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民國52年國防部保送出國留學的陸軍軍官學校,
畢業生四人結束在美國二年的學習,
於10月3日經東京飛回台北。
這四位軍官是民國50年,被政府保送往美國唸書兩年,52年學成後返國,右起簡熊泰、孫大公、陳秉民、崔德望四人。
其中有三人是陸軍官校四年新制第二期,也就是陸官28期前三名畢業生,分別為崔德望(第一名)、孫大公(第二名)、陳秉民(第三名),前文提過陸軍官校27期前二名畢業生,直接送往美國陸軍步兵學校受訓,28期則是前三名都以公費送去留學。
其中第三名畢業的陳秉民將軍,剛從官校畢業後,即分發到陸軍飛彈第一營服務,後來考取留美攻讀碩士2年,再考取留美博士班,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國後擔任陸軍官校自然科學部(自科部)主任。
他擔任自科部主任後,開始改革陸軍官校教育方式,陸官從27期開始實施四年制大學軍事科技通才教育,除國文和英文等一般大學必修基本科目外,電機、機械、土木、測量、物理、化學等與軍事有關專業科技知識都學,畢業授理學士。
整個改變從陸官51期開始,在一年級學年教育結束後,二年級依照成績與意願選擇科系,最早共計有文史系、電機系、機械系、數學系、物理系、土木系、6個學系,後來又成立管科系、資訊系兩個系,畢業兩年後,即可報考各大學的研究所。
以前提過,那時候陸軍官校的某些科系,會影響選兵科的機會,像通信兵只能讀電機系才能選,在51期到53期還是依照往例,一年級課程結束後,先選兵科後選系,然後依照兵科重新編連,54期以後才開始一年級結束後,先選系不選兵科,當然,其中交替的54期學長,工兵科硬是跟步兵、砲兵、裝甲兵科被分到通科中,55期以後才被修正回來。
陳秉民將軍還為了輔導陸官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可以考研究所深造,同時於民國74年開始,成立科技軍官班,各系(不含文史系),每年底招考4到8員畢業服役二年以上之軍官,同時為防止部隊阻撓報考,特別指定畢業前10名必須報考。針對國內各相關研究所設定專業課目考試,錄取後到官校各系上課一學期18周,各系派優秀老師負責輔導,然後自行報名參加五六月間各校舉行之硏究所考試。
這個政策當年普遍受官校學生歡迎,不過,個人覺得對唸「文史系」的人很不公平,為何我們沒有機會可以回來唸「輔導班」,也可以考民間大學的企管研究所之類的機會?重點還是可以逃脫部隊兩年的「管控」吧!
陳秉民將軍是飛彈部隊出身,也是到昨天經由一位神箭老學長的回憶,才知道當年陳秉民將均還是小少尉時,一起跟他在戰管單位值班過,真的很有緣,他也沒想到那位小少尉後來居然幹到將軍,還是專管陸軍官校教育的大主管。
有時候年輕時旁邊的一位「小人物」,有可能很多年後,會變成一位,可以幫助自己的「關鍵人物」,凡事沒有絕對的,做人處事還是多想遠一點。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民國49年11月5日 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 主持「候補軍官班」簡稱「後官班」聯合畢業典禮
Peter Wu:陸軍神箭部隊 以前真的是「人才聚聚」 當然也是最浪費「人才」的地方(人才絞肉機) 每個期分發進來的人 遠比分發到軍團砲兵的人數還多很多 可是職缺卻跟一個砲兵群差不多
Peter Wu:在網路二手市場買到 民國77年「神箭二十八號演習」紀念鑰匙圈
Peter Wu:民國51年5月3日 神箭部隊在淡水基地實施「神箭二號」演習 當時在場維持秩序的憲兵弟兄
Peter Wu:民國57年空軍幼年學校聖誕賀卡 使用紙材質料為厚銅板紙 再以對折方式呈現
Peter Wu:國軍在抗戰時期 成立僅有七期的「空軍軍士學校」
Peter Wu:民國60年元月出版的「中國陸軍畫刊」第113期 封面為一位前一年 剛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年輕中士
Peter Wu:民國62年8月出版的「中國陸軍畫刊」第144期 P13 14 用彩色照片介紹「教學進步 設備新穎」的陸軍「第二士校」
Peter Wu:找到當年鳳山第二士校 最後一期校友的留言 二士校最後一期是常十七期 後併入第一士校常十九期
Peter Wu:民國48年至57年間 金門「第三士校」的團體「臂章」與紀念「徽章」
Peter Wu:民國48至57年間 陸軍「第一士校」以及鳳山時期「陸軍第二士校」 早期的團體臂章型式
Peter Wu:照片為陸軍官校31期第一營第一連 值星實習排長 穿著冬季軍常服 正受命於連長的命令下達校
Peter Wu:民國59年 鷹式飛彈第七基地 參加第十次A.S.P紀念徽章
Peter Wu:民國53與54年的「政治作戰學院」 曾經開辦兩期「預備班」
Peter Wu:台灣復校後進入官校的學生 超過六成以上都是本省籍 有更高的比例母親也是本省籍 用自己的青春歲月保護自己的故鄉 還會被質疑?
Peter Wu:民國60年代 記者參訪空特部 位於屏東大武營區傘訓的高塔!
Peter Wu:今年已經加入敦睦艦隊的海軍官校113年班女學生
Peter Wu:民國84年9月1日出版「空軍防砲警衛部隊建軍紀念特刊」
Peter Wu:在民國47年10月以後 美國陸軍「防空砲兵71團第二營」發射排的士兵所拍攝 兩位帶著「鋼盔」的國軍士兵 輾轉由後代子孫拍賣
Peter Wu:民國84年9月1日出版「空軍防砲警衛部隊建軍紀念特刊」的「警衛部隊」
Peter Wu:民國54年3月2日 經國先生巡視90高砲陣地
Peter Wu:政戰輔導長 兩個世代下來 不一樣的「時空背景」
Peter Wu:民國50年前後「美軍顧問團」(MAAG)陸軍組飛彈顧問 正在陸軍飛彈第一營第二連發射排結合組 指導國軍中尉結合官
Peter Wu:陸軍官校的校徽很有趣的是 不同世代居然有不同的形狀 顏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