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昇華
預備班11期,陸官校42期,步兵雜學科。足跡踏遍本外島大部分地區,三個月兩次500公里,摸熟北部山區,主管師對抗兩次,所有中南部的大溪全下去穿插砂石車進出道,方便用兵。70年金馬自衛隊回台閱兵少校總教官【前後,都是上校級擔任】。編寫解嚴後海岸巡防班哨手冊,成全國範本。上過外傘頂洲。中壢事件時,中壢師戰情官、第一次抗議時,台北衛戊師中興橋守備營長。澎湖漢光一號演習,正規登陸及空降地武德守備指揮官。30年前的馬祖,澎湖,台灣地形瞭若指掌。有在駐地留下工程奇事。北竿的軍魂發電廠進出道、中壢雙連坡重慶八號大炮掩體、金門二士校改建戰鬥營洗滌工程、澎湖山水高地參觀台。
寫作經史:幾乎,寫作的作品,總是以多面向,大視野的俯視開場,又用同時報導方式呈現,使讀者既錯身在兩個甚至多種動機迥異,撲朔迷離的事件裏,又浸淫於詭譎懸疑,緊張刺激的小說情節中,背景更是都以發生在台灣和所有外島的軍旅,以及當今和歷史的真人真事貫穿,讓讀者有著似曾相識的臨場感以及不可思議的真實感!烴爆的連串事件導火線,直接引燃了故事的烈焰。每個故事高潮迭起的熱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讀者再也「無法享受」看結尾就知事件的快閃感!如果讀者照著書上所述,上網查看,更會驚訝很多資料的正確性。恍惚間不禁要問,真有這回事嗎?!從無意中因為(疑青峰命案【抱歉不能直書】)奇異,又正逢農曆年,於是趁機振筆疾書,寫下了【誰殺了上校】一書。蒙書華書局約稿,三個月完成了四十萬字的【戰計畫~~攻略澎湖】一書,開創了台灣軍事預言書的先河。在香港和北美多種文字出版,也隱隱然成了研究台灣戰爭的軍事工具書。之後戲作【軍中求生手冊】更獲年青朋友喜愛,當成軍中摸魚的教科書。事隔十年,同時出印了【殺戮戰場台北101(誰殺了上校第二集)】,【野戰之狼成吉思汗】,【活棺人(穿越小說)】,再印【台灣阿甘(書局要的名字)】,【奔襲台灣救國軍】編成【玄機圖】(誰殺了上校第三集,310000字)未付印。承網路 曾彥霖 朋友幫忙,在臉書開了[于昇華軍史讀書會~奔襲台灣救國軍],變成寫作貼文之處。常敍軍旅心得和軍事未來發展淺見。承蒙網友不棄,貼出的像樣作品都有幾千的讀者涉獵,上萬的也不在少數。
第三篇 一些整理出的資料
第一部 中共為什麼會急著攻下台灣
第二部 台灣軍隊要的是什麼和怎麼統合指揮
第三部 國軍的戰力到底如何?
第四部 【周邊有事】時美國、日本會投入戰爭嗎?
第五部 地面憲兵部隊的編組探討
第六部 奇特的後備司令部和戰力研判
第七部 嘉義機場消毒作業訪談記要
第八部 如何讓後備守備旅能夠發揮戰力的一點想法
第九部 開創世界先例的台灣地面部隊守備作戰編組
第十部 解放軍實施導彈癱瘓機場戰法演進因由
第十一部 資訊參數的建立整合和運用
第十二部 什麼是空中奔襲戰
編後特別聲明
不論稱為【超限戰】或是【不對稱作戰】,解放軍的最大優點就是將他們的長處──導彈和巡弋飛彈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將他們的弱點──海空戰力與國軍對等,提昇成不對等的絕對優勢。
電腦兵棋推演看起來跟真的一樣,但是,完全沒用,因為那是美軍的編裝產生的參數,國軍套不上?
第一次,準備了一場機械化戰爭,第二次,準備了一場人民戰爭,更確切地說,伊拉克非常認真地準備了一場過去的戰爭,而美國人改變了戰爭思想。
第一部 中共為什麼會急著攻下台灣
美國一再地提出【中國威脅論】的目的,是必需找一個假想敵來自我提高整軍經武的動機,這種動機用中文解釋就是【無敵國外患者恆亡】。
中共為什麼會急著攻下台灣?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理論上,中國在2008年就要舉辦北京奧運,2012年要辦上海萬國博覽會,理應不會在此時發動戰爭,挑起世界各國可能的抵制。(也有一說,中共政權就是要在奧運之前兩年完成【武力保台】,因為中共算定世人經過兩年時間的沉思,將會重新認定承認世界新秩序的排列,不會抵制奧運會。)
一般的論述多以【中國威脅論】為出發點,認為中國的崛起將為東亞甚至全世界帶來災難,鼓吹這種【中國威脅論】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美國和日本,台灣只是跟著起哄而已。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每篇論文出發點的話,又不難看出美國和日本的立論基礎雖然一樣都是以他們自我利益為出發點,但是隱藏在背後的動機又不盡相同。
對美國而言,希望全世界都在美國的掌控之下自不為過,而且實事上世界也都在美國的掌控下了,美國一再地提出【中國威脅論】的目的,除了考量軍火武器外銷市場外,其實更為了提醒美國,必需找一個假想敵來自我提高整軍經武的動機,這種動機用中文解釋就是【無敵國外患者恆亡】。
美國名著【群眾運動】一書更生動地以史大林和 蔣中正先生為例說明,當一個群眾目標達成了之後,要立刻找出另一個行動目標以替代原來的目標,這樣才能保持奮進的精神原動力,當時史大林就找上了美國,但是中國的 蔣中正先生卻沒找。而這一本由港口工人所寫的書已經成了政治學上的經典之著,台灣有兩個版本,一本是以前美國新聞處所屬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的書,書名就叫【群眾運動】,另一本則是由寫【野鴿子的黃昏】一書作者王尚義翻譯,水牛出版社出書,書名叫【狂熱信徒】,兩本書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刪掉了有關 蔣中正總統的記述。
在美國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專家都心知肚明,現世能和美國正面衝突的軍事力量,俄羅斯的戰力就比中共強盛許多,但是著眼於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加入了美國的外圍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俄羅斯又沒有經濟力,於是轉移國人注意力到中國自然是唯一之路,就像所謂【邪惡軸心國】一樣,用過就丟,而【中國威脅論】正好用呢。
對於日本卻是另一個問題,一方面日本以為以他們的經濟能力應該擁有國際上更大的發言權,更正確的說日本希望擁有參與權,而這正是日本挑起二次大戰之後失去的權利。
日本明知以他今天的實力跟本沒有辦法再像二次大戰之前,對中國頤指氣使,更不可能對整個東亞或是世界呼風喚雨,更由於日本在二戰中的燒殺虜掠,又不承認所犯的錯誤,整個東南亞國家都憎惡日本,於是日本就以一付道貌岸然假意注重區域安全的模式,夾美國自重而發出狐假虎威的叫囂,更甚者還無中生有地加大【中國威脅論】的論點,以謀求日本自身的利益;這種言論先是在日本國內發聲,期能凝聚日本國內共識,然後就是不斷地向外發聲,並用連串的動作和論文表達意向,像參拜神社,釋憲出兵海外等等,現在竟然連日本可能被中國入侵都說了出來;請看節錄自中國時報4月26日所報導, 前防衛廳研究所研究室長、前杏林大學教授平松茂雄最新出版「中國併吞日本」一書的引述,再來分析日本其中謬誤之處:
作者認為,中國的野心除了併吞台灣之外,將來還想併吞日本和朝鮮半島為領土。作者預測,中國不用靠武力侵略,便可用恐嚇的方式輕取台灣;08年的北京奧運和12年的上海博覽會結束後,中國的對台政策可能會出現鉅大性的變化。
中國併吞台灣的計畫早在幾十年前便開始,九六年中國想阻撓台灣總統大選,卻被美國派兩艘航空母艦壓制,這個屈辱中國是不可能忘記的,因此中國積極想支配台灣周邊海域,現在已有能力出動潛艦舖設水雷來阻止美國出動駐橫須賀、關島美軍航母機動部隊,排除美軍在東亞的影響力。
不過,若沒有發生特殊的大事,中國應該不會以武力侵台,若是兩岸爆發戰爭,中國不僅也受害,更可能在國際上無法立足,因此中國最理想的計畫是希望能「不戰而勝」地併吞台灣,從海上將台灣完全包圍,再以核武等強大的軍力來恐嚇台灣。
中國擁有射程可達美國國土的核彈後,美中之間的軍事力平衡已出現很大的變化,有很多軍事評論家質疑中國核子彈道飛彈的準確度,其實中國不見得一定要瞄準白宮,只要射達美國的大都市,都具有幾十萬、幾百萬人的殺傷力。
若發生此類事件時,美國不太可能願意為了台日,付出多數國民的生命,屆時美國可能會放棄維持在東亞的軍事影響力,而改以新的方式牽制中國。因此,台灣若要獨立,只有在這在這段時間才有機會,不過,從目前美國要求不希望台灣獨立、以及日本政治家和輿論對台灣獨立的關心程度來看,台灣獨立看起來近乎絕望。
台灣被中國併吞的話,中國即可控制從朝鮮半島到東海、台灣、西沙群島、南海一整片地域,中國將掌控日本仰賴外來資源、食糧的海上生命線,這是攸關日本存亡的問題。
若是,台灣被中國併吞,接下來朝鮮半島和日本便是中國覬覦的對象,中國也無需以武力攻擊,只要以對付台灣一樣的和平手法,便可將日本併吞。
這就是日本的論點,就跟前面談的一樣,日本也要找一個潛在的敵人以便整軍經武,以前是蘇聯,現在蘇聯沒了,就換成中國。
換成另一個人的用語,對中國的看法又是另一番景像,那就是有名的經濟學者大前研一。
之前,大前研一先生不看好中國經濟的掘起,他認為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會出現七塊版圖,這也就是前領導李登輝先生一直唸唸有詞的中國分裂論依據;但是前幾年,他已改變了思維,他認為,中國可以成為日本發展的另一塊腹地,從中國大陸北方到東京比北海道還近,許多委外的作業由遼寧省作業也比在日本便利便宜。
最近,他到台灣的演說,完全認為大陸的發展令人振奮,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府的有效控管,中國已不再是明日之星而是既成的大國。
中國從沒想要立刻拿下台灣,之前是沒有能力,現在是重點放在經濟發展,但是中國也絕不能讓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如果台灣獨立了,那麼用以維繫全中國一百五十三個族群民心士氣的民族主義情操就會完全破壞,中國就會真的分崩離析。
在台灣一談到民族主義,最大的藉口莫過於外蒙古的獨立就是既成的事實,所以台灣自立於中國之外也就天經地義!
只要稍為理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就知道,國家的成長就是一把血汗史,弱國無外交自古而然,於今猶烈,近代兩岸中國人的成長都背負了原罪,原罪的肇始就在於中國人沒有強大的武力!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台灣一直在經貿上發展,會不會有更開擴的天空,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但是自行以台獨論述向內壓縮和向外發展的結果就會出現現在的狀況則是全世界公認的事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每一個國家的想法,誰也不願多事,更不願意面對麻煩的事,有些事迷朦一些反而更美,不是嗎?
台灣自己找麻煩會讓許多國家不放心,第一個不放心的國家不是美國,反而是日本,幫助台灣,日本就成了上火線的第一人,不幫台灣,又怕再次錯失時機;其實,日本並沒有一套完整的國家戰略目標,如果日本有的話,可能在二次大戰中就不會遭到慘敗的命運。
之前,日本對中國的政策是陸軍在中國東北打出來且一而再地做下去的,同樣地,對世界的政策也是打出來的,所有的國策都是打到那兒才想到那兒,完全沒有成套的目標,也跟現在跟著美國走一樣,當初就是跟著德國走。
當德國打蘇俄時,日本也希望加入一腳,但是希望不用花力氣就能吃到甜頭,因為之前日本在蒙古已經和蘇俄打過一場仗,整個日本自認最優秀的師團在蒙古草原給朱可夫殲滅了,日本關東軍沒法對抗蘇聯的軍隊,只有等德國打贏了好佔些便宜,直接接收西伯利亞。
日本南進,打的更是如意算盤,就等德軍由遠東向印度進軍,那麼就可以和德軍在印度會師,所以也是想到那兒打到那兒,就連偷襲珍珠港也是急就章的打法,跟本就沒想好下一步如何發展。
現在的日本一樣,想和美國拉在一線,但是從不去瞭解美國人到底想的是什麼,打的是什麼算盤,就等美國出手好撿現成的;更想藉中國威脅論聯合東南亞國家,結果也不如願,最後,又想挑起舊時中國和印度大戰的記憶,聯合印度一起圍堵中國,沒想到印度也嚴加拒絕;於是日本就和台灣學習,用經援手段結交太平洋上的島國,希望這些在聯合國中也有一票的國家,能阿支持日本進入常任理事國的行列,甚至,和想德國綁在一起進入常任理事國而完全無視於歐洲反日的歷史情結。
現在美國在韓國戰場上,第一線部隊己經後撤,也從日本往關島縮,並不是表示日本的戰力已經可以填補,反而是因美國的戰力完全進化成【空地作戰】新型態,為了保持更大的用兵彈性,不再需要地面部隊正面與敵接觸。
如果沒有了美國的支持,日本直接面對中國時往日雄風真的只能用想的。所以,台灣能靠日本嗎?日本有能力在周邊有事時挺身而出嗎?
中國急的就是台灣一直運用中國的空檔想將事態擴大,如果不立刻撲滅這一把火,等台灣有了真正的中程飛彈時,而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一切就來不及了!現在台灣竟然自己給自己出了皮漏!竟然反美!這就造成了中國一個見縫插針最好的時機。
所以,中共近期會打台灣!
第二部 台灣軍隊要的是什麼和怎麼統合指揮
守勢作戰的思維,攻勢作戰的作為,軍種本位主義的作祟;
明知以台灣對大陸的所處的內線基本地緣態勢無法改變,前人所說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就更值得玩味和省思。
守勢作戰的思維,攻勢作戰的作為,軍種本位主義的作祟;
明知以台灣對大陸所處的內線基本地緣態勢無法改變,前人所說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就更值得玩味和省思。
從二十世紀起,近代戰史中幾乎沒有海峽中發生大規模海戰的戰例,唯一的一次海峽中的海戰還是一方有特定目的才發生的;海峽中的海上會戰只發生在雷伊泰登陸戰,那也是日本下定決心,破斧沉舟的海上自殺戰法,原因是日本海軍認為,如果失去了菲律賓就斷喪了日本海上運輸路線,那麼日本海軍將會因為缺乏作戰用油而停擺,那麼日本的海上戰力將完全喪失,有了這個大前提,才會產生用所有海上的戰力與美軍博殺的企圖,期望破壞美軍對雷伊泰的登陸作戰,如果成功,日本又可保有一段時間來應變。(詳情請參考看雷伊泰海戰戰史)
海峽之間為什麼不會發生海戰?理由太簡單了,雙方在沒有把握摧毀對方陸基火炮或是空中武力的情形下,絕不可能將海上戰力用到海峽中自尋死路。這也是中共人民解放軍沒有辦法渡海攻擊的原因之一。所以台灣海峽中發生海戰的可能性相當的低,低到不可能發生的程度。
那要強大的海軍戰力做什麼?除了消耗有限的國防經費大餅外沒別的作用,兩艘紀德艦的成軍代表海軍戰力大幅提昇沒錯,但並不代表就能在海峽中擺出戰列。
紀德艦的電戰系統固然讓海軍的偵控和防禦能力得到了改進,但是,陸基的空軍強網計畫和太空中的龍睛計畫提供的監控涵蓋面早已將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掌握住了,更不要說早已成軍的空中預警機完全達到了掃除空中、海面雷達盲點的目標。海軍建軍的目的並不是要遂行遠洋作戰,那麼有了紀德艦,唯一的用途應該是保衛台灣的後門──東海岸了。
既然己經成軍,相信海軍一定也將紀德艦當成神盾級使用,那麼海軍戰隊的編成就要跟著改變,改成以紀德艦為中心的戰隊,俾便發揮強大的海上情蒐能力,早期預警敵人的出現和協調戰隊整體的防空和防飛彈攻擊。
這幾隻海上大艦隊想在那兒保衛台灣?出戰境外向東海或是南海移動應該是目的地吧,那麼,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紀德艦上的資訊鏈能跟所有的海軍戰艦連接嗎?如不行,情傳和接戰戰令如何下達,又如何達到整體防衛的目標?更不要講能不能和空軍的戰管單位通連了,至於連直昇機坪都沒設置的紀德艦如何防範海面下的潛艦和沒有反潛能力的巨艦戰力到底如何就不評論了。
我們海軍全體戰鬥員已完成訓練,對於資訊提供和運用純熟嗎?能在臨戰時短短的數秒內下達正確的決心和執行命令嗎?這兒說的是全體戰鬥員指的是所有海軍艦艇及反潛系列船艦成員,不光指去美國接紀德艦的八百多人。
這就是本節開宗明義提出的看法,
守勢作戰的思維,攻勢作戰的作為,軍種本位主義的作祟,使台灣軍隊在空海、空陸甚至空彈之間都形成了重複投資的浪費和架床疊屋的多層指揮體系,戰力在無形之間反相互杆格而無法發揮。
明知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建軍思想也確定固守台灣,各軍種也給削成了司令部,那麼何不派員到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去見學,學習人家一個航空母艦戰隊是如何地有效統合整個戰隊,讓預想的海上敵人無法靠近三百海浬(540公里)。
不要以為這是笑話,美軍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擁有的空中攻擊戰機六十架次,等於一個地面空軍聯隊,如將預警機、反潛機、電偵機等等中隊一一加上,幾乎有台灣空軍四分之一大的機群,更不用談他們精進的戰力;至於海上和水面下的護航艦艇、潛艇和反潛機以及各種防空飛彈武器都可和台灣現有數量對比。
至於,要學當機立斷下達決心的精髓,如不下苦心絕對學不來;舉個實例說明,就知道美軍高階軍官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要特別強調,胡亂隨意下達命令者和以全軍經過嚴格訓練為支撐的指揮官,兩者下達命令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的,前者隨興而下,不管能不能做到,後者則是在嫻熟了本職後依狀況做出的決定。就由下面這件事證明臨戰指揮官的決心和建議如何改變了台灣的現代史。
95年台海導彈危機時,美國派了「獨立號」和「尼米茲號」二支航空母艦戰鬥群赴台灣東方海域。這不是美國總統下的決定,是美國太平洋軍區司令普理赫上將的決定,克林頓只是沒有反對而已。
普理赫說,他在下令艦隊向台灣海域靠近的同時,也以電話通知華府:「我們開始調動獨立號前往台灣東方海域」。
普理赫說,海軍有個術語叫「除非接到另外指令」。他說,他一向很喜歡他的部下用這個術語,也就是說,「我現在就要這麼做,除非你告訴我不要這麼做」,而不是一天到晚請示「我應該怎麼做」。因此,他也對華府說:「我現在就要派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東方海域,除非接到另外指令」。
同時,他研判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尚不足以威懾解放軍,立即建議另外加派一個戰鬥群,所以在台灣周邊就有了兩個戰鬥群,達到了目的。
(至於,兩個航母戰鬥群在接近台灣海域後又向後撒一小段距離的事,只有傳言沒有任何證實文件,只將傳聞一併列出不做評論,目的一樣是要說明戰地指揮官如何調動部隊,他的上級沒有異議。
一說,航母戰鬥群指揮官認為,在進入人民解放軍導彈涵蓋區之後,發現以航母的戰力跟本無法有效阻絕解效軍的導彈攻擊,所以退後100海浬。
一說,解放軍的核子動力潛艦已出海對峙,所以後撤一點示好。)
第三部 國軍的戰力到底如何?
這場台灣保衛戰還要打嗎?就算極權專制的國家,執政者都不會這樣地作賤軍人,台灣竟然發生,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由各軍種將軍帶頭競相倣效。
約在五、六年前,美軍派出一系列軍事人員到國軍的部隊驗證戰力;原先,美軍評估小組認為國軍的戰力在接收了許多新式裝備以後,應如以色列的軍隊一樣,結果一接觸才發現簡直跟第三世界的戰力一樣,明白的說跟本不能作戰,相關的訊息散見於當時各類報導中。
真希望,這是一種『能而示之不能』的隱藏實力作法,至少,有些人還是用這種說詞搪塞責任或解嘲,但是隨後,由執政的新政權引進了日本自衛隊實施驗證的結果更令人難過。
總以為,購得武器裝備,全軍的戰力應該提昇了,但是官兵對於武器裝備之操作與運用顯然不夠熟練到幾近生疏的地步,為什麼發生了這種國軍有了新武器裝備但是戰力不進反退的事情?道理其實太簡單了,不能怪軍方,不能怪執政者,一切要怪所有在台灣的國人!
甲午之戰,日本以劣勢的海軍一舉擊殲了中國強大的海軍殷鑑不遠,現代版的歷史又一次上演。
甲午戰前,初期,日本海軍也是按照軍艦噸位數比例認為海戰不能打贏中國,等瞭解了中國海軍實力才決定挑戰;沒別的理由,只因為到中國海軍參訪的日軍,看到中國的海兵竟在軍艦大砲上晾曬衣服,一個不重視自已裝備的軍隊絕沒有軍紀,沒有軍紀的部隊一定沒有戰力。
現在,台灣最先進的戰艦,竟然當成執政黨官員的遊艇,美其名視察南海島嶼,宣示主權,竟然是穿著夏威夷衫、短褲,把海灘涼椅都搬上了船,在船上作樂,而且還毫不知羞愧,公然地將躺在涼椅上,海軍軍官恭立在側,水兵服侍倒咖啡的多張相片公諸於世。
這場台灣保衛戰還要打嗎?就算極權專制的國家,執政者都不會這樣地作賤軍人,台灣竟然發生,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由各軍種將軍帶頭競相倣效。
能怪誰?誰都不能怪,只能怪台灣的人民太無知,無知到以為這是展示統治者的權威。
軍方在一切以安全為考量的理由下,訓練完全荒廢了,所以日本評估小組認為不可思議的事就太多了,海軍以安全為理由,晚上都回港不訓練了,那麼先進的魚雷一出潛水艇發射管立即斷訊,成了海中游彈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就不知有沒有表揚海軍戰隊指揮官當機立斷要所有海上船艦緊急撤離現場這件事,畢竟,一個斷了線的魚雷能在水中巡游幾十分鐘,那條船遇上了就倒霉。連正式校閱,經過一再檢查的魚雷都這個樣,爾後補射時還是不見彈,裝備保養的妥善率真的出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上述的幾次魚雷試射都是在東方太平洋及巴士海峽水域,沒有台灣海峽複雜多變的水下環境妨礙聲波的傳播,更沒有淺海中的噪聲會產生許多虛假信號,(這些都會嚴重干擾魚雷尋標器搜索敵方艦艇或潛艦的能力。)結果還是不知彈到何處,怎不令人擔心海軍的艦艦或是反艦、反潛作戰能力?
至於,買了一堆兩人迷你潛艦一事,倒是蠻有創意,國軍應該多看看二戰時日本在台灣所編成的『振洋艦隊』運用方式,準備打泊地吧,只不過,不知裝的是什麼武器,更不知是否訓練出一群海上敢死隊,將迷你潛艇改成炸彈船就更傳神像魚雷也符合歷史了!更不用在乎潛艇要裝魚雷的事了,至於用人到對方艦下貼炸藥的餿主義就別出了吧。
海軍出糗,參謀本部也不差,空軍更是有樣學樣,參謀本部竟會派飛機炸擱淺的輪船,而飛機硬是炸不到,這還不打緊,之後更派出了武裝直昇機用機砲掃射,幹嗎不打一顆地獄火飛彈,炸出一個大洞總比用機砲打出一堆彈孔好看得多吧。參謀本部是怎麼研判的,支援沉船作業之際同時把握機會試射武器吧,否則用海軍爆破隊就能完成的任務幹嘛搞得這麼複雜又丟人現眼。
陸軍更好,除了下基地外,沒有實兵演習,都是指揮所演習。真能驗證出數據嗎?絕無可能!道理太簡單了,實兵部隊前進時有行軍長徑,展開時有展開正面,不是線就是面,都要考量時間和空間。
指揮所只是一個一個的點,原來行軍速度每小時不到二十公里的,現在幾輛車子就代表了一整個單位,一跑就是五六十公里,跟本就沒有時空觀念了,完全回到了軍閥時代用想的和吼的打仗法子了,倒不如回到營房上電腦遊戲玩,學得還多一些,就連天堂之類的不少遊戲都有了時空限制呢。
更讓人心寒的是,為了一個小兵的事,竟然少將旅長給撤了職!記得台北縣發生水患時,陸軍派員支援疏散那回事?旅長在心急之下,打了傳令一拳,於是下台了!為什麼?只因這個小兵有一位在執政黨台南縣立委服務處的老爸,於是硬是指定這個兒子要當傳令,而陸軍總部為了逢迎執政黨,於是硬要這個旅長下台!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兩個面相,第一個,這位執政黨立委其實罩不住,否則在新訓中心就可以直接動手腳,調到輕鬆單位了;第二個面相則是陸軍將領真的連一點警覺性都沒有,竟然會用一位別人介紹的人當傳令,這真的打破了自我認知的能力。以前就有來自上面或是朋友的人情壓力,可是沒有軍官會傻到任用這種人當傳令,這不是暴露出自己私生活上所有的弱點,不怕成了別人談天時的笑柄?
每一個職業軍人都懂的道理為什麼會發生在這位旅長身上?理由只有一點,就是旅長的抗壓力太弱了,竟然不得不用一個介紹來的人當傳令,也可見得整個職業軍人平時在心理上面臨了多大的壓力!
(請不要用巴頓打兵的事來比喻這事,他打的那個兵沒有後台!)
倒是空中機動部隊,尤其是武裝直昇機的樹梢攻擊演練還像個樣,希望這空降特戰司令部和兩個旅能保持,尤其是武裝直昇機訓練單位。
後備司令部的後備動員能力應該不壞,只是,真有戰力嗎?從編組看,後備司令部內並沒有編成作戰處,想必是納編在訓練處之下(訓練處應是以新兵訓練、教召訓練為主,待戰時再轉成作戰參謀。),由編制就可以看出主從關係,後備司令部跟本沒有作戰訓練的能力,那麼,分在各地的指揮司令部應該和司令部一樣的編組,所以,等到戰時,編配到各作戰區轉任副司令官的後備指揮官和參謀群,一定也是以其後備動員組訓為主。
一群平時就不知作戰為何物的參謀,到了戰時又要如何指導後備部隊肩負起作戰任務?
後備部隊至少有「海岸守備後備部隊、城鄉守備後備部隊、要地防護後備部隊、擴編動員後備部隊」四種類型,每一類型的戰術戰法都不一樣,在平時沒有專業作戰參謀指導,戰時沒有專業軍官帶領之下,想達到【後備部隊依防衛作戰之兵力需求與戰術運用而編設,用以充實並擴充防衛作戰戰力,戰時受作戰區管制運用,結合全民總力,擔任海岸、城鎮、後方縱深地區及要地之守備任務,與常備部隊共同構成綿密之安全防衛體系,保衛國土安全。】(出自國軍國防白皮書)的境地真是兒戲。
別說專業軍官在動員時就有,而且也已經經過驗證,證明確實可行;可曾想過,現在動員的這一批專業軍官可都是以前的陸軍軍官,他們受的教育和經歷都包含了正規野戰經歷,等到以後陸軍部隊的軍官只會打擊,完全不會海岸守備(這又和一般的正規作戰中的防禦不一樣。)或是城鎮防禦,後備動員幹部就只會教召和新兵訓練時怎麼辦?
看來,往昔全民作戰總動員,以人力取勝的大陸軍軍事思想跟本沒變,唯一不同的是和人民解放軍換了想法,人家打高科技戰爭,而國軍改打人民戰爭了。看來,遠東的伊拉克部隊出現了,陸軍和憲兵成了精銳的共和衛隊,而後備部隊編成後就是一般師!只有挨揍!
第四部 【周邊有事】時美國、日本會投入戰爭嗎?
所以,處於外線的中國和處於內線的台灣,在空地作戰時代,對空間的看法應該有新的認識。
美國和日本訂了安保條約,日本又訂出了【周邊有事】定義,如果,台灣發生了戰事,他們會投入和人民解放軍的正面作戰嗎?
幾乎全世界研究戰爭的機構都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而且就算有些見解一樣,也沒有共同的理論支持相同的論點,所以各說各話之外,還是毫無結果。總的歸納認為:
就時間點而言:
一、 台灣必需獨立作戰支持14天以上。
14天的期程是以美軍能夠獲得國會授權而陸軍或是陸戰隊實兵到達台灣及其周邊為主。也是以中共人民解放軍打的還是正規戰法為參數演算出來的時程。
這有問題。
第一、如果,美國真要出兵,只要在美國認為需要時立即就有戰力可以投入台灣周邊,從日本,從韓國,從關島甚至從美國本土戰力都能立即到達戰場,美國的空中武力可以立即又有效地支援到。
第二、日本就在周邊,以日本海上和空中的戰力也是立即就能投入戰場。
所以,台灣是不是一定要能獨立支持打14天已不是問題。
二、 如果解放軍發揮了高科技打法下的【不對稱】戰爭時程又是多長?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而且見仁見智。
第一、光就海、空及電子新一代戰力看,雙方在伯仲之間,而國軍空軍的訓練比較精熟。但是加上導彈和巡弋飛彈以後,一切又有了變化,在有限的參數和戰術奇襲中,沒法推論出正確的結果,但是公認對國軍絕對不利。
第二、如果解放軍採以戰促統,以戰逼和方式光用空軍及導彈而不登陸台灣。這又是另一種戰爭了,在南歐以美軍為主的柯索沃之戰就完全用這種打法,理論上這種戰法時間拉得很長,相對的,美、日軍能投入這種沒有地面和海上交戰的戰爭嗎?投入的又是何種戰力?是大量的防空飛彈部隊和空軍嗎?
三、 實施海上封鎖戰台灣終於屈服的可能性多高,時間又會多久?
這個問題又有兩個小題需要先釐清:
第一、海上封鎖是戰爭行為,但是只宣佈封鎖台灣海峽,美軍能出戰支援嗎?尤其解放軍在宣佈的同時艦隊就到了海上定位時,想要突破封鎖線,就有正式接戰的風險,由誰承擔開戰的後果?
第二、如果對港口或是海道實施佈雷封鎖,國軍有能力自行掃雷嗎?日本支援掃雷可行嗎?
由於台灣的三個重要港口(基隆、台中、高雄)都在台灣海峽,中共封鎖台灣海峽對日本和韓國除了進出台灣外,其運輸線可以繞越台灣東方,所以並沒造成的太大的困擾,因此美、日軍願意承擔戰爭之責而協助台灣掃雷迨有疑義,也因此國軍是否有充分的掃雷船和訓練就成了重點。
而封鎖台灣的時程到底多久才會造成台灣低頭就端看台灣的物質儲存量和台灣願意付出的海運戰爭險額度而定了。
(台灣現有戰備儲油量已經從90天份降到了12天份,只因人民不同意儲油槽建在自家門口。)
就空間而言:
台灣海峽起算到東台灣海岸線,台灣的地理縱深只有250公里,如果以海空軍可投入兵力計算,整個作戰正面約在900公里左右(以台灣縱長360公里加上向外延伸空軍可有效支援海上兵力計,用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半徑250海浬估)這是國軍必需固守的作戰戰地。
對人民解放軍而言,整個東南沿海直到華中地區都要算戰地,而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則是長江上的三峽大霸,畢竟台灣已經有了精準的衛星,也極可能有幾顆射程600公里以上的導彈,在戰爭的後期,極可能直接瞄向大霸以求玉石俱焚。
所以,處於外線的中國和處於內線的台灣,在空地作戰時代,對空間的看法應該有新的認識。
如果,美、日加入戰爭,美軍一定會理智地如同往昔和中國在韓戰、越戰的對抗一樣,打一個自我設限的戰,戰力絕不進入中國大陸,更不會在已成合圍之勢的中國的北方(蒙古)、東方(日本、韓國)和西方(伊拉克及中亞國家)增強兵力。
日本反而需要顧慮出兵的後果,韓國更不必提了。
就戰力而言:
國軍的戰力能夠支持到美軍或是日軍支援到達嗎?
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就是美、日海空軍支援能力已如前述,支持戰力指的是地面作戰部隊,
討論這個問題一定要依照國軍空中、海上、陸上的順序,否則的話就不會有結果,畢竟空中戰力才是最重要的防守能力,只要空中打得不錯,海上就有了保障,地面可能跟本不用戰鬥。
當然,又有一個重點必需考量,如果,解放軍反其道而行,用上了船海戰術萬箭齊發多點登陸,那就有可能發生地面作戰,不過台灣的國軍有打這種地面戰的準備嗎?
空軍新一代的戰力約有350架戰機,和解放軍的數量伯仲,但第二線戰機就有了很大的差數。
空用射後不理飛彈,國軍的射程比較遠,空戰中如果解放軍開戰前沒有更新的飛彈,則國軍佔優勢。
電偵和空中管制,電子干擾方面,雙方應也略同,各有所長也各有缺陷。
海軍方面,僅潛艦一項差異就非常大,而解放軍有艦射巡弋飛彈,將是國軍的致命之彈。不過,近代戰爭中幾乎沒有發生過艦對艦的海上作戰,海戰都由空軍代理打完了,二次大戰末期如此,福克蘭戰役一樣,所以,海軍怕的是解放軍的空軍。
(譯者註:以色列曾以飛彈快艇突擊過埃及的海軍艦艇,戰果輝煌,也在地中海打過海戰,可能因為戰艦頓位都不大,所以沒人注意。)
地面部隊戰力亦然,空中武力優勢者得利,如果單獨以陸軍對比的話,中共重型戰車和火炮在作戰初期上不來,所以國軍的武裝直昇機和戰車較佔地利優勢,但野戰戰力方面雙方雖然都是義務役,但解放軍役期長,統合戰力必較國軍好。
至於導彈和巡弋飛彈戰力,國軍幾乎無法抵禦也就不用比較。
由於導彈這一個因素,又將兩軍的整體戰力改變了,優勢明顯地移向了解放軍。
解放軍可以在作戰初期就以導彈和巡弋飛彈阻殲國軍大部分飛機於地面,爭取到空優,然後用舊式戰機摧毀國軍飛機於地面,甚至將跑道都破壞掉,更不用說,即便是舊式的飛機也是海上船艦以及地面戰車和火炮的剋星,就連武裝直昇機也不是飛機的對手。
所以,到頭來如何強化空中或是防空戰力,能夠有效阻滯解放軍的空中戰力,就成了美、日地面部隊是否能夠登陸支援的要件了。
第五部 地面憲兵部隊的編組探討
憲兵依然保有他們的調查機構,更補助早就存在的所謂後備憲兵,由各個憲兵部隊掌控,當成蒐集情報的重要來源,而這一切都為了控制人民而不是對外作戰。
我們要那麼大的陸軍幹什麼?真的為了反攻大陸?陸軍一定要精簡,精簡成機械化和空中機動化。
更絕的是,我們竟然有一個全世界最多人數的憲兵部隊!
用兵員數對比才會發現這是多麼荒唐的一件事,全軍約三十萬人,憲兵數就有一萬二千多人,平均數是三十比一!這還是依據九十三年的國防白皮書兵力配佈算的,不包含新編的防空飛彈單位以及又準備擴編的人數!(加入新編成憲兵,最新數據約二萬人,就是說每十五個服兵役的軍人中,就有一個是憲兵!)
憲兵的任務一向是維持軍中秩序舉世皆然,在台灣竟然賦予憲兵司法警察的身份,這都是因為歷史因素;如今,當初對憲兵口誅筆伐的執政者,反而一再加重憲兵的份量,讓憲兵成了一頭軍中怪獸!
遠的不談,先說,民國六、七十年代,政府為了安內,將原屬於特戰總隊的部隊編成了憲兵,原有的憲兵就稱地區憲兵,增加的就叫野戰憲兵或是鎮暴憲兵,一下子,憲兵多了一、兩萬人。
經過了連串的精兵政策,憲兵也隨著比例裁減,誰知道,為了一個虛無的【反斬首】行動,竟然憲兵部隊又在所有軍種縮編的情況下大事擴編,除了抽調原屬機械化旅的車編配裝甲車營之外,更編出了防砲混合憲兵營,就不知世界上還有那一個國家的憲兵有防空武器以及反裝甲和迫擊砲的,就算有,為什麼會編出一二0迫砲連更是怪事,主其事的將軍原就是砲兵出身,會不知城鎮戰中迫砲受到最低射限(約九百公尺)及射角及觀測限制,頗難發揮效果?而一二0迫砲以彈幕為單位,約一百公尺左右,進行城鎮戰準備打閱兵的人喲?更何況,憲兵會開設火力協調中心嗎?何不加強原編野戰憲兵營中的反裝甲排的一0六砲成六門,這才是進行巷戰的重點武器。二戰時,德軍就是用防空的八八砲當成反裝甲武器,效果特佳。
還有另一個奇蹟,憲兵依然保有他們的調查機構,更補助早就存在的所謂後備憲兵,由各個憲兵部隊掌控,當成蒐集情報的重要來源,而這一切都為了控制人民而不是對外作戰。
這麼大的一個部隊,除了他的頂頭上司憲兵司令部以外,完全不受其他軍種管制,甚至連參謀本部都無權指揮,即便在作戰演習中,也沒有任何單位可以動用。
沒錯,按照準則,憲兵屬於人事勤務範圍,可是,在每一個軍種中除了作戰管制的憲兵營或是憲兵連之外,屬於每一個憲兵指揮部的四、五個憲兵營就成了戰場游兵!地面部隊都漏掉了這股相當於幾個聯兵旅的戰力,從沒有單位將他們正式編入戰鬥序列中,更不要說投入戰鬥了。
而今,就不知,防空單位會不會也漏了憲兵的防空戰力?裝甲單位是不是漏了憲兵的裝甲單位?
現代戰爭史中,只有二次大戰後期德國在希特勒要求下,於陸海空軍之外編出了一個所謂的黨軍,但是,他的黨軍領導者只是黨性堅強的原陸,空軍幹部,而且完全受戰地指揮官管制,海軍則從沒編成。
(譯者註:德軍只在陸軍完成了希特勒黨軍師編組,空軍從建軍開始就在黨的掌握下,戈林一直都是空軍元帥兼最高指揮者,空降部隊也屬空軍。而海軍一直沒辦法編成。)
第六部 奇特的後備司令部和戰力研判
號稱百萬精兵的動員,為的是打一個全國皆兵的人民戰爭?看看伊拉克是怎麼死的吧。
後備司令部的前身是什麼沒人說得上來,應該是從警備總部經過十多年的連續演變改編而成,只知道現在的後備司令部編制大得很,既包含了之前警備總部所屬各地區的警備司令部(北,中,南警備司令部),和每一個縣市的團管區外,現在連以前屬於陸軍的新兵訓練師也編成了後備新兵訓練旅,至於是不是將後勤單位也納編了就不曉得。
當初,原屬於每一個陸軍作戰區的新訓師都是所謂的台灣陸軍第一線海防守備師,陸軍總會掌握最基本的要求,磨練這些單位演練海岸守備任務,做一些戰場經營事項。
現在可好,成了後備單位後,卻賦起了第一線守備任務,而沒了戰備督導單位。只是想問,平時,這些第一線守備部隊知不知道他們的任務是什麼?有做過戰場經營嗎?戰時,他們又要如何受作戰區的作戰管制?如何完成通信連絡?作戰區能不能夠真正的指揮和調動這些部隊?
別說什麼後退先召的動員方式,以及各級幹部都動員的作法可以讓動員落實,連現役的後備旅新訓幹部都不知道第一線守備確實位置,更無法做戰場經營,動員了又做什麼用?
漢光演習第一線守備旅不都光彩得很,做得有聲有色嗎?那就繼續下去嘛,可有人想過,是誰蓋的那些陣地?花了多少錢?這些第一線部隊的各類補給品(彈葯和糧草)由誰供應?怎麼供應?只做了幾天的秀?建制通信是什麼?
號稱百萬精兵的動員,為的是打一個全國皆兵的人民戰爭?看看伊拉克是怎麼死的吧。
全世界真正後備部隊有用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就以空軍戰鬥機說明,美國後備部隊用的是F16。
後備部隊動員後能立即作戰的國家,除了美國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以色列。
能夠立即發生部分作用的後備部隊國家只有中國,他有武警。
能夠立即支援海上作戰的後備部隊國家也只有日本,他有強大的海上保衛廳。
第七部 嘉義機場消毒作業訪談記要
這些實況我們的長官也聽不下去,因為他們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麻木了
問:機場是現代戰爭中打擊的重要目標。對於沒有垂直昇降飛機的國家言,跑道又是飛機執行任務的最重要設施,保持跑道淨空和妥善率是想爭取空中優勢不二法門。因此,在現代的空陸作戰中,在先期作戰階段,為獲得制空權,必然會對對方重要機場實施先期攻佔開設空降堡或是癱瘓,以利爾後戰爭的遂行。
要攻佔或是癱瘓一個機場有許多的方法,端視攻擊者的目的而決定手段;予以轟炸破壞是一種手段,像對台北松山機場、新竹機場,屏東機場和清泉崗機場等都是用導彈散佈延遲炸彈或是直接炸毀為主,但以導彈投射持久性化學毒劑佈毒而污染跑道及癱瘓機場則僅實施於嘉義水上機場,明顯的就是想攻佔。
這回人民解放軍計畫將嘉義機場作為前進基地,供其經由空中快速增援兵力及實施後勤補給作業等,以增長戰力,事實上一切也如期完成攻佔並開放運用。
貴官請說明嘉義機場聯隊既定的應變計畫如何?在本次作戰中,又是如何實施消毒作業?效果如何?有何認為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
答:依據聯隊編組,機場跑道遭敵佈毒時,除偵消分隊負責核生化偵檢與消除任務外,如果超出聯隊作業能量時,可以依照作戰協定,向作戰區或是後備部申請偵消部隊或是地方的消防車支援作業。而如何能夠在戰術要求時限內,完成較大面積之消除作業,有清水快速消除法、漂白粉漿消除法及漂白粉爆佈法等方式可供埶行。
在我們的計畫中,如果敵方以投射方式實施空中佈毒時,事前有七到十四天時間完成必要的準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準備,但是,但是,
問:請直接說出心中的感受,您直接說出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參考數據,有利於我們以後重整台灣軍備之用。
答:本次作戰中一切發生的太快,完全超出預期,而且許多必備的資材事先完全沒有屯儲,以至於事到臨頭亂成一團。
機場跑道染毒的消除作業就是跟時間賽跑,必需講求時效,俾能盡速開放跑道使用,使我空防戰力得以發揮。因此機場對跑道消除須考量可獲得之支援及可用時間、消除物資與機具之獲得等因素。因此就消除時效性、漂白粉消耗量及作業機具獲得等而言,以清水快速消除法較佳,此法聯隊可自力執行,動員容易。
跑道是飛機執行任務之重要基礎設施,也是建立空中優勢基礎。跑道分主跑道、滑行道與副跑道等,因跑道須負荷飛機上下起降,皆為強化水泥鋪設,較一般RC結構堅硬。
敵在化武方面,已擁有軍用毒劑達十餘種,研判都已武器化為各式地雷、砲彈、導彈等,可行近、中、遠程佈毒,極具攻擊能力,並能以爆散或飛機噴灑等佈毒方式實施。
空軍機場如跑道遭敵佈毒時,聯隊偵消分隊負責核生化偵檢與消除任務,希望能夠在戰術要求時限內,完成較大面積之消除作業,則消除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
機場跑道染毒的消除必需講求時效,以能盡速開放使用,使我空防戰力得以發揮,才是重點所在。
因此;各機場對跑道消除須考量可獲得之支援及可用時間、消除物資與機具等因素,採最佳消除方法,發揮最大效率,達成任務。分析比較各種消除方法如下:
一、就消除作業時效言:
(一)清水快速消除法:初期先以清水將跑道,接著再用漂白粉,機場消除總計需12個小時。
(二)漂白粉漿消除法:一個偵消連作業時間約需670小時,投入一個偵消營則作業時間概需256小時。
(三)漂白粉爆佈消除法:投入一個偵消連作業時間概需19小時,一個偵消營則作業時間約需7小時。
二、就消除物資耗量言:
不管用那一種方法,漂白粉需求量都很大,約要20000包之數。
三、就消除作業機具言:在作戰區偵消部隊支援下,理應可以完成作業。
問:請說明,既然事前已有了完整的研究並且也操練過,導彈投射佈毒距離解放軍機降攻佔機場,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時差,而且嘉義機場本身也有民航消防隊相關的消防車可供調用,為何機場沒有如期開放?但讓解放軍攻佔後卻立即能夠運用?
答:這有許多原因,必須一一說明。
首先,我們跟本就沒有屯儲漂白粉,不管用那一種方式消毒,機場消毒一次需用的漂白粉量至少約要一萬包,就是說要二十萬公斤。
聯隊跟本沒有安全存量,我曾向本軍的供應司令部提出緊急申請,得到的答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改向作戰區申請,而本軍和作戰區跟本就沒建立通聯,只好就近找嘉義縣後備司令部,也不得要領,所以,在跟本就不知要向那個單位提出申請狀況下,只好自行到街上搜購,這又受到車輛申請的限制,因為車輛都調派到彈藥庫運載機用彈葯,所以後果不問可知。
其次,有關消防車方面民用機場有足夠的車輛可供使用,但是,操作者幾乎不全,年輕的駕駛都回家準備應召報到了,機場留守的也在敵方毒氣攻擊時離開了崗位,這不能怪他們,就算他們到定位,既沒受過相關勤務訓練,要如何配合執行作業?而且我們也沒有多餘的防護衣提供作業。最後只好由我們派員將車子開到現場實施清洗跑道作業。
再來,作戰區的工兵部隊和化學兵單位跟本派不出人手支援我們作業,除了電訊無法通連外,也可能由於編裝不足以應付全島機場都遭飛彈攻擊的事實,更可能他們也找不到缺編裝備的替代品,
問:等一下,您說缺編裝備替代品是什麼意思?
答:就我所知,我們聯隊是打仗的第一軍,而第一軍的消防分遣隊平時都是減編,缺裝,缺員,上級告訴我們等到戰時就會撥發,但是每一個人也心知肚明,有些裝備像消毒車,防護衣,聯隊或是上級跟本就沒有儲存量,戰時從那兒獲得?有些我們就打主意到了民間的頭上了,像消防車就是我們的替代品,很不順手,因為我們沒真正操作過,車輛性能沒法掌握。
我們如此,陸軍一定更差,聽一同受訓的陸軍化學兵說,不管是最先進或是最落伍的裝備都在同一個單位中使用,其中許多最先進的裝備中,有些從他們當軍官開始就編在編裝表上,連兵員都到了定位,但是,一直用舊式裝備替代,而這一替代就替代了十多年,新式裝備都落伍了還沒看過,更不要說用過了,而從來沒有滿編的人員如何協同操作機具?
問:請繼續說明您的職掌和作業無法按時執行的原因好了。
答:哦,聽不下去了?這些實況我們的長官也聽不下去,因為他們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麻木了;好吧,我再說明沒有如期開放機場的原因。
我們軍方對充員戰士有一個規定,就是服兵役時儘量在所在地附近單位服務,講好聽的是可以守家守國,不論服役或是動員都容易和地方結合,現在面臨戰爭,開小差的就非常多,,
問:有關這一方面的事,我們另有專人訪談,請回到原話題。
答:其實我已講得非常明白,一切消毒作業我們在平時都完成了計畫,也都驗證過可行性,就連和各單位的支援協定都明白地寫在【現行作業程序】中,唯一的問題只是,在戰火中,我們人沒到定位,物沒到定位,要人沒人,要物沒物,我要如何完成我的任務?
就不知,解放軍接不接受我那些厚厚的作業和計畫,看到計畫就不要打了多好?
戰爭的考驗是慘忍又殘酷,每次演習實作就是一下子的事,又有誰會知道,當實戰來臨時,飛機要起飛的跑道沒法像演習一樣,用嘴說可以用就可以用,打嘴炮的後果就是騙了自己!
問:那麼,為什麼解放軍一到就開放了機場?照理說,他們也要作業一段時間,我很好奇,為什麼解放軍不怕機場已遭導彈佈毒的情事?
答:我們受到了奇襲,我們現在才知道受騙了,中共的導彈打的跟本就不是持久性毒劑,因為中共也不願擔負違約用毒氣的大忌,但是當時沒有人能證明,就我所知機場為了導引滯空的飛機正忙得不可開交,全台的機場在同一時間都遭到攻擊,大家忙成一片。
他們第一顆導彈打下來的是笑氣,之後的是摧淚煙幕和石灰粉!中間滲雜了微量的化學毒劑,當我們一開始接觸到處散佈的無色無味笑氣而引發作用後,直覺就以為是一種毒氣,於是第一步動作就是自我防護並立即向上回報;在緊張的心情和隨時會有後續導彈攻擊狀況下,從外面採回的樣本又發現有微量疑似毒劑,因此更沒有想到中共並沒正式佈毒的事實,所以開始用有限的資材實施掃毒作業,而上級也一直沒問機場何時可以開放。現在我總算知道原因了,全台灣所有機場都受到攻擊,天上的飛機下不來,作戰部門跟本就沒能力管機場了。
問:非常感謝您的卓見,我們也非常佩服您對指揮所和塔台的消毒作業非常快速又確實,讓我們的進駐比預期的快,感謝您。
答:您是說,我們的消毒作業反而幫了解放軍的忙?難到這一切也都計算過了?
答:換做是我,也一樣會先執行指揮所和塔台的消毒作業,這是機場的腦袋呀!您的作為我們真的佩服,謝謝。
第八部 如何讓後備守備旅能夠發揮戰力的一點想法
政府和軍方需不需要人才才是重點,沒辦法維持戰力就別想打全民動員的戰爭遊戲。
探討後備動員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台灣的後備動員在戰時是不是能夠即時完成動員,並發揮有水準的戰力是一個值得細究的問題。
而這一回後備動員所發生的動員狀況就是一個動員實際驗證,有許多地方都提供出可貴的參考價值,現在僅就一個幹部動員的狀況作一個分析和推論,因為作者認為,如果幹部的問題解決了,一切的問題就容易解決,因為人主導了一切,而訓練和觀念主導了人的作為,這也是為什麼企業界都要爭取人才的原因,而現在已不是十九世紀了,軍事人才不能再從外部獲得,要靠自己培養。
問題:
為什麼階級越高的後備人員動員到達率越高?就是個值得想的問題。
階級越高的幹部,國家意識和責任感越大固然是一個事實,但是有沒有另一個問題更成了動員的推手?那就是越高層的幹部在現有的退伍保障體制內,不需為了生活而給綁在需適應的民間企業中。
初看這個問題,一定會覺得無聊甚至反感,但是如果仔細追下去,就會發現,其實,現在的後備司令部在政策上對後備動員就有了這種影子。
按現有編制,後備動員編組中對守備旅就編有一些的現編骨幹,而動員旅中又編有一位動員官,理論上這些人就是平時的閑員,做一些雜物,但戰時,不論他們的層級如何,就真的成了編成旅的骨幹,因為只有他們平時就和現在的後備單位保持密切又實際的接觸,等戰事發生時,所有後召編成幹部在人地生疏,每位成員互不認識之下,就祗能靠他們和管制單位連絡,成了窗口。
唯一的問題是,戰時,這些守備旅又得接受作戰區陸軍單位的作戰管制,那麼,連絡上的問題還是一樣會出現無法溝通的事實。
以色列的全民戰思維也在修改,如不修改,以色列就必需付出重大的經濟代價,這也就是為什麼要退出巴勒斯坦的原因之一。那是個大題目不在討論之列,只以色列的動員戰力說明一切。
後備動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昇戰力!沒法提昇戰力的作法或是對戰力提昇效益很少的單位,對現代戰爭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會成為累贅,影響了建軍備戰的總體戰力。
以色列的後備部隊是一個現編戰鬥單位,務了基幹人數將近編實人數的三分之一外,裝備更是全裝,完全不是紙上作業,而後備人員,每年必須集訓一個月以上,所以一旦動員,立刻可以應戰。
美軍更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擁有後備戰力的國家,他編成的後備編組遍及陸海空三軍,使用的武器中,陸軍是M60戰車,空軍中有F16戰機、運輸機,簡直比國軍和解放軍現有戰力還強;而後備幹部也是常編軍職人員,隨時全編進基地並和軍方協同演習,後勤單位更是上戰場隨軍支援作戰。在【野戰之狼成吉思汗】一書中說過,美軍是世界上出現過的軍事編組中,唯一一個類同蒙古軍編組的事實。
至於日本,有一個世界上少見的龐大海上警察編組,擁有5000頓級以上的船艦,更有完備的搜救支援體系,戰時就是海上自衛隊的備胎,能夠協同作戰。
中共,大家只看到他的軍事人員將近250萬,如果在地面上,他更有100萬的武警可供戰備。但是對中共的軍力,有一派軍事學家到現在也一直認為沒有出戰境外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中共的後勤支援部隊太少了,跟本無力支援大規模的大軍作戰,所謂的懲越作戰就是例子。
說了這些,回頭看國軍為什麼在緊急動員作戰時,常備役的軍士官反而報到率大於一般?
只因為常備役退役後的生路有一些保障,不必營營苟生,所以比較不會受到牽拌而能放下手中之事立刻趕赴戰場。
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方向,如果將退役常備幹部看成別的國家的後備基幹幹部是不是就會有另類發展?除了可以讓專業更得到傳承,平時就能專任守備部隊任務演習,熟練戰地和編組成員,更讓戰時的軍方有了真正動員能量,不需再為戰時湊出來的動員戰力發愁?也跳脫出了已經不符【空地作戰】時代的全民作戰舊思維枷鎖!
當然,這種作法又有另一層需要考量的空間,那就是人民會不會認為政府或是軍方又養了一群所謂的後備幹部米虫?
攤開一個實際問題,如果,退役人員的退休俸和在職時差不多,那麼,這些退休軍職人員在退休前重新轉入另一個軍旅中,又會增加政府多少的負擔?前陣子,國內(指的是美國)就已經有了延長退休年限到85歲的,以免浪費人力資源的聲音,能不能當成參考?
政府和軍方需不需要人才才是重點,沒辦法維持戰力就別想打全民動員的戰爭遊戲。
第九部 開創世界先例的台灣地面部隊守備作戰編組
又是「決戰境外」,看來中毒的不只是對軍事無知的民眾,請為決戰下個定義,說出世界上古今中外,那一場防衛戰爭的結果是靠「決戰境外」獲得戰果的,更不要說一個海防旅就要「決戰境外」,當遠征軍了?
受訪者是台灣某海岸守備部隊少將旅長,他堅持不透露姓名,也不希望用對談方式說出心中的感受,基於對守軍的尊敬,(這也是和解放軍達成的協定,雙方非交戰國,不得以戰俘稱謂台灣軍方人員),而且其少將軍階和指揮職權也沒被免除。所以用整理方式說出他對執行任務的感慨,文中既有守備旅長的述說,也加入了史政官個人的心得。
台灣防衛作戰講求的是【制空、制海、反登陸作戰】三部曲,也就是說,在海、空都失去了阻止敵人能力時,台灣的生死存亡就寄託在地面作戰的成敗。
又因台灣是一個狹長型島國,對西方來的攻擊縱深太小了,以至於跟本無法執行後退決戰,灘岸決戰就成了宿命,即便到了資訊戰和空地戰的今天,地理環境的因素還是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從守備台灣的立場言,地面部隊只有實施灘岸決戰別無他法,這也是台灣建軍備戰中一直講求滿足海空軍戰力,和地面部隊一直要求執行灘頭遭遇戰的原因,唯有優勢的海空軍才能向海峽借空間,拉大台灣地面的縱深,也唯有在灘岸阻止敵軍登陸,擊潰登陸之敵才能確保台灣!
要能夠遂行灘岸決戰一定要有的先決條件就是,第一線海岸守備部隊必需確保要地,既造成登陸之敵左右分離,也藉火力讓海上之敵無法適時登陸而成前後分離,更重要的是,這個要地成了反擊部隊的支撐,讓反擊部隊在反擊時有了依托。
(譯者提示:台灣地面由海岸線起,縱深最大的是嘉義海岸到梅山,約48公里,最脆弱的地點則是由中港溪口向上溯源到珊珠湖共約10公里之處,這一段地區是台灣所有鐵公路交會之處,只要一給切斷,東西向地面用兵完全失去了彈性。至於屏東地區由東港到龍泉縱深也近四十公里,但如果敵人從這地區登陸,對台灣而言是最好的作戰方式,全縱深反而成了三百公里。)
自古至今,除了為固守要塞才會編成專責守備部隊外,從沒有將守土之責責成單一部隊擔任守備的,更沒有守備部隊平時由建制的後備司令部管理,既缺員又擔任新兵訓練和教育召集任務而同時還要兼負戰備訓練任務,等戰時再交給作戰區部隊運用,擔任海岸第一線守備,負責建立固守據點,以利陸軍的打擊部隊在打擊時擔任支撐。
如果,真要編成要塞部隊,那麼要滿足要塞部隊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要有一個要塞,簡單的說就是最起碼也要像金馬外島或是澎湖一樣,有個碉堡工事,更不要說建成子母堡等等大型的工事。
二十世紀的戰爭都已經證明在戰力講求機動的時代中,要塞的重要性已隨著機動能力而式微,像二次大戰中的法國【馬其諾防線】,四十萬大軍和重砲完全沒用到就給繞越,一點也沒發揮作用;
以阿1967年第三次作戰中的埃及許多強固的【盾與劍】要塞也一一的給攻破,以阿1973年第四次戰爭時的以色列【巴勒維防線】也是同樣的命運遭到埃及攻破;連投入大量硬體的守備都是這種後果,現在卻要血肉之軀的守備部隊,在沒有戰場經營狀況下去築起『血肉長城』以對付現代戰爭?
諾曼地登陸時,守備部隊的重要性非常的彰顯,而執行灘頭遭遇戰的成果也非常大,大到聯軍的登陸作戰差點失敗。可惜,由於德國是戰敗國,除了部分軍事專家外,完全忽略了德軍的成果。
固然,德國號稱的大西洋長城很脆弱,在第一線守備的也多是老弱殘兵,但是,他們已經營陣地一段很長的時間,陣地也都是既設的水泥建築,我們台灣的動員召集戰力比他們強嗎?我們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動員經營嗎?我們經營戰場的物料和機具夠嗎?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指揮系統按現編狀況能適應戰爭嗎?我們有這種生死與共的決心嗎?別忘了1973年整年斷斷續續的動員和復員,讓以色列經濟幾乎崩潰,完全失去了對戰爭的靈敏感。
(說明:諾曼第登陸時,一個小小的村落,使得整個登陸作戰計畫幾乎延遲了兩個月之久;一個團級戰力在沒有空中掩護之下的反擊,差點將登陸部隊切斷在灘岸,讓登陸戰功敗垂成。)
概略說明了海岸守備部隊的任務要點和堅固陣地的得失正反戰例之後,就看一看在這次作戰中守備部隊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們還是從『打、裝、編、訓』上討論。
一般而言,計劃者一定是先決定了要打一個什麼樣的戰爭,才會訂出部隊應使用的裝備,進而策畫如何地編組,最後才能訓練編成的部隊,然後又從訓練中找出裝備、編組的缺失,甚至驗證能不能達成打仗的使命,再改進,再訓練,這就是部隊一天到晚反覆訓練的原因。
按照命令,後備司令部從九十三年四月一日起, 配合國軍「精進案」及「常、後分立」的「常備打擊、後備守土」政策規劃,除了原先負責的後備軍人動員、管理及服務等三大工作主軸外,亦負責國軍地面後備部隊的「管、編、裝、召、訓」戰力組建,更承接三軍動員部隊,接收陸軍及陸戰隊之新訓任務。
另依作戰區地面防衛作戰需求,結合「後備守土」的作戰任務,接收各類型部隊,與原有之後備部隊進行整合,編成「海岸守備、城鄉守備、要地防護及擴編動員」等四類型部隊,以逐步完成後備部隊動員戰備整備,達成「及時動員、及時作戰」的目標。
具體而言,後備司令部平時負責役男第一階段基礎訓練及三軍後備部隊「管、編、裝、召、訓」,執行後備軍人動員、管理、服務、民防工作,完成後備部隊動員整備;戰時則提供各作戰區遂行第一線海岸守備及縱深地區作戰所需後備部隊,並持續執行軍事動員,運用全民防衛動員機制,結合後備戰力,支援地面作戰,維護國土防衛安全。
這一切作為只因為:維持強大常備部隊作為建軍重點的傳統觀念,伴隨軍事事務革新「精簡常備、廣儲後備」的世界潮流下,勢需有所改變,換言之,「常備打擊、後備守土」、「常、後分立」等政策的執行,不但符合全民國防需要,更應乎世界潮流。
光從上述的種種任務言,後備司令部已成了一個又軍又民,半軍半民,不軍不民的單位了,司令部的組成一定要非常龐大才能符合任務的需求,至少,他的後勤部隊和參謀群一定要非常的健全,否則就以通信手段言,不管戰時成立的後備旅是由陸軍或是本身負責,一個涵蓋全台灣的海岸守備部隊,通信的問題將大到難以想像,而沒有通信能力的部隊,根本就不要講有戰力。這就是所謂的世界潮流?
這不是危言聳聽,不論所謂的「海岸守備旅或是、城鄉守備旅」,防禦的正面一定超過四、五十公里,旅和下級之間的通信要如何建立?更不要談友軍之間的通信連絡了,沒有通信就沒有協同戰力!
其次,從作戰面看,後備司令部本身所賦的任務最後執行的單位一定是旅、營、連級。之前旅、營、連級固然賦有相同的任務,畢竟是編配在陸軍作戰區的指揮下,不管情報、作戰都有專業的參謀指導和考核,比著葫蘆畫瓢,總有幾分像;現在完全歸屬由警備總部改編的後備司令部掌握,作戰專業參謀跟本就不曾存在,又從那兒產生經驗傳承?
再看戰場經營,往昔,至少幹部還會應作戰區的要求,到守備位置瞭解一下子戰鬥地境線內連隊的戰術位置,對於一個從基層開始就在新訓單位出來的軍官甚至低階軍官,打死都不會相信一個連隊的防禦正面竟然有五、六公里,甚至在十公里以上,這要如何守?現在更好,既失去了講解的作戰參謀,更失去了督導單位,跟本連看都不去看,一切就等著打仗時再說。
不重視第一線海岸守備任務並不是經過這回作戰才發現的,之前在後備司令部的對外刊物中就已看出端倪,有篇文章中明白地透露出,後備司令部成員對守備任務的無知和虛浮。如果這篇文章不代表後備司令部的論點,理應不會刊登,如果只是應付了事而刊登的話,那又代表審稿的上級也沒有一定的專業水準,這也是我軍(美軍)不看好台灣守軍戰力的原因之一。每段文字後的討論竟然多出自守備旅長之口,可見國軍有識之士很多,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通路表達。依序節錄部分內容加上一點質疑附於本篇之後,沒提出的不代表沒有問題,只因文不對題或太空泛,就〔割愛〕了。
「常後分立」守備「後備旅」防衛作戰 後備動員軍事雜誌九十三年九月出版
編組與部署:
台澎防衛作戰守備地區區分為「重要守備地區」、「次要守備地區」、「側方警戒地區」,平時的灘岸守備係由海巡署的岸巡〈海巡〉各大隊負責,戰時則由守備旅為主,由海巡部隊配合,共同負責;作戰區內城鎮均由地區後備部隊負責防衛。
依據國防部的規劃,守備旅會在警戒戰備階段生效後進入戰術位置,完成第一線灘岸守備任務,然因防禦正面過廣而守備部隊兵力有限,防衛作戰中的守備部隊作戰指導,乃準「少兵守點、多兵機動」與「縱深陣地編組」等兵力運用方式,擔任第一線守備任務;另就配置方式言,又區分「直接配備」、「間接配備」 兩種,其中「直接配備」即為「水際殲敵」,「間接配備」即「後退配備殲敵」。
【一、戰時將另一個海岸巡防單位又納入了,怎麼指揮?
二、作戰部署講的都是準則。
三、參照九十三年之國防白皮書後備部隊章說明:後備司令部編成後備動員、要地防護、城鄉守備、海岸守備等四種類型的後備部隊;又95年4月5日多維新聞報導,後備戰鬥部隊又依任務區分「守備」與「打擊」兩種型態,打擊型態之後備旅有陸軍裝校後備戰鬥群,南、北測考中心後備旅及海軍陸戰隊三軍聯訓中心後備旅,餘後備部隊均為守備型態,包括:海岸守備旅(8個旅),平時兼負新兵訓練任務,平戰編比24.6%)、縣(市)後備旅(21個),擔任海岸守備任務者,平戰編比7.9%;擔任縱深地區之城鄉守備者,平時編制1員、後備總(大)隊(擔任經建設施等重要防護目標之警備,無常設基幹)。
四、本文到底要說明的是那一類型後備旅,好像也混為一談,縱覽全文,理應是海岸守備旅吧。】
(3)側方警戒地區:
1海岸地區運用伍、班、排哨、觀測所構成綿密之警戒幕,並以巡邏部隊填補空隙,防敵滲透。
2縱深地區於各交通樞紐,運用後備部隊、海巡或憲、警兵力,編成檢查哨,劃分交通區域分區控制預備隊擔任車巡或支援各檢查哨,實施機動警戒,攔捕滲透之敵。
【這是什麼?將海防攔截走私任務指導原則用上了?】
〈四〉心得體認
◆由日軍以前對台、沖繩及硫磺島等戰役之教訓,若將守備部隊直接部署於灘際,必遭敵海空砲火重創;故其本島守備乃以火力阻敵登陸,另以打擊部隊殲滅登陸之敵。
【怎麼連基本的戰史資料和精義都不瞭解就胡亂引證,沖繩和硫磺島的配備完全不一樣,一個直接配備,一個間接配備,都成了全世界島嶼防禦準則還拿出來亂唬弄;另外,台灣跟本就沒打過仗,而且在台灣的日本第十方面軍五個師中有兩個師(台中和新竹)都隨時要增援南北部,就算台中師,所賦予的命令中也以最後確保嘉義梅山、彰化八卦山等為主,必要時進入埔里地區作戰,怎會和直接部署於灘頭有關?作者一定沒看過日本在台灣的兵力佈署圖。等另一本書出來買來翻看!】
◆由其積極加強海軍及情偵等能力判斷,日軍已然將其防衛守備圈向外擴張,而非著重於地面部隊之作戰效能。
◆日本的國家防衛政策,已針對避免地面作戰所可能造成的傷害,而積極將戰場向海外延伸,遂有「海上殲敵」和「洋上防空」等「境外作戰」理念。台灣縱深短淺,幅員較日本小,更應拒敵於境外以避免發生地面作戰。
【除了內陸國家,那個國家不是這般『出戰境外』想法,空話!】
三、共軍登陸作戰可能行動之研析
共軍為順利奪取台灣,預判其將運用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整體戰力,在電子戰與信息戰強力手段支援下,綜合運用多種戰法和手段,以「損小、效高、快打、速決」之指導,於最短時間奪取台灣。並將戰役分為四個階段實施:
〈一〉戰役組織與準備階段〈D減三○○日〉:共軍將以三百天時間,藉長時期、小規模、多次數的合同演訓秘密調整部署,完成攻台準備。
【什麼道理中共要準備三百天?依據什麼訂出來的?美軍越洋打伊拉克兩次,第一次代號『沙漠之盾』都只用了一百八十天整備。原來就因有這種思維,所以用後備動員旅守第一線,好有時間完成電視上那種戰場經營?】
〈二〉先期作戰階段〈D減七日至D日〉:運用特戰部隊先期潛伏人員,藉機製造事端、混亂、進行破壞,再集中海軍、空軍、二砲的主要力量和陸軍有關兵力,採取突襲方式,以七天左右時間實施先期作戰,癱瘓我作戰體系,奪取戰役制資訊權、制電磁權和制空、制海權,以期削弱我作戰能力。
【這是依據解放軍的儲備戰力,像飛彈數、發射能力?其海空戰力訂出來的時間?】
〈三〉登陸作戰階段〈D日至D加二日〉:登島兵力在海、空軍掩護和戰役空降兵、佯動兵及特種作戰部隊配合下,採取綜合到岸的輸送方式和多地段有重點的全方位、全縱深突擊方法,一部於中部實施強行登陸截斷我南北聯繫,主力於北部地區突擊登陸,突破我防禦部署,殲滅北部地區之總反擊兵力。
【怎的全方位法?又怎確定只攻中北部?應該是拿在北部地面部隊的演習想定而寫的文章吧;登陸作戰只訂了兩天,完全沒有想到灘頭堡的開放是依預期登陸部隊大小而決定的準則?諾曼地登陸戰是以九十天為基準。】
〈四〉島上作戰階段〈D加二日至D加七日〉:突破我第二線防禦陣地後,立即完成戰役階段轉換,開始調整部署進行戰役割裂和機動殲敵,奪取要害目標,迅速控制全島,奪取台灣。
【從沒聽說過第二線防禦陣地之說,在那兒?是不是中山高速公路或是國道三號(新高速公路)以東地區?更沒聽過台灣反登陸作戰中有島上作戰階段,只有後續作戰階段,沒別的原因,登陸部隊如果跟前面假定的一樣大的話,那麼登陸灘頭要多大才容得下,請問問陸戰隊同學。由師登陸作戰時的登陸灘頭縱深有多深,再對照台灣縱深就知道為什麼沒有島上作戰階段,除非,解放軍跟日據時代希望的戰爭一樣,日本人希望美軍的主力由屏東登陸。
不過也可能是現在的防衛作戰推出的四階段新結論,那麼特別為作者的無知向本文作者道歉。】
問題一:「灘岸決勝」的作戰指導還恰當嗎?
〈一〉問題分析
◆綜觀戰史,在反登陸作戰中,守備部隊成功擊退登陸敵軍之例證,僅古寧頭作戰等少數戰役能成功擊退突入敵軍。然而再觀察近代登陸作戰,從英阿福島作戰到波斯灣作戰,英、美兩國均完成充份準備,並集結絕對優勢之戰力後,才敢動手對阿、伊作戰,取得勝利。由此看出灘岸守備作戰,將隨科技武器進步,更加難以達成阻止敵軍侵入;更何況屆時共軍將挾海、空優勢渡海而來,若敵登陸成功,建立登陸場,守備任務將難以達成。
【講些什麼?前文不對後語?美伊戰爭不是登陸作戰,從來就不是!就像沒有人認為二戰時,美軍在北非的登陸是登陸戰一樣。既然前面舉了日本、英國為例,為何不說英國對德國的『海獅作戰』就是成功的空空反登陸作戰?硬要說英國之戰不算的話,那麼,『安其奧登陸戰』又是另一個反登陸作戰成功的案例,而且德軍在這一次反登陸作戰中採用的急就章兵力抽調法,倒是值得用心想想,可茲借鏡之處太多了;就不舉『第厄普德軍反登陸作戰』中德軍成功的例子了。
而文中所說的英軍福克蘭島爭奪戰,倒是後備司令部一定要看的戰史,那場戰爭英軍是一邊機動,一邊動員所有物質支援作戰的打法,完全顯示出英軍對戰爭的動員準備,連大遊輪都動員改裝成醫療船跟進支援了。
至於,之後又說明現代戰爭中科技不如人就沒法完成任務,那麼就不要打了嘛。】
◆我守備部隊之編、訓,因於「灘岸決勝」之作戰指導下,仍本二次大戰之守勢精神,不管人員編制、武器編裝、操練演訓均以灘岸為準,實施作戰整備,而造成今天的守備部隊不僅戰力薄弱,機動力、防護力及遠程接戰能力都明顯不足;屆時共軍在其海、空軍掩護下,以其水陸坦克為前導下登陸,而我守備部隊卻只是在倉促成軍且正面過度延伸下接戰,如何有效殲敵,實值深思。
【這又是什麼?自己倉促成軍卻賴「灘岸決勝」之作戰指導下,仍本二次大戰之守勢精神!
沒錯,是賡續二次大戰的精神,但是跟本就不知道「灘岸決勝」可是民國七十年代才在前陸軍總司令郝柏村推動,一直用實兵驗證,國軍在劣勢戰力下,力求與敵膠著以降低敵優勢海空火力的博命打法。
現在所說的戰力不足問題,以前有,現在有,可見的未來還有,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軍人會說他們的戰力充足了,美軍年度預算是3700億美金,比全世界其他國家軍備總和還多!如認為不足,別打了吧。
想學日本,為什麼不學學人家在二戰中明明知道戰力劣勢,還在死裏求生的打,還好,『捷二號作戰』沒實施,否則台灣早就『玉碎』了,也不用現在當兵還怨。】
◆共軍對台第一波的三棲登(著)陸戰力,可能以十八個師加強,近四十萬人之部隊對我灘岸行多點突穿,若在其航渡階段無法殲其大部,第一線守備旅所面對的登陸敵軍將是一個到數個不等的共軍步戰師級合成部隊,然依目前「灘岸決勝」的指導,要守備旅確保灘岸,等待反擊部隊到達是否恰當?與其死守灘岸還不如積極的決戰海外,令共軍於航渡中即因戰力殘破而無功而返,或是讓共軍大部就殲於海上,能登陸的,只餘殘破戰力。
【這是什麼?到底談的是守備任務還是台灣大戰略?一個海岸守備旅竟然要決戰海外,非軍人講『決戰境外』情有可原,軍人而且還是連陸軍都不像的守備部隊軍人,竟然大談『決戰海外』,不怕您的軍事老師汗顏?
還有算術不是這樣算的,世界上最大的登陸戰『諾曼地登陸』一次上的也不過是五個師加上兩個空降師,而且分成好幾個舟波,灘頭堡沒建立前,連登陸師的後勤部隊都上不去更遑論其他;至於非正規登陸部隊則是輕裝編組,所謂十八個師可不是一天就登陸了。】
◆敵於泊地換乘前,其編組集中且目標明顯,若我無法利用此一時機給予重創,則將失去先機;惟泊地前之攻擊,依據目前的規劃,乃屬空軍之責任範圍,但在共軍擁有制空權的環境下,我空軍戰機是否還能有效執行攻擊任務,殊值商榷;如此,何不強化陸軍的海外接戰能力,屆時,就算是在無海、空優狀況下,台澎防衛作戰仍能順利執行。
【真是倒果為因,泊地攻擊是三軍聯合執行,既然空軍都沒辦法泊地攻擊了,強化的陸軍就能保有「強化的海外接戰能力」?就算沒給登陸前的敵人海空攻殲滅(這時台灣海空軍一定早就犧牲或是轉場準備支援陸戰了),可知泊地距離海岸線多遠?用肉眼看得到嗎?後備武器打得到嗎?】
〈二〉結論
◆「灘岸決勝」之作戰指導已然不恰當。
◆陸軍對海上的作戰地境不該只限於七千公尺以內,應再向前推展,也就是說泊地攻擊時守備旅不該只是觀眾而已。
【空軍打仗時地面部隊真的只能當聽眾!不是觀眾!現代視距外作戰,連飛行員可能都當不了觀眾!空軍打贏了,守備部隊就不用打了。打泊地是雄風飛彈和火箭的事了,了不起加上重砲兵,陸軍空降打擊旅的武裝直昇機都可能沒得打呢。】
〈三〉建議
◆綜上分析,筆者以為反登陸作戰指導應調整為「近海決戰、灘岸掃蕩」,是否較為恰當?
【愛說笑,都在近海決戰了,又怎會有灘岸掃蕩?是偷渡嗎?】
◆若能將守備旅的作戰地境向近海延伸,以此為建軍目標,再次精進守備部隊編組與強化武器效能,使我們的戰場前推到海上,如此,即使將來在無海、空優情況下,地面部隊仍能有效遂行防衛作戰,也能減輕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亦能實現「決戰境外」的理想。
【這是什麼?上船打仗?還是游出去打?靠給管制的海巡船出海?
又是「決戰境外」,看來中毒的不只是對軍事無知的民眾,請為決戰下個定義,說出世界上古今中外,那一場防衛戰爭的結果是靠「決戰境外」獲得戰果的,更不要說一個海防旅就要「決戰境外」,當遠征軍了?】
◆目前一個守備「後備旅」的編制單位還是純步兵的編制,怎言「聯兵」呢?
【整篇文章就這一句講得好。】
◆若以目前的編制,對「近海決戰、灘岸掃蕩」的作戰指導一點也沒有幫助,反而造成有編無裝的窘境;然要有效實現「近海決戰、灘岸掃蕩」的作戰指導,必須加強守備「後備旅」的機動力、遠程打擊力、偵搜力、灘岸掃蕩力及防護力,如此才能有效做到打擊敵換乘前船艦、機動掃蕩少數登陸上岸之敵、避免遭受敵艦砲之危害。
【自己想了個名詞,然後就套住了自己的思維,完全忘了別軍種的存在和任務,以現行後備司令部的任務編組,給了裝備又由誰來使用,別忘了,平時的守備旅都是新訓和後召任務,那來的常備兵?】
◆徹底去除二次大戰時防禦工事的概念,應以高科技、高技術條件下的高效能武器予敵最大打擊,莫再有「人多就代表兵力大、戰力強」的錯誤觀念。在此前提下,將戰爭所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才是我們未來戰爭應當努力的方向。
【有種就直接跟您的上將司令官講「人多就代表兵力大、戰力強」是錯誤觀念,百萬雄兵雖也是個天大的笑話,但比以前號稱能動員三百萬人好得多了。】
◆就前述日、英守備兵力部署言,其大多不直接配置於灘岸,以避免在作戰初期即遭受敵飛彈、戰機空中攻擊及海上船艦砲轟;另由於目前本島地區灘岸地形及民意壓力下,無法早期建構堅固據點工事,以為防禦陣地部署,如此灘岸部署兵力在敵搶灘前,戰力將因敵海空攻擊而喪失殆盡。
【牛頭對上了馬嘴。】
◆若共軍突破我「泊地攻擊」後,依共軍登陸編組,第一波艇是以水陸坦克為主,屆時我灘岸守備部隊將直接面臨其無情的砲火威脅及碾壓,何來拒止、殲滅能力呢?
【投降嘛。呵呵,簡單吧!】
若依「近海決戰、灘岸掃蕩」的作戰指導,後備旅將成為決戰海外的部隊,要能有效將戰爭結束於海上,那就必須增強守備部隊的偵搜力、機動力、打擊力與防護力,由此方向爭取認同,籌措經費,期能早日建構真正的守備「聯兵旅」。
【不知所云。】
〈三〉建議
◆守備「後備旅」編裝調整:
步兵營:主要任務為灘岸後方要點守備;重要港口、機場、空降場地區防衛。
戰車營:主要任務為灘岸地區反裝甲任務;掃蕩登陸敵軍。
裝步營:主要任務為掃蕩登陸敵軍;機動掃蕩港口、機場、空降場登(著)陸之敵;機動彌補灘岸守備空隙。
砲兵營:主要任務為配合作戰區對七千公尺以內之敵實施反舟波射擊任務;對四千公尺內之敵登陸舟艇實施攻擊;機動支援灘岸及反空降地區戰鬥;對旅屬各戰鬥部隊行火力一般支援。編制裝備為M109及155加等自走砲。
機動飛彈連:主要任務為對敵換乘區以外一百公里內之敵船艦實施攻擊。編制裝備為陸基雄二飛彈。
目標獲得連:主要任務為早期獲得海上敵船艦位置並導引飛彈攻擊目標。編制裝備為配合飛彈系統之相關設備。(中科院現正研發中)
防空飛彈連:主要任務為作戰地區內防空掩護任務。編制裝備為劍一飛彈、二○機砲等。
多管火箭砲連:主要任務為對七千公尺以外敵換乘區內之敵艦艇實施攻擊。編制裝備為工六、雷霆2000多管火箭砲等。
裝騎連:主要任務為對企圖溯溪而上或突入重要河口之敵汽墊船、地效飛行器、直昇機等實施攻擊。編制裝備為加強T82T〈雙管〉二○機砲。
◆守備「後備旅」部署配置及任務建議:
戰鬥地境:守備「後備旅」戰鬥地境應由現行之七千公尺向前延伸至一百公里,如此才能在敵船團甫離對岸且為船艦之大目標時,運用陸基飛彈給予致命一擊。
【這是什麼?一個旅就準備反攻大陸?連美軍都不可能這種編法?沒看過豬走路也應吃過豬肉,上網看一看美軍打伊拉克時只上了戰場的第4數位化編裝師或是日本最強的第7師嘛。
一個守備旅長竟然想當陸軍司令官了,就差沒提到空中機動部隊了,是忘了吧。而且,建議既然列了這麼多的部隊,卻沒有後勤部隊也是一大怪事,另何不將通訊兵或電腦一起列入,反正大話不怕多,照著準則上五個有形戰力列就不會出這個錯了。】
第十部 解放軍實施導彈癱瘓機場戰法演進因由
爭取空優,爭取空優,每一個國家都在算飛機的機種,飛機的航速,巡航半徑,機載飛彈射程,再戰出機率,機件補充率,空中戰管手段,空戰戰法運用,可有人算過,飛機上不了天,前面算的都是白算,沒一點用處!
作者解說:還記得在本書開宗明義就提到的那一份萬言絕密資料?其中就有之後敘述的另類戰法情節,這就是絕密所陳述打贏對台作戰的先決條件。就跟所有的機構一樣,由於解放軍是個龐大的組織,所以這一份資料並沒有立刻傳到空軍和運籌維幄部手上,根據事後查證記錄,絕密資料傳到手上時已是他們做出結論五天後的事,雖然這次資訊延誤對戰果沒有任何影響,但由此更可證明,資訊的獲得和分享是資訊時代最難掌握的事項之一,充斥的資訊有時候反而會因分享的不當造成缺失和漏失。
解放軍早就在電腦兵棋上,針對台灣島每一座機場做過攻擊的模擬推算,更已分析過要發動幾波的空中攻擊,才能癱瘓台灣空軍的起降,以及中國軍方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才能取得台海的制空權。
在評估中,用空軍及導彈對台灣展開攻擊,軍事上的技術問題並不難推估及克服,但是造成解放軍的戰損卻一直是每次電腦模擬演習過後空軍不能承受之痛。
根據軍方的分析,一枚導彈若使用傳統彈頭,擊中目標後,會在地面造成深約10公尺,寬約20公尺至30公尺的大洞。因此若以導彈攻擊,需要50至60枚導彈,才能癱瘓國軍一個機場。
如果真如上述說法,對於機場搶修作業,國軍歷經五十幾年的戰場經營,理應應付如裕,因為在這之前,飛機投擲的炸彈對機場也是造成一樣的損壞,所以,機場維修只是簡單的數學問題,多大的彈坑用多少混凝土或是搶修包,何時就可以開放機場,國軍必然有度。
再加上台灣的機場眾多,而解放軍要攻擊的地方又不止機場跑道,像指揮中心、空防設施、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站,雷達站、重要政府機構、甚至重要的軍經設施,每一個都有優先攻擊的理由,所以只要一列出來,林林總總都是必須攻擊的目標,那麼,真正能用在攻擊機場的導彈反而沒法滿足每一個機場五十到六十顆的癱瘓機場目的,所以,機場搶修恢復運作時間一定更短,相對的國軍空軍昇空的機率也提高。
經這一分析檢討,想用導彈癱瘓機場的戰法有些行不通,國軍空中戰力依然可以保持優勢或是仍有能力纏鬥。如果再加上解放軍必須保存,以應付不預期狀況的戰備導彈量,沒有一兩千顆導彈,中共絕無法有效癱瘓國軍的機場。
既然在戰力結構上,沒有可能擁有這麼多的導彈之下,另一種聲音就出來了。其實這種聲音和成品也是早就生產並堆滿了倉庫,根本不是新鮮玩意。
導彈的應用當然是以發射核子武器為主,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既然現在只用來推送一顆約五百公斤的炸彈,為什麼不用來推送集束炸彈、延期信管炸彈、在空中佈毒甚至佈雷?這些物質對攻擊目標產生了另一種效果,不但清除難度提昇,除了針對性強的像地下工事外,破壞面積和效果也不比一顆重炸彈差,更重要的是,爭取到了國軍必需有效清除這些投擲物才能讓飛機起飛的時間,而時間對敵我雙方都同樣公平,就看對誰有利和如何運用了。
這些,都容易想,裝備也容易備便待用,另一個問題就是,攻擊的重點目標究竟應如何選擇?所有的專家和戰史書及預測,甚至美軍在伊拉克的戰例都指向所謂的【指、管、通、情中心】。
【指、管、通、情中心】在字面上只有六個字,實際面就包羅萬象數不勝數。
政府高層人員辦公地點就數不完了,更不用說為數眾多的指揮中心、作戰中心、機場塔台、通訊中心、雷達站。當談到這一些地方時,連帶的就出現了如何反反制國軍的反制手段,國軍一定會用各式的飛彈、快砲掩護這些要地,所以,對一個必要的打擊點而言,又要重新推算出至少用幾顆導彈才能完成任務。
作戰,當然第一個打的是敵人的心臟和眼睛,心臟是指揮機構,眼睛就是雷達,打了雷達,心臟就沒用了,所以雷達就是第一個目標。現在打國軍就有下列幾種眼睛要考量,【強網】系列雷達、空中預警機、空中電偵機、海上紀德艦、太空的衛星。
國軍發現,雷達的最好保護裝備既不是飛彈,也不是快砲,用海軍的矩陣快砲最佳;雷達由於必需孤立突出才能發揮功能,成了明顯目標外,反而有了四周開擴一如海面的無障礙優點;立刻在1600公尺外建立的彈幕和快速的轉向射擊能力,對雷達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四周和頂空防護幕,幾乎沒有飛彈能不撞上快砲佈成的彈幕。
現在雷達不容易打了,太空中的衛星又不能打,(這又是一些奇怪的星戰條約規定)那麼指揮所和通信中心就成了第二選擇,所以就計算吧,看打那兒和怎麼打最經濟有效。
軍事參謀看著電算機運算,等著吐出演算結果時,運籌維握部的成員在操作時隨意問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現在所使用的參數正確不正確,如果參數不正確,出來的就只是一堆垃圾。
第二個,我們會用電算機算怎麼打國軍最有利,國軍的導彈部門也能算怎麼打我們解放軍取有利。
第三個問題,打雷達和通信中心的目的是什麼?弄瞎和弄聾對方的目的又是什麼?目的清楚了,不就能找到罩門直接點穴了?何必亂戳,既費時又費力。
這一下又是一番討論,參數是用學理、演習或是實彈射擊驗證出來的,如果加上訓練成熟度等等無形戰力,那麼參數不會準,只能當參考。
沒錯,國軍也有了中程飛彈,而之前為了對付美國的飛彈攻擊,俄國就算過,必須佈置九倍以上經費的反飛彈系統才能阻止美國的攻擊,所以遏阻美國飛彈攻擊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強飛彈攻擊能力形成相互攻擊威懾,而不是佈建反飛彈能力。這種計算結果又提供了解放軍一個思考空間。
接著,從討論中發現,題目和答案就在一開始的演練中出現過,只不過疏忽了。
想打雷達和通訊節點,為的就是讓國軍的空中戰力因為少了雷達引導而降低到水準以下,便於解放軍空軍掌握空優。
之前就討論過打機場的可行性,但那時刻的討論有太多的必須攻擊目標像塵霾一樣蓋住了重點。
如果,讓國軍的空軍跟本就飛不起來,雷達看得到,通訊連絡得上又有什麼用,在地上的機群好比池塘中的鴨群,再好的空對空飛彈也打不上,打不到解放軍的飛機。
誰說的?在瞎子群中,獨眼龍是王。國軍沒有了飛機的天空,舊式的米格機就是天霸王!解放軍的導彈部隊只要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整個天空就開放了,後續舊式飛機對機場的持續攻擊和破壞,將使得國軍的空軍變成陸軍。
而這個任務真的太簡單了,彈著偏差率五十公尺可能對指揮中心造成不了傷害,但是五十公尺的偏差率對於一個機場跑道幾乎沒有差別,打到那兒都一樣,飛機沒了機場跑道就飛不起來,除非,除非,用高速公路當跑道。
呵呵,將飛機拉到高速公路上起飛,別逗了。
爭取空優,爭取空優,每一個國家都在算飛機的機種,飛機的航速,巡航半徑,機載飛彈射程,再戰出機率,機件補充率,空中戰管手段,空戰戰法運用,可有人算過,飛機上不了天,前面算的都是白算,沒一點用處!
【飛彈打不出,飛機飛不起,海軍出不去,飛機下不來,電眼看不到,火力搆不著。】,運籌帷幄部為戰役準備訂出了【六不方針】。
這一回,解放軍空軍和二砲部隊有了準備方向,有了全軍又全勝的目標。新的空地作戰計劃出現了。
(譯註:波灣戰爭後,美軍發現了原伊拉克空軍幾十架停在隱蔽的處所,這又是另一種昇空不能戰的原因,戰機的戰力跟本沒法與美軍對抗外,更重要的是戰機只要一出現,可能還沒昇空就被打掉。不對稱的戰力下弱者連反擊都不可能。)
第十一部 有關資訊參數的建立整合和運用
我們連衛生署的網路都沒法連上,又要怎麼掌握所有醫院的病床數,怎麼開設新的救護站?
【斬首行動】完全針對軍用機場而不是我們的領導中樞、也不是指揮中心和雷達、通訊等,這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
受訪者兩位,一位是後備司令部中部後備區的上校參謀,他的主要職掌是動員物質的管理;另一位是國軍電腦兵推中心擁有博士學位的文職參謀,兩位也都堅持不透露姓名,就以甲、乙分別記述,又由於兩位不約而同地都談到電腦參數方面問題,所以併文呈現。又軍方幾個刊物(含刊載之前討論過的那篇文章),在資訊方面有許多許多的卓見,也讓訪談者想瞭解國軍資訊發展實況。
問:在這次作戰中,兩位都是主管電腦運用的要角,能不能說明對電腦在戰爭中發揮的功能。
甲: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電腦能不能發揮功能就和有車子能不能發揮效果一樣,靠的是平時建立的參數是不是量多質精,如果平時就沒建立,戰時又有什麼用;就跟車子一樣,只要會開,車子都能動,但是沒油,找誰來都一樣動不了。
乙:電腦參數的建立是一門既要瞭解系統功能,又要瞭解預想戰場實況,更要耐心明確掌握我軍所有編裝戰法和裝備性能的工作,許多人都以為只要有了電腦學學歷就會創造出成果,完全忘掉了電腦學者精通的只是電腦一門,參數必須由專業單位提供,也就是說,在電腦學者和軍方要有一個介面,這個介面如果既嫻熟電腦,又是專業軍官那就再好不過,他可以掌握住所有的進度,讓兩種不同硬體串連。
問:我這麼說您看看對不對,您說的是一定要由軍方主導,而且主導者一定要明瞭自己或是上級希望電腦兵棋呈現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建立起指導電腦工程師程式開發方向和部隊呈報參數的具體實做目標?這個軍人就是您說的介面?
乙:長官,和您談話,一下子就講到重點,不必一再解釋還聽不懂,如果國軍有這種人才在電腦中心,事情就好辦多了,電腦搞不好真的能派上用場了。
問:您的意思是說,這回電腦沒派上用場?那以前的電腦兵推推的是什麼?
乙:長官,解放軍的電腦人員已經去分析我們的電腦兵棋了,我實在不知說什麼好。
問:對不起,我忘了說明,運籌維幄部進入電腦兵棋中心的人員是瞭解現行程式和參數,我則是要瞭解您的親身體驗和思維邏輯,我要知道的是您深藏在腦海底下對兵棋理念的一切想法,這比看程式、參數和硬體重要多了,有什麼樣的腦子才能開出什麼樣的東西,我是在向您學習國軍電腦兵棋發展的預想未來和實務作業上遇到的困境,這一切,都是我們運籌維幄學要充實的基礎。
是不是請您說說為什麼這回沒用上電腦兵棋?
乙:您也知道,現在我們所用的這一套系統是美軍的【聯合戰區多層次電腦軟體(JTLS)】,能和美軍或是聯軍聯線,那麼,我就說,現在這一套系統對國軍而言,只是一個連結鏈,有許多工程都要完成。美軍開放了所有和美式裝備的連接,像【強網】,像紀德艦,像各個飛彈鏈,但是,我們到現在只能當傳輸用而無法真正運用到指揮管制上,就是說,只是一條電腦通訊系統罷了。國軍的戰力跟本就沒法顯現,更不要說判定了。
問:已經好幾年了,還沒搞定?
乙:之前,我講了,重複一次,我們缺乏一個電腦和軍事兩方面的介面,真的,軍方在電腦兵棋中心的多是理工學院資訊專員,戰鬥兵科的太少了,就算是戰鬥專科軍官,又欠缺資訊理念,以至於,沒有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員,每一個人都很忙,但是每一個人都在瞎忙,簡直沒有成就感。
問:那電腦兵棋推演??
乙:就抓資料庫中的資料充數,反正這套系統來的時候就有許多紅藍軍的模擬數據在裏頭,只要將螢幕上的兵棋符號換成國軍的,看起來就像了,至於進退依據,您一定知道,只要設定戰力比就行了,從戰力比上的大小,電腦螢幕就會出現兵棋的進退,要怎麼辦都行,甚至要馬上消滅解放軍都沒問題!對不起,我不該這麼比喻。
問:沒關係,我們都習慣了,大家每天操操操的就是這些嘛,我們也每天消滅國軍呢。
您的意思是說,沒有一點國軍部隊的參數?
乙:當然有,都是美軍的武器編裝參數,這些參數已經成了買賣武器的附贈品,都會跟著武器一起給,但是像法式裝備就很難搞,我們也都想辦法在寫連結程式。
問:那,你們不就成了程式寫作員,這和開發完全不同。
乙:電腦看起來就一個樣子,上級誰會分辨開發和寫作的不同。
問:作戰資料呢?
乙:這方面很齊全,也都是美軍和共軍的,隨機來的,像炸彈的爆炸半徑多少?對人員及裝備所造成的傷害有多大?都鉅細靡遺地都有,甚至連後勤裝備裝載使用時間和數量都非常明確,多得不知如何用。
問:資料還怕多?所以,電腦兵棋推演看起來跟真的一樣,但是,完全沒用,因為那是美軍的編裝產生的參數,國軍套不上?
乙:真是一語中。
問:比著葫蘆畫瓢難到不會?
乙:要有人會拿筆才能畫,我們完全不懂國軍編裝,怎麼畫?就算畫了也不像,因為國軍的編裝太怪了,之前有什麼戰時和平時之分,現在又有什麼攻守分立的,整個國軍連編裝表都沒出來,我們要怎麼編?更不要說那些需要累積相關經驗的戰術戰法參數,不,不止這些,所有的參數都要,才能算出國軍的戰力,這樣電腦兵棋才是真的可以顯現效果。
上回,演習中突然有長官問了個人員戰耗補充問題,電腦硬是答不出來,只有傷亡數,沒有兵員編制職掌基本資料,電腦只能判定死傷人數,沒法顯出人員基本資料,人事系統就沒法填表申請兵員補充。
問:連這種基本資料都沒建立呀,那麼電腦兵棋真的就成了文書處理機了。
乙:更麻煩,兵棋的作用建立在一定要將資料建立完整才能輸送,別忘了這是一套戰時的戰管系統,現在變成了又要一個文書電腦處理器另外傳輸才能用。
就有長官希望我們將現行文書系統掛在戰區作戰系統上的要求,只有苦笑,官大學問大,國軍三軍的文書處理系統都不一樣,要我們連結就已困難重重,又怎會互通。
甲:我對乙先生說的有一些補充,其實兵棋系統的參數建立沒那麼難,像各種槍砲的射擊參數,只要找對地方,很快就能獲得最正確的數據,只可惜,沒人想過。
問:請講,請講。
甲:國軍有各種不同的基地,所有部隊都要進到基地輪訓。就以步兵說明好了,在基地中一定要接受班排射擊測驗,每次測驗後就將每一個人的射擊成績記錄下來,累積出來的就是最正確的火點,而且連建制火點都成功地顯示出來,這就是最基本的火點參數。
將這種參數一直往上累進,最後出來的就是單位火力積點,而這種積點相信就是電腦兵棋要的參數之一。
乙:這就是我說的,我們電腦兵棋中心沒有介面的原因,像甲先生所說的參數取得方式,文職人員沒人知道,我們沒在軍中浸淫過,如何知道軍方的生態,又如何找到擷取資訊的泉源?
甲:我所說的參數取得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確實這個起點上,但是國軍只要是測驗一定會出現千奇百怪的作弊方式,所以得出的參數一定不準確,不準確的參數就無法真正使用,所以,要建立參數一定要全軍一起下決心,譬如三年之內不用基測成績論功過,或是負責基測的單位一定要先完成任務訓練,知道基測的目的,這樣,出來的參數才正確。
問:運用模擬器呢?
甲:除非像美軍真正裝在戰甲車或是戰鬥員身上在實際測驗場才有用,否則,現在室內的就跟打電動玩具一樣,沒用。
乙:對,我們也負責所有測考中心的兵棋教室督導,在陸戰隊四重溪的基地裏,美其名以營級為單位,所有幹部接受電腦兵棋測試,結果,兩個星期的電腦訓,都在看小說,聊天,睡覺,一問原因,跟本就沒人知道幹什麼,每台電腦都由基測中心的電腦兵負責輸入資料,螢幕上出現的只是簡單的兵棋符號,沒人知道兵棋符號不動的原因就是表示雙方在交戰,等一段時間,電腦兵也只會說誰輸了,誰贏了,跟本也沒戰報呈現,軍官不睡覺幹什麼。
問:就沒想到落實?
乙:沒人懂得軍事心理學,更沒人指導開發,我們跟本就不知軍方要的是什麼,誰會再花腦子去想自己都不會的東西。
國軍到美軍陸戰隊接受高級教育的人,回來說過,美軍六個月時間只打五個想定,每次編組不一樣,但都是演算如何裝載,如何下卸以及日後如何推進等等問題,然後由電腦判定時間差定出成績;當然,美軍都以海外用兵為前題,所學的都是後勤問題為主,用電腦演算就知道能不能打這場戰爭了。
問:甲先生不就是會的人嗎?
甲:我在後備司令部,我負責的是物質動員和運用,我的理念也只是在當營支援排長時,從營長那兒學來的,而營長將心用在部隊上,當時想到會進入電腦時代,就這樣得到了啟蒙。
問:那麼這位營長呢,又是戰鬥兵科,又是對電腦兵棋有前瞻的,應該是一個好兵棋開發人才。
甲:前兩年退伍了,以前在軍方,戰鬥兵科中好的幹部反而都在戰鬥單位,跟本沒機會到研究單位,一般而言調到研究單位的反而是比較沒能力的人員。
問:請說一下,您對於後備司令部物質動員管理的作法。
甲:我遇到的狀況比乙先生更麻煩,至少他在軍方,許多資料的處理都由總部或是參謀本部完成了統一的程式分發運用,後備部接觸的是民間和政府單位,所有統計用程式完全沒有標準化,資訊跟本就沒法互通,有些部會間的資料都沒法轉用,遑論跨部會的資料。
像我最常遇到的統計資料就是用【試算表】做出的資料,結果連格式都不一樣又要怎麼通連,每天忙的就是將得到的資料重新建立在我們的系統上,一個一個字的鍵入呢。因為我們的程式最基本的查尋功能,就不是試算表程式負荷得了的。
又民間進出物質是經濟部、財政部等等單位管制,這又和我們調查的資料不合,譬如俗稱怪手的挖土機,各種機型在民間的稱謂完全不同於政府單位,政府單位只有基本買賣資料,之後的出處就越來越掌握不住,我們後備司令部一樣,跟本就沒有人力掌握所有物質的流通出處,以至於,建立的資料連我自己都不敢確認正確比率。
像上回南投大地震,要徵用挖土機,一查,整個埔里災區竟然只有兩輛符合條件,見鬼,在往埔里的路上,就是台灣舊式重工程車集散場,什麼車都有,就是我們的資料上沒有。
問:那怎麼辦?
甲:我們徵調到了比預期都多的挖土機,挖土機多到輪班作業,一般作法是人休息,工具不休息,那一回則是一起休息。
問:為什麼?
甲:沒什麼,市場公訂行情一車一天八千元,我們出一萬元,全台灣的車子都來了。任務達成了,我們也動員有功。
問:這回作戰呢?
甲:依據戰備規定,戰時,後備區司令擔任作戰區副司令官,負責所有後備動員業務,但是我們沒法進到作戰區指揮中心開設指揮網,一方面因為我們必需利用現駐地的通信掌握所有部隊,協助成軍和交給陸軍,另一方面,動員物質都在倉儲中,只有民用電話可以通連,還有,電腦平時就是委外維修,遷移工程沒法一下子搞好,如果電腦不上山區指揮所內,就跟本沒法完成所有的人力和物力動員。我們現在資料完全在電腦中,離開電腦就沒法進行作業。
問:不是有手提電腦或是掌上機,可以和地方連絡官通連?
甲:長官一定看到了我們的研究報告,那是構想,我們有許多的構想,像建立整個政府一致的資料庫,如何連接等等,不過那些都是研究報告,我們連衛生署的網路都沒法連上,又要怎麼掌握所有醫院的病床數,怎麼開設新的救護站?
即便,讓戰事像我們演習時所希望的時程推演,我們都完成不了這些管制,有誰能夠下令開發出政府整體的程式呢?現在看起來好像所有單位都可以通連,就以為電腦化了,資訊化了,跟本沒用!資料鏈的建立重點在於資料可以互通共享,不是光上網查看就成了。
就拿電話做例子好了,本後備司令部下轄的縣市,在各縣市網站上電話簿就不在同一個位址,有的還沒登錄,而開設網路電話更不可能,就連業務職掌也是各自為政,而這一切還是在沒有考量資訊戰的狀況。
怪不得美軍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要用上三千位電腦工程師建立戰地指揮所的電腦連線,國軍又要如何完成?不完成的話能叫做進入資訊化嗎?
問:兩位能從電腦開發運用和資訊整合的立場闡述一些各人的意見嗎?
甲:按照國軍的定義,資訊戰係透過指管程序,藉情報戰、心理戰、實體破壞、資訊攻擊、電子戰及傳統武力攻擊等手段,對敵方資訊與系統,加以遲滯、干擾癱瘓與摧毀,並獲取敵方資訊,供我軍利用;同時藉由軍事欺敵、安全措施、資訊防護等方法,保護我方資訊與系統之完整、防止洩漏、瓦解或遭受破壞,以支援並維持我軍決策作戰。
在我看來,新科技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是好是壞很難定論,如果不做明確的篩選而無條件的接受和移植,反而會繞行更多的路,甚至於走上絕處。進步一定會創造出新的弱點,而新的威脅則創造出新契機。所以改變不能視為完全的好或是完全不好;我們必須瞭解,科技變革無可避免地會有正反兩面的效應。
到目前為止,美國在軍事上資訊科技的進步使美軍居於領先地位,這也使得大多數國家產生了盲點,一味地追求最好的電腦程式,對先進資訊系統產生了盲目的過度依賴,以至於疏忽了美軍最厲害的地方,是他們嚴格的訓練和快速的適應戰場兩件人為重點。
先進的電腦程式並不代表會產生精良精準的資訊,精良精準的資訊,也不代表擁有電腦連結的使用者會擷取需要的資料。這個道理其實非常淺顯又明白,可是許多軍事人員就是搞不明白,
問:等一下,這些像繞口令的說明真的有些聽不明白,能不能說的更明白一些?
乙:甲先生的意思是說,國軍對電腦的陳義太高了,反而忽略了基層使用者的需要和訓練,結果就產生了電腦資訊中心和部隊需求幾乎完全脫節的情況;高喊電腦化的成果,只是部隊都有了電腦,但是相對的本職學能卻沒有提昇,以至於反而成了文書工具;譬如,在物流管理上,或許現在所有便利商店使用的系統都比我們軍方的要精進和合身,這套系統可以立刻知道下轄的幾千個店中,每一個店的所有商品營運狀況,更可以統計出每日、每週、每月、每項商品的進出銷售情形,上層只要看報表就知所有供應需求。
更進一步說明,戰爭打的就是情報,包含敵對雙方的情報;有了資訊傳輸系統之後,上下級之間只是通聯的速度加快,如果,沒有更精進的專業訓練懂得篩選的話,不論那一階層的執行者都會給無數的資訊掩埋,反而更找不出重要的情報以符戰需。
甲:我不方便用軍方的訓練說明,就以業管事務說明,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只要看我現在掌握的車輛動員就能明白,從監理所,我們得到最新的車輛數,但是當車輛要實施動員時,就發生駕駛員動員的問題,因為車主由於年齡的關係,大多數都不是第一波接受動員的後備人員,而許多大型車輛尤其是運輸車,車主又都是以投資居多,於是車輛動員就必需改弦易轍,改成以運輸公司或是商號為單位,那麼動員召集也要跟著改,否則駕駛一樣可能因為年齡問題,不可能在後退先召的名單內,車子還是動不了;更不用說,車主都會在車上動些手腳以避免車子給偷,這些改變可能連車主都不知,只有駕駛知道。
資訊只是提供了查訊的便利,整個作業不完全跟著更精進的話反而失落更重,尤其面對重大破壞攻擊時,變得毫無招架之力。
乙:這也是國軍有了先進偵察科技,但如何搜尋敵軍的部署和如何研判敵人的行動並不能和美軍戰區防禦系統連結的主要原因之一,軍方的軍事思想如果還停留在舊式思維中,科技的進步反而讓依賴之心加重,更忘了本職學能必需結合新科技,才能產生相輔相乘的效果。
問:您在電腦兵棋室中完全看到了這一次革命戰法,有何評論或是建議?
乙:我們看到了一個超時代的新戰爭理論和實踐。不論稱為【超限戰】或是【不對稱作戰】,解放軍的最大優點就是將他們的長處──導彈和巡弋飛彈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將他們的弱點──海空戰力與國軍對等,提昇成不對等的絕對優勢。
我只能說,你們對資訊科技的運用比國軍成熟太多,更可以坦白地說,解放軍整體上較國軍專業。像所謂的【斬首行動】完全針對軍用機場而不是我們的領導中樞、也不是指揮中心和雷達、通訊等,這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和美軍不一樣。
甲:其實也不盡然,空中一直就是美軍的,而攻擊者本來就有選擇攻擊重點的優勢,只不過,我們經營戰場受到太多的干擾也是明顯的缺點。
或許,我們就是太專注於解放軍的戰法,以至於落入先入為主的巢臼也說不定,像我們所有漢光演習的指導原則和計畫,幾乎幾十年來就是一成不變地認為台海戰爭就是從空戰開始,因此,不管那一次推演,喊的都是【制空、制海、反登陸】三部曲,所謂的斬首行動也不過只是作戰序曲中加入了一個小章節而已。
我不能確定,國軍的高級將領是不是有新思維,倒是國軍自己陷入了政治泥淖中而無法專心倒是不爭的事實,當高級將領外務太多,都沒心訓練部隊時,怎會有時間去想出未來的戰爭將是如何開打和怎麼打。
德國的史利芬參謀總長如果和國軍現在一樣的處境,我想,他也寫不出保衛德國的史利芬計畫,讓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軍方可以有所依循。
現代戰爭真的就是全民總體戰,對地狹人稠的台灣,沒有前方和後方之分;但總體戰絕不再是人民戰爭方式的總體戰,而是必需整合一切資源因應的戰爭,在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就是腦力資源,讓腦袋統合起來才能真正的打一場後現代的戰。
台灣擁有幾乎所有的資源,缺的就是整合,由誰整合呢?當然是軍事專業人員,但,軍方準備好了嗎?
第十二部 什麼是空中奔襲戰
奔襲戰只是一個全新戰法的代名,其中包含了所有跟戰爭有關的一切手段,
除了戰術上講求的五大有形戰力『指通力、機動力、打擊力、補充力、偵蒐力』之外,
更包含了無形的『情報戰、群眾戰、組織戰、宣傳戰、心理戰、謀略戰。』六大戰法。
奔襲作戰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這是中共在國共作戰時自創的一個名詞,有游擊戰的精神但更精進,因為游擊戰是以襲擾敵軍為主,但奔襲戰卻有【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理念,既吃敵人也有保留實力再戰的深層涵義,更有講求機動速度和多重包殲,集中大量戰力,打正規戰的目的。在解放軍的戰爭原則上好像也沒明列。
古今中外,只有一個民族打出了真正的奔襲戰,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帶領下的蒙古軍,這也是他能名揚中外,震古爍今的原因。
從成吉思汗戰史中可以發現,蒙古軍幾乎沒有特定的打法,反而創出了更多的戰果。這不是說蒙古軍沒打過攻城戰,反而應說蒙古軍完全瞭解【攻城之法為不得以】,非必要的狀況下絕不攻城,完全用機動機動再機動的方式迷惑了對方,造成以少勝多的局面;而擅於運用恐懼心理,散播對抗的後果等等心戰作法,達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目的,更是獲得勝利原因之一。
由上述就可發現,奔襲戰只是一個全新戰法的代名,其中包含了所有跟戰爭有關的一切手段,除了戰術上講求的五大有形戰力『指通力、機動力、打擊力、補充力、偵蒐力』之外,更包含了無形的『情報戰、群眾戰、組織戰、宣傳戰、心理戰、謀略戰。』六大戰法。
(有關蒙古軍興盛,衰亡史請看拙作【野戰之狼成吉思汗】,這是全世界第一本明確指出蒙古軍事思想演變,並用許多戰史戰例佐證的書。)
第一個打響現代空中奔襲戰的就是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在柯索沃戰場上,在阿富汗戰場上,最後又用二十一天完成了攻佔伊拉克的戰爭。
由於美軍創出了太多的戰例,以至於當檢討美軍戰法時,就變成了人言言殊,以管窺豹的現象,各家學者自成一理,而且都是重點,但沒人整合,很可能失去了焦點,漏掉了相互之間的連帶關係。
並不是說專家學者講得不對,恰恰相反,每位學者的分析都是精闢入理,字字珠璣;只因為,美軍打出了一個新的戰爭風貌,以至於橫看成嶺側成峰,隨時都有新的見解出現;充棟的戰史就是明證,幾乎每一天都有一本新的戰史出現,從每一個面相,解說這場戰爭的一切。
空中奔襲戰有點像是一曲晚到的歌劇,寫這首歌劇的人是意大利人杜黑,在八十年前,空軍剛萌芽的階段,他寫的【空權論】就描述出了這種作戰的遠景,德國的戈林元帥差一點成功,美國在二戰中更是大力推展,只是,受制於戰爭武器尚無法配合,一直沒有人真正的實現,直到二次波灣戰爭才出現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戈林元帥並不是職業軍人,而強力推動第二次美伊戰爭新思維的美國國防部長也不是職業軍人。)
仔細討論第二次的伊拉克之戰,就會看到太多讓伊拉克敗亡的原因,更會發現,沒有了的人民戰爭,沒有了的城鎮作戰,沒有了的正規軍作戰,甚至連最精銳的共和衛隊都沒了,也沒有了游擊戰,整個作戰就像一場戰爭遊戲,一面倒的轟炸,一面倒的進軍,一面倒的佔領首都,沒有一點像樣的對決,反而跟電玩或者電影般;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樣也就瞭解台灣為什麼會在解放軍的攻勢下出乎意料地瓦解了。
從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之後空中就是美國的,失去了制空權的國家,地面上就沒有任何的秘密可守,更沒有戰力可言,這是第一個原因。
長期的禁運和圍堵,所有物質全部欠缺,失去了持久戰的重要資源,這是第二個原因。
將領導人和伊拉克人民分離開處理,長期的文宣讓人民不再對領導者言聽計從,能脫離就脫離,這是第三個原因。
開放所有的電視轉播,不攻擊又保持伊拉克的電視台,嚴格地律定每一位參戰記者擴放的內容,並且每天定期舉行記者會,間接地統一了說法,讓伊拉克人看到了戰爭的進展和發生戰鬥的原因都是因為反抗,直接描繪出死亡的原因在於對抗,這是第四個原因。
大量的傳單(約5000萬份)和持續的各類廣播及電視報導,讓每一個伊拉克人都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後果外,並教導了逃離避戰的方式,這是第五個原因。
充份運用所有資訊和電子能力,掌握住伊拉克重要軍職人員的手機,直接勸降,甚至動用親屬關係勸降或是離開戰場,引起的心理負擔,讓軍方很快地瓦解,這是第六個原因。
精準又快速的打擊,加上有力的破壞,使每一個戰鬥員不敢接近武器,快速脫離戰場,這是第七個原因。
城鎮中的夜戰,在美軍步兵單位重新定義單兵戰鬥規範的訓練下,每一個戰鬥員都在夜視器材的佐助中成了狙擊兵,從此伊拉克人失去了城鎮戰中運動的能力,這是第八個原因。
無人偵察機和攻擊機的運用,完全監視了伊拉克人的一舉一動,一動就受到戰火的威脅,以至失去了用兵的彈性,這是第九個原因。
保證不傷人民,從優對待受傷民眾,並且充分供應物質,獲得伊拉克人不能反抗的心理,這是第十個原因。
充份起用原伊拉克政府組織人員,維持伊拉克現有幣值,使社會不致發生大的動亂,這是第十一個原因。
看不到敵人的戰爭,讓敵對者跟本不知如何出手,向誰出手,在高科技戰爭中,伊拉克軍跟本就無法適應,這是第十二個原因。
既然沒有辦法受到空中保護,所有通訊全給截斷,既不知戰況,又不瞭解自身處境,還連絡不了上下級,一切中斷的狀況下,戰鬥員脫離戰場是唯一的選擇,這是第十三個原因。
不破壞重要經建設施,又能夠綿密精準的連續打擊,且美軍不進入市區,讓人民落入既知道發生了戰事卻又會認為跟本身生活無妨的境界中,以至心理失衡,這是第十四個原因。
要佔領和重整就一定要地面部隊進入戰場,所有進入戰場的地面部隊,不管是陸戰隊、野戰師、空降師,所有的後勤設施全都跟著跑,以至於地面部隊不再考量後勤補給的問題而能迅速推進,這是第十五個原因。
這一切就是失敗的原因,其實也應該歸屬於另一個層次,那就是伊拉克不管在第一次或是第二次作戰中,都規規矩矩地用心準備戰爭,只不過,第一次,按蘇俄的準則,準備了一場機械化戰爭。第二次,照中共的戰法,準備了一場人民戰爭。更確切地說,伊拉克非常認真地準備了兩場過去的戰爭,而美國人創出了新戰爭藝術。
人民解放軍不但看到了這一場特別的戰爭,更看到了另一場還在進行的戰爭,就是打了十年的車臣之戰還在進行,整個俄羅斯機械化部隊就像掉進了泥淖中不能脫身,這可不像進軍阿富汗,那是另一個國家,如果讓車臣獨立,俄羅斯就完全解體了,但是俄羅斯軍隊甚至連副指揮官都戰死沙場,就是無力敉平!
二十年前的【懲越戰爭】讓人民解放軍知道小米加步槍式的單一兵種軍的編裝,沒法打多兵種和多軍種的協同與聯合作戰,於是立刻改變了軍事編組。現在,又一次,驚覺的人民解放軍發現,一個新的戰爭思維出現了,如果沒有認清正確的方向而冒然整軍經武的話,所有戰爭的準備將會因為準備的越完美,越周延,陷入危機和錯誤的可能就越多,最後會自絕於危亡的境地!
不論【超限戰】或是【不對稱戰】,不論是人民戰爭或是機械化作戰,對正規軍而言,精義就是一定要精訓精練,超凡脫俗,一定要認清未來,重新改造,不能再重蹈舊策,不能再從字面上解釋【指、管、通、情】而想獲得新思維!必需重整資訊帶來的衝擊,重新思考到底未來會打一種什麼樣子的戰!而且是一場和一個從未出現的假想敵打的一場戰爭!因為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跟本就沒發揮出真正的戰力伊拉克就完蛋了!
軍隊一定要結合國家的整體力量,如何重點發展必要的裝備,如何改造軍人軍事思想,才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而指導這些改造的最大因素就是新的戰爭思維理則一定要產生!
於是新的戰爭藝術──空中奔襲戰法就出現了。
編後特別聲明
先聲明,本書是一本【偽書】。【偽書】的定義就是假託別人之名寫的書。
本書所述資料除了少部分作者親歷外,均出自各報章書刊、戰史資料,以及政府公部門的書刊,所有人均可借閱、訂購,或上網瀏覽查看,故無機密可言,而作者親歷的事件又只是擷取可以公佈或是跟本就沒列入管制的寫。
又書中說的一切都是國軍和解放軍現編成軍或是能夠量產的武器,未述及武器及編裝數據,只是因為除了部分專家學者外,沒人願意花時間去看一堆資料,想瞭解的話,上網一看或是買本相關月刊或是書籍,就比作者轉述的更清楚更詳細。
作者希望提供的是一個新的戰爭原則或是戰爭藝術,不管稱它為【超限戰】或是【不對稱戰爭】都沒關係,反正這就是台灣會面臨的一種戰爭──二日戰爭!作者稱之為【空中奔襲戰法】!
信不信,都可以討論,作者要說明的只是新的奔襲戰法-【空中奔襲戰法】將是未來戰爭的主軸,而【資訊參數】必需建立起來才能真的打【空中奔襲戰法】。
這兩種名詞都不新,但是只有下苦心去做才能建立,沒有整合,不能傳遞,光是『指揮、管制、通訊、情報、電腦、』朗朗上口,再好的裝備都沒法打仗!如參考資料中【運用資料倉儲技術建置物力動員資訊系統之研究】就是一篇非常深入研究物質動員的好文章,唯一的問題只是,這只是一篇好文章就夠了嗎?要如何落實執行才是重點!本書中,作者只是點出一點點看到的事實,如果要真的檢驗,可能作者會覺得美軍的評估小組講的還太客氣了!
這些想法一直就是作者寫書的信念,在之前講蒙古軍興盛及衰亡的戰史書【野戰之狼-成吉思汗】,就一再提出奔襲戰法的重要性,更點出了,現在只有美軍俱備了類似蒙古軍的編組和戰法!連軍事偵探小說【殺戳戰場】也強調電腦的運用,更不要說之前寫的軍事預言書【戰計畫-攻略澎湖】,更是以資訊戰為背景寫出的預言書。
當本書完成後,一些看過原稿的朋友不禁會問,這不會唱衰台灣吧,國軍真的這麼不經打?會不會太小題大作了?
作者真的希望一切都是危言聳聽,但是,歷史的殷鑑不遠,重新再看看歷史,答案就在歷史中!作者所寫的看似無稽之談,甚至大力批判導誤全民的全民總動員作戰編組,但是,歷史說明了一切,而人類會一直重蹈覆轍!
像書中只引出而沒說明的【東山島之戰】,那是為了因應美國中央情報局想驗證訓練成果而發起的戰鬥,結果就是國軍的空降精英死傷殆盡!之後,國軍就要求所有的軍官一定要會操作所有的建制和可能在戰場上拿到手上的敵我雙方使用的武器,就因為,空降時國軍竟然人和武器是分離的!也就是說,空降人員除了身上有一把手槍外,所有的武器都是另行打包投下,以至於當共軍立即反空降時,國軍竟然連就在身邊的非本身建制武器都不會用!
為什麼引用這段史實?沒別的原因,作者在六十年代看過一本民國四十一、二年軍中翻編美軍的空降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德軍在克里特島空降戰時,人員和武器就是分別空投,以至人員和武器分離,導致戰鬥員損失慘重!而【東山島作戰】卻是在四十三年執行的,作者不信沒人看過那本軍中刊物,那麼,為什麼還會人和物分別投入戰場呢?理由只有一個,就是根本沒人將歷史當一回事!如果一個軍人都不在戰史中尋找經驗,那麼,執政者將最先進的戰艦當遊艇也就理所當然了!
其實,台灣國軍長期在建軍備戰上,尤其是與美國斷交後,真的萌發了不少作戰觀念,其中對陸軍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灘岸決戰】。
這個由郝伯村總司令發起的【灘岸決戰】作戰指導,據筆者所知,是從高雄的螺底山演習中開始的,初期名字叫【灘頭遭遇戰】。一開始,連我們下級軍官都反對,更不要說高層,在經過數年的驗證確實可行後,才定名為【灘岸決戰】,之後就成了台灣地面作戰的重點之一。由這件事就知道,要整軍經武,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執行才能有成效,而一個新的觀念又是多麼不容易貫徹。
十多年前,作者有幸,和國際知名戰略家林郁芳先生在電視上討論過以空中戰力攻取澎湖的可能性,受益良多;現在這種戰法已成了主流,國軍真的要重新思考軍種定位,更要仔細想想,開戰爭玩笑的「常、後分立」,「常備打擊、後備守土」政策所規劃出的【攻、守分立】,能不能打台灣保衛戰,如果不是作官樣文章,一定要執行的話,那更要落實建立數據和掌握運用參數,這麼或許就真的能達到【精實】;可千萬別落入了準備一場全民作戰的地步!
至於,己比陸戰隊兵力都多的憲兵擴編就擴編吧,(最新資料顯示,九十五年元月起,所有空軍基地的防砲警衛旅都改隸憲兵,因此,憲兵人數增大到二萬多人,與全軍人數比例更到了十五比一的地步)想成立新的【黨軍】也要學學希特勒(別只用在文宣上,給猶太人一講,趕快改了,連美國的媒體和電影掌握在誰手中都搞不清楚,唉!),讓【黨軍】真的有戰力,明確地訂出專業分野及指揮節度才會真有戰力,別又讓憲兵大量先進的空防武器和戰甲車成了戰場遊兵。
重述一次,作者著書論述,說的是一種新戰爭藝術【空中奔襲戰法】,至於可不可能發生?看看美軍吧。特此說明。
報告完畢。
本書構思於95年4月上旬,95年5月6日完成初稿,95年5月14日夜完稿,95年5月15日晨0225編成,95年5月20日晨0242校對完成書稿,95年6月8日晨0253重新整理
上文承蒙 曾彥霖先生 推薦,引用他的「部落格」于昇華先生 系列文章,並承蒙 于昇華先生 同意轉貼,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于昇華:《戰計畫》《奔襲台灣救國軍》第一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