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訓練有何不同?
目的性分別是什麼?
可以對應什麼「戰技訓練」?
運動科學「師資」請回答
還是你一樣是在「TABATA」「馬克操」「無限個2呼」?
那還真就「哎呦我的媽」
影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 ※ ※ ※ ※
現如今的部隊肌力訓練(重量訓練)已不像以往的那般少人從事,反倒是已有許多對於在從事「肌力訓練」,無論是健美、健力、舉重抑或是大力士,都圍繞著「重量x訓練量」來決定訓練的「強度」,傳統的訓練會以「最大肌力」(1RM)的百分比來調整訓練強度,但是「速度依循訓練」(Velocity based Training, VBT)則利用動作的「速度」來決定訓練強度。
上面分享的三部影片,不知道是否有注意到左下有個m/s的量測圖,這為的就是我可以依照VBT曲線圖,更好的去訓練我想要的區間。
舉個例子:
當一位隊員要訓練從臥射的姿態改變「起身」轉換陣地,那單位的「戰術體能指導員」就會要求隊員做的訓練需要達到(速度-力量1.0-1.3m/s)這個速度區間,這也即是「速度依循訓練」所主張的。
當然當重量太重時,就需要將重量下調直至速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在訓練上也期望整個曲線能夠往右上去移動,整體隊員的戰術運動表現也更上一層水平。
「階級/職位越高,說話越需要有內涵及依據,我們在推運動科學,你別出來搞破壞,好好當你的古董。」
運動科學師資
軍事肌力體能指導員
戰術運動員
速度依循訓練
海軍陸戰隊
※ ※ ※ ※ ※
截取「週期化力量訓練」p.37
「選擇適當的訓練量很重要,它將決定訓練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最有限的數據分析和訓練變數的應用上,訓練量這個數據的重要性仍排名第一位,它是決定疲勞、過度訓練及受傷風險的關鍵參數。
訓練量增加時身體壓力也隨之增加,身體應對壓力的機制是釋放更多的皮質醇。而過多皮質醇會觸發疲勞反應。」
其實學習肌力體能,為的就是讓隊員能夠得到更合理且有效的訓練,但是每每面對無知者時,都無法接受科學及時間所發展至今的成果,往往都是以「我自己以前」「我們都是這樣」,的方式去訓練隊員,等到真正發生訓練意外時,都已經來不及了。
我真的無法接受「今天500明天700」,那這是在練什麼,還是憑你自己感覺在訓練隊員?
科學化訓練主旨在
「減少訓練時發生的傷害,提升部隊訓練的表現」
上文承蒙 謝孟樺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