師九十七團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三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兼敘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五四軍第一九八師攻克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兼敘南嶽及廣州五十四軍公墓) 
第二十集團軍克復騰衝陣亡將士公墓(騰衝國殤墓園)
貴州 陸軍第四軍第一百零二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叁 海軍 
「石牌天險敵膽寒」崖壁石刻 
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粵桂海軍抗戰陣亡官兵紀念碑 
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之墓
 
肆 空軍  
南京 航空烈士公墓 
昆明 空軍烈士墓 
蘭州 空軍第四路烈士公墓 
桂林 空軍烈士之墓(兼敘柳州空軍紀念碑及公墓) 
重慶 空軍烈士公墓 
貴陽 防空學校暨各團隊抗戰死難將士公墓 
 
伍 結論
國軍抗戰紀念碑的空間政治考察 
 
陸 參考文獻 
 
柒 附錄  
本書未收錄之紀念碑、公墓、忠烈祠列表 
致謝

  戰爭是廿世紀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因著內亂與外患帶來的動盪,生命道路被迫改變的人,不知凡幾。時至廿一世紀的今日,追求建成小康社會為的中國,同時也強化軍事國防力量,所思慮者依舊是被其認定別有抉擇的立異者。可以說,籠罩在我們生活世界裡的烽火陰霾,長年不散;戰爭絕對是我們揮之不去的懸念。

  既然戰爭與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來時路,始終相隨同伴,也覆蓋了我們的現實生命處境;如何理解戰爭的歷史,怎樣處理戰爭的遺產,自然是不能迴避的課題。畢竟,人類編織的意義之網,總是決定了我們對於諸如戰爭這些重大議題的認識;不同的認識理解和記憶,更往往帶動了不同的因應方式。

  他者毋言,僅僅就廿世紀對台灣海峽兩岸影響至大的日本帝國主義而言,留下的遺產,從來就不只停留在具體的戰場上而已。徐全先生的這部《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就是最好的例證,說明了戰爭與它的記憶史,本身就是一場硝煙難熄的戰爭。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而犧牲的人們,不知凡幾;為紀念他們而矗立在中國大地上的紀念碑,各式各樣,座座飽含的意義,固然沾染國族主義的色彩,卻非一聲獨唱。或是本於不同的政治立場,或是出於獨特的鄉土認同,竟讓立碑之義蘊,記憶之所繫,魂歸所祈,各有方向,自鳴曲調。

  武力戰爭的遺產,容許成為記憶戰爭的角力嗎?徐全先生的這部大著,具體顯示,討論認識戰爭在廿世紀中國的歷史,確實道阻且長。然而,如果能夠跳脫特定意識形態的魔障,讓我們的認識、理解和詮釋,有各式各樣的可能,使得戰爭的歷史記憶,猶如一方無窮無盡的開放空間,多重多樣;那麼,這才會是個真正自由的國家。自由思想的翅膀,可以振飛翱翔的天地,方是無垠寬廣。有心之士,展卷讀之,必可啟沃無限。

內容連載

有形之碑易逝  無形豐碑永存
 
「天地有正氣,法古今完人!」今年適逢抗戰勝利75周年,回顧抗戰期間,國軍以劣勢裝備與日軍浴血苦戰,多少國軍傷亡、殉國,才能換來國家的生存。當我們在台灣享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更不能遺忘先烈先賢勇往直前、捍衛國土的精神。
 
《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一書的作者徐全先生來自香港,為香港城市大學歷史專業博士候選人,現是我們榮民家庭的一份子,他以宏觀獨特的視角,足跡遍及中國大江南北,記述國軍眾多抗戰紀念碑及公墓的建造緣由、相關戰史及滄桑變遷,完成了這一學術專著。
 
書中有專章介紹中華民國空軍於各地的公墓紀念碑,「空軍的決心要與目標物同歸於盡」的悲壯信條下,印證了無數空軍健兒在人生大好年華之時血灑長空,高志航、劉粹剛、李桂丹、樂以琴、閻海文…品讀書中文字,這一個個令人澎拜的姓名及他們偉岸的身影又浮現在腦海;而空軍公墓後來所經歷的破壞、重建之境遇,亦令人感慨。
 
抗戰勝利與台灣的命運息息相關,抗戰八年淬鍊的國軍,成為確保台海和平,守護中華民國生存發展的中流砥柱,從1949年古寧頭戰役到1958年八二三砲戰,退伍後成為榮民參與十大建設,奠定台灣的經濟起飛,對台灣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徐全先生以其專業歷史素養,走訪蒐集了中國大陸各地留存的國軍抗戰紀念碑,透過碑文的考證,記述抗戰時期國軍的英勇事蹟,保留了我們這一代人及未來世代能清楚暸解歷史的意義,期待《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的出版發行,能讓國人重新認識過去艱難的歲月及現在守成的不易,本書實在值得推薦一讀。
 
抗戰勝利紀功碑
地點:重慶渝中區
建立時間:民國36年(1947年)
 
對日抗戰於1937年爆發後,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0日遷往重慶。1940年9月6日正式確定重慶為戰時「陪都」。戰爭歲月中,重慶成為中華民國的精神中心和大後方,同時也承受來自日軍的密集轟炸。國府曾建立「精神堡壘」碑,以昭示抗戰到底之決心。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府於1946年5月由重慶遷回南京,重慶各界在原「精神堡壘」碑處建立抗戰勝利紀功碑,以記錄重慶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

具體而言,謀劃在重慶修建抗戰勝利紀功碑始於1946年。這一年的特別之處,乃是其為蔣介石的六十壽辰。國史館中一份和彼時行政院資源委員會重慶辦事處有關的史料顯示,為慶祝蔣氏壽辰,修建抗戰勝利紀功碑、中正醫院及博物館為賀壽之重要公共建設工程,並為此向民眾發起獻金。
 
紀念碑由青年建築設計師黎掄傑主持設計。黎掄傑為廣州番禺人,1932年自廣州一中畢業,其後入勷勤大學攻讀建築,畢業後留校任教,後進入中山大學任教。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吹鼓手,黎掄傑對國民政府倡導的「中國固有式」建築思想採抵制立場,透過各種文章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念。1946年,黎掄傑任陪都建設計劃委員會工程師,接受了設計抗戰勝利紀功碑的任務。可以說,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積極倡導者和傳播者,黎掄傑在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極為重要。
 
抗戰勝利紀功碑於1947年雙十國慶揭幕。紀念碑由碑台、基座和碑身三個部分構成。其中碑身亦可作為瞭望台使用。碑身正面為「抗戰勝利紀功碑」字樣。抗戰勝利紀功碑比較著名的是其碑文,一共有五組,分別為國民政府將重慶定為陪都的命令、國府文官長吳鼎昌撰寫的碑銘、國府重慶行轅代主任張羣撰寫的碑文、陪都各界恭送國民政府主席還都南京的頌詞以及重慶市長張篤倫致蔣介石的祝壽文。上述碑文顯現出,國府彼時在建碑過程中,極力將紀念抗戰和推動對蔣介石的領袖崇拜加以結合,以配合為蔣介石慶祝六十壽辰。由於諸碑文篇幅較長,筆者以附文形式抄錄。
 
1949年之後,抗戰勝利紀功碑被中共方面改稱為「人民解放紀念碑」,「人民解放紀念碑」字樣由中共軍事將領劉伯承題寫,題款時間為「一九五零年首屆國慶節日」。「抗戰勝利紀功碑」名稱自此不復存在,原有的碑文在碑身上也已無從尋覓。

伴隨抗戰勝利紀功碑碑文及名稱一起被改變的,是人的命運。當年負責設此碑的黎掄傑亦因為擔任設計者這一經歷而被視為「為國民黨、蔣介石歌功頌德」,最終離開中國大陸,選擇前往香港定居。在香港期間,他一直以打散工為生,再也無法從事熟悉的建築設計行業,直到2001年去世。 較之於重慶抗戰勝利紀功碑被改名的情形,黎掄傑在勷勤大學的老師過元熙則應孫立人之邀,主持設計了國軍新一軍在廣州的赴印緬作戰陣亡將士公墓,這一公墓建築幾乎遭遇全毀的命運(本書將另有專章介紹)。
 
時至今日,重慶抗戰勝利紀功碑並未恢復舊有名稱,碑身上維持「人民解放紀念碑」字樣。如今的重慶紀功碑區域,已經成為著名商圈,民眾皆已習慣以「解放碑」的名稱來特指這一帶的商業精華區以及紀念碑本身。反而是在重慶的影視城,為了拍攝抗戰題材影視劇的需要,複製了紀功碑,碑身上字樣為「抗戰勝利紀功碑」與1949年之前的樣式相同。
 
附碑文之一
 
國民政府令
 
民國廿九年九月六日
 
四川古稱天府,山川雄偉,民物豐殷,而重慶綰轂西南,控扼江漢,尤為國家重鎭。政府於抗戰之始,首定大計,移駐辦公,風雨綢繆,瞬經三載。川省人民,同仇敵愾,竭誠紓難,矢志不渝。樹抗戰之基扃,贊建國之大業。今行都形勢,益臻鞏固,戰時蔚成軍事政治經濟之樞紐,此後自更為西南建設之中心。恢閎建置,民意僉同。茲特明定重慶為陪都,著由行政院督飭主管機關,參酌西京之體制,妥籌久遠之規模,藉慰輿情,而彰懋典。此令。
 
附碑文之二
 
抗戰勝利紀功碑銘并序
 
國民政府於二十六年七月七日開始抗戰,為建瓴審勢,經野制宜之計,是歲十一月二十日移駐重慶,導率全國,同御強敵,遂以西南重鎭建為陪都。中經八載,賴領袖英斷,軍民效命,曁盟邦協力,終致日本乞降,乃於卅四年九月三日宣吿勝利。寇氛旣息,疆宇旣復,政府還都南京,而重慶官民爰有伐石著績之擧。張市長伯常屬為撰文,以昭悠遠。余維抗戰之制勝在於同心,建國之期成亦然。民族光榮與夫世界和平之所繫,舍是莫由。乃播之銘語、俾行路永歌,以憬國人之思。銘曰:

黽勉同心,勿怠勿荒,以成勝利,以建新邦。
 
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謹撰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月

附碑文之三
 
抗戰勝利紀功碑文
 
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起,國民政府西遷入蜀,重慶建為陪都,巍然繫中華民族命運之樞機,為國際觀聽所屬集,日軍席五十年儲積之力量,傾孤注於一擲。中國局勢,屢瀕危迫,而根本迄不動搖。戰爭之第四年,日本遷怒樹敵,兇焰益張,奇襲珠港,肆擾海南。亞洲之戰爭旣與歐洲合流,中國遂自獨力作戰之孤軍進而為民主陣線遠東之一翼。嗣此義德先後瓦解,日本亦勢蹙力痛,終於僨蹶。在此八年之中,國際輿論,目重慶為戰鬥中國之象徵,其輝光實與歷史同其永久。洎戰爭勝利,國府還都之次年,重慶市民慶國運之重光,懍收京之不易,建碑中衢,用示來葉。羣歷共艱虞,知其始末,屬筆紀事,故不得辭。嘗謂旋乾轉坤之事業,必賴有睿智仁勇之領袖為之綱維,忠貞勤奮之人民效其心力,而地理形勢亦為其助。因民國廿三年,今主席蔣公曾一度蒞川,於廢除防區,統一川政之餘,瞻矚機先,已為不可避免之對日戰爭策不敗之地。當時曾引古來論地理形勢之言,謂中國形勢以四川為首,荊襄為胸,吳越為尾。一旦國家有事,但使首腦無恙,則揚子下游之戰局無論如何險惡,根本不致動搖。重慶定為戰時首都之國策,實已決於是時。國府西遷之後,敵兵深入,西抵宜昌,雖敵方之海陸軍力限於虁門,而空軍之戰略襲擊則集中於重慶。戰爭前期之三四年中,鬧市為墟,傷亡山積。然而重慶百萬以上之市民,敵愾愈強,信心愈固,財力物力之輸委,有逾於自救其私,實造民族精神之峯極。古人有言:國於天地,必有與立。重慶之所以無忝為陪都,不僅以其地理形勢使然,亦此種卓越之精神有以副之也。國民革命初步之成功,即為中國眞正建設之開始。西南古為神州隩區,四川尤稱天府。戰時旣已為國家力量之中堅,戰後必為農工業之策源地。重慶承四大河流之滙,上溯四江以達滇黔康靑,下循揚子,東通於海。一旦計畫中之川境鐵路公路系統完成,與西北西南脈絡貫通,則重慶將進為新中國工業經濟之重心,大西南之呑吐港,其進境何可限量!國民政府還都之前,主席蔣公手令建設陪都,期以十載。張伯常市長萃各方之彥,審事勢之宜,詳擬規模,已得報可。

十年之後,將見大橋橫貫兩江,二千平方公里,三百萬市民之大重慶湧現於華西。以西南之財富,弼宗國之繁榮。後世史家,循流溯源,深究中國復興之故,將知重慶之於國家,實不止於八年戰時之獻效已也。
 
中華民國卅六年三月穀旦國民政府主席重慶行轅兼代主任 張羣敬撰
 
碑文之四
 
陪都各界慶祝國府恭送主席勝利還都紀念頌詞
 
倭虜旣降之明年,禹甸重光,卿雲復旦;甲兵淨洗,黎庶騰歡。日暖旆旗,拂鳴騶於道左;春融原野,長芳草於江南。維時國民政府主席蔣公,將自陪都言旋京闕。於是都人士女,相與摛詞讚事,以虔致其思慕之誠曰:蓋聞地靈人傑,美相得而益彰;地利人和,功庶幾其克奏。欲建非常之事業,必資奇偉之山川。故楚以漢水為池,秦有殽函之固。金牛鑿道,一夫足以當關,胡馬窺江,天險不容飛渡。守國之要,於史可徵。矧迺變起強鄰,薦食上國;遼海迷歸來之鶴,津橋咽悽厲之鵑。鐵鎖已沉,金甌待補。有不建瓴審勢,經野制宜,而能茂育羣生,恢復疆宇者哉?方倭虜之犯我燕薊也,瘡痍未收,強弱異勢;兇鋒所及,毒霧漫空。北門之鎖鑰旣隳,南國亦桑田化刼。於時三軍掩泣,八表同昏;國步艱難,人心滋懼。主席淵謨獨運,燭照無遺,知西南關係國族之安危,巴蜀又為西南之根本。迺以重慶為戰時首府,指揮軍旅,掌握樞機。據長江之上游,控沃野之里。於是闢途術,廣市廛,百堵俱興,千廬內附。塗山展覲,聚萬國之衣冠,葵丘會盟,森四強之壁壘。舳艣蔽海,鼓角鳴秋,重瀛急汗馬之趨,奇陳列捕鹿之勢,窮追逋寇,生縛降王。復九世之國仇,高張漢幟,蘇萬方之民困,重履康衢。重慶得定陪都,市民同瞻勝利,匪惟普天之大慶,實亦曠代之殊榮。粵稽陳編,蜀號天府;山橫玉壘,峽鎖瞿塘;北接秦關,南通湘楚。莽郊原其蕃膴,鬱林壑之幽深。地長黍禾,家饒橘柚。錦濯江頭之水,鹽煮地下之泉。火井則葛相之所窺,離堆則李守之所鑿。富緣丹穴,酒著郫筒。蹲鴟伏於岷山,竹杖市於身毒。是其貨財充牣,方物阜滋,無惑乎秦漢倚之若寳藏,魏吳相與為鼎足。而南宋之世,輸納財賦,半天下焉。黔黎聚居,忠勇奮發。前歌後舞,伐紂賴巴蜀之師;刎頸斷頭,守城著將軍之節。魏公相業,冠絕臨安;允文軍功,比於淝水。此俱不世之績,足以光耀寰宇者。

再就文敎言之:文翁普絃誦之化,相如稱詞賦之雄。高蹈唐初,掃陳隋之浮艷;蜚聲宋季,蔚軾轍之淸華。伯生無對於金朝,升庵獨步於明代。迺至杜黃僑寓,范陸詠歌,靡不藉助於江山,用以發抒其神思。語其食貨旣如彼,論其人文又如此。蘊蓄之厚,殆罕比倫。故自軍興以來,人懷自效。毀家紓難,爭輸卜式之財;御侮請纓,甘化萇弘之血。磨墨盾鼻,淅米矛頭;足食足兵,再接再厲。重慶近瞻樞府於咫尺,疊受寇機之侵凌。盧舍半成廢墟,良田鞠為茂草。堅城屹立,眾志不渝,卒能外促敵國之覆亡,內副邦人之蘄望。斯則天開景福,時際會昌,非假神明之奧區,無以膺茲艱鉅;非賴挺生之人傑,亦無以光此河山也!唯是建國伊始,萬緖紛陳;用兵之餘,百廢待擧。國家所期待於重慶者,將與日以俱新;而重慶所仰賴於國家者,更方興而未艾。允宜隆陪京之體制,樹宏業之規模。臥虹影於淸波,河梁永峙;趨鳧䳔於彼岸,舟楫靡勞。所謂兩江鐵橋者,實望助以大力,早觀厥成。至於三峽水閘之新修,成渝鐵路之續建,邦國同利,垂注應勞。他如市廛之整潔繁榮,壟畝之休養生息,工商之救濟,敎育之振興;庶政雖屬地方,提挈端賴樞府。會値還都之日,彌殷獻曝之誠。鴻澤永懷,等江河之浩浩;驪歌載唱,正楊柳之依依。所冀旌節常臨,幨帷再駐;耀鐘山之夜月,蟾魄無私;被蜀道以春風,燕居有慶。萬邦和協,看永平東海之波;百歲康寧,請共上南山之頌。

碑文之五
 
抗戰勝利紀功碑文
 
抗戰勝利之明年十月卅一日,恭逢國民政府主席蔣公六旬大慶,陪都市民特建抗戰勝利紀功碑,爰以崇殊勳而祝景福。謹為之頌曰:

懿惟聖哲,綱紀四方,覆幬美匯,咸壽而臧。天生蔣公,睿智神武,繼往開來,爍今耀古。緖承總理,道宗大同,宏揚主義,一貫中庸。黃埔育才,甄陶英嶷,入授韜鈐,出安反側。百粵旣平,擧師北伐,掃蕩羣兇,秋風落葉。一統吿成,內爭遽起,威而不猛,從容輯彌。俶擾未央,強鄰窺覬,國事蜩螗,危如卵累。乃振乾綱,高瞻遠矚,力倡新運,革新變俗。生聚敎訓,磨礪以須,國防麤備,復興可圖。變生肘腋,蒙難西京,精誠感召,天下歸心。倭夷妒懼,謀我愈急,釁起倉皇,蘆溝七夕。和平絕望,強弱異勢,國族存亡,一人是繫。公赫斯怒,躬率全民,疆場決戰,誓掃胡塵。中原板蕩,萬里烽煙,危疑振撼,英斷彌堅。大略雄圖,遷都天府,勢成建瓴,瞰制狂虜。國讎公敵,歐美同情,得道多助,開羅聯盟。自力更生,四強並列,百年枷鎖,一朝毀滅。血戰八載,賊膽摧驚,窮途解甲,受降有城。旣補金甌,復還失土,禹甸皇皇,獨立自主。制憲還政,永奠昇平,仁風讓德,足格頑冥。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偉績豐功,全民廣被。瑞靄陽春,慶逢周甲,嵩祝遐齡,衢歌大業。猗歟盛哉,中興領袖,華夏騰歡,普天同壽!
 
重慶市市長張篤倫率同全體市民敬立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穀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