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來源連結
Karl SHih 臉書
國防改革路迢迢
自從美國總統拜登宣布要結束美軍派駐在阿富汗的任務後,阿富汗國家局勢隨即面目全非,美國在錯估形勢的判斷下倉促撤軍,對於塔里班而言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隨即勢如破竹般地攻陷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各首會,政權馬上拱手讓人的速度,的確是美國 始料未及。阿富汗前總統甘尼反而落跑流亡海外,而徬徨無助的阿富汗人民,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厄運,紛紛湧入首都機場急欲搭機逃難,因為神學士的捲土重來,對他們而言已經是夢魘的開始。橫屍街頭的命運,隨時都會降臨在無辜的阿富汗百姓身上。
話說回來,美國依舊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國際社會上一直承擔著背棄盟友的罵名,「世界警察」的公信力已經不如以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這句話用來形容此情此景,實在是再貼切不過。
鏡頭回到台灣,就立馬聽到立委、專家、學者、名嘴在政論節目上,大聲呼籲美國的承諾不可靠、要借鏡阿富汗、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等類似的話語,甚至「今日南越、明日台灣」、「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這種「今日〇〇、明日〇〇」耳熟能詳的敘述俯拾即是,雖然表達個人的意見無可厚非,可是請注意,很少在節目上會聽到他們談論該如何精進、改革台灣國防力量的具體措施及辦法,幾乎是沒有。就僅限於台灣要自立自強,國家的命運要自己掌握,不能過度依賴美國等雷同的講解之後,一切點到為止。
所以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國軍的體質會因為這次阿富汗的事件而開始改變嗎?一樣是昨日種種, 譬如昨日死,無法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改革,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在卷首語就有提到:「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卻有各自的不幸大」,把這句話改成「會打勝仗的軍隊都有類似的特質、打敗仗的軍隊都有不同的原因」,相信不會有任何違和感。假若美國投資人力、物力、財力在阿富汗政府身上將近20年的光陰,最後是這種慘不忍睹的結局,那反觀台灣的軍隊,若從小布希總統任內算起,不論是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受到美國的協助,應該也有近20年的歲月吧!但是國軍有比從前更進步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撇開政治干擾的主、客觀因素不談,國防改革為何困難重重,其實可以從以下各層面講起:
第一、軍隊本身就是很封閉的環境,對於外界變化的警覺性敏感度不足,若主政者思維無法與時俱進,仍停留在舊有的想法,自然無法有遠見地推出組織變革的做法,原地踏步是可預料的結果「國情不同」是很好的藉口。一直沉溺在過去成功的經驗,孰不料已成為「溫水中的青蛙」而不自知。
第二、在「多錯多錯」吃力不討好的前提下,還倒不如選擇「不錯不做」,相安無事。尤其對於位高權重者而言,都已經「位極人臣」,「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又何必淌那麼多渾水!任內平安無事,安全下庄就好,自然不願意推動改革。
第三、不知道問題所在,所以不知從何改起。就算知道了,亦無法對症下藥,依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尤其每次推動政策,總是毫無科學依據,只憑天馬行空想像,然後不懂的長官再要求不會的幕僚,去執行「急就章」的任務,問題沒有解決就算了,反而衍生出更多問題,甚至把提出問題的人也順便給解決掉了。
第四、換了長官就換了做法,導致政策無法連貫,而且前、後任的主事者理念不一定相同,不願意「蕭規曹隨」,有時還會牽涉到派系的意氣之爭以及私人恩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略有雛形的成效,一切又得重新歸零,從頭開始。
第五、組織內反彈的聲音太大,不肯改變。另外改革會影響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權利,在這些人的不願配合下,推動改革的阻力重重,致使改革方案都是「妥協」下的結果,仍舊是「治標不治本」,到頭來還是重操舊業,走回頭路。
第六、現有的國防政策運作,從層峰到基層,已經是「剪不斷、理還亂」,早已呈現出「環環相扣、層層脫節」的現象。既不能打掉重練,但又難以「見樹又見林」地審視檢討,現有的流程、規定錯綜複雜,歷史的共業一時之間也難以「快刀斬亂麻」地清除。
持平而論,每次重大的國際事件,都是對國人機會教育的最佳時刻。我們不妨可以想想看,台灣如有一天真得要面臨戰爭的考驗時,在島上的社會大眾究竟要如何自處?能逃的早就離開了,無法逃離留下來的到底該怎麼辦?是要待在家中不要外出?還是編列到軍隊中,然後去前線奮勇殺敵?問題是被編組的民眾,其本身訓練的時數足夠嗎?有達到合格的水準嗎?正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否則就只是成為砲灰而已。據此,國防部總是要給一個說法,甚至要儘早規劃準備。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做到的話,阿富汗「兵敗如山倒」的場景在台灣原封不動地上演,那也是剛好而已。
上文承蒙 Karl SHih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