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  

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

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作者簡介

曾慶榴

1945年5月生。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巡視員,歷史學、黨史學教授。


主要論文有︰《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政治思想的矛盾及其演變》、《北伐時期的「迎汪」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方針》、《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述論》、《廣州國民政府述論》、《對和平與人道的肆虐》、《關於楊匏安〈馬克思主義〉的考證》、《1923年中共中央遷粵始末》等。

內容簡介

◎國民黨創辦的「專屬」軍校,卻吸收很多共產黨員,為什麼?

◎什麼樣的師資與教育,讓黃埔才短短23屆,就培養出49位上將、數百位中將?

中共十大元帥、上將、司令……有多少人出身黃埔?人數多到你驚呆了

◎黃埔軍校招收過女生?錄取率超低的黃埔女軍官,是中國第一代正規建制的女兵,比美國西點軍校早幾十年。

◎國民黨打輸共產黨,丟掉大陸江山,原來這和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的方式有關。

◎黃埔軍官打贏的戰爭,豈止教科書上寫的那些,他們三次拯救了中國。


1924年,國父孫中山被自己的老搭檔陳炯明叛變後,苦於沒有軍隊無法落實革命夢想,於是在廣州珠江黃埔島上成立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創建黃埔軍校,讓中國從此擺脫晚清時期,野心軍人擁兵割據的時代,開辦真正的軍事教育,此後,黃埔學生軍就從操場走入戰場,在討伐軍閥、抗日、國共內戰關係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一角,改寫了中國近代史。

◎不當兵會被看不起,這是時代風尚──熱血教師從軍,變身大將軍

原本在五臺山教書的小學老師徐向前,在教室裡講辛亥革命講到被校長革職,看到軍校招生簡章超熱血,決定從軍去。多年後成為毛澤東的總參謀長。

陝西鄉巴佬杜聿明因把路費花光,報名遲到,幸好于右任的一副對聯挽救危機,後來還成為中國遠征軍司令官。

個子矮不要緊,是人才就要你,身高號稱159公分、在老家當了七年老師的胡宗南,因太矮被淘汰,內心的憤恨和眼淚居然打動了主考官,成為肩扛三顆星的陸軍上將。

◎黃埔軍從操場走入戰場,平定陳炯明、打敗吳佩孚:東征北伐統一中國

淡水城攻城戰,這是毫無作戰經驗的黃埔學生軍面臨的第一場硬戰,由蔡光舉等人組成的敢死隊,在槍林彈雨中衝鋒搶城,由此打出名聲。

棉湖之戰,黃埔軍迎擊的桂系林虎軍,一千多人對兩萬多人,這場仗你說怎麼打?黃埔軍若敗,世上再也沒有「黃埔」兩字,歷史也將被改寫。

賀勝橋之戰,黃埔第七軍大戰直系軍閥吳佩孚,上過時代雜誌封面的吳佩孚,曾是當時最有可能掌控中國的人,短短兩年卻被黃埔軍的年輕人從巔峰推落谷底。
黃埔第七軍也因賀勝橋戰役,贏得「鋼七軍」的美名。
    
◎破天荒,黃埔軍校收女生:中國史上第一代女兵

掙脫傳統女性的枷鎖 : 女生當兵面臨種種歧視,家庭不認女兒、學校不認學生,女兵們一無所有,唯有犧牲的決心,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價值。
有中國第一女兵之稱的醫療隊員謝冰瑩,在西征戰地寫下《從軍日記》,記述女兵們犧牲奉獻的事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豪門閨秀胡筠是有名的神槍手,令男兵也敬佩不已,後來成為紅軍第一個女司令員。

◎敵前與敵後的抗日重要將領,原來,他們都出身黃埔:

淞滬會戰:打了91天,挫敗日軍速戰速勝的戰略意圖,黃埔軍更打破「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的豪語。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由黃埔四期生謝晉元帶領的「八百壯士」,譜寫震驚中外的抗戰經典,僅犧牲十多人,消滅兩百多日軍。

仁安羌之戰,黃埔六期生劉放吾帶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解救被日軍圍困的七千多名英、美盟軍,半個世紀後還受到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接見。
 
◎戰場上的黃埔同學會──國共大決戰,昔日同學、師生反目成仇,相互廝殺:


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黨擁有430萬兵力,共產黨只有127萬解放軍,遼西會戰後,國共雙方兵力優勢卻對換,國民黨軍開始顯露出敗象。

國共雙方的黃埔將士,這時多已手握重兵,指揮千軍萬馬,統率著中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徐蚌會戰時,國共兩方的黃埔師生在戰場上對陣,有學生被老師俘虜後,跟老師搏交情;也有學生拒絕接受老師的勸降書,奮戰至死,死後老師還特別找到學生屍體將他安葬。

國民黨打輸共產黨,這和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的方式有關,蔣介石對於不願跟他站在同一陣線的學生,都推到敵對面,導致人才都投奔共產黨。

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黃埔人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也反映了國共紛爭和兩岸變遷。

前言

推動中國命運的黃埔軍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但是,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以百折不撓的氣勢,繼續從事革命的偉大事業,為實現統一中國、振興中華的宏願而不懈奮鬥。1924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孫中山先生與中國共產黨人,一起創建了黃埔軍校,致力為中國革命培養軍事、政治幹部。在國共兩黨許多重要人士,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黃埔軍校辦學卓有成效。短短幾年內,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脫穎而出,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幹力量。他們走出黃埔,邁向東征、北伐的戰場,力敵千軍,所向披靡,為反對帝國主義、剷除軍閥、統一中國,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勳。

此後,黃埔軍校在南京、成都繼續辦學,並在全國許多地方創辦分校,至1949年為止,共辦學23期,培養數十萬名學生。在抗日戰爭中,黃埔軍人同仇敵愾,並肩作戰,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和印緬戰場上英勇抗日,為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偉大的貢獻。黃埔軍校是在中國革命中誕生,又對中國革命產生巨大影響的軍事政治名校,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進程中,無數黃埔教官和學生共同培育、弘揚的黃埔精神,是與辛亥精神一脈相承的愛國革命精神。

我的一家,與辛亥革命和黃埔軍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我的祖父張難先是辛亥革命元老,參加過武昌首義,後來到廣東投身國民革命,任廣州國民政府瓊崖各屬行政委員(當時周恩來任東江各屬行政委員)。我的父親林熏南,畢業於保定軍校和日本陸軍大學,是黃埔軍校教官,大革命時期任黃埔軍校編譯處高級編譯。在祖輩的影響下,我也考上了黃埔軍校,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8期。1949年10月1日,外祖父張難先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時刻。我的家庭,經歷過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到締造新中國的不凡歷史進程,是激盪百年史的縮影。

回想當年,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雲集於黃埔軍校,共同參加兩次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國共兩黨的許多抗日將士,左權、戴安瀾、黃梅興、謝晉元、趙尚志、趙一曼等大批抗日英雄,都出自黃埔軍校。從歷史上看,儘管兩岸黃埔同學有著政見分歧,但在傳承辛亥革命精神和黃埔精神、謀求國家統一、振興中華民族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多年來,即使在海峽兩岸處於不相往來的年代裡,黃埔同學之間的關係仍保持相對穩定。這種深厚的人文、歷史淵源,對促進兩岸的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本著「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的宗旨,積極展開多方面的活動,團結祖國大陸的黃埔同學,聯絡臺灣、港澳和海外的黃埔同學和黃埔同學組織,為促進兩岸交流搭起橋樑。

在歷屆黃埔軍校同學、熱心關注黃埔軍校的各方人士推動下,以及在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幫助下,經過眾多史學工作者、影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型歷史紀錄片《黃埔軍校》,已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與歷史記錄片相關的著述《黃埔軍校》也已經撰寫完畢。此片的播放和本書的出版,對廣大觀眾和讀者正確認識黃埔軍校的歷史,有極大的幫助,並有助於了解黃埔軍人的烽火征程,對借鑒歷史經驗,繼往開來,弘揚黃埔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黃埔軍校史研究領域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值得熱烈祝賀。

推薦序

黃埔軍人的歷史身影


這是一本以嶄新角度書寫、鋪陳黃埔歷史的史書,也是透過黃埔描繪現代中國的書籍。過去有關黃埔的書籍不是沒有,但能夠把黃埔的特點與貢獻敘述清楚、讓人一目了然的實不多見,而讀了本書後,則能讓人立刻抓住黃埔精髓。

任何人想進入現代中國史的堂奧,豈能忽略史冊裡邊處處可見的黃埔身影?不了解黃埔,如何能了解現代中國、進而了解國共兩黨之間的分分合合?

黃埔軍校是一所旋乾轉坤的軍事學府,在國民黨聯俄容共的背景下,1924年創立於廣東黃埔島,從此以它為主體,先後完成東征,統一廣東,再出師北伐,初步統一中國。讀者不免有疑問,它到底有何能耐,怎麼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完成那樣艱難的任務?它扭轉歷史的祕密武器是什麼?

黃埔軍校的祕密武器就在於「政治教育」,軍事操練之外,更有政治課,它以三民主義為宗旨,教導學生愛國家、愛民族,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結合武力與民眾力量,目標是訓練出一批弔民伐罪的革命隊伍。校內的教官與隊職官也都是「一時之選」,大大不同於當時的軍閥部隊,它吸引熱血青年前來報考的原因在此,成軍後所向無敵的原因也在於此。

本書前半段以深厚的歷史功力、消化浩瀚的材料,用生花妙筆描繪上述問題的核心。書一開始,就寫之後成為一期生的蔣先雲,踏入湖南長沙清水塘21號軍校招生辦事處的大門報考,接著配上一張「陸軍軍官學校詳細調查表」,讓讀者明白學、經歷俱豐富的蔣先雲,是為了「磨練革命精神,成為一名健全的革命分子」而報考黃埔的。這麼樣絕妙的描繪,讀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此後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學生隊長金佛莊等,這些黃埔的靈魂人物一一登場,既不教條,也不生吞活剝的塞材料給讀者,而是夾敘夾議的書寫,主體文用細明體排印,為讓讀者進一步明白事情的背景,其中特地穿插「史海鉤沉」和「相關連結」,這兩部分則是用標楷體排印,相互對照,非常清晰,讀者不知不覺的就進入了1920、1930年代的時光墜道中。

黃埔是國共並陳的革命搖籃,除了蔣先雲外,書裡也記述了國民黨籍一期生胡宗南與鄭洞國的事蹟。入學考試時,胡宗南因身高太矮被淘汰而大哭,驚動黨代表廖仲愷關切;鄭洞國冒別人名字考上卻未被退學,於此可見黃埔創校即是有彈性的。再如招收女生入校訓練,也是黃埔創舉,保定軍校就無此事。

黃埔軍人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走向抗日戰場。本書後半段詳細介紹,從淞滬大會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武漢大會戰、衡陽戰役、百團大戰到滇緬戰役,黃埔軍人喋血戰場,功在國家。作者於書中寫道:「每一次戰役,無不灑有他們(指黃埔軍人)的鮮血,每一個戰場,無不埋有他們的忠骨」,讀來令人震動。

本書唯一可提出商榷的地方,即因本書作者是出自中國大陸的史家,他在敘述黃埔生的貢獻時,在史觀方面難免帶有中共色彩。因此,書中較刻意突顯中共的黃埔生,而事實上,中共黨籍的黃埔生數量遠低於國民黨籍。不過,小瑕不掩大瑜,本書是具體而微的黃埔軍校百科全書,它不僅是黃埔軍校的歷史,其實更是一部現代中國的軍政、文化史,謹為之推薦。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德政

內容連載

黃埔軍校開始招生了!

1924年2月,寬闊的珠江江面上,千帆匯湧,百船爭流。北岸天字碼頭一帶,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碼頭附近,有一座三層洋樓,編號為南堤2號,門口掛著「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的招牌。


這一天,籌備處的門外貼出一張布告。人群被吸引到布告前,向布告投以各式各樣的目光。這是一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上面寫明,要求報考者身體健康、具有中學或相當於中學畢業的學歷,還要求信仰「主義」等等。

招生的學校名叫「陸軍軍官學校」。這所學校後來通稱「黃埔軍校」。當時人們怎麼也想不到,這張看似普通的布告,後來竟深深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國父與黃埔】

開辦黃埔軍校可說是孫中山軍事上失敗的結果。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發起兩個運動,其一是新軍運動,另一個是會黨運動。辛亥革命後,他的活動漸漸變成拉攏軍閥,結果是不斷遭受失敗。孫中山學到教訓,體認到建立革命軍隊的重要性,便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於1923年決策,1924年正式開辦黃埔軍校,並決定由蔣介石擔任校長。

——周恩來:《關於1924至1926年黨對國民黨的關係》

國共兩黨合作籌辦黃埔軍校

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興中會算起,國民黨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過去從沒開過全國性的代表大會;現在,在蘇聯的幫助、共產黨員的參與下,大會得以順利舉行。中共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等人出席大會。這次會議對於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問題做出了決定,也推動、促進陸軍軍官學校的籌備和創辦,此次大會對中國革命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孫中山、廖仲愷(編按: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為黃埔軍校黨代表)的領導和推動下,國民黨一大決定對國民黨實行全面改組,容許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在歷史上,這被稱為國共兩黨的「黨內合作」。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在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瞿秋白、林伯渠等人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宣布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並任命蔣介石為籌備委員長。

珠江兩岸,春意盎然,小洋樓南堤2號也似煥發出生機。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運轉起來了。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等人(皆為國民黨人)被任命為軍校籌備委員。廖仲愷、鄧演達、葉劍英也參加了籌備處的工作。籌備處主要負責招收學生和招聘教官,同時要籌集辦學經費、制訂教學計畫、確定教材和籌措各項軍需保障等事宜。

這當中最投入、最忙碌的人,是廖仲愷。他們期望在這個夏天,讓陸軍軍官學校能夠如期開學。

對於這所軍校,孫中山期盼已久。

入學考試:個子矮不要緊,是人才就要你

3月27日至30日,陸軍軍官軍校入學考試在廣東高等師範專科學校舉行。第一場考作文,題目是「論述中國貧弱的原因和挽救的良策」,接著考算術、歷史、地理,並加考幾何、三角函數和代數,共考3天。

在軍校入學考試過程中,浙江考生胡宗南遇到一大麻煩,因為他的身高只有159公分,不符合報考條件。考官大人鐵面無私,當機立斷,將胡宗南帶離考場,對他說:「胡宗南,你不是當軍人的料。」話說得還算客氣,但沒有半點商量的餘地。這對胡宗南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

來廣州之前,胡宗南在浙江老家當了7年小學教師,因角逐校長職務失利,又不滿父親替他決定婚姻大事,只好離家出走,到上海一家毛竹(編按:優良的建築材料,也可用來製造器物)店當助手。他借來一筆錢,將一批毛竹賣到上海,本來指望藉此發一筆橫財,結果卻欠債累累。

現在,連考試的資格都失去了,胡宗南覺得自己跌落人生的谷底,蹲在牆角大哭起來。考官有眼不識上將,奈何!奈何!

【相關連結】

這一哭,胡宗南抑鬱的心情竟有所放鬆,心態開始平衡,理智也開始恢復。

胡宗南情神一振,雙目炯炯,豪氣干雲,重新向體格檢驗處跑去,找到剛才把他從隊伍中拎出來的考官,厲聲責問:「你憑什麼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革命是青年的義務,救國是青年的責任,國家現在成了這個樣子,再不發動青年革命,還有希望嗎?」

此時,胡宗南心中的鬱悶與憤恨積蓄得太多,猶如決堤之水,一發不可收拾。他那些慷慨激昂的革命宣言一串串脫口而出,吸引許多考官與考生圍觀。胡宗南仍繼續大喊大叫:「個子矮怎麼啦?個子矮就不能參加國民革命嗎?個子矮就不能實現孫先生的主張?拿破崙個子不高,還不是照樣馳騁疆場,叱吒風雲!連兩千年前的聖賢孔夫子都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國民革命怎能以貌取人呢?」

——楊者聖:《胡宗南這個人》

胡宗南這段演說,正好被軍校籌備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廖仲愷看見了。見胡宗南投考軍校的心情這麼迫切,廖仲愷就寫了一張字條給他,上面寫著:「國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績好,身體健康,個子矮一點也沒關係。」憑著廖仲愷的字條,胡宗南被特許參加接下來的各科考試。當時連廖仲愷也不會想到,這個姓胡的小個子,後來竟會成為肩扛3顆星的陸軍上將,號稱「西北王」,統領40萬大軍駐陜。

攻無不克的軍隊──以政治思想為武器

1924年11月,黃埔軍校組建教導團,於是開始有了「校軍」。黃埔軍校政治部的工作,遂從校內政治教育,擴展至軍隊政治工作。首先是將黨代表制度擴展到軍隊的團、營、連。黨代表的職責為監察行政、指導黨務,規定各種命令需同級黨代表的副署才能生效,此為「以黨領軍」原則的肇端。

教導團成立不久,即參加第一次東征,進入戰時狀態。軍校政治部探索、創造一整套軍隊政治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內容包括用革命思想教育軍人,增強紀律觀念;清除舊軍隊的影響與習氣,提高官佐學生和士兵的愛國熱情;正確處理官兵關係、上下級關係以及軍政之間、軍民之間、友軍之間的關係,使黨政軍民齊心協力爭取戰爭的勝利。同時,還在實踐中創造一整套振奮我軍、瓦解敵軍、爭取人民援助的軍隊政治工作形式。

1925年2月6日,東莞商務分會召開歡迎東征軍大會,蔣介石、周恩來、茅延楨出席。蔣介石說:「本校軍隊有黨代表、政治部,專管與人民有關的事,興利除弊,乃政治部的責任。」蔣介石在會上介紹周恩來,將周恩來推上處理軍民關係、軍隊與地方關係的前臺。這次會議,可說是軍校黨代表、政治部走出校門,在人民群眾面前首次亮相。


在兩次東征中,政治部負責地方建黨(周恩來任國民黨東江組織主任)、建政(行使地方行政一些職權,周恩來並就任過東江各屬行政委員),這些都是全新的工作。

【從此,軍隊裡有黨代表】

組成學生軍隊後,學生軍裡頭建立黨代表制度,這就是我們軍隊政委制度的前身。黨代表做思想工作,也做組織工作,動員群眾。擔任黨代表的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員。你不光管學員的思想,你還得給學員上政治課,講的是共產黨這一套思想,所以當時國共合作氣氛良好,形勢也很好。

——陳知建(黃埔一期生陳賡之子)

周恩來主持的黃埔軍校政治部,就這樣將信仰教育、主義至上引進課堂。

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釋放出巨大的軍事能量,東征之役,黃埔軍校教導團及參戰的黃埔教官、學生攻必克、戰必勝,大破敵軍。

親眼見識戰爭的殘酷——淡水城攻城戰

此時,陳炯明軍一部據守淡水城,另一部從惠州移兵來援。東征右路軍決定:由粵軍第二師(師長張民達,參謀長葉劍英)攻淡水城的北面;粵軍第七旅(旅長許濟)攻淡水城的東北面;黃埔軍校教導團任主力,攻淡水城的東南面。東征軍並下令在惠州來援的敵軍到達之前,攻下淡水城。

黃埔軍校行營(出征時統帥辦公的地方)下達進攻的命令:「本校長、黨代表不忍我方將士、兵卒久曠荒野,於是特別挑選奮勇隊,誓於最短期攻破淡水。希望你們這些將士,務體此心,抱定為黨、為國犧牲的決心,奮勇邁進,可進不可退,如此一來區區一座淡水城則不難攻克。」

早春的廣東,溫暖而潮濕。眼前的淡水城,城牆厚達一米,高四至六米,城牆上設有炮塔,有三層火力點,城內駐有陳炯明的守軍三千餘人。淡水城外,是三百多米寬的窪地,地勢開闊。情報顯示,敵軍陳炯明駐惠州的部隊正急速來援。為了趕在來援敵軍到達之前拿下淡水城,教導團團長何應欽要求立刻發起進攻。

初出茅廬的黃埔軍校學生,第一次親身經歷真正的戰爭,在淡水城外打響了。

【採訪】

戰場上會出現什麼情況?恐怕會緊張到連槍栓你都拉不開。

你要說所謂的上戰場不怕死,那真是個笑話。上了戰場幾乎大部分人都很怕死。那時候機關槍就在你的旁邊杠杠杠,大炮轟轟轟,你的戰友可能幾秒鐘前還在和你說話,幾秒鐘後他就血肉橫飛了。在這種情況下,人不緊張、不恐懼,那是不可能的。

——曹磊(近代戰爭史研究員)

就在槍聲響起的那一瞬間,在軍校課堂上所學的一切,似乎都變了樣。衝鋒到城下的士兵,找不到梯子;梯子搭好後,長度卻達不到城牆的上端;軍官和士兵相互尋找;攻城的戰士忙著搶救傷患……。

情急之下,一位蘇聯軍事教官甚至從指揮所衝出來,到陣地上朝著學生們大聲喊話。他想告訴他們如何行動,如何協調彼此間的動作。

就這樣,整整忙了一天,黃埔教導團的軍官們一直未能組織起有效的進攻。

女兵不怕苦,訓練時不願接受特別待遇

顧慮到女生的生理特點,女生生理期時,只要戴上一個袖章就可以不用出操,也不用參加軍訓。這也遭到女生們反對。她們問:「試問,革命軍人是受人憐念的嗎?我們要拿出百折不撓的精神來,我們要接受學校的一切嚴格訓練,我們要做和男生一樣多的工作。」

為了看起來和男兵一樣,湖南女孩黎樹蓉甚至剃了個光頭。在追求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潮流裡,女兵們以一種看似極端的方式,展露出「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的豪情。

儘管軍校的生活如此辛苦,儘管做一名軍人如此艱難,但女兵們的心情非常愉快。

入校三個星期,謝冰瑩寫了一篇《給女同學》的文章,她對同學說:「我們要體認到軍校女生隊的培養目標是『學習革命的理論和策略、鍛煉我們的身體、團結我們的精神、統一我們的意志,使我們成為婦女解放的領導者,領導她們參加我們目前所需要的國民革命。』」

謝冰瑩寫道:「要做一個模範的革命軍人,就必須除去浪漫性,並服從紀律,除去虛榮心和女子習性。要做革命的實行者,就不能忘記婦女是人類中最痛苦的一群人,不要忘記從前婦女運動失敗的教訓,要號召一切被壓迫的婦女共同奮鬥。」

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謝冰瑩,非常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十分熱愛軍校熱情澎湃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再痛快不過了,即使在大雪紛紛的冬天或者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們每天都要上操,過著和男兵一般的生活,但誰也不覺得苦。」

全國部隊集結於上海,投入淞滬會戰

日本大舉增兵,軍艦源源開至,空襲不斷,烽煙四起。遍地殘牆斷壁,難民流離失所。

此時,上海戰場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日本陸軍第11師團(山室宗武)、第3師團(藤田進)先後在上海吳淞、川沙強行登陸。

黃埔軍校教官陳誠、顧祝同此時也已率部趕到,協助張治中指揮戰鬥。中國軍隊除了初期投入戰鬥的3個師外,裝備精良的第15集團軍(陳誠),也陸續開赴上海。出自黃埔軍校的各將領,都雲集於此。

【史海鉤沉】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清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礎,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的宣稱一個月內即可占領上海。我軍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下設左翼軍(總司令陳誠)、中央軍(總司令張治中、朱紹良)、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餘師,奮勇迎戰。

——《中國抗日戰爭圖志》

1928年以來,國民政府用德式武器,陸續裝備了20個精良師,主要的軍官幾乎全是黃埔軍校的教官或各期學生。除了湯恩伯的第13軍和李默庵的第14軍,在華北戰場阻擊日軍之外,其餘的部隊,全部開赴上海戰場。

談判破裂,黃埔同學兵戎相向

6月26日,蔣介石調集大軍,圍攻中原軍區司令部、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宣化店。國民黨軍隊接著在華北、華東、晉綏、東北等地,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派飛機轟炸延安,全面內戰終於爆發。

此時,國民黨將其正規軍80%的兵力,投入全面內戰的戰場。其兵力部署是:以7個軍二十多萬人,進攻東北解放區,25個旅30萬人圍攻中原,58個旅46萬人進攻蘇皖和山東,28個旅40萬人進攻晉冀魯豫地區,18個旅16萬人進攻晉察冀地區,20個旅9萬人進攻晉綏,19個旅15萬人進攻陝甘寧地區,9個旅7萬人進攻廣東遊擊區和海南島解放區。(國共內戰詳情與國民政府戰敗原因,詳見《台灣不教的中國現代史》,大是文化出版)

國民黨、共產黨兩邊的黃埔軍校教官和學生,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同仇敵愾、共同抗日,變成戰場上的兵戎相見。盛況空前的黃埔軍校「同學會」,搬到荷槍實彈的沙場上,呼朋喚友的不是美酒和笑臉,而是槍炮和廝殺。

國共雙方的黃埔將士,這時多已手握重兵,指揮千軍萬馬,統率著中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黃埔精神的真正涵義

85年前,正當黃埔軍人在北伐戰場上奮戰時,《黃埔日刊》於1926年9月23日,發表軍校政治教官安體誠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就是《什麼是黃埔精神》。

安體誠教官的文章說:「黃埔軍校中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存在,這是本校和留意本校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這種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黃埔精神』!」黃埔精神四個字,由此躍然而出,光芒閃爍。

歲月滄桑,八十多年過去了。寫這篇文章的安體誠教官早已犧牲,當年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有的血灑沙場,有的陸續謝世,健在者,也都垂垂老矣。然而黃埔精神四個字,卻仍然十分鮮活,使用率很高。

黃埔老人都將這四個字掛在嘴邊,不斷在他們的文章中寫到這四個字;海峽兩岸的媒體,總是在這四個字上面做文章;有些學者以這四個字,作為研究和授課的主題。每講到黃埔軍校,講得最多的,莫過於這四個字。

那麼,究竟什麼是黃埔精神呢?

有人說,黃埔精神就是為主義而英勇奮鬥的精神,是「同志仍須努力,革命必須成功」的堅毅精神。

有人說,黃埔精神是孫中山宣導的「忍苦耐勞,努力奮發」的學習精神,是「一心一意為國家奮鬥」的革命精神。

有人說,黃埔精神是建校初期,師生人人皆知的不要錢、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的精神。

有人說,黃埔精神是以愛國愛民、團結合作、勇敢無畏為主要特徵的民族精神。

黃埔精神,無疑是黃埔軍校留給當代和後代的寶貴遺產。

一百年前,中國爆發偉大的辛亥革命。孫中山一手創建的黃埔軍校,肩負著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使命繼續前進。雖然,過往的道路相當曲折,但黃埔軍校在中國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建立的不朽功勳,早為世人所肯定。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華人中,許多軍事、政治、文化精英,與黃埔都有很深的歷史因緣,對黃埔懷有深切的認同感。黃埔軍校屬於中華民族。黃埔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奮圖強精神的體現,今天和將來仍然是振興中華的強大精神動力。

本文出處: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2512

#########################
 
中國

看到此文讓筆者回憶起在大陸台資廠擔任HR人資經理,前往陝西、甘肅招工佈點。當時的大陸各大學奉令必須與一百所企業立合同關係,因此每到一地,雙方都有飯局邀約。

某所大學校長帶者各部門與系主任在飯局上,聊及抗戰話題時,我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抗戰中,國軍將領以身殉國戰死沙場者高達206位,而共軍只失去了2位將領。因此解放軍的軍史是故事,國軍的軍史方纔是馬革裹屍地戰場回憶。 


而復又聽說我感激毛澤東時,在座者紛紛錯愕!
我的說法為:
若不是毛澤東的鎖國政策,哪來的亞洲四小龍?
若不是毛澤東於1949年不聽國父孫中山夫人的勸阻後「改國號、改國旗、解散國會」,中華民國在台灣執政的國民黨合法性與聯合國席次早就被共產黨取代了。

馬總統:中華民國是正統
發佈日期:2016年10月16日
https://youtu.be/axCaiXrrN4c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馬英九東吳大學開講 與陸生論「中華民國」正統性
發佈日期:2016年9月27日
https://youtu.be/ospZFmLmaE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

黃埔軍校的觀光與商業價值

時間:2010/08/08  09:30~10:30
地點:廣州黃埔軍校
 

黃埔朝聖之旅後,考慮從何角度下筆。
從軍人的角度來看黃埔現況會嗤之以鼻、從商業角度看黃埔現況會連連叫好。
最後決定拿掉朝聖兩字,純從觀光角度下筆。
還望我那黃埔19期老丈人的在天之靈,不要託夢來罵我。
畢竟「廟在大陸、神在台灣
 

照片中有句廣告詞,
一日黃埔生,一生足自豪。」
這廣告用語之所以讓我動容,
因為這句話就是我那「黃埔19期」老丈人一生地寫照呀!

70.JPG

延伸閱讀:

中國現代軍事史

黃埔革命軍「連坐法」的優缺點

黃埔沒有坐辦公室將軍的優缺點

死守:「戰」或「死」的後遺症

非黃埔嫡系軍史不留名

老毛與老蔣爭地盤,為什麼要以這麼多老百姓的生命為代價?為的是什麼?

正面抗日戰場

大陸學者的覺醒:中共在對日抗戰中做了什麼?

弟弟我在黃埔

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誰是無氣節的退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