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_IMG_1675243261022.jpg

 

于昇華  臉書  

于昇華
預備班11期,陸官校42期,步兵雜學科。足跡踏遍本外島大部分地區,三個月兩次500公里,摸熟北部山區,主管師對抗兩次,所有中南部的大溪全下去穿插砂石車進出道,方便用兵。70年金馬自衛隊回台閱兵少校總教官【前後,都是上校級擔任】。編寫解嚴後海岸巡防班哨手冊,成全國範本。上過外傘頂洲。中壢事件時,中壢師戰情官、第一次抗議時,台北衛戊師中興橋守備營長。澎湖漢光一號演習,正規登陸及空降地武德守備指揮官。30年前的馬祖,澎湖,台灣地形瞭若指掌。有在駐地留下工程奇事。北竿的軍魂發電廠進出道、中壢雙連坡重慶八號大炮掩體、金門二士校改建戰鬥營洗滌工程、澎湖山水高地參觀台。


寫作經史:幾乎,寫作的作品,總是以多面向,大視野的俯視開場,又用同時報導方式呈現,使讀者既錯身在兩個甚至多種動機迥異,撲朔迷離的事件裏,又浸淫於詭譎懸疑,緊張刺激的小說情節中,背景更是都以發生在台灣和所有外島的軍旅,以及當今和歷史的真人真事貫穿,讓讀者有著似曾相識的臨場感以及不可思議的真實感!烴爆的連串事件導火線,直接引燃了故事的烈焰。每個故事高潮迭起的熱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讀者再也「無法享受」看結尾就知事件的快閃感!如果讀者照著書上所述,上網查看,更會驚訝很多資料的正確性。恍惚間不禁要問,真有這回事嗎?!從無意中因為(疑青峰命案【抱歉不能直書】)奇異,又正逢農曆年,於是趁機振筆疾書,寫下了【誰殺了上校】一書。蒙書華書局約稿,三個月完成了四十萬字的【戰計畫~~攻略澎湖】一書,開創了台灣軍事預言書的先河。在香港和北美多種文字出版,也隱隱然成了研究台灣戰爭的軍事工具書。之後戲作【軍中求生手冊】更獲年青朋友喜愛,當成軍中摸魚的教科書。事隔十年,同時出印了【殺戮戰場台北101(誰殺了上校第二集)】,【野戰之狼成吉思汗】,【活棺人(穿越小說)】,再印【台灣阿甘(書局要的名字)】,【奔襲台灣救國軍】編成【玄機圖】(誰殺了上校第三集,310000字)未付印。承網路 曾彥霖 朋友幫忙,在臉書開了[于昇華軍史讀書會~奔襲台灣救國軍],變成寫作貼文之處。常敍軍旅心得和軍事未來發展淺見。承蒙網友不棄,貼出的像樣作品都有幾千的讀者涉獵,上萬的也不在少數。

讀書心得報告。

特別聲明,這已違反了我的看書法則。

一來,書太厚了,內容太廣泛了。再加上年紀大了,往日略讀,精讀,細讀,看三遍的連續體力沒了。

二來,完全寫出了歐美人的政治思維和處世本質,跟他們的文宣完全不同。想先召告讀者。

就將略讀翻看的心得,當文抄公外,略記拙見,供大家嚐鮮。

有關台灣處境,就待細細讀完後思考提供大家了。

喔!本書是2014年出書,時空背景不同了。

★ ★ ★ ★

「戰爭憑什麼」!

當年,蔣緯國上將軍的三軍大學,受訓學官只學三句話,就是學習「軍人武德」「思維理則」和「表達技術」。

平心而論這是一本奇書,完全講出了歐美人對戰爭的畸形思想!

這也是世界永久沒有辦法,按照歐美人的思想,變成和平的世界。

我只概略看過一次,接下來我會慢慢的吸取他們的,尤其是美國人對戰爭的畸形的思維理則。

完全不同於我們所看過的古今中外軍事哲學史或是戰爭史。

這本書赤裸裸的歌頌戰爭!並且認為戰爭創造的現代社會。

書中開宗明義就講:

[若要創造更龐大,更和平的社會,(戰爭)雖是人類能想像到的方式裡面最早的一種,但大概也是唯一成功找到的方式。]

[如果羅馬人沒有屠殺數百萬高盧人和希臘人就能創造出大一統帝國。]

[如果美國沒有屠殺數百萬北美原住民就能建國,,,,]

[人們很少會放棄自由(包括殺人和搶奪財富的自由),除非是因為某股力量而被迫放棄,而且,可以說只有戰爭的影響力才大到足以迫使人們放棄這種自由:「因為戰敗,或是因為害怕戰敗而放棄。」。]

(以上請看33頁。)

長期來看,戰爭讓人類過著更安全更富裕的生活,

戰爭是煉獄,但我要再強調一次,長期來看,要是沒發生戰爭,其他事態發展可能更糟。(31頁)

書中就說:

戰爭的勝利方往往肆意姦淫擄掠,將成千上萬的倖存者賣為奴隸並竊佔其土地,失敗方則可能有好幾個世代陷入群困潦倒,戰爭這檔事可怕且醜陋!

然而,當時間推進,或許過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戰爭所創造出的大型社會往往讓每個人過得更好,,,,這再次證明了作者所說的長期模式,戰爭催生了大型社會,更強大的政府和更安全的社會,滋養著這個世界。

當然,作者也說了,我們曾因爲戰爭會帶來好處而屢動干戈,但到了20世紀,暴力循進漸漸不再獲得回報時,我們也找到各種不必召來世界末日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無論如何,作者的中心論點是戰爭讓世界更安全了,這可能是讓最多人不以為然的一點。二十世紀的第一,二次大戰,死亡人數上億,作者自我解嘲地說,用一本宣稱戰爭帶來和平的書來紀念戰爭,儼然是個噁心的笑話。

這幾句話非常合乎邏輯!

[在戰爭領域,另一套迥異的邏輯才是主宰,並總是違反一般的線性邏輯。]

[戰爭中採取弔詭的行動往往會有所收穫,劇情合乎邏輯的指揮行動卻會一敗塗地,產生各種充滿諷刺意味的後果。]

當然,書中也作了自我檢討,美國的訂出了世界警察的操作指南,「糾正那些的威脅美國利益,也威脅盟友和朋友的錯誤。」

在1992年的美國「「國防防務方針」」直白說出:

「我們首要目標是防止新對手再次出現,我們努力防止任何敵對勢力主導西歐,東亞,西南亞和前蘇聯領土。這些資源豐沛的地區,需避免落入統一控制而產生全球性影響力!」

作者本身也承認,這份「說實話」草案所談的根本就是「美利堅治世」方針!本質就是侵略性。

事實上,美國的二十多年來,就是追求這個目標,於今猶烈。

書中也討論,西歐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德國走上的軌道,等於直接挑戰了英美兩大世界強權。

西歐(歐盟)並沒有變成世界警察的對手,反而已徹底放棄把武力當作政策工具,己集結成更大,更富域的安全社會。

歐洲人甚至認為,好戰的美國人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美國戰略學家說:「在當今重要的戰略和國際問題上,美國人來自火星,歐洲人來自金星。」(火星是戰神的意思。)

也抄些對中國的看法。

在2008世界經濟危機後,世界流傳一個笑話

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後,資本主義救了中國,。2009年以後,中國的資本主義救了世界。

中國在拯救資本主義方面的作用,讓「中國價格」變成美國實業家和外交官心目中最可怕的四個字。

這對世界警察來說代表什麼意義?中國的說法是,沒什麼意義。

北京當局不斷形容中國漸增的影響力是「和平崛起」!到了2008年之後,改成中國是「和平發展」!

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

[太平洋夠大,足以容下美國和中國。]

也別忘記,中國拒絕了美國一起變成(2G)一對超強!

中國人解釋說,和平發展是悠久的中國戰略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深植於儒家思想中。

比起動武解決爭端,中國向來憑藉美德,以人道榜樣,證明合作會讓每個人過得更好。

一直以來,美國對自身政策經常有類似聲明,1821年,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就表示,美國以(仁慈同情心的榜樣)著稱全球。

但儘管詞藻華美,美國一直都很常訴諸武力,而且縱觀歷史,像中國起飛這種等級的地緣政治變化,其實向來都伴隨著大規模暴力。

歐洲從15到19世紀之間的崛起牽涉為期500年的戰爭,

1914到1945年,經濟引力的中心從歐洲變成北美,也觸發一場鋼鐵風暴。

或許這次會不一樣,但如果把西太平洋拉入以中國為中心的軌道上,等於就是從美國的軌道上拉出來,那麼世界警察可能會受到致命打擊,或許就像1914年,若德國打贏法國並把他踢出西歐關稅同盟,英國會遭受的下場。

中國並不特別高尚,也不是那麼殘暴無道。他們其實就和全世界歷來的領袖沒有兩樣,但這就是令人擔憂的理由,中國人也要和其他一樣必須參加死亡賽局。

近代中國一直表現不錯,該當鴿派時就是鴿派,行不通時就是鷹派。

中國根本沒用孔子的大道理取代麥金德的理論,中國完全是「超級現實主義的強權」!

中國最聰明的地方,是完全明白自身的軍事弱點,外交孤立的處境和戰略上的脆弱性。

所以,中國是用「不對稱戰略」來挑戰美國!(也可說另個名字「超限戰」)

中國已經破開了西太平洋的戰略空間,美國則被迫從遠在飛彈射程外的航空母艦和遙遠的關島,執行「超越地平線攻擊」!

當中國起飛時,必然的會跟周邊國家產生摩擦,美國的海軍戰略,正是可以克制中國向藍海發展的戰力,事實上美國也在聯合中國週邊海域的國家,想抗阻中國向遠洋的進出。

美國現在應該會後悔,一九四五當年,竟然幫著中華民國的蔣介石軍事委員長,在南海建立了11段線!這也是戰後中美英法四國~~戰勝的戰略利益分配。

當時的中國南海周邊,除了中國和泰國外,都是美國想打擊的歐洲殖民國家,英法荷比自顧不暇,誰也沒有想要爭取海洋。至於泰國正捂著嘴,他是支持日本的戰犯,東南亞唯一自主國家。

上文承蒙 于昇華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 ※ ※ ※ ※

photo.jpg

博客來-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

內容簡介

戰爭如何改變我們的社會?

《西方憑什麼》作者對戰爭史博學精深且具挑戰性的探索

  賈德.戴蒙:「伊安.摩里士將重大歷史化為有趣易懂的章節,確立了自己的大師地位。」

  戰爭究竟會帶來什麼?在這本熱情洋溢、妙趣橫生,涵蓋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的傑作裡,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伊安.摩里士回顧人類史上15000年戰爭驚悚、扣人心弦的故事,超越了戰鬥與殘暴,進而揭示戰爭對世界的真正影響。

  戰爭往往是慘絕人寰、令人深惡痛絕,反戰神曲〈戰爭!〉唱道:「戰爭!……戰爭好在哪?一點都不好。」然而,摩里士在本書中引用了歷代學者與哲學家廣泛而大相逕庭的觀點,並提出了獨特且令人信服的論點,揭示戰爭實際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從考古學、歷史學和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就某方面而言戰爭其實對人類有所助益。石器時代的人生活在狹小、爭鬥的社會中,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機會死於暴力;相形之下,二十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廣島原爆和大屠殺,卻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死於暴力。摩里士的解釋是:人類僅靠戰爭就創造出更龐大而複雜的社會,這些社會由政府統治,杜絕了內部暴力。聽來荒謬,但戰爭卻讓世界更安全,促使世界各地的人們變得更富裕;儘管戰爭所帶來的益處和進步是意外造成的,然而摩里士的舉證啟發人心、扣人心弦,而且大膽無畏。本書的內容啟迪人心,詳盡又包羅萬象,輕鬆又極其嚴肅,對於視戰爭為普世災難的人而言,本書將顛覆他們對歷史進程的思考方式。

  戰爭一直是歷史上最難以解釋的悖論,透過長達一萬五千年的戰爭史研究,摩里士主張:未來半世紀將會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人類能夠挺過這一關,終結戰爭的古老夢想或許能夠實現。摩里士也提出忠告:唯有先理解戰爭的真正意義,才能釐清戰爭會將人類的未來帶往何處。

各界好評 

  「也許你自認為了解過去一萬五千年來各大洲所有民族的歷史,即便如此,這本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仍能提供令你耳目一新的視角。透過本書與前作《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伊安.摩里士將重大歷史化為有趣易懂的章節,確立了自己的大師地位。」──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a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作者 

  「上流社會鮮少有人敢否認:戰爭就是現代文明所珍視的一切事物的對立面。但本書作者伊安.摩里士可不這麼認為。這部妙趣橫生、博學多聞且發人深省的著作,挑戰了人們的核心思想。摩里士的論據相當有說服力,他認為戰爭是現代文明的主要動力,遠非其對立面,我們也遠遠還未迎來戰爭打造的歷史終章。本書將使你感到驚訝、增廣見聞、深受娛樂,但最重要的是,本書將挑戰你的認知。」──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共同作者 

  「這部博學且令人難以抗拒的戰爭史採取了挑釁性的立場,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價值,儘管它恐怖,卻是讓人類更加安全和富裕。本書涵蓋了廣泛的跨度,從原古時期一直到近代。摩里士證明,戰爭在死亡人數(佔全國人口的百分比)方面的影響已經減弱,而且正如他所說的,其長期影響是『富有成效的』。簡而言之,『戰爭成就了國家,國家成就了和平。』本書融合了學術研究、驚人的洞察力和風趣機智,是少有的傑作,摩里士引用了歷代學者與哲學家廣泛而大相逕庭的觀點,並提出了獨特且令人信服的論點。摩里士的見解頗能令人信服,未來(此處的未來出於我的預測)的學生、讀者和評論家想必會持續討論他在本書提出的迷人論證。奉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為現代經典的眾多讀者群,想必也會受本書吸引,甚至擴大到其他受眾。《戰爭憑什麼》書中大量引用了戴蒙的經典之作,是值得與之並陳在個人書庫和圖書館架的書籍。」──馬克.列文(Mark Levine),《書單》(Booklist)星級評論 

  「伊安.摩里士宣稱戰爭使人類受益(儘管益處只是意外造成),他的證據啟發人心、扣人心弦,而且大膽無畏。本書內容是如此可怕卻啟迪人心,詳盡又包羅萬象,輕鬆又極其嚴肅。對於視戰爭為普世災難的人而言,本書將顛覆他們對歷史進程的思考方式。」──理查.藍翰(Richard Wrangham),《雄性暴力:人類社會的亂源》(Demonic Males: Apes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Violence)、《生火:烹調造就人類》(Catching Fire: How Cooking Made Us Human)作者 

  「現代人們生活在比我們祖先更安全、健康且繁榮的世界,伊安.摩里士從古文字學、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和政治學中汲取多項驚人數據,證明一項難以下嚥、不可忽視的事實:人類生存至今,必須歸功於幾世紀以來被視為最大禍害的戰爭本身。這部歷史傑作體現摩里士的敘述才華,必將永久顛覆大眾思考人類衝突的方式,預示我們未來應當嘗試的改變。」──安東尼.派格登(Anthony Pagden),《兩個世界的戰爭:2500年來東方與西方的競逐》(Worlds at War: The 2,500-Year Struggle Between East and West)作者 

  「摩里士的行文步調完美,內容令人驚豔,措辭流暢、幽默感十足……是一本絕佳好書。」──菲利浦.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涵蓋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是一部熱情洋溢、妙趣橫生的傑作。雖看似不可能,但摩里士巧妙結合了中堅知識分子的嚴謹態度,以及典型英國男性的輕快語調。本書在《瘋狂汽車秀》這類娛樂節目受歡迎的程度,肯定不亞於在史丹佛大學。」──大衛.克蘭(David Crane),英國《旁觀者》(The Spectator)週刊專欄作家 

  「摩里士的論點相當出色,論證的跨度相當龐大……這是一本宏偉、啟發人心的優秀讀物,任何參與過戰爭與和平事業,或影響人類命運任何層面的人都該讀這本書。本書也已晉升為年度選書。」──羅伯.福克斯(Robert Fox),《標準晚報》(The Evening Standard) 

  「摩里士在本書的成就非同凡響……與多數作家相比更機智、更懂得自嘲,他對事實真相和軼事具有敏銳洞察力,從不流於自滿的夸夸其談……摩里士展現清晰、敏銳、挑戰直覺的調性,使他的書引人入勝。」──多明尼克.桑德布魯克(Dominic Sandbrook),《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戰爭憑什麼》的每一頁都洋溢著宏大思想,這是最不可多得的好書,娛樂性十足且勇於提出挑戰。」──艾倫.凱特(Alan Cate),Cleveland.com  

  「一部令人不安、充滿變革性的文本,將會是必讀之作。」──《柯克斯書評》(Kirkus)星級評論 

  「這是一部充滿野心、綜觀今古的暴力史研究,橫跨不同時間及地理位置……這部引人入勝、啟發人心的著作將吸引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及未來世代的讀者。」──《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書詳盡且有趣地敘述自有人類以來,競爭就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隨著人類社會的組織化與使用工具的進步,競爭逐漸發展成各種型式的鬥爭,而鬥爭最直接的方式即為戰爭。1760年代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逐漸掌握了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人類利用武器來攫取資源的殺戮的行為;未來的戰爭形態將進一步結合科技、價值與制度,而成為綜合性戰爭(comprehensive war)或超限戰(unlimited war)。雖然人類一直嚮往和平,但歷史不斷提醒人們一個極為弔詭的邏輯:『在人類社會中,唯一能阻止戰爭的是有效備戰、嚇阻或戰爭本身。』」──宋學文,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 

  史丹佛大學尚與蕾貝卡.威拉德(Jean and Rebecca Willard)古典學教授、歷史學教授。迄今出版逾十本學術書籍,包括廣受好評的歷史著作《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他曾主持希臘及義大利的許多考古挖掘工作,現居加州聖塔克魯茲山。 

  1987-1995年間,摩里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1995年後轉往史丹佛大學,2000-2007年間主持史丹佛大學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蒙特波利佐的考古挖掘工作。任教史丹佛大學期間,摩里士陸續擔任人類與科學學院副院長、古典學院主席,以及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他是史丹佛考古學中心的創辦人之一,並曾任兩屆中心主任。他針對古代地中海歷史和考古學、世界歷史發表大量文章,並在2009年榮獲院級教學傑出獎。 

  摩里士曾獲約翰.西蒙.古根漢紀念基金會、胡佛研究所、國家人文基金會、華盛頓特區的希臘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研究所的研究獎學金,也是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榮獲伯明罕大學及德堡大學榮譽學位。他在2012年受普林斯頓大學坦納人文講座邀請,前往講授有關人類價值的課程。 

審訂者簡介 

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譯作《昆蟲誌》(左岸)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近六十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聯經)、海明威《戰地鐘聲》與《戰地春夢》(木馬)等經典小說,以及史學作品《美國華人史》、《美國與中國》(遠足)等。 

譯者簡介 

王立柔 

  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任記者,現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希望未來可以遊走在新聞、翻譯和文學之間。合作請洽:irosarian@gmail.com 

袁曼端 

  香港城大翻譯系畢業,目前為臺大翻譯所碩士生,喜歡甜食和韓國文化,曾翻譯字幕、雜誌和參與編輯工作。合作請洽:manddyyuenn@gmail.com 

高振嘉 

  目前為臺大翻譯碩士學程碩士生,興趣是電影、小說和動漫。家裡養了一隻食量大的橘貓,只好每天為了罐罐努力工作。接觸過的翻譯領域包含運動、影視、時事新聞等。合作請洽:siako6284641@yahoo.com.tw 

目錄

推薦序 一種戰爭史觀下的帝國與國際關係/侍建宇
推薦序 烏克蘭反侵略戰爭憑什麼?/黃創夏

前言 喪葬業者的好夥伴
一、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二、戰爭創造國家,國家創造和平
三、戰豬
四、進攻計畫

第一章 不毛之地?古羅馬的戰爭與和平
一、世界邊緣的戰爭
二、羅馬和平
三、「坐寇」
四、我們可以和睦共處嗎?
五、野獸
六、通往羅馬之路

第二章 囚禁野獸:具有建設性的戰爭之道
一、異於西方戰爭方式
二、帝國並立的時代
三、囚籠
四、利維坦遇上紅皇后
五、站穩立場
六、火戰車
七、通往長安(以及波吒釐城)之路
八、寬闊之後,還要更寬闊

第三章 蠻族的反擊:帶來反效果的戰爭之道(1-1415)
一、帝國的局限
二、戰馬
三、帝國的葬身之地
四、軍事事務革命的倒退
五、喪屍帝國
六、無路可出
七、將世界關入囚籠
八、自然實驗
九、幸福的少數

第四章 五百年戰爭(1415-1914):歐洲(幾乎)征服世界
一、將要當國王的人
二、頂級火力
三、回報
四、「訓練啊,寶貝,訓練吧」
五、席捲世界的戰爭
六、看不見的拳頭
七、戰爭與永久和平
八、日不落國
九、不列顛治世

第五章 鋼鐵風暴:歐陸大戰(1914-1980年代)
一、宇宙走向混沌
二、未知的未知
三、風暴來襲
四、沒有勝利的和平
五、世界警察之死
六、暴風雨
七、學會愛上炸彈
八、彼得羅夫時刻

第六章 大自然中的血戰:貢貝黑猩猩為何要打仗?
一、殺手猩猩與嬉皮猿
二、血淋淋的廝殺
三、死亡賽局
四、出外靠朋友
五、猩球崛起
六、裸猿
七、二點七磅的魔法
八、和平主義者的兩難
九、度過彼得羅夫難關

第七章 世間僅存的最大希望:美利堅帝國(1989–?)
一、從這裡到不了那裡
二、金星和火星
三、美國版的波耳戰爭
四、無可避免的類比
五、突破島鏈
六、如履薄冰的年代
七、融為一體
八、死亡賽局的終局
九、未來,戰爭憑什麼?

謝辭
註釋
延伸閱讀延伸閱讀

內容連載 

第四章:五百年戰爭(一四一五至一九一四年)——歐洲(幾乎)征服世界
 
一、將要當國王的人
 
一八八○年代某個週六夜晚,「那是漆黑的夜晚,是六月你所能感受到最窒息的夜」,據說書人講述,英國人丹尼爾.德拉沃(Daniel Dravot)和皮奇.卡內罕(Peachey Carnehan)大步走進印度北部一間報社。兩人對大家說:「你們對我們的職業知道得越少越好。」他們眼下唯一在乎的事只有如何到達卡菲爾斯坦(Kafiristan)。
 
德拉沃表示:「據我估計,卡菲爾斯坦位於阿富汗國土右上角,距離白沙瓦(Peshawar)不超過三百英里。那裡有三十二個異教徒偶像,我們也將成為第三十三和三十四個……我們只知道沒人去過那裡,還有當地正在打仗。而只要是在打仗的地方,懂得訓練部下的人就能成王。」
 
他們偽裝成一位瘋狂的穆斯林神職人員及其隨從,牽來的兩頭駱駝身上還藏著二十把馬提尼—亨利步槍。兩人一路上挺過無數沙塵暴與暴風雪,在滿佈冰霜的平坦谷地裡,他們偵察到兩隊人馬正以弓箭互相廝殺。德拉沃說道:「這是稱王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故事是:「他先後用兩支步槍對二十個人開槍,擊斃一人,那個人的位置與德拉沃所坐的石頭相距兩百碼。其他人開始逃竄,但德拉沃和卡內罕坐在(彈藥)箱子上,將山谷上下逃竄的敵人一一解決掉。」
 
倖存者躲在他們所能找到的掩蔽物後發抖,但德拉沃「走過去踢他們一腳,將他們拉起來後逐個握手,讓兩方友好相處。他將這群人叫來搬箱子,並向四處揮手,好似自己是國王一般」。
 
德拉沃開始從流寇轉為坐寇統治者。首先,「他和卡內罕拉著兩個村子的大頭目到山谷中,告訴他們如何用長矛在山谷中劃出一條線,並分別把那條線兩側的地盤分給兩位頭目」,接著他們召集起村民,「德拉沃說道:『你們要挖掘這塊地,並生養眾多』,村民便一一照做。」
 
接著,「德拉沃領著兩村的祭司到異教徒偶像前,規定祭司坐在這裡審判人民、確保事情不會出差錯,否則就要槍斃他們。」最後,「他和卡內罕選出二十名精銳,教導他們如何操作步槍,並組成四人一列的軍隊陣形,這群人也樂意照辦。」德拉沃和卡內罕每進到一座村子,「這支軍隊就會警告村民,除非有人不想活了,否則收好他們的小火繩槍。」他們很快就平定了卡菲爾斯坦全境,德拉沃也計劃要將這裡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作家吉卜林在他一八八八年的短篇故事《將要當國王的人》(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中編造了德拉沃、卡內罕、卡菲爾斯坦及當地三十二個異教偶像的故事,藉此滿足讀者渴望以英勇行徑奉獻帝國的熱情。但這篇故事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而且至今仍值得一讀之處,在於十九世紀的真人實事竟與吉卜林的小說情節同樣光怪陸離。
 
以詹姆斯.布魯克(James Brooke)為例,這位狂放不羈的年輕人在十六歲時加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步兵團,在緬甸作戰時身負重傷,之後他買了一艘船,在上面裝了幾門大炮,在一八三八年航向婆羅洲。日後,他幫助汶萊蘇丹平定了當地暴亂,蘇丹為表達謝意而任命他為砂勞越(Sarawak)總督。到了一八四一年,布魯克已將此地納入他的王國版圖。他所建立的布魯克王朝由他的後人延續了三個世代,最終在一九四六年將砂勞越獻給英國政府來換得巨額補貼。如今,砂勞越當地最著名的酒吧「皇家號」(Royalist)就是以布魯克的船命名的。
 
吉卜林筆下的德拉沃和卡內罕曾說,他們正是為了效法布魯克,才動身前往卡菲爾斯坦——「最後一個光憑兩名壯漢就能據地稱王的地方。」但他們並非想在中亞稱王的第一人。一八三八年,也就是布魯克抵達汶萊那年,一名美國探險家約賽亞.哈倫(Josiah Harlan)就已早一步完成同樣壯舉。失戀後不久,哈倫獲英國東印度公司聘為外科醫師,並與布魯克在同一場緬甸戰爭服役過。戰後他輾轉來到印度,最終說服拉合爾(Lahore)的統治者讓他掌理兩個省。當時阿富汗古爾省(Ghor)有一位王公是個惡名昭彰的的奴隸販子,結果遭哈倫帶著自己的軍隊將其罷黜。另一位古爾省王公對哈倫紀律嚴整的軍隊深感佩服,因此與他立下約定:「只要哈倫願意訓練軍隊來確保古爾的獨立自主,並且讓該位王公擔任重臣,哈倫將能永遠保有『古爾王公』(Prince of Ghor)之頭銜。」

哈倫眼見機不可失,讓祖國的星條旗在中亞高山上飄揚,但他的任期卻和德拉沃在卡菲爾斯坦建立的王朝同樣短暫。在他成為王公後短短幾週內,英國便佔據阿富汗全境,將他驅逐出境。哈倫回到美國後,幾乎成功說服時任美國戰爭部長的傑佛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派他回阿富汗為軍隊購買駱駝。哈倫的如意算盤是,一抵達當地,他就要重新當起古爾王公。願望破滅後,他轉而進口阿富汗葡萄到美國,並為南北戰爭中的美國北軍籌建一支部隊,但他在捲入一場軍事法庭審判後狼狽退伍。哈倫於一八七一年病逝於舊金山。
 
在十九世紀以前,我們很難想像會有布魯克、哈倫、德拉沃和卡內罕這種人物出現,而他們會崛起都是拜世界局勢全然改觀之賜。在葡萄牙占領非洲休達(Ceuta)的一四一五年後,一直到布魯克、哈倫這群「將要當國王的人」大行其道之間,歐洲對世界其餘各地發動了一場「五百年戰爭」。
 
五百年戰爭一樣有其醜惡的一面,使戰爭下的人民流淚、土地荒蕪。全球各地都有人像當年卡爾加庫斯痛批羅馬發動的戰爭那樣,強力譴責這場五百年戰爭。但就像西塞羅一樣,也有許多學者不斷點出這場戰事的重要性:「五百年戰爭是歷史上最具建設性的戰爭。歐洲人及殖民開拓者在一九一四年以前已經掌控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四的陸地及整個海洋。位於北大西洋沿岸的殖民帝國心臟地帶,暴力致死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人民生活水準也有所提升。當然,被殖民勢力擊垮的一方通常生活條件較差,而且許多地方在武力侵略下遭受到毀滅性破壞。但倘若我們跳脫這些細節,將目光拉遠,就能找到一個普遍模式。整體而言,外來征服者的確有效遏止了當地戰事、搶劫、私人動用致命武器的發生,使該地人民生活更安穩富足。具有建設性的戰爭繼續向我們展現有悖常理的魔力,而這次範圍涵蓋了全世界。」

二、頂級火力
 
讓歐洲人由占領休達進展到據地稱王的關鍵,在於兩項新發明出現後推動了軍事事務革命。然而,這兩項發明皆非源自歐洲。
 
第一項發明是火器。我在上一章提到,中國煉丹師在九世紀就不斷做實驗,但這時火藥的破壞力較小,只能製造出煙火和燃燒物。到了十二、十三世紀,某位如今名字已經不可考的修補匠想到加入硝石成分,製作出真正的火藥。改良過的火藥並不會持續燃燒,而是在一瞬間爆炸,只要放進足夠堅固的彈膛中,就能快速發射槍管內的彈丸或弓箭,致人於死地。
 
世上最早的火器紀錄,竟是出現在一座佛教寺院中,這座佛寺不遠處就是重慶——如今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約一一五○年當地信徒在這座聖地的石窟牆上鑿出雕像。當時的石匠根據佛教傳統刻出這種石雕像,其中有一排排站在雲層上的惡鬼,手中拿著各式武器,有一個惡鬼握弓,一個持戟,另外四個仗劍。但還有一名惡鬼手中武器看來卻像某種粗糙的管形火器,射出一小顆炮彈的槍口還冒出白煙與火星。
 
這幅石刻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證明十二世紀的中國軍隊會使用火器,有人同意火器當時已經存在,但由於產量稀少,因此這些石匠並未親眼目睹過——理由在於,如果石像中的惡鬼真的以那種方式發射火器,手掌勢必會遭到燙傷。另外,也有其他學者認為惡鬼手中拿的是一種樂器,而火器當時仍未發明出來。無論事實為何,我們都同意人類在約一世紀後開始使用火器,因為考古學家發現掩埋於滿洲戰場附近的一尺長銅炮管,而且其年代應該不晚於一二八八年。

一二八八年的火器不僅常有突發狀況、裝填速度令人折騰,而且相當不準確,但隨後就有更大更好的火器問世。這些火器流行於華南地區,當地人民到了一三三○年代已經群起反抗元朝的蒙古統治者,整個長江流域陷入兵戎之禍。火器革新在當時極為迅速且普遍,僅在一、二十年之間,起義軍就通曉如何有效運用這種新式武器。他們首先大量生產火器,當時由吳天寶率領反抗的省分在一三五○年以前生產了數百門鑄鐵大炮,其中幾十門仍留存至今。其次,起義軍的制敵方式是冷兵器及火器並用。一三六三年,與蒙古部隊在鄱陽湖決戰前夕,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曾對麾下將領傳達明確步驟:「近寇舟,先發火器,次弓駑,近其舟則短兵擊之。」部下聽命行事,五年後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
 
領教過新式武器威力的國家,通常會開始仿造這些武器,火器也不例外。早在一三五六年以前,高麗王朝就已在各個要塞配置火器。再過一世紀,火器才經喜馬拉雅山傳入印度,但火器在一四五六年圍攻曼達爾加爾(Mandalgarh)的戰事中肯定派上了用場。到了一五○○年,緬甸和暹羅已在鑄造青銅大炮,日本則是遲至一五一二年才取得火藥技術,或許是由於朝鮮政府從中作梗。
 
但最令人吃驚的是,火器在遙遠的歐洲迅速流傳開來。一三二六年(距中國已知首次製造火炮的案例不到四十年後,高麗王朝開始傳入火炮三十年前),位於中國以西五千英里外的佛羅倫斯,有兩名官員領命前往東方取得火器與彈藥。次年,一名牛津插畫家在手稿中繪製了一幅小型火炮。從未有任何發明傳播得如此迅速。
 
火器在歐洲迅速盛行與其供應鏈密切相關。十三世紀以殘酷手法東征西討後,蒙古族在廣大的歐亞草原上創造了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商人便藉此機會在歐亞大陸上進行貨物往返,馬可.波羅(Marco Polo)只是這眾多商人中最出名的一位罷了。透過貨物與理念的交流,東西方世界緊密連結在一起,其中絲綢和基督宗教尤其重要。但黑死病這類微生物病菌的傳播,也在東西網絡下造成莫大衝擊。不論蒙古和平為世界帶來多少災難與奇蹟,火器的傳播無疑更加重要。

除了火器的供應鏈外,需求端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歐洲人比其他國家都更熱衷於這項發明,他們迅速將火器投入應用並加以改良。一三三一年,在佛羅倫斯人達取得火藥技術的五年後,其他義大利人就開始利用大炮圍攻城市。一三七二年,法國火器的威力已大到足以轟垮城牆。
 
驚人的事情正在發生。東亞對火器的革新已在一三五○年後趨緩,但在歐洲卻與日俱進。隨著需求日增,歐洲人發明新的方法開採硝石,一四一○年代前就將硝石的生產成本減半。金屬工因此製造出更大、更便宜的鍛鐵炮,能夠用更多火藥發射更重的炮彈。阿金科特(Agincourt)戰役七年後,英國炮手成功轟垮諾曼第石牆,展現出重型火炮在戰場上的價值。
 
不過,大型火器的缺點也在這些戰爭中凸顯了出來。大而笨重的射石炮雖然能夠攻城,但因其移動緩慢、裝填耗時的特性,這種大炮在野戰時卻毫無用武之地。即使軍隊能將大炮拖至定點,敵方的騎兵隊會在你下一發準備好前就來到眼前。因此,儘管英王亨利五世在一四一五年藉助幾十門大炮的火力迫使阿夫勒(Harfleur)投降,在阿金科特戰役中卻未將大炮帶上戰場。
 
僅僅二十年內,炮兵不安分的腦袋就想到了簡單出色的解決方案。捷克宗教改革領袖揚.胡斯(Jan Hus)的追隨者們建造了數十門小型火炮繫在馬車上,他們將馬車帶至戰場並用鎖鏈栓在一起,形成小型移動堡壘(常以荷蘭語 laager稱之,意即「車堡」)。大炮的裝填速度還是一樣慢,但現在馬車後面有長矛手和劍士可以擋住衝鋒的騎兵,直到大炮可供再次射擊。
 
在一四四四年,車堡戰術幾乎重挫敵軍。鄂圖曼人是中世紀移居到幸運緯度帶的眾多突厥草原戰士分支之一,他們在短短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就將領土擴張至安納托利亞(Anatolia)。在占領了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後,鄂圖曼人的騎射手也馬上威脅到附近的匈牙利。教宗遂宣布發動十字軍東征,一個基督宗教同盟在位於現今保加利亞境內的瓦爾納(Varna)阻擋了這支突厥民族的來路,同盟當中一支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n)分遣隊的元帥,就是「穿刺公」弗拉德三世(Vlad “the Impaler” Dracul)的兄長。

突厥族擁有歐洲最精良的士兵,而且人數比對方多一倍,戰事理應勢如破竹。然而,隨著一波又一波騎兵在試圖衝撞車堡時被射倒,重挫鄂圖曼部隊的士氣。戰局曾在短時間內僵持不下,要不是年輕的匈牙利國王決定衝進鄂圖曼防線中心,害自己及其他五百名騎士喪生,鄂圖曼帝國的侵略也許真能就此止步。
 
後來,鄂圖曼人不僅侵吞匈牙利全境,也從這次險象環生的經驗中吸取到寶貴教訓。他們開始雇用基督徒炮兵,到了一四四八年,鄂圖曼人已經準備好用車堡來對付匈牙利人了。五年後,鄂圖曼帝國雇用一位匈牙利火器專家部署了幾十門中型大炮,轟垮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拜占庭王朝自此覆滅。
 
火炮的革新還沒完,歐洲人學會將火藥沾濕,乾掉後呈現顆粒狀(俗稱「玉米粒」),爆炸威力極強。起初大炮普遍無法承受顆粒火藥的爆炸威力,但到了一四七○年,炮筒粗短的大炮在法國與勃艮第之間的軍備競賽下誕生,能夠以顆粒火藥發射鐵製炮彈,而非石製炮彈。匈牙利人則為顆粒火藥找到不同用途:「他們將少量火藥放入手持的火繩槍中,這種槍又稱『鉤槍』,因其槍管上有個用來減少後座力的鉤子。」
 
新式武器在一四九四年初試啼聲就令人眼界大開。該年法王查理八世(Charles VIII)執意發動十字軍東征奪回聖地,他認為入侵義大利是合理的第一步。就幾乎各方面而言,查理八世的東征都是一場災難,但若論他所使用的新式火器,卻讓人見識到火器已徹底革新戰爭。憑藉著幾十門新式輕型大炮,法王查理清除了征服路上的一切阻礙。幾個世紀以來,戰場上敗陣的一方總能選擇撤回堡壘,設法等到圍城結束。然而,正如親歷過這場戰爭的馬基維利(Machiavelli)所言:「無論牆有多厚,沒有城牆抵擋得了大炮數日的狂轟濫炸。」

火器革新首先造成各地戰事激增,因為任何在野戰戰場上吃了敗仗、退守堡壘的軍隊這時都已必敗無疑。在一四九五至一五二五年之間,西歐人發動十多場重大戰爭,這個頻率在過去前所未見。但在接下來幾十年間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進攻方面的躍進,導致防守方面進一步加強。歐洲人放棄了史前時代就已在約旦河谷古城耶利哥築起,用來阻擋入侵者的高大石牆,轉而建造低矮傾斜的土堤,反而能讓敵人的炮彈打偏,或吸收炮彈的衝擊力。新的城牆對步兵來說更容易翻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輕而易舉。馬基維利在約一五二○年時指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建造出有稜角的城牆,如果敵人試圖接近,就能由側面及正面擊退敵人。」
 
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這些建造費用高昂的新城牆遍布歐洲各地。新城牆的外觀有如海星,四周建有突出的半月堡(ravelin)、稜堡(bastion)和角堡(hornwork)。隨著戰敗的軍隊再次能夠撤回堅不可摧的堡壘,戰場對抗頓時失去了吸引力。一五三四至一六三一年之間,西歐人鮮少冒險與敵人正面衝突,即使發生戰事也通常是因為其中一方試圖解除圍城封鎖。一位英格蘭軍人說:「我們打仗更像狐狸,而非獅子。」「你會為了一場戰爭圍城二十次之多。」
 
這聽起來像第二章提過的紅皇后效應,歐洲人之間的競爭越演越烈,到頭來依舊原地踏步,在越發可怖但最終毫無意義的戰爭中傾盡鮮血與黃金。然而,正如同我們在第二章看到的防禦工事、金屬武器及盔甲,還有其他古代軍事事務革命一樣,沒有什麼情況比這更真實了。西歐人雖然無法超越彼此,但他們確實領先了全世界。
 
(未完)    

延伸閱讀:

于昇華:62年9月7日下部隊,就帶了一黃埔背包的書

于昇華:從沒看過任何戰爭會設定终止日期而不是奪取目標

于昇華:從俄烏之戰引出的世態變遷 中國要怎麼面對未來的爭戰呢?

于昇華:現在俄烏對堅固的地下六層工事 大打堡壘攻防戰!

于昇華:從兵役和訓練上,暫評烏俄之戰的地面作戰得失

于昇華:軍旅生涯抽菸歷史與退伍後的戒菸

于昇華:我的軍校同學,香港華僑黃景良博士,在他返鄉之際,感念知遇之恩,特,為文以記

于昇華/忘戰必危:我們需要電腦兵棋,才能在現代戰爭中存活致勝

于昇華:這兩本書是難兄難弟,不用看!不是爛,是很爛,算讀書筆記?

于昇華:上校軍職退伍後 我的「寫作經史與出版書籍」

于昇華:看看在烏克蘭的英美志願者怕的是什麼!為什麼對戰場產生恐懼!民國64年7月個人帶兵時遇到的同樣問題,是怎麼克服的?

于昇華:民國六十三年,於北竿白沙,有當時最先進非常耗電的星光夜視鏡;標準作為「不敢用!放到壞了吧!」交接給接防者了!!!

于昇華:因應需求,節錄貼出「電腦兵棋」製作方式

于昇華:特勤單位?特戰部隊?特種部隊?

于昇華:在戰具上,一個全新的地面作戰戰具出現了,這種戰具只要有一般科技水準,就能製造且價格低簾!就是查打一體無人機的「群蜂作戰」

于昇華:楊庭華將軍那個時代的長官真的很踏實 參謀真的學了很多

于昇華:民國六十五年 我是怎麼挨過辦連伙的經驗

于昇華: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我脫離基層 野戰部隊都是燒媒的 外島和台北市區就是燒媒油

于昇華:俄國之戰和美國東進 絕對影響中國的戰略方向

于昇華:我一向以「只管頭皮下的事」自許 從不管頭髮

于昇華:回憶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官校預備班二年級暑假,買了「麥帥回憶錄」,而今從書中的「仁川登陸作戰航行圖」看台海戰爭

于昇華:有幾點我反而認真思考過 日本人可知道?

于昇華:天道酬勤

于昇華/民國66年親眼所見「星光部隊」連長:「報告將軍,我們的士官不做雜務,他們管部隊!」

于昇華:民國62年到65年 我的外島步兵連成長史

于昇華:亡台灣者非美日中國 是台灣也!

于昇華:四十年前的咱們 是怎麼玩師對抗!

于昇華:這一回史話中 有關外島工程的事 都是兵兵的血淚過往 要細細思考 才會發現竅門

于昇華:有誰能完整地說明 政府到底要怎麼幹這些四個月的我們的子弟兵?

于昇華:河川防禦是直接配備或是間接配備?

于昇華:結與劫(是一個無解的輪迴)

于昇華:武陵斷崖上的軍校同學情誼

于昇華:愛國者飛彈攔截標準接戰準則 是以平均四枚飛彈攔截一枚飛毛腿飛彈 在沙烏地阿拉伯則平均發射三枚飛彈

于昇華:讀書原來會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于昇華:這門學問沒學過吧!

于昇華:七,八十年代 野戰部隊軍官最怕的特種訓練~步兵排戰鬥射擊

于昇華:淺談戰史~~~從古[勿忘在莒] 看未來戰事

于昇華:民國64年4月6日到13,4日 吃過最長一次戰備口糧

于昇華:魔鬼連隊的親和向心力!同生共死的連隊弟兄 眼中的三座牌連長

于昇華:從大歷史看俄烏之戰 以及個人從戰況中發現和建議

于昇華:陸軍官校39期實習連長楊為平學長 親自教導 什麼叫做三個45度用刀式

于昇華:實務和聽的完全不一樣

于昇華:因應一年兵役 台灣要如何讓王者之師變聖戰兵卒!迎接焦土作戰 芻議

于昇華:再堅強的碉堡 也可以從內部攻破! 又給啟迪了軍史思維!

于昇華:美軍的陸上兵推圖挺有意思 請看我按圖索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