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改制成作戰區,
真能提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嗎?
Karl SHih 臉書
關於這篇報導,我還是習慣回溯歷史來評論,不過要把層次提升到「脖子」以上。老實說,突然拋出這個議題,不曉得是三軍司令部難得都有共識?還是為了要追趕解放軍腳步而不得不為之。過去解放軍將陸軍改造成合成營,我們晚了快5年才編成聯兵營;解放軍將七大軍區改為五大戰區,並於2020年11月起開始試行聯合作戰綱要,所以我們也要跟著將軍團改稱為作戰區,是這個意思嗎?
其實早在湯曜明部長年代,就喊出要將三軍整編為國防軍,以及花費10年時間整併軍事院校成國軍軍官大學,目的也是為了併除軍種間的本位主義及門戶之見,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發揮到極致,可惜因為政治因素,湯部長掛冠求去,而後續接任者為李傑部長。我在軍隊的老長官也曾經跟我講過,李部長任內仍有在持續推動,或許是思想太過前衛,當時三軍司令部均無法接受,都持反對意見,內部阻力過大,最後這個案子到後來也是胎死腹中。
歷史鏡頭拉到2011年,有立委針對國軍組織架構提出改革建議,提議國軍應編成聯合作戰總司令部,司令為上將缺,各三軍司令部降編為局(陸軍局、海軍局、空軍局)各局長為中將缺、並區分北、中、南地面聯合作戰司令部等10大戰略單位,三軍官校改稱為學院,統一納編在國防大學體系之下(註1,組織架構詳如圖1),不過還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軍種間本位主義的陋習自古就有,已故的郝伯伯在他的回憶錄就有提到:「三軍間軍種隔閡與摩擦幾乎是世界各國通病,二次大戰期間,日本陸海軍之間的摩擦及二次大戰後美國三軍間爭預算各自為政的現象,世所共知。」(註2),美軍也因為軍種之間的籓籬,在戰場上造成重大傷亡亦有紀錄可考。
然而,不管軍種之間如何對立,最重要的還是將三軍「一體化」,進而突破現有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用點俏皮的例子來形容,如同卡通七龍珠的主角卡卡羅特及達爾,在面對強大的敵人,兩人各自獨立協同作戰打不過時,經過合體成為達洛特,發揮1+1大於2的效果,最終剋敵致勝;若從組織架構觀點來論述三軍聯合作戰能力,不得不提到高尼法案,美軍在此法案的規劃下,於1986開始實施組織架構調整,後於第一次波灣戰爭中成功驗證,得到空前的勝利。當時的史瓦茲柯夫將軍毋需經過其他軍種的協商,即可統一指揮調度陸、海、空、海軍陸戰隊遂行作戰,此法案可謂功不可沒(註3)。
不過反觀現在的國軍,儘管美國國防部曾於民國91年,提出「中共軍力評估報告」報告內容中即明白指出台灣國防體系之缺陷,至於三軍戰術層面的指責,空軍評價較佳、海軍次之、陸軍最嚴重。總結為「三軍聯合作戰能力不足,聯戰訓練不夠踏實與純熟。」,其評論實為中肯(註4)。但實至今日,這項評論依舊適用,因為每逢戰備訓練月,各軍種還是各玩各的,然而媒體大多報導的都還是陸軍居多,海、空軍訓練的篇幅幾乎少之又少,甚至可說是沒有。
再者,雖然國防部長宣稱每個作戰區的指揮官可視為聯參小總長,並且不一定要以陸軍為主,若是如此的話,那是否代表之後的空軍少將聯隊長,海軍少將艦隊長、陸軍聯兵旅少將旅長不一定都要由原軍種將領擔任?坦白地說,那個軍種的將領擔任主官(管)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人到底適不適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領阿爾貝特.凱塞林原本是陸軍,最後跳槽到空軍,並晉升為空軍元帥,於1941年時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該區所有的陸海空三軍部隊,1942年9月時,希特勒將其調任為李斯特東南戰區總司令,1943年7月,盟軍開始進攻西西里島,在其優秀的指揮之下,成功拖延盟軍豋陸該島將近1個多月,並且撤退40,000人、96,605台各式車輛、94門火砲、47輛戰車、1100噸的彈藥、970噸的燃料和15,000噸的儲備物資,達成近乎完美的三軍協同作戰。至於當時的對手艾森豪將軍卻未達到如此境界。其對隆美爾元帥,也有過一針見血的評價,他認為隆美爾元帥在指揮軍級層級的機動部隊時,可謂出神入化,但要在指揮軍級以上更大規模的部隊時,往往太過情緒化,甚至反覆無常 (註5) 。
誠然,有學者針對軍團改稱為作戰區的作法不以為然,認為應該要組織扁平化,指揮單一化才是正解(註6),問題是組織扁平化並不是萬靈丹,整體的組織文化才是關鍵,尤其在軍隊這種保守的風氣當中,組織扁文化的缺點將暴露無遺,任務會更加繁重,人員升遷受限,而且組織扁平化對於員工的素質要求會比傳統金字塔結構更高,試想原本只要顧好自己原軍種的本業就好,未來則是其他軍種的專業知識也要涉獵,這又牽涉到未來每位軍校生在畢業任官後,在爾後的軍旅生涯當中,各軍種交織歷練的廣度及深度到底該如何設計規劃?目前陸、海、空三軍各軍種不乏有其他軍種聯絡官進駐,但也淪落到「打雜」性質,對於跨軍種之歷練,實在是沒有太多助益 。
綜上所述,除了軍團改稱為作戰區,那後續國防部部本部、參謀本部及三軍司令部勢必也要改造,因為不可能只有調整戰術層次的組織架構,而對戰略層次的指揮中樞卻是不動如山,否則會演變成多頭馬車、權責不分的亂象。甚至可預料到的是案如潮水的業務量,將如排山倒海般灌輸到作戰區的基層幕僚的身上,「官不聊生」的紀錄再添上一筆。另外,國軍的軍事教育從基礎、進修、深造各階段也要連帶改革,要跳脫原本各軍種的思維,進而從觀念上逐步朝向三軍一體的方向邁進。
更重要的是,不要再重蹈當初編成聯兵營之覆轍,妄想可以一蹴可幾,回想當時剛成立時聲勢浩蕩,感覺英武神勇,如今卻是破綻百出,問題一個緊接著一個浮現,起初混編之成員也大多人去樓空,人員編現比開始驟降,這樣的短視近利,使基層單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最後概括承受的還是基層的官士兵。
註1:鍾紹和等著,(2011),〈國防組織改革建議〉,《向統帥報告-新世紀國防建言》,(台北:菁典有限公司出版),第78-79頁。
註2:郝伯村著(2019),〈第14章-參謀總長-建立現代化國軍傳統〉,《郝伯村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第255-256頁。
註3: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案
註4:顧崇廉著(2019),〈可長可久的建軍政策-反傳統才能提升戰力〉,《國防買單知多少》,(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第268-269頁。
註5: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爾貝特.·凱塞林
註6:王烱華著,〈【軍方新制】廢軍團改作戰區 學者:參謀本部直接指揮三軍才有助聯合作戰〉. 2021/05/11,取自 https://tw.appledaily.com/....../4ULFQFDQBVEYPEWC2JADYQJ6RQ/
圖1:同註1,第82頁。
上文承蒙 Karl SHih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