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十):
台灣最大的敵人不是解放軍,
而是「失敗主義」
2018/12/30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何中尉
心理作戰情報軍官,現役陸軍政戰中尉,目前任職於國防部心戰大隊,主要研究國際戰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數民眾對臺灣防務的認知仍處於較為幼稚的階段,許多人只依據兩岸人口、兵力的懸殊差異來做判斷,認為臺灣必敗無疑;受國內傳媒影響,不只民眾如此認為,許多軍人乃至於高階軍官都抱持這種思維。
有些國家雖然沒有心戰部隊,但他們有在做心戰、心防工作。有些國家雖然有心戰部隊,但他們未必真的有在做心戰、心防工作。沒做攻勢心戰可以推託給政治問題,沒做心防工作(或者守勢心戰)就真的說不過去了。對於隸屬於軍隊之下的心戰部門而言,不要說新時代下抵禦網路輿論攻擊的心防,連「維持民眾對國防武力的信心」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本分工作都辦不到,那就跟衛兵擅離崗位沒什麼兩樣。
如果國家將心戰部隊交給「只會當官」的人來領導,那就宣告了國家心戰能力的死亡。主事者想當平安官、只求平安升官,不願意冒險從事任何嘗試與創新,那就不可能做好心戰工作,因為心戰所必須的正是「變化」與「謀略」。明明握有豐厚文宣能量,卻只挑風險最小、讚許聲最多的事情來做,這種不必冒險就能得到績效的事情就是「部隊形象包裝」。
不搞心戰,不搞心防,專搞部隊形象包裝。不是不能包裝部隊形象,問題是「展現武器」「展現肌肉」「鼓勵參與」「呼籲感謝」這一類表淺的方式無法解決民眾對國防事務更深一層的憂慮,對於真正的「全民國防」目標而言收效甚微。
罵國軍的老百姓,大多都是當過兵的人
軍方有些人覺得民間人士總愛不明就裡謾罵國軍,但這其中有個盲點:會罵國軍的民人很大一部份是當過兵的人(尤其義務役),是「昨日的軍人」,是「由兵轉民」的人。他們花了至少一年的時間親身經歷過軍事體系,他們記憶中存在的問題與質疑,絕對不是靠幾支影片、幾場活動就能抹去的。
軍方呈現武器,民眾想到武器妥善率;軍方呈現訓練與肌肉,民眾想到業務與造假;軍方呈現火力,民眾想到對岸有更具壓倒性的火力。民眾真正的國防顧慮,我們的心防工作沒能有效觸及到,沒能有效解決掉。
國民想知道的是:我們到底能不能守住這個國家?我們應該如何守住這個國家?光鮮亮麗的表象敷衍不了他們,因為在他們之中有許多昨日的軍人,他們未必專業,但多少看得懂一些內部問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在台灣,政治是軍事的延伸
筆者曾說過: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但在台灣,政治也是軍事的延伸。以最敏感的統獨問題來說,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統獨的傾向並非僅由國族情感所決定,而是由「對實際層面的預期」來決定的。
舉例來說:如果認為台灣絕對抵擋不了共軍入侵、民眾上戰場的意願普遍低落,那麼主動挑釁中共的「宣布獨立」就不是一個理性的選項;在此假設下,趁台灣未受戰火摧殘、尚有軍事及經濟籌碼時盡早與北京展開統一談判,就是一個相對理性的選項;如果相信共軍基於某些顧忌在近幾年內不敢進犯台灣,那麼維持現狀(不主動挑釁也不主動統一)就是更加合理、能維持最大利益的選項。
一旦上述前提改變了,民眾的統獨立場也會改變,軍事上的前提會影響主流民意的政治傾向,此即筆者所謂「政治作為軍事的延伸」。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分析師葛里爾(Tanner Greer)今年會在《外交政策》中撰文指出「台灣最大的敵人不是解放軍,而是失敗主義」。
失敗的心防工作與錯誤的國防想像,會在開戰後毀掉一個國家
民眾對本國防務的想像如果與現實存在嚴重差距,那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波蘭在1939年以前自信有能力入侵德國東部;1939年時,雖然意識到納粹德國軍力的上升,波蘭還是向民眾宣稱有能力在缺乏天然屏障的邊界線上擊退德軍的一切侵犯。結果戰爭爆發後,波蘭的防線被高度機動化的德軍瞬間擊潰,戰事發展與波蘭民眾的想像落差太大,毫無心理準備的波蘭民眾很快就陷入了恐慌。
波軍殘部其實仍有機會撤至後方,沿河重組防線。但恐慌引發的逃難潮重創了波軍的士氣;波軍機動力本已不足,大量難民更進一步癱瘓了波軍的撤退路線,波軍最終覆滅。無論是過度自信還是過度自卑,都會毀掉一場原本能打的仗,失敗的心防與錯誤的國防宣傳會在戰時拖累軍事、摧毀一個國家。
筆者相信台灣現在正處在類似波蘭的危機中,情況甚至更糟:過度悲觀的民眾與軍人根本不相信趨於樂觀的官方說辭,同時也沒有做好應戰的心理準備。
多數民眾對台灣防務的認知仍處於較為幼稚的階段,許多人只依據兩岸人口、兵力的懸殊差異來做判斷,認為台灣必敗無疑;受國內傳媒影響,不只民眾如此認為,許多軍人乃至於高階軍官都抱持這種思維。於此同時,另有一部分樂觀者深信美、日等國不會坐視台灣淪陷,必將插手台海戰事、擊退共軍。
但比較貼近事實的情況應該是:「台灣有能力在付出慘痛代價後迫使北京停止戰爭」且「如果台灣不能靠自己支撐一段時間,就不能期待獲得外國支援」;就算外國支援,也是物資、情報、塔台、潛艦、外交這一類援助,不能期待外國出動地面部隊參戰。詳細原因可參見專家論述,筆者這系列文章主要談論心戰,恕不在此贅述。
這也就是說,台灣有能力獲得「慘勝」,而且要靠自己保持「不被秒殺」。但多數民眾根本不相信台灣會「勝」,官方也不願意跟民眾提到「慘痛代價」。這道認知上的鴻溝足以讓台灣在戰時枉費地理、外交、社會與局部兵力優勢而邁向失敗。承平時期的心戰都能不戰而敗了,當前這種程度的心防更是會讓全體軍民在戰時不攻自潰。
心防工作不能光靠《國防報告白皮書》(無論是文字版還是漫畫版)來支撐,還要用接觸門檻更低的方式來推向民間基層。推出對於台灣禦敵能力過度自信、樂觀的闡述,會與民間認知存在巨大差距,使官方論述不容易被民眾接受。需要想出能說服民眾的一套防務宣傳,並且正視受到民眾質疑的黑暗面,與民眾展開真實且坦率的溝通。
心戰部門用大數據輿情偵蒐系統去探悉民眾對軍方的批評,卻總是提供「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呼籲民眾保持對國軍信心」這一類空洞且無關痛癢的建議處置作為給高層,甚至連戰時狀況想定也拿這種口號來應付,那國軍的心防工作就真正是付之闕如。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就算知道會打輸,你還願不願意上戰場?」
國人抗敵的信心雖然低落,但抗敵意志或許比想像中更令人鼓舞。筆者在新訓單位服務期間,每每會問入伍役男幾個問題,雖然不是嚴謹的量化統計,但得到的結果都大同小異:
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認為共軍在你有生之年不會攻打台灣?」通常只有少數役男舉手答「是」,多數役男仍相信共軍有犯台的可能。
第二個問題是:「你是否認為就算共軍打來了,反正我們也一定打不贏?」這個問題絕大多數役男都會舉手,甚至出現過全連都舉手的情形,顯示大多數人對國軍禦敵能力沒有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你是否認為就算我們打輸了,給中共統治也沒什麼大不了?」這一題只有少數人會舉手,多數人對於接受中共的統治仍然抱持疑慮。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就算已經知道一定會打輸,共軍登陸台灣的那天,你是否還願意拿起槍上戰場?」
對於這一題,役男的反應很有趣。通常會先有一小群役男毫無猶豫地舉起手,其他役男則會在稍微觀望後跟著慢慢舉起手,最後超過半數(有幾次甚至多達8成)的役男都表示「願意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自願投身戰場」。
如果發放匿名問卷,或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但這反映出了一種現象:民眾願意為了保護國家而犧牲(就算認為毫無勝算),但這樣的意願會視輿論氛圍來決定是否要表現出來。我想這可以為台灣的心防工作經營帶來一點啟示。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延伸閱讀: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一):是他們的黨和我們的軍在對決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二):我們寫的東西 台北不看 北京會看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三):「低等五毛」與「高等五毛」一起編織出輿論假象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四):國軍政戰與共軍政工 簡直是石器時代與石油時代的差距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五):中共「巨魔工廠」再進化 台灣如何遂行網路心戰?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六):對中共發動網路輿論戰的19項要領(上)
何中尉/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七):對中共發動網路輿論戰的19項要領(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