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好好討論與思考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民國76年10月28日,本期在北投復興崗政戰學校,拍攝的「全期合照」,30日我們帶隊到「中正紀念堂」,由長官宣布解散,我們就正式畢業了,兩周後我們這批剛出爐的中尉,就分別到部隊服務了。

在陸官四年三個月時間,幾乎每任校長換一種作法,不斷的「變來變去」,長時間的煎熬,在我們畢業任官後,對於學校的「向心力」,也不如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或是同樣陸官的專科班、專修班來的高,都是在退役多年後,才慢慢願意去「回想」當年。

黃埔陸軍官校的學制,從大陸時期一直到今天為止,改變很多次,在大陸時期是為了因應戰爭,而從27期開始至今的四年大學制,也都是隨著長官的更換,而不斷的變來變去。

美國西點軍校從成立之後,曾經碰過「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目前找到的紀載,南北戰爭爆發的1861年班,當年在校生有提早一年畢業,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與1918年這兩年,原來在校的四個年班,全部都提早畢業。

這也造成西點軍校沒有任何高年級生,所有都要重新開始,當時麥克阿瑟將軍,在1919年至1922年期間,就被派赴西點軍校,重新「整頓」與「建立」西點軍校,他是西點軍校1903年班第一名畢業,要將因戰爭而「失傳」的傳統、「觀念」,重新建造回來,確實非常不容易。

相較於我們陸軍官校,也都是由先期學長擔任校長、長官,不過,卻常常插手、改變很多既有的「傳統」與「觀念」,整理陸軍官校新制開始,至今共六十六期班畢業,七十個期班在校,會發現好像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傳承」是被延續下來?

從校服的穿著,實習幹部的做法、實習幹部肩飾、胸牌顏色與佩掛,學年教育上課與訓練做法,兵科選擇的時間、方式,教育班長的擔任,最後好像只有「黃埔合唱團」跟「輕音樂社」(樂音社),是唯一在這近70年時間中,沒有中斷而被傳承下來的「代表」。

這兩天看到有人撰文,提到一樣要當陸軍軍官,建議選擇去「ROTC」(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而不要花時間到陸軍官校就讀,「ROTC」平日在大學就讀,生活自由自在,只要假日與寒暑假受訓,穿著的也是官校的校服,畢業一樣掛少尉,也不用像陸官學生,今年四年級下學期,還要到部隊去「見習」18周,看了感觸很深。

陸軍官校學制一直被改變的原因,主要是陸軍長期都缺乏基層幹部,長官都預期學生能早點畢業,馬上到部隊服務,如果有得選擇,可以改成1年、2年,就可以具備學歷,畢業下部隊服務,應該馬上同意執行。

從「人力資源」策略的角度來看,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有好好討論與思考,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台積電之所以能稱霸「全球」,主要就因為這家公司的「人力資源」,強大到競爭對手無法超越,而讓在這公司工作的員工,都已在這公司「服務」為「榮」,就算有天離職了,很多企業還是會把他們當成「人才」搶著要。

很多人包含我都會碰到,或是書本上都會提到,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退伍後,被企業高薪「聘僱」為專業經理人,為何沒人想過,那國軍的陸軍官校畢業退伍後,沒人「搶」著要?是我們學生素質差?還是學校資源、教育差?

其實真的不然,那些被遴選到國外軍校唸書的學生,最佳都是「英文」,他們在校時的成績不一定是最佳,但是,四年後回來後,人人「自信」滿滿,而我們陸軍官校的教育資源、師資,真的也不比其他大學差,為何四年後學生大都缺乏「自信」?

那到底陸官學生,「自信」不夠,是因為「能力不足」,還是「態度」不強?這是長官們可以深思的問題。

※ ※ ※ ※ ※

臉友留言彙整:

于昇華 
這篇非常好,終於看到西點軍校的百年傳承了。麥克阿瑟是個傳奇。
這個傳奇要從內戰時的他老爸說起。
跟很多戰亂的領導者出現一樣,老麥克是農莊莊主之子,所以有許多的[莊腳]靠他的農地生活。
也是西洋的傳統,當戰爭時,管家們成了軍,士官,農民們成了士兵,而才17歲的麥帥爹也就成了上校團長!雖然有很多資深年齡大的北軍不贊成,但,人家就是能組出千多人的行伍。
戰爭永遠犒賞成功者,而且利潤豐厚,於是,麥爹就成了活躍的軍政人物。
當麥帥去讀軍校時,跟麥爹一起的都成了將軍中的將軍。
麥帥畢業,就當陸軍參謀長隨從,然後外調菲律賓當總督隨員,總督就是他老爸。
他確實有能力,一戰是帶著臨時編成的師去歐洲。
韓戰的仁川登陸可圈可點。
現在知道,一戰後的軍校是他重整出學長制。
佩服。
看他的軍資年歲,1903畢業,1917當師長,才畢業14年,1921回來當校長還不到40歲。確實有能力的青年。
至於黃埔的變異,應該跟老共的變革有關。
更和部隊的大陸來台軍官有關,還跟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抽光了軍中能勝任國中老師的軍官有關。
當文化大革命時,官校畢業生全部中尉任階,不論專修,正期只要有缺立刻昇任。
那時的總司令也是最年輕上將!郝伯村只能當副軍團司令,苟雲森已是他的司令,將調昇陸軍總司令。
張立夫校長任內,開始改變軍校學長制
55年預備班一年級時,沒有軍官排長,斯時,預九期就有一位特殊學長,蔣孝勇學長。
預九期可能是官校正期生從校部來當的教育班,排長。
我期在11月底前是分住在步校和官校,由預九期當排長,預10期當班長,
他們每天上課時,整隊帶往預備班教室上課,下午下課回來[整我們]到第二天早餐後。
所以
要執行,不在於遠近,在確實。
張立夫手中,有了正式無聊排長,然後當我們昇官校後,變成期別編連,不再混合了。(這要請教40和41期學長了)
到了官校二年級大變,沒有隨隊學長了。除了入伍三個月,學長制名存實亡。
等三年級更變了。41期學長連入伍生都沒帶,去傘訓駕訓和見學。
改由3年級帶。
有更高階的在改變軍校命運,認為不必讀那麽多文科書。應該也是事實。
校長只是棋子,上面誰擺他或酬庸他,誰也不知。
林初耀玩壞了官校生。
全校開始除草木,種韓國草,幾年後,又改回去韓國草種雜草。

葉百楷 
最可惡的是砍掉所有原生物種(芒果芭樂蓮霧鳳凰木)改種大王椰!
我們40期官校四年編連規則都不同,一年級4年級當連排班幹部。二年級時四三二混編,三四年級都是各年級按科編連。

王玉麒
拿破崙曾說過:"所謂戰略戰術,不過常識而已"!這裡,他說的常識,是"通識"。當年,在我們念軍校的年代,學校強調的,是要養成"通才"。這個通才,就是有通識(一般知識)的才幹:"我不必有一門專技(長,手藝),但我能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去指揮,協調,運用各類的專才。記得在我畢業那一天,回台北的火車上,遇見一位中正理工出身的車輛工程的年輕教官。他說:要去台北參加台大的插班考試,想進歷史系。我問他:何故?他說,當年進中正理工,是搭了一窩蜂念理工科的風潮;多年後才發現自己的志趣在研究歷史。接著他問我:"你官校畢業了,這四年你學到了甚麼?"我思慮再三,只得回答他:"甚麼專長也沒有,只學到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幽幽地回答說:"這,就是通才教育的目標。小子好自為之!"今天,在畢業將近六十年後,回想一生,又想起火車上那段對話。我們在軍校四年,得力於賽爾教學法的培養,紮紮石實地學會了"超前思考"(課前作業),"發掘問題(疑難)",研判,答辯,綜合的思維程序。這一生,如果略有所成,全靠的是"獨立思考"這四字。謝謝陸軍官校四年的教育!!!
我們卅五期在校期間,第一位校長是艾璦中將。見到校長的機會不多,除了每週一的週會外,就是黃埔俱樂部的舞會(校長伉儷開舞)。艾校長非常有軍人儀態,待人和藹可親。他治校一如老子,採無為而治。而校務卻在層層節制的運作下井然有序。實習幹部制度實施得甚好。四年級一如兄長,三年級副班長對內務管理做到可圈可點,二年級學長負責對新生的管教,除少數凌虐狂外(大多後來因"管教新生過厲"降期或退學),也都中規中矩。等到張立夫校長接掌軍校。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的週會中,他就說:"甚麼西點東點,我們要有自己的制度..."當時,大多隊伍中的同學對新校長的"魄力"都讚賞非常,我卻跟同學們說:"一個制度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廢除它,必須先有一套取代的辦法。"未旋踵,張校長果然大刀闊斧,把學生管理制度,賽爾教學法,實習幹部制度做了大幅度的刪改。多年後,回首過去,這位"好動兒"型的校長,對母校的建樹真大過了"無為而治"的艾校長了嗎?!!!

Peter Wu
後來的我們就成為炒「什錦麵」,什麼都來,什麼不會!

葉百楷
說得對極了,我們在校7年就是這個樣子,學指部,教務,老師長官都不知所從,學生們更是忿忿不平!

賈老賈 
西點軍校畢業生遇到的第一次大型戰爭,應該是1812年的英美戰爭,這個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美國不但首都被佔領,舊白宮還因此被燒掉……這也讓美國一直將英國視為假想敵到二戰之前……

賈忠偉:由無名落後到世界知名~西點軍校的成長與演變簡史
我個人認為:西點軍校一直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實際進入一個所謂先進國家軍校的地位,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西點軍校畢業生在指揮作戰能表現的是相當糟糕的,甚至還帶有嚴重的派系與門戶問題,也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軍流傳的是,要在軍中發展,你認識誰,比你會什麼還重要,也因為將官(美國陸軍)職位超過68%以上都被西點軍校畢業生把持,使得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的馬歇爾不得不盡量提拔西點軍校畢業生而放棄自己的學弟……我的意思是,歷史有其縱深與時代背景差異,美國在20世紀初雖然全國總兵力排不上世界前十,但國力卻已經是世界第一,那樣的經濟能力與國家實力,可以碾壓整個世界,但軍校的教育卻遠遠比不上英法兩國……更別提同時間的中國,甚至是1980年代之前的臺灣……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